《重生之大业风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之大业风云- 第1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十二月二十五日,隋军黄海水师、辽东水师袭扰倭国,很快夺占了沿海的一些海岛(今佐世保附近的福江、中通等“五岛列岛”和平户岛)。倭军屡次败北后,已经不敢再与隋军在海上作战,也不知隋军到底来了多少,苏我虾夷慌忙调集三万大军,开赴九州岛西部。
二十八日,由小流求来的隋军也占据了几处海岛(今鹿儿岛附近的甑岛列岛),与五岛列岛一带的水师遥相呼应,苏我虾夷急忙往九州岛增派两万大军。
二十九日,北路隋军在虾夷国境内(今秋田一带)登陆,会合毛夷、虾夷两国,有兵马一万五千,诈称四万,苏我虾夷急忙也调派三万兵马北上。
如此一来,苏我手上二十余万(按,当时整个日本列岛大约不到五百万人口,苏我氏的地区,人口应该在四百万以内)军队,已经有超过一半无法动用。
大业二十七年(公元六三一年)正月初五,隋军主力先锋,出现在了今日本岛根县的益田和见岛之间的海面上。
不过,倭军也不是全无防范………隋军在安澜镇大量集结,前后数月,倭国不可能全无察觉,在今天下关到鸟取的漫长海岸线上,倭国已经筑起五十余座石堡,以两万军队驻防。而隋军要登陆的区域内,便有四座石堡,近两千倭军驻防,虽然人数不多,可是占据了要隘,据险而守。
本州岛的西海岸,港口有限,许多地方都是悬崖,适宜登陆的地方并不多。倭军凭借险要,足以给隋军造成巨大杀伤………要知道,隋军先锋的登陆兵力,由于运载能力有限,尽管已经使用了水师主力,并且从新罗、百济、高句丽乃至隋的本土………今山东半岛、苏北、环渤海地区和辽东征集了大批渔船和货船,可是一次能够输送的兵力,也不过两万五千。
一旦不能迅速突破,倭军将会从内地抽调上万兵力增援,粉碎隋军的登陆………不能占领滩头并且拥有一个相当面积的“桥头堡”,后续的兵力和物资便不能登陆。
而南北三路,只是“疑兵”,真要应对倭军主力,力有未逮。
隋军亮出了“杀手锏”。
为了这一“秘密武器”,我集中了一批优秀的“炼丹师”………古代的化学家和最好的冶铁匠,付出了整整六年,耗费了数万金。
而这一项绝密工程,满朝文武,也只有张须陀(内阁首辅)、韦云起(前任兵部尚书)、屈突通(现任兵部尚书)、裴矩(我最赏识和信任的大臣之一)和窦建德(民部尚书,管着钱)等寥寥数人知道,就是魏征,也被蒙在鼓里………我主要是怕他又大加反对。
想必已经有朋友猜到是什么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火药和火器。
这个“世纪工程”也太小儿科了吧!
和二十一世纪比,当然是。
作为一个二十一世纪的“知识分子”,我当然听说过生化武器、核武器、电磁武器,大学军训,也打过五六式半自动………我使用过的最现代化武器,只是十发训练弹没有一发打在靶子上。在博物馆,倒是也近距离接触过一些退役的火炮、战机和坦克。
但是见过和造的出来,完全是两码事。
我是学医出来的,既不懂化学(一知半解的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是另外一回事),也不懂冶金,对于机械制造,更加一窍不通。
大家更不要忘记,这是在一千多年前………即便是一个工科出身的顶尖大学生,到了这种时候,不要说想要造出一杆AK47,就是“汉阳造”,基本上也得指望“奇迹”。
比起前人,我们虽然有稍稍多出那么一点知识,可是也并没有“金手指”。
我是学医的,可是到了这里,却几乎一点也用不上………手术刀?没有!心电图?没有!连温度计和阿司匹林都没有!学中医的可能会好一些,可是我是地地道道的西医出身。
承认现实吧!我的大军,依然要依靠风帆和橹桨跨越大海。当然,改进还是有的。比如新式风帆………那是十八世纪西洋帆船的样式,我在影视剧里看过,知道它对风能利用的效率,高出传统的中国式帆,虽然就当时而言,老式的中国式帆在世界上已经还算先进的;再比如指南针,指南针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那是书上讲的,不过当时中国的指南针,还称不上真正的指南针,就像我们在电视剧里看到的算命先生拿的,一个方盘上一个勺子,因为摩擦等原因,使用起来精确度很低,而民间也有简单的法子,比如把磁针浮在一碗水里,或者用根绳子吊起来,稳定性却是很差,而现在隋军水师装备的,已经和现代指南针非常接近了;再比如六分仪、水平仪,这种航海工具十分重要,却是西方在十七世纪才应用起来的,幸好我这人读书时就好些“旁门左道”,对这些也稍微有些认识,先来个“专利抢注”吧。
这些东西,制造起来不算太难,当然更不必我亲自动手,只要我说个大概,自有从天下挑来的能工巧匠(这就是开百工科的作用)去专研、琢磨、改进,将它们从构想变为现实。
同样的,还有新式印刷术的推广………中国四大发明中对人类最有意义的,一个是造纸,一个是印刷,因为有了它们,才使人类文明可以以较低的成本更便利地传播,使得文化从极少数“精英”的专属,转为几乎所有人共有。
但是西方一直不承认中国发明了活字印刷,而是推崇德国人范登堡,他发明了铅字。我们不得不承认,虽然我们一直说是宋代的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可是他的泥字实在用起来不方便,即使在我们中国,也不为大家乐用,直到明清时代,广为采用的依旧是木版雕刻。
泥字刻起来麻烦,印的不清楚,还不容易保存。木版雕刻虽然是“死字”,可是雕起来相对容易,印的也更清楚,并且比泥字容易保存,一个木版,印上个十万八万的,也没有多大问题。泥巴表面看起来便宜,可是真要用起来,并不省钱。
然而铅字的活字比起木刻的死字,自然又强了不是一点两点。
既然如此,我何苦不用铅字?国家大力发展教育,对印刷的需求还是很大的。虽然造不出印刷机,但铅矿还是有的。一个铅字,可以反反复复用上N年。
我当然也知道蒸汽机,有了它,造出的战船跨洋越海,那可是要容易得多了,不过那玩意太复杂了,已经超出了这个时代的能力,我又是只晓得些许皮毛。
闲话许多,还是回过头讲火药吧。


第二百零二章  东征平倭2天雷
    火药,不是炸药。

    中国四大发明的,是黑火药,而炸药是TNT。

    我不知道炸药的配方,至于黑火药,也只是知道一句“一硫二硝三木炭”而已。也就是说,火药需要用到硫磺、硝石和木炭。

    但是有这三样东西混在一起,并不代表就是火药,还需要成分比例。这就需要一次又一次的配制和实验。

    最初配成的火药,具有很好的燃烧效果,可是并不能爆炸。当然,它还是具备军事用途的………用在火箭和抛石机上。

    一年多后,可以爆炸的火药………大约百分之七十五的硝、百分之十二的硫和百分之十三的木炭,已经相当接近现代火药的“黄金比例”………终于配制成功了,然而却也付出了三条生命作为代价………这还只是开始。

    研制火药的过程中,出了一次意外………一个负责保管的“研究人员”一不小心,把一些水洒进了火药里。正在他不知所措的时候,上面已经派人来拿火药“试验”了。没有办法,只能听天由命了。

    没有想到,进了水的一粒一粒的火药,居然比先前粉状的火药更好使。

    火药制成,并不代表可以用于实战,还需要有东西把它发射出去………火炮。

    毫无疑问,最初的火炮,只是一根铁管子。

    然而,并非所有铁管子都可以做火炮,需要非常优质的铁,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者无疑又是一个创举。

    第一次火炮试验,就碰上了“炸膛”,导致两名炮手重伤。

    第二次,又是失败,一死一伤……

    经过两年多的失败,终于有了突破,这一次,火炮把一个十余斤的铁球射出了两百步(大约两百五十米)。并且,这门火炮在发射了百次之后,依然安然无恙。

    但是,仅仅可以发射铁球是不够的,我需要的是可以发出炮弹………里面要装上六斤可以爆炸的火药。

    炮弹必须能够发出去,在目标附近爆炸,而不可以在炮膛里或者一出炮膛就爆炸。

    又是艰难的试验,这一次,耗费了整整两年半,有上十人因为事故丧生,还有近十人受伤致残。对于死伤者,朝廷都给予了抚恤优待。

    大业二十六年(公元六三零年)三月,第一门可以用于实战的“重型”火炮,终于研制成功,火炮可以把八斤重的炮弹(内装六斤火药)发射到两百五十步外。

    火药和火炮,无疑是朝廷的第一“机密”。

    朝廷专门在东都东南郊成立了“药工局”(火药厂)、“弹工局”(炮弹厂)、“铁工局”(炼铁厂)和“炮工局”(制炮厂),四局各司其职,配制制造的各个步骤,都是保密的,比如“药工局”,配硫磺的只能知道硫磺分量,然后转到下一个程序配制硝石,这种流水线作业,既提高效率,也利于保密。全套的资料,只在皇宫内保存。每个局(厂)都围有五米高的“内城墙”,超过一座普通城镇的城墙,四局之外,是官军新设的编制两千人的火器营(属于骁果卫麾下)的营房,四局一营,各成一体,又以四米高的“外城墙”圈护,一旦有事,可以自己防守。内外围墙之间,是工匠和家属的生活区,完全是一座城市一般………这座城也有一个名字,叫做“神机卫城”,表面上是东都的一座卫城,而火炮,在当时的确堪称“神机”。造好的火药、炮弹、火炮等,则暂时存储于地下仓库,地上的仓库,只存储原材料。城东南,又有火器营的训练场,当然也是火炮的试验场。

    至于研究机构,则在皇城内的东南角,护卫森严。

    所有的研究、制造人员,待遇都非常优厚,但是管理也很严,“不该说的不说,不该问的不问”,一旦泄密,将会受到严惩。

    到十一月,陆续制造“重型”火炮一百二十门,炮弹两万余发,发射用火药近十万斤,每炮配有一名炮长(伍曹)、两名炮手、两名弓矛护卫(配备弓箭、盾牌和长矛,炮长和炮手只配备腰刀自卫),每五门火炮组成一个炮队,配有一名队官(队曹),火器营官兵待遇,比起普通部队,均要高出一级,普通士兵已经是伍曹待遇,队官更是参军校尉待遇。火器营的最高统领是正五品车骑将军,待遇却与从四品骠骑将军相同。

    这一次,我把一百二十门“重型”火炮中的一百门,用在了“东征”。

    为此,一些大型战船,特别是新建的,都做了改动,安装了装备火炮的设施,这种“基座”不是固定,而是往复式的,可以有效缓解后座力。

    木质战船,如果两舷一起开炮,会将战船本身撕裂,这个常识,古人不懂,我却明白,所以,尽管两舷都有安装火炮的基座,但是所有的火炮,都被命令装在一侧,为了保持平衡,另外一侧载运了大量物资“压舱”。

    因为火炮数量有限,所有火炮,均由火器营士兵上船操控………水师士兵并没有受过训练。所有火炮都是可以拆卸的,装上木制轮子,可以用于陆战,既可以用马牵拉,也可以人力运送。

    于是,石堡里的倭军遇到了可怕的一幕。

    因为可以排列战船的范围有限………火炮射程毕竟只有三百米,参与第一轮炮击的,只有五艘战船,二十门火炮。

    但是即便如此,也足够倭军胆战心惊的了。

    “天火在闪耀,天雷在炸响,坚固的山石崩裂了,石墙很快塌陷。”这是幸存的倭国士兵事后的回忆。

    其实,当时的火炮,虽然可以爆炸………比发射实心的石、铁弹威力要大得多,但与现在的炸弹,根本不能比,毕竟装药只有几斤,还是效力远比黄色炸药低下的黑火药。

    但是倭军的石堡,也不是“钢筋混凝土”,不过用山石仓促垒就,连普通的城墙都比不上,山石间不过用些稀泥“粘合”,在火炮重击下,当然很容易击塌。

    对于火炮,倭军根本没有心理准备,他们原本估计,隋军战船攻坚利器,不过是些重弩,射土质墙威力巨大,射石墙就大打折扣了。

    而隋军更是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四座石堡,只打一个。

    发射了一千发炮弹………当然实际命中的大约两百发而已,要知道那时的火炮根本没有“火控系统”,又是在海浪中颠簸,命中率自然较低,第一波的战船带的炮弹也就打光了,于是换上第二波,又是五条船,继续轰。

    等到第二波轰完,倭军的石堡也就千疮百孔了,于是调上二十条战船,用强弩继续攻击………没了石墙,隋军的强弩又可以发威了。

    而装备火炮的战船又照本宣科,对着第二座石堡如法炮制。

    轰下两座石堡,登陆场就打开了。另外两座石堡里的倭军,因为距离较远,已经不能对登陆的隋军造成威胁,让他们离开“乌龟壳”主动出击,更是借他个胆子也不敢。

    虽然两座石堡里还有两三百残余的倭军,但是这点力量,对隋军根本没有什么威胁。

    很快,隋军就有三千多人登陆,肃清了两座石堡的残敌。

    然后,隋军暂停了下来,并没有乘胜追击。

    他们在等。

    等战船上的火炮卸下来,装上轮子,运上岸。

    当然,更多的隋军在继续登陆,虽然是先锋,但登陆的陆军兵力,却也有两万,还有大批辎重物资。

    火炮的登陆,自然是优先安排的。

    两个时辰后,五十门火炮已经上岸。

    第三座石堡在劫难逃。这一次,五十门火炮可以一起发射,而且在陆地上,命中率自然更高,顷刻间,第三座石堡便被轰了个七零八落。

    至于第四座石堡,守军早已逃之夭夭。那时候,日本还没有什么“武士道”。

    等到夜色降临,隋军已经完成了第一批两万人的登陆,还有大批物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