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大业风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之大业风云- 第1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反抗军”主力都在浅草原,后方不过七八千人,还分散驻守各处,防备空虚。

    倒不是境部臣摩理势大意,隋军要想去取大分,就必须从苏我氏一派的倭军地盘上通过。在境部臣摩理势看来,苏我氏一派就算不肯来帮自己,隋军要想从他们地面上过,总得拦上一拦的。

    可是各地倭军都是“坚守不出”,而隋军骑兵也不打算攻城,遇到城池,就绕城而过。

    双方似乎达成默契………隋军不进城,守军不出城。

    十九日夜,隋军骑兵几乎没有费什么力气,就拿下了大分。

    大后方出了状况,“反抗军”的军心彻底崩溃了,而隋军趁机发起总攻。

    境部臣摩理势抛下大队,只带着一千多残兵败将,乘船逃往四国,境部臣摩理势山背大兄还统带着三万多兵力,盘踞在四国岛的西部。

    但是,此刻的山背大兄已经保护不了他了。浅草原之战,境部臣摩理势大败,在九州的将近六万主力,损失殆尽,不是被隋军剿灭,就是被其他地方实力派吞并,原本对于山背大兄宠幸境部臣摩理势,就有许多人不满意,而今山背大兄手下一帮“主和派”趁机发难。墙倒众人推,破鼓众人捶,此时此刻,就是山背大兄,也保不住他了。

    九州方面,浅草原之战以后,各地倭军便纷纷与隋军接洽,商议“和平”,而在九州南部、西部海岛上的隋军,也在没有遇到抵抗的情况下顺利登陆。李世民开始在大分一带集结部队,准备渡海进军四国。

    七月初一,山背大兄的使者到了大分求和,并且带来了境部臣摩理势的首级。李世民应允了山背大兄的求和,但是根本不提及“联合作战”的三千,更不再提立山背大兄做倭王。

    你现在已经没有这个实力了。

    四国还是要去的,原本准备打着过去,现在可以“和平”地过去了。

    七月初五,隋军三万登陆,山背大兄亲到李世民帐中拜见。到了七月中旬,原本盘踞在四国东部的苏我氏一派倭军也纷纷投降。

    现在,就只剩下苏我虾夷的本州岛中部地区了。

    七月初九,周法尚亲自统领八万大军,火炮六十门,向东进发。

    七月十二日,隋军八万抵达天龙川(今名古屋与静冈之间),苏我虾夷也集中了二十五万………几乎是他能够拼凑起的全部兵马了,企图凭借与隋军决战。

    苏我虾夷已经是孤注一掷,他派儿子苏我入鹿充当主将,自己也带着舒明天皇到了军中。

    倭军虽然是七拼八凑的,但人数超过隋军两倍还多。

    看来这块骨头要啃,可并不容易。

    但是隋军并没有打算硬拼。

    大迂回,大包围!

    趁着倭军主力集结于西线,北线空虚,只有不过五六万战斗力低下的“新军”,又分兵把守。七月十五日,张镇周率军一万,在今天的新泻以北登陆,通过奥羽山脉和越后山脉之间的平原地带,击破倭军抵抗,七月二十四日,进抵今宇都宫以北,苏我虾夷不得不从天龙川战场抽调三万兵马回援,又将留在今东京附近的三万后备队悉数调往北线。

    七月二十六日,隋军两千,毛人六千乘船在今水户(东京东北约一百公里,宇都宫东南约五六十公里)一带登陆。

    登陆的兵力虽然少,可是抗登陆的倭军更少………主力都调走抵挡张镇周去了,附近只有两千“乡勇”性质的非正规倭军,缩在城里不敢出战。

    苏我虾夷只好又从刚调走的三万后备队里调回一半。可怜这帮倭军,来回奔波,腿都快跑断了。

    八月初一,从四国出发的一万隋军,由来整统领,经过七天的航行,在今天的伊豆半岛登陆,出现在倭军侧后。

    隋军有水师之利,足以处处主动,令倭军防不胜防。

    而在水户、伊豆登陆后,两支隋军水师的百余艘战船,于八月初四出现在东京湾,在这里,全歼一直消极避战的倭国水师战船七百余艘………当然都是些小船。

    八月初六,三千隋军在倭国的都城之外三十里的海滩登陆,附近虽然还有大约一万倭军,但都不敢出战。

    八月初六,张镇周部击败倭军万余………此时当面倭军虽然有数万,但大都希图自保,消极避战,斩首三千级。第二天,在新泻登陆的隋军与在水户登陆的隋军会师,由水户向西南,进抵今土浦一带(东京东北约六十公里)。

    此时天龙川的倭军主力,已经是军心动摇。

    屋漏偏遭连夜雨。

    八月初九,契丹、突厥、靺鞨骑兵两万,出现在倭军主力侧后,大有断其粮道之势。

    天龙川战线,双方一直胶着,隋军一时也难以进攻,每天只是对着对面倭军轰上几百炮。而倭军想要主动出击,击败隋军,却也几乎不可能。

    就在这“西线无战事”的时刻,周法尚秘密从所部中选出两万精锐的少数民族骑兵,向北绕过天龙川,突然出现在倭军后方。

    这样一来,倭军军心更加不稳,已经有整队的士兵“开小差”,每天试图逃走的士兵,数以百计,被捉回斩首的,每天都在百人以上。

    是坐以待毙,还是鱼死网破?

    苏我入鹿决定选择后者。

    自己现在还有二十万多人,对面周法尚的兵力,最多不过五万………其实是六万,苏我入鹿错将来整在伊豆和东京湾登陆的人当成周法尚派出的了。以四对一,应该是可以试试的。主要击败当面隋军,还是有可能挽回局面的。

    八月十一日,天龙川的倭军全面出击,进攻隋军。

    可惜,二十来岁的苏我入鹿,在久经沙场的周法尚眼里,不过是个乳臭未干的毛孩子。

    隋军攻坚兵力不足,但是依靠强弩为主力,配合长矛、陌刀组成的方阵,从来是防守强过进攻,现在又有了火炮助战。

    再说,我敢把突击力最强的骑兵放出去,难道会对你可能的反攻没有准备吗?太小瞧我了吧?

    别说你现在的兵力,没有到四比一,就是五比一,也是白饶。

    再说,我已经到了你身后的两万骑兵,难道只是摆设?我早已经下令,其部所得金银财帛,“听凭自留”。

第二百零五章  东征平倭5
    一开始,苏我入鹿的反攻似乎还是顺利的。

    他选择了左翼冲击。

    在隋军右翼的,是百济、新罗和高句丽的两万军队和少量隋军。

    “西线无战事”的这段日子,隋军也修了一些“防御设施”………鹿角、拒马。不过苏我入鹿的拼命打法,还是让“百新高”的右翼(也就是倭军左翼)十分吃力。

    百济军的战斗力差些,对倭军也一直有点畏惧,高句丽则是联军中最缺乏“战斗精神”的部队………不是高句丽人不能打仗,而是不久前还和大隋厮杀,心理上要拐个弯并不容易,左翼真正的“中流砥柱”,是八千新罗军。

    另外,作为盟军,他们既没有强弩,也没有火炮。虽然配合作战的五千隋军倒是装备了强弩,毕竟数量有限………攻击左翼的倭军,有十二万之众。

    相比之下,中军的一万五千隋军(全部为隋军)和左翼的两万隋军(也包括少量靺鞨、黑水和奚族军,大约五千),就比较轻松了………攻击他们的倭军,总共只有八万,让火炮和强弩一阵轮番射击,丢下成片尸体,只好往回退。

    但右翼的局面却是岌岌可危,倭军已经突破了鹿角、拒马,与联军短兵相接,这种时候,强弩也已经发挥不了什么威力了。

    不过在倭军的猛攻下,高句丽人为了自保,倒是大大提升了“战斗精神”………这帮家伙真的狠起来,还是颇为了得的。

    危急时刻,两万骑兵出现在倭军身后。

    这支骑兵是值得信赖的,因为统领他们的,是最忠于朝廷的三可汗之一的阿史那大奈(另外两个是阿史那思摩和阿史那社尔)。

    而这支骑兵,更有相当一部分配备了骑弩。

    本来,像弩这一类“先进武器”,是不配备在“夷兵”的。

    不过骑弩是个例外,在朝廷比较信赖的阿史那三可汗那里,各配给一万五千具骑弩。

    一方面,他们是朝廷信赖的,也是朝廷希望多加借助的。

    另外,也有小算盘………骑弩适合骑兵使用,但是却是各种弩里威力最小………射程和穿透力与连弩相近,但射速和一次发射量却小得多,而构造最复杂的………以游牧民族的生产力水平,是极难仿造的,只能依靠朝廷提供。

    美国人敢到处卖武器,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我有核心技术,你仿制起来很难。

    不仅如此,汉军配备的骑弩,一般可以发射三百次才会出现大的故障,而夷兵配备的,却只能用到两百次。坏了的骑弩,他们自己是修不了的,也得让朝廷帮着修………当然,朝廷比美国人大方,从来不收钱。

    阿史那大奈的两万骑兵,配备了八千骑弩,无疑使得战斗力大为提升。

    与此同时,周法尚也从中军抽调了五千汉族骑兵,支援右翼。

    骑兵在近战中的威力,比步兵要强得多。

    在生力军的支援下,右翼隋军很快稳定下来。

    双方杀得天昏地暗,数十万人性命相搏。

    苏我入鹿将右翼的部队也投向左翼,试图挽回颓势。

    然而倭军右翼的削弱,恰好给了隋军左翼可乘之机。

    左翼的隋军开始攻击了……

    入夜,喧嚣了一天的战场终于沉寂下来。

    天龙川两岸,铺满了五万多具尸体,其中七成以上是倭军留下的。

    更多的倭军成为俘虏,有五万余众。

    还有大批倭军四下溃散了,苏我父子和舒明天皇带着不足五万残兵败将逃走。

    但是此时他们还能够逃往哪里?两天前,都城的守军已经开城投降,新泻、水户、伊豆和东京湾登陆的隋军已经会师。北线的三万倭军也已经投降,毛夷国和虾夷国的军队已经进抵到今天的仙台一带。残存各地的倭军守军虽然仍有四五万,却已经是人心惶惶。已经有地方官吏和将领在和张镇周、来整甚至周法尚暗中联络,商量“和平”。

    八月二十七日,苏我氏父子领着残兵败将,向周法尚乞降。

    历时半年余,东征大获全胜。

    战后,朝廷依旧保留了天皇………不过这一称谓只能在倭国内部使用,在与其他各国交往中,只能称“倭国王”,对大隋,更只能称“臣东属倭国主、东顺和国公(隋册封的爵位)”。

    舒明天皇依旧在位,山背大兄失去了“正位”的机会,只是被封为“藩主”,给县公爵位。

    倭国北部仙台至鹤冈以北,被割给毛夷、虾夷两国,其中奥羽山脉以东归毛夷,以西属虾夷。

    佐渡等岛,置海间校尉府,驻军五百,移民一千二百口;五岛列岛等,置瀛洲校尉府,驻军三百,移民八百口;甑岛、天草诸岛,置夷洲校尉府,驻军二百五十,移民七百口;见岛,置见岛巡检司,驻军一百,移民三百口。诸岛原有倭人两千余口,此刻大半迁去,尚余七百余口“仰慕天朝,归化大隋”。

    能登半岛,置“关北镇”;伊豆半岛,置“关东镇”;志摩半岛,置关中镇;敦贺湾,置关西镇;下关,置马关镇,以上五镇,设北倭都护将军府,驻马关镇。

    足折岬,置西四国镇;室户岬,置东四国镇;萨摩半岛,置南九州镇;北九州,置北九州镇,以上四镇,设南倭都护将军府,驻北九州镇。

    各镇驻军两千五百(两千步军,五百骑兵),都护将军另直领歩骑一千二百(五百步军,七百骑兵)。每镇周边之地,各取良田四万五千亩(约三十平方公里,连同城郭、房屋、道路、山地等,每镇占地约四五十平方公里),迁移两千余口,以作屯垦。以上九镇、三校尉府、一巡检司,总计驻军两万六千余,移民约两万七千口。另在诸镇附近,“集原籍中原、百济、新罗各处者”(倭国有大量“部民”………即奴隶………是战乱时期从中国、朝鲜半岛流亡过去的,也有一些是倭国掳去的“战俘”的后裔),计十九万余众,分作十八“城”、九“(自治)领”(见后文),“复平民之籍,为自由之身(摆脱奴隶身份)”,名义上仍然是倭国的人民,但享有高度的自治。还有部分中原、朝鲜人后裔,归入倭国较早,和当地人通婚杂居,早已不是“部民”身份,则“听其自处”。

    此外,在马关、北九州两镇,各驻有一支三十条战船组成的小型水师船队,有水师共八九百人,归黄海水师节制。海上的各校尉府、巡检司,也都各自配有三五条“巡船”(小型的巡逻战船,一般配有七八个水手,可载大约二十个人)。

    分倭国为关北(新泻)、关中(名古屋)、关东(东京)、关西(冈山)、石川(富山)、下关(广岛)、东四国(德岛)、西四国(松山)、北九州(福冈)、中九州(熊本)、南九州(鹿儿岛)十一藩和“天皇直辖领地”(京都…奈良)。各藩主都是倭国王族,山背大兄也是其中之一。天皇只是名义上的“国君”。

    实际上,十一个藩主的地位也只是象征性的,十一藩和“天皇直辖领地”,又被分为四十八个“领”(包括中原、朝鲜裔的九领),领主被隋册封为侯爵。“领”是真正的行政机构,按照“和约”,倭国不能有统一的军队,而是以“领”为划分,每领设一“旅”,按照人口,各有两千到三千不等,总兵力仅有十万,且互不相属。而天皇和十一个藩主,当然也都各有一领,只有在自己的领里,才可以真正做主。至于苏我虾夷,“天恩浩荡”,还是给了他一个领主,其他当时在倭国有势力的“豪族”大伴氏、物部氏、葛城氏、中臣氏等,也都被承认为领主。此外,倭国被禁止发展水师,只能有非武装的运输船队。

    而领以下,又分为二百零七个“城”(包括中原、朝鲜裔的十八城),每城均有“城主”,管辖一个大小不等的城镇和邻近的若干个乡村(战前倭国总人口四百余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