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大业风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之大业风云- 第1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匈奴人,在西方的史书中,称作匈人(Hun)。匈人的铁蹄,驰骋在多瑙河流域,甚至攻破了罗马城。

    而北突厥人西迁的线路,与阿史那薄布倒是有些相似:向西到达康居,也就是昭武诸国,然后继续向西,经过咸海、里海、黑海,进入欧洲。

    早在公元前,在这片土地上,就生活着一个游牧民族………斯基泰人,也称西徐亚人,中国史书中称其为塞人或塞种人,汉代称其“大夏”。

    他们分布的地区很广,西自黑海以北,东至伊犁河下游,南达古波斯的北边边疆。虽然在种族上属同一语族,但在不同地区各有不同的名称。史家一般把西方的塞人称为斯基泰人,里海西北的称为萨尔马他人(Sarmatia),里海东北的称为奄蔡人(Aorsi,也称阿兰人,Alani),再往东南,自咸海以南东至伊犁河下游的称为塞人和马萨革他人。

    公元前七世纪中叶,西方的斯基泰人建立起一个强盛的王国,版图从波斯边境经库班一直伸延到整个南俄草原,甚至一度侵入叙利亚和位于今巴勒斯坦南部的朱迪亚,兵锋达埃及边境。公元前四世纪中叶,斯基泰人开始衰落。公元前二世纪,斯基泰人被萨尔马他人排挤到克里木,建都城于涅亚波里。

    公元三世纪﹐阿兰人(奄蔡人)游牧于亚速海和高加索地区。公元三七零年左右﹐阿兰人为匈奴人击败﹐其王被杀。五世纪初﹐一部分阿兰人迁至伊比利亚半岛西南部﹐与当地西哥特人融合。五世纪中叶﹐大部分阿兰人随阿提拉西征﹐经高卢﹑西班牙迁至北非,留在高加索者与当地部落融合﹐形成以阿兰为主体的联盟﹐史称阿兰尼亚。

    公元六世纪中叶,一个从东方而来的新的民族出现在这片土地上,便是我前面提到过的阿瓦尔(Avar)人,或者说柔然人。先后征服了萨比尔(Sabir)和Oghur诸部,Bulgar部也被迫加入其联盟,又联合其北之伦巴德(Lombard)人共破格皮德(Gepid)人(日耳曼人的一支),之后独占其地,控制了潘诺尼亚,西到今天的奥地利,东到高加索,盛极一时,但是公元六二六年,阿瓦尔人在君士坦丁堡城下被拜占庭击败,开始衰落。

    在七世纪初期,在俄罗斯草原西南部和达吉斯坦,可萨帝国崛起。在某些史书中,可萨帝国又称可萨突厥帝国,但其实可萨人并不是突厥人,而是匈奴人的后裔。可萨“都城”巴伦加尔,在今天的捷列克河南部支流苏拉克河河源处,也就是车臣一带,而当时的可萨可汗与拜占庭帝国结盟,共同对付波斯。

    还是说说阿史那薄布吧。大业三十一年(公元六三五年)十二月,西突厥乙毗咄陆可汗阿史那薄布率兵民十四万余人,冒着严寒,向西迁徙,途中被单雄信追击,损失近两万人众,更重要的,是损失了重臣真珠统。

    摆脱了单雄信的追击,阿史那薄布继续向西,抵达了咸海西南,今天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交界的于斯蒂尔特高原,清点人马,沿途离散、冻饿而死者,不下两万。阿史那薄布带着十万残部,在此暂时休整下来,然后征伐当地的两个弱小的部落。这两个部落,自称是阿瓦尔人,但更可能是曾经被阿瓦尔人征服的当地部落,血统上与东面的昭武诸国(粟特人)或者更为接近,因为他们的“高鼻、蓝眼”,与蒙古人种的柔然人大相径庭。

    当地所谓的“阿瓦尔人”实力弱小,纵然阿史那薄布是亡命而来,也还是可以“恃强凌弱”的,弱肉强食,一贯是草原上的准则。

    两个部落总共也只有一两万人口,到了大业三十二年(公元六三六年)的三月,已经被阿史那薄布征服,部分………大约有三五千人………不甘臣服于阿史那薄布者,向西逃走了。而阿史那薄布两个月间,又陆续收容了两三千掉队后陆续找来的突厥部众。

    于是有部下建议“打回老家去”,至少也要“残破穆国等叛逆”。

    但阿史那薄布还算清醒,自己的力量,还太弱小………不然,当初又何必灰溜溜地逃出来?

    “向西!逃走的阿瓦尔人就是我们的向导!”

    于是,阿史那薄布决定留下一部分人,自己率领主力,继续前进。

    起初,阿史那薄布选择了向正西发展………这里只有几个分散弱小的“阿瓦尔人”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塞种人的部落小国,根本不是西突厥人的对手。半年之内,阿史那薄布“收国(所谓国,不过是些部落)十,得民五万,胜兵近万,地千里”,占据了东到咸海,西到里海,南到今天土库曼斯坦和伊朗交界的阿克拉特河,北到盐沼(今哈萨克斯坦满吉斯套州布扎吉地区)。

    但是,这一片地区虽然广阔,但土地贫瘠,水草也不够丰美,无论于农于牧,都不是很好。

第二百二十九章 向西!向西!2
    往东,是大隋的附属………昭武军,向西,里海阻隔,向南,是貌似强大的波斯帝国………其实仅仅一年后,阿拉伯人就入侵波斯,并攻占了首都泰西封。

    阿史那薄布把目光,转向了北方。

    公元六三六年十月,阿史那薄布分所占之地为三部,分别由将军贺鲁、阿史那特、哈拉各领兵马五千驻守,自率主力四万北上。一个月后,阿史那薄布在今天哈萨克斯坦西部的恩巴河畔击败了当地的一个“阿瓦尔人”部落………当时几乎所有草原上的部族,无论祖先是斯基泰人、阿兰人、匈人,都打着阿瓦尔人的旗号,“斩其王首”,吞并部众三万。当地人近万西走,阿史那薄布领兵追击,大业三十三年(公元六三七年)正月,控制今乌伊尔河流域,三月,进抵今乌拉尔河下游,“收服土著,得四万部众,胜兵近万”。这一带水草丰美,阿史那薄布将西迁的突厥人大半安置于当地,东部反倒只留下三个将军的一万五千突厥兵和主要为当地人构成的“新突厥人”。

    大业三十三年(公元六三七年)五月,阿史那薄布在乌拉尔河西岸,击败了阿瓦尔汗国东方总督的主力………虽然说是“主力”,其实不过三万多人,而且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当地部族,阿瓦尔汗国的主要力量,这个时候还在欧洲的多瑙河流域,与拜占庭(东罗马)帝国作战,无暇顾及东方。而东方总督又与可萨汗国连年征伐,实力大减。

    这场胜利,对于阿瓦尔汗国的可汗,只是一场可以承受的失败,对于阿史那薄布,却是一场伟大的胜利。当地的一些部族,纷纷主动摆脱阿瓦尔人,投降了突厥人。以前,阿史那薄布必须一个一个去战斗,可是现在,成群的部落,大则两三万人,小则五六千人,主动来归顺自己。

    不过一年多的功夫,一个西突厥汗国,似乎真的就要复兴了。

    正北,汗国的边界抵达了乌拉尔河的中上游(今天俄罗斯的奥伦堡),西北,是今天俄罗斯的萨马拉河,西面,到达了今天的伏尔加河。

    阿史那薄布在乌拉尔河注入里海处(今哈萨克斯坦的阿迪拉乌)设立汗帐,委任东部三将军为俟斤,在新征服的地区,则分设了五个俟斤,将十几个主动归降的当地部族首领封为“大人”。

    此时的阿史那薄布,有人口六十余万,可以征集的军队,也超出十万,声势复振。

    但是阿史那薄布的雄心壮志,并没有因此而止步。

    规复故地,重整河山。

    不能不说,阿史那薄布也算是“人杰”。

    以自己现在的实力,击败昭武诸国,已经是不在话下,然而要和大隋对抗,还力不从心。

    不要紧,我今年二十来岁,还年青得很,中原的老皇帝,估计已经黄土埋到脖子了!我有时间,和你耗。

    现在,很明显,西边的比东边的好欺负。柿子要捡软的捏。

    西边也算好山好水啊,听说越是往西,土地也越肥沃,水草也更丰美。

    隋朝的小儿,你们等着吧,十年,也许不要十年,我阿史那薄布会带着数十万铁骑“西”山再起。到那时,玉门以西,仍将是我阿史那家的天下。

    立汗帐、分百官,在使自己的“汗国”初具规模之后,阿史那薄布再次西征。

    阿瓦尔汗国东部总督此时已经无力抵抗,大业三十三年(公元六三七年)七月,阿史那薄布就占领了总督府(今俄罗斯罗斯托夫一带),势力扩张到顿河流域。

    在这里,阿史那薄布把自己的大军分成三路:北路,由可贺敦的哥哥,“国舅”布拉俟斤统兵一万五千,沿伏尔加河向北;中路,阿史那薄布自领五万大军,渡过顿河,进入今天的乌克兰;南路,以俟斤阿鲁领兵一万,向南进入高加索地区。

    八月,进军到今天乌克兰第聂伯河东岸的阿史那薄布收到阿瓦尔汗国可汗的信,希望两国罢兵息战,愿意以第聂伯河为界,河东为突厥地,河西为阿瓦尔地。

    但是阿史那薄布嗤之以鼻。

    从骨子里,突厥人就瞧不起阿瓦尔………或者说是柔然人。

    当年,正是突厥人的反抗,使得称雄漠北的柔然汗国灭亡,可汗逃到北齐,北齐皇帝在突厥人的威胁下,不得不把避难的柔然王族全部交出,而突厥人当着北齐人的面,将柔然王族全部斩首,这才有了柔然人的残余西走,欧洲的历史中也才出现了阿瓦尔人。

    但是,一个消息,却不得不使阿史那薄布改变主意,同意了与阿瓦尔汗国的“和平”。

    在扫荡了阿瓦尔人之后,南俄草原、里海和黑海之间,除了西突厥,还有一个强大的势力,就是前面提到过的可萨汗国。

    最初,对于阿史那薄布痛打阿瓦尔人,可萨人是带着一种坐山观虎斗甚至是幸灾乐祸的心态的………阿瓦尔人和可萨人,已经争斗了几十年。

    可萨人的地盘,相当于今天俄罗斯南部的达吉斯坦、卡尔梅克、斯塔夫罗波尔等地区,也就是北高加索加上顿河南部的草原。

    阿史那薄布派出阿鲁南征,可萨人就不能抱着一种“看热闹”的心态了。

    顿河以南,那是我的地盘。

    八月初,可萨可汗组织四万人的大军,在今天的斯塔夫罗波尔以北一战击溃阿鲁,阿鲁战死,西突厥军损失过半,只有三千来人逃回顿河岸边。

    八月二十五日,在回复了阿瓦尔可汗的“和平善意”后,阿史那薄布留下五千驻军第聂伯河东岸,自率主力南下。

    而可萨汗国的大军,此时也已经北上抵达了顿河。九月十五日,两军在今天俄罗斯的伏尔加顿斯克以西会战,西突厥军获胜,斩杀可萨军过万。

    九月,西突厥军进至可萨汗国国都巴伦加尔以北二百里。可萨可汗在国内动员了六万大军,又与阿兰尼亚(今北奥赛梯…阿兰、卡巴尔达…巴尔卡尔、卡拉恰伊…切尔克斯)结盟。可萨汗国原本没少和阿兰尼亚冲突,不过现在,可萨可汗表示愿意割让一部分领土给阿兰尼亚,并且说明了一个唇亡齿寒的道理………我们完了,下一个就是你们。

    阿兰尼亚人被说动了,派出一万人的援军,而此时阿史那薄布只有四万人,却要对付敌人七万联军。西突厥军虽然骁勇,却也一时无法取胜。

    可是到了十月,形势突变,阿兰尼亚人反戈一击,可萨人猝不及防,在阿兰尼亚人和西突厥人的联合攻击下,可萨军土崩瓦解,可萨可汗战死,王子逃入山中。

    阿史那薄布眼见战场上无法取胜,悄悄和阿兰尼亚人达成了密约:

    西突厥人和阿兰尼亚人结盟;

    灭掉可萨之后,阿兰尼亚人可以得到可萨汗国南部相当于今天的车臣…印古什大部、达吉斯坦中、南部、克拉斯诺达尔南部、阿迪格在内的地区,比起可萨人承诺的,要大得多,而相当于今天的达吉斯坦北部、克拉斯诺达尔北部、卡尔梅克、斯塔夫罗波尔的广大地区则归阿史那薄布。

    给阿兰尼亚人的,都是高加索的山地,那里对以游牧为生的突厥人,并没有什么吸引力,倒是北边的草原,更让突厥人心动。再说,阿史那薄布也明白,山地作战并不适合以骑兵见长的突厥人。

    然而,当阿史那薄布胜利班师,准备再度入侵阿瓦尔汗国的时候,一个不好的消息传来了。

    东部的三个俟斤,一死一降一逃:贺鲁战死,阿史那特逃到“汗帐”,哈拉降隋。

    大业三十三年(公元六三七年)五月,王世充、单雄信到了咸海边上筑城。为了对付西突厥人,王世充、单雄信向徐世绩………李靖奉旨回京,西域军务,便由徐世绩负责了………借兵,徐世绩接到朝廷旨意,选西域汉军三千、诸部军五千,“暂交”王世充、单雄信统领。七月,城池初现雏形,贺鲁、哈拉领所部来攻,被隋军击败,贺鲁战死,哈拉兵败被擒,投降了隋军。随后,王世充坐镇南城,单雄信率天平军………包括借来的兵马………主力一万五千以哈拉为向导西征。阿史那薄布留在东部的人口,大都是新归附的“被征服民族”,人心不稳,隋军招抚之下,纷纷倒戈,不过两个来月,东部三俟斤之地,全部归隋。王世充、单雄信等将各部首领都授给“县都督”(州都督是朝廷封赏的,王、单还不敢偕越),设十三个“县”,哈拉也在受封之列,归顺的当地人,有五六万众。阿史那特不敌,引兵民万余北走,去向阿史那薄布报讯。

    十二月,阿史那薄布领三万军马至恩巴河,单雄信的隋军已占河南之地,在今哈萨克斯坦的萨雷库姆一带筑“单于城”,突厥军长于野战,攻坚却是不行,围了十日,折损三四千人马,一无所得,退回恩巴河北岸。单雄信乃在单于城附近,筑十三堡,“环列于单于城东南西三面”,命十三部各以五百人守一堡,自领五千人守单于城,其余“使归南北城,备薄布袭之”。单雄信也是久经沙场,算得清楚,阿史那薄布攻坚不强,自己以万余人守一城十三堡,绰绰有余,人多了,反而粮草供应困难。

第二百三十章向西!向西!3


    大业三十三年(公元六三七年)正月,东都。

    接受百官朝贺,接见使臣的事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