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大业风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之大业风云- 第4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而今,隋军竟然“深入敌境”,怎不叫人欢欣鼓舞?

    而隋军可以如此“辉煌”,是因为阿史那咄吉实在抽不开身,在他的北方,回纥和仆骨两个铁勒部族正在造反,而阿史那咄苾却坐山观虎斗,使得阿史那咄吉不得不把二十万精锐主力都用在“安内”上。

    他原来的计划,是利用刘武周、郭子和之流,牵制住隋朝的力量,等到自己平定了内部,再大举入关,可是刘、郭实在不禁打,只是几个月,就已经被平定,刘武周如同丧家之犬,领了几百个人逃来突厥。而隋军主力竟然敢进入突厥境内,更是出乎阿史那咄吉的预料。

    无奈之下,他只能与回纥等部达成停战协议,回纥、仆骨两部首领可以自称小可汗(叶护可汗),享有更多的自主权。

    然后,阿史那咄吉带领大军南返。

    不过此时,隋军也已经退到长城一线,严阵以待,更有秦琼、罗士信六万生力军在后,阿史那咄吉如果贸然南下,并不能占到什么便宜。

    不过此时的朝鲜半岛,却是战事再起。

    新罗人在取得了一些优势,全部收复失地并且占据了部分百济的土地后,因为隋军并未配合行动,也暂停了攻势。

    在扶余璋的一再请求下,高句丽向百济派出了两万援军,其中八千,是精锐的骑兵,弥补了百济缺乏骑兵的劣势。

    而此时,百济也已经倾全国之力,凑齐了十万人马,其中五万用来防备新罗,还有五万,扶余璋要收复失地。

    这些日子,来护儿父子在黄海郡自然也没有闲着。

    国内来的武装移民,男女已经达到了三万,来护儿在黄海郡以北,又筑新城寨(今韩国全罗北道山原里),与定远镇、郡城呈三足鼎立。在三座城寨附近,各设两个屯垦校尉府,筑有城堡。

    九月初一,扶余璋七万联军南下,首攻新城寨。

    此时来护儿手下,有左翊卫三万主力,分驻三城,屯垦校尉府驻军三千,黄海郡郡兵三千,和大批武装起来的移民,不过移民战斗力有限,只能守城,不能野战,黄海郡兵,大半却是归顺的当地人,忠诚度还有待检验。

    新城寨此时有驻军五千,还有许多屯垦校尉府的城堡容纳不下的移民。扶余璋围城十日不克,佯作退军,守将不知是计,立功心切,竟然不顾副将劝阻,领五千主力出城追击,被扶余璋杀了个回马枪,自己也被杀死,亏得副将收拾两千残军退回城中固守。只是此战一下损失三千主力,新城寨中自然人心惶惶,士气低落。副将眼看不妙,派人冒死突围,请来护儿派兵增援。

    来护儿闻报,立刻集结两万主力,欲解新城寨之围,却被周法尚拦阻。

    “大将军,百济既然使出诱兵之计,当防再有诈谋。末将以为,扶余璋必是要围城打援,

    将主力置于大军必经的险要之处,意图通过野战,歼灭我军主力。”

    “难道就置新城寨万余军民于不顾?”

    “大将军,新城寨自然要救,然我左翊卫主力,更不可有失。我一旅之师,孤悬海外,圣上重托,天下瞩目。败,则黄海郡失陷,百济高句丽吞并新罗,再与突厥合谋,则大局危殆。胜,则百济高句丽不敢言兵,新罗归顺,东北无虞,皇上可放心用兵于北边。”

    扶余璋留下一万多人,装作大军主力,继续围困新城寨,自己则亲率主力,埋伏在新城寨南二十里通往黄海城的山道之侧,等着来护儿自投罗网。

    他的探子来报,来护儿已经从郡城和定远镇调起人马,不下两万,来救新城寨。

    俗话说,救兵如救火,可是来护儿的人马却一路磨磨蹭蹭,一日所行,不到二十里,将近正午拔营起行,太阳尚未下山,就安营扎寨。如是过了三天,仍然与伏兵相距二十余里,把个扶余璋急得眼睛都要冒火。

    好不容易到了第五天上,隋军与伏兵已经不足十里,扶余璋已经按捺不住,准备主动出击。可是这时,他在新城寨留下的将领却突然跑来了。

    就在当日黎明,万余隋军突然袭击了新城寨外的百济军,百济军猝不及防,又有城中隋军内外夹击,万余人马,只逃出两三千人。

    原来,来护儿抽调民军,加上五千正规军,冒作隋军主力,一路大摇大摆,磨磨蹭蹭地前来“救援”,周法尚却领了一万两千主力,夜里乘船由定远镇启航,在新城寨西面的海滩登陆,趁着天色未明,突然对百济军发起了攻击。其实周法尚当时并不知道新城寨外敌军的人数,不过隋军借着突然,又有新城寨驻军可为策应,两万余敌军还是可以应付,如果不顺,则可退回海上,再做打算。

    扶余璋一时不知隋军到底来了多少,南北两路到底哪路才是主力,而眼见南路来护儿亲率的隋军又按兵不动,他与高句丽统军将领合计,决定先北后南,吃掉新城寨,以免被断了后路。

    可是此时周法尚所部也已经撤入新城寨,城中存粮,尚够军民十日之用,而据城固守,正是隋军的长处,扶余璋此刻不到六万人马,想吃掉两万多人守备的新城寨,却也绝非易事。

    而此时的来护儿,也已经得到了周法尚派人送来的消息,又派出探子,探明扶余璋大军已经撤出山中,正在再围新城寨的消息,此时的来护儿,一改前几日慢慢腾腾的样子,大军急行,很快就也到了新城寨附近。

    来护儿心里也有数,自己手上现在的人马,多数是战斗力有限的武装移民,守个城还可以,和百济…高句丽联军打野战,只怕还要吃亏,所以只能虚张声势。好在城里城外,此时隋军也有四五万人马,比起对方,人数上吃亏并不太多。

第八十六章 党争
    隋军此时,还有第三路人马,这路人马不多,只有来楷统领的三千左翊卫,本是与周法尚同乘海船从定远镇的码头出航,却不登陆,而是继续北上,在今天韩国的群山湾登陆,一路招摇………途中并无许多百济军,号称两万,要攻打泗沘。

    消息传到前线,扶余璋慌了神,在他看来,唯一的解释,只能是大隋又派来了生力军,而国都一旦有失,后果不堪设想。

    况且,眼看在新城寨,自己也已经占不到什么便宜。于是扶余璋急令撤军。大军后撤,正是最弱的时候,来护儿、周法尚都是当世将才,哪里会放过如此良机?追击之下,斩首敌军数千,俘获千人,凯旋而回。

    至于来楷所部,武装游行一番,却在今天韩国忠清南道的玄岩里一带海边登船返航。

    此时,新罗也趁火打劫,从洛东江流域扩张到蟾津江的东岸,与大隋的黄海郡相连。来护儿则一面修缮新城寨,一面又在蟾津江西岸修筑谷城、顺东两寨,在新城寨以南、黄海城以北修建长城、潭阳两寨,安置屯垦移民,又请旨设扶南(今韩国木浦)、丽水、宝城、咸平、康津、求礼、顺天七县,以当地首领为县、乡官员。当时朝鲜半岛三国,以高句丽的政治体制最为完备,但较之中原依然相去甚远,至于百济、新罗,比起高句丽又有不及,中央集权尚在初级阶段,地方首领还有相当势力。来护儿此举,正是为了争取当地部族的支持。

    由是,黄海郡形成一城一镇五寨七县和一都督府,初步建立起顺从中央的地方政权。至大业十五年初,已经移民五万(这些移民在以后又向其他新征服地区扩散),归顺当地居民十三万余。而谷城、顺东两寨的设立,则有效限制了新罗势力向蟾津江以西的渗透扩张。

    这一日,我在御书房览看奏章。

    前面看了一些,有兵部关于扩军的折子,有户部关于国库收入的折子,这第十五份,却是来自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小从七品奉朝请刘路。

    然而折子里的内容,却是不一般。

    刘路参奏的,是弹劾兵部左侍郎,朝廷重臣于仲文,说他是杨暕谋反的同党,依据,则是杨暕当初所谓的“兵部行文”。

    其实洛阳的事情,千牛卫已然调查清楚,就是于仲文,也是被千牛卫从大牢里救出来的。

    于仲文或者有失察之过,不过说到是杨暕的同党,实在是无稽之谈。

    我不屑一顾地将折子扔在一边。

    可是接下来的事情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剩下的二十来份奏折中,居然有五六份都是弹劾于仲文的。

    看看这些奏折,不过是来自些六品七品的官员,但是如此众多的奏折说同一件事,却说明这里面一定有什么背景。

    果然,第二天,我就受到了于仲文的辞呈,其中不乏辜负皇恩,乞骸骨还乡一类的句子。我下旨慰勉,不允所请,可是没有多久,于仲文又进了个养病的折子。

    而这几日,朝中弹劾于仲文的折子也是源源不断,已经达到五十余份之多,而官员的品级,也上升到四品五品。

    我也只好先准了于仲文的折子,许其在家养病,而派出千牛卫暗中调查。

    御花园的小屋,沈莺抚着琴,轻轻吟唱。

    事情过去已经半年,她终于恢复了一些。

    等她唱完,我轻轻将她揽在怀里。

    “你而今已经有了身子,天凉了,还要多保重些。”沈莺的信期,已经过了一个多月,我是学医出身,虽说而今已经荒疏不少,但这样简单的常识还不至于搞错。

    沈莺看着我:“这里,到很有些日子没有来了。”

    “你若是喜欢,我天天陪你在这里。”

    “莺儿哪敢?我可不想做人人唾骂的妲己褒姒。”

    “其实妲己褒姒,倒未必真是什么红颜祸水。”

    她又看了我一眼:“你这人,总是说些和别人不一样的话。”

    “像我这样的皇帝,绝对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莺儿想要求你一件事。”

    “你说。”

    “我们的孩子,既不要做什么王爷,也不要做什么公主。”

    “我依你。”

    “真的?”

    “君无戏言。”

    千牛卫此时已经做了调整,分作左右两卫,人数自然翻了一番。因为人数增加,新设了千牛备身,却是正九品。

    左卫仍然作为皇帝的亲随近卫,而右卫,则是全盘负责各种情报工作,有点类似后世的锦衣卫,只是权力没有那么大。

    千牛右卫的办事效率很高,不过三五日,事情就查清楚了。

    弹劾于仲文的总后台,是礼部尚书,所起却是“党争”。

    朝廷里,隐隐已经起了几派,一派是一帮“老成持重”的旧党,正是礼部尚书为首,另外一派却是些新锐,比如韦云起、魏征,是为新党。从感情上,我自然是倾向于新党。

    于仲文算起来是老人,可是却和韦云起等人走得很近。旧党视之为“叛徒”,正好借着东都的变故群起而攻之。

    而在其中,还有一个人暗中起了不小的作用,这个人正是宇文化及。

    于仲文和宇文述的关系,一向微妙。而宇文述死后,宇文化及颇想也做个大将军,几年来却一直是个闲职,这自然是我的原因,可是宇文化及却迁怒张须陀、韦云起和于仲文等人,以为是他们从中作梗。云定兴事败,左屯卫大将军出缺,宇文化及曾经积极运作,并想走韦云起、于仲文等人的门子,可是送礼的人连韦、于二府的大门都没能进,宇文化及更是怀恨在心。

    不过倒于的人也都是师出有名,我除了斥责他们“不明事理”,倒也找不到他们什么大的过错。

    礼部尚书被调到了太仆寺,做太仆少卿,降了一品,也算是小做惩戒。刘路等五人被贬斥,不过他们本就是些小官。杨义臣接任礼部尚书,他虽非旧党,却与旧党中人关系不错。

    旧党受到了一些打击,暂时收敛了一些,却远未到一败涂地。

    在党派之间搞平衡,这时帝王必须擅长的权术。虽然我更喜欢新党的人,但也不能让新党在朝中一手遮天。

    而于仲文忧恚之下,真的一病不起,未出九月,竟然病逝,如此又折一员大将,使我不胜唏嘘,下旨厚葬。

    十月初一,诏南京留守窦建德进京,接任兵部侍郎。

    而南京留守一职,我斟酌再三,还是决定让江汉道观察使王世充接任。

    王世充是个奸臣,不过也确实是个“干臣”。并且我也很有信心,只要我这个“杨广”不死,想来他王世充也掀不起什么大浪。并且,比起窦建德,他也不再兼任江南东道观察使。

第八十七章 突厥兴兵
    对突厥的战争准备,这两年一直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打仗靠什么?

    勇士?武器?

    对于游牧为生的突厥而言,男子几乎个个都是战士,劫掠便是天性,只要有人,几乎谈不上什么战争成本。

    人家习惯了做没本钱买卖。

    可是对以农耕为主的中原而言,打仗却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

    中原王朝打仗,第一重要的,是钱。

    所以,这几年里,钱粮的准备是最最要紧的。

    然而又不能大肆搜刮,我当然不会忘记《资治通鉴》上记录的隋是如何亡国,也记得明朝覆亡的教训。

    好在这几年,除了北边,天下倒算太平。

    像榆林马邑这样的地方,从来就不是什么富庶之地,减免几年赋税,并不影响朝廷大局………只要不再大把大把地往里面丢钱就好。朝廷倒是也在那里赈灾,不过我借鉴后世常用的办法,搞“以工代赈”,正好修固雁门、榆林、云中、定襄等一些重要的城寨。女子、五十以上的老人和十五岁以下的孩子、残疾,可以领取足够填肚子的口粮,而青壮年男子则需要“工作”换取,但是他们所得比不需劳作者高出四成之多。老百姓有了吃的,又有了事情做,自然不会闹事。当然,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官员清廉,不能克扣贪污。再者,也不能让官员过于追求“政绩”,劳民过甚。所以,我一面派御史台明察,一面着千牛右卫暗访,从东都到地方个个环节,严加防范,并且规定,允许百姓上告,一经查实,严处犯事官吏,连上级也要牵连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