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大业风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之大业风云- 第8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鸿胪卿(主管藩属外交)吐万绪(鸿胪少卿元弘嗣)。

    司农卿(主管农业)虞世南(司农少卿唐祎)。

    太府卿(主管宫廷库藏)韦津,原任民部尚书,因为推行“土改”不甚尽力,调任太府寺,(原太府卿元文都以“昏聩不明”,降作少卿)。

    国子祭酒(主管太学)封德彝,此人虽然迂腐,却是当时德高望重的大儒,我又特地安排了老丈人沈子方做他的副手国子司业。

    秘书令(主管皇家图书馆)李渊,秘书监高士廉。

    将作监(主管工业、建筑)何稠(将作少监宇文智及)。

    都水监(主管水利)刘文静。

    京兆尹王世充。

    以上人事,组成内阁(括号内的和沈子方不在此列),但正如大家可以想见的,诸如太常、光禄、宗正、太仆、鸿胪、太府六卿,以及国子监、秘书省虽然地位尊贵,其实不过是个虚衔,在内阁也只是摆设,地位反不如京兆尹和侍郎。而三省六部和御史台,才是内阁的核心,六部尚书,可以比作现在的国务委员。至于尚书左右仆射、内史令、纳言和散骑常侍,更是“常委”。

    我的“内阁”之名,虽然取自明代,但与明代又大有不同。明的内阁,通常不过三五人,相当于“国务院总理”和“副总理”,而我的内阁,显然是要大上许多。

    其实还有两个不列入“阁僚”的重要人物:左右千牛卫中郎将,兼任“司隶大夫”(主管京城特别是皇宫的安全)。此外,我的身边还有一位新任的秉笔郎,二十来岁的新科秀才岑文本。

    如果问大家,中国古代科举,功名的最高的一级………注意,是一级不是一个是什么,最低的一级又是什么?想必大家会回答………最高的是进士,最低的是秀才。也对,也不对,放在宋元明清就对,放在隋唐就不对,那时候最难考的是秀才………其实是秀才科的简称,好多年考一次,一次还只录取几个,不要说高考,比托福、考研、公务员……什么都难得多,不过只要中了,恭喜你,前程无限。基本上考中的都是些四十岁以上的老人家,就是褚遂良、柴绍之类也不敢去试,二十来岁,那是不得了啊!

    当时的文考,与后世还是有区别,只有乡试(以道为单位,都护将军府辖区可在邻近的道参加,两京两都单列)和会试两级,乡试中榜即为举人,会试中榜为进士,一般是外放做官。而秀才科每三次会试才有一次,考中者基本留任京官。

    六月十五,避暑嵩阳宫,以卫尉卿沈光、左都御史魏征、工部侍郎房玄龄、大理卿贾务本、兵部左侍郎屈突通和京兆尹王世充留守东都,其他内阁官员随驾。

    六月二十一,在嵩阳宫下旨,调整禁军十六卫为十二卫:左右翊卫、左右武卫、左右骁卫、左右武侯卫、左右御卫、左右屯卫。

    十二卫每卫四万人:骑兵前中后三营一万五千,步兵左中右三营一万五千,辎重工程两营一万。禁军合计由五十八万缩减为四十八万。

    与此同时,皇帝的亲军也做了调整:左右御林卫合为御林卫,左右金吾卫合为金吾卫,各辖三万(不设辎重工程营),由四卫八万减为两卫六万。

    但是也有加强的,骁果两卫各由三千增加至五千,千牛左卫增至一千两百,千牛右卫是“特务”机构,人数是机密,大约在千人上下。

    此外,还新设了“神策军”,三千人,下设步军两队,马军一队,各千人,由一名中郎将统领。其人员素质,虽然不比骁果、千牛,却要强过一般禁军。

    地方驻军,也做了调整,除了各镇、屯驻军,都护大将军领三千人,都护将军领一千五百人,各郡设郡兵六百至八百人,一些重要的边郡可以有一千到一千二百人,由郡丞统领,府设驻军一千二百至一千五百人,由卫尉统领,两都两京,除禁军轮驻城郊,城中另设两千(京)至两千五百(都)驻军。

    各道镇守使领亲兵五百人。

    天下增设三十个“鹰扬郎将”或“鹰扬校尉”府。

    至于归附朝廷的可汗、都督、土司等,以及闽地“新府军”,不在此限。

    黄海郡周法尚大军已经班师,故兵镇、屯所以外,许置郡兵两千。

    六月二十八日,颁布《雇役诏》。

    这个役,不是兵役,而是差役,或者说徭役。

    中国古代,不管是要打仗,还是搞一些“大型建设”,都要征发老百姓,这就是“役”。

    而政治清明,自然是要“轻徭薄赋”,否则,便是“苛政猛于虎”。

    但是,如果没有徭役,就不会有伟大的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

    前些年,为了“坐稳江山”,我的确采取了“轻徭役”的措施,来争取民心。

    正因为“轻徭役”,才有了关中水利失修,一场旱灾,暴露出朝廷的软肋。值得庆幸的,是那场旱灾还远称不上“赤地千里”,邻近的河南,甚至更贫瘠的陇右、陕北(当然当时还不叫陕北),都躲过了这场灾祸。

    这也证明,这场旱灾,如果有完善的水利设施,至少不会“流民十万”。

    这是旱灾,如果黄河水灾呢?大业十一年那场水灾,可是淹没了二十余郡,并且是当时天下富庶的二十余郡,仅只死亡,就在百万以上。

    大运河修了也有上十年了,不管你是褒也好贬也罢,没有人可以忽视它的意义,这么一个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造就的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工程,如果因为失修而报废或者降低使用水平,那是对中华民族的未来不负责任。

    还有筑城,还有修路。

    为了沟通南北,朝廷已经着手准备修缮灵渠………这条由秦始皇下令建造的运河,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域,是当时由中原联系岭南的最重要的途径。此外,也在着手准备扩修梅关道………另外一条联系岭南的要道,当年张须陀领兵平定安南,正是由此进军。

    在朝廷的计划里,还有维护由西都越过秦岭到汉中再进入西川的栈道和从夷陵(今湖北宜昌)沿江而上进入东川的栈道,加强对西南的控制。

    还有入闽的道路……

第一百五十九章 阿史那叱吉之死
    这些都不可能不大规模的征发劳役。

    以前,我也搞过“以工代赈”,可那是闹灾啊,咱当然不能盼着年年闹灾吧?平时防灾总比灾害来了临时抱佛脚好吧?

    况且劳役还有另外一个作用………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本来,除开打仗死人,最能控制人口增长的,是“人头税”。

    但是,现在我搞“土改”,虽然不叫“摊丁入亩”,其实也差不多。

    以前人头税,家里人口多,缴税就多,现在不看人口看土地了,本来就没有什么“计划生育”的古人,更是要敞开了生。

    而劳役,跟土地就没有关系了,谁家男丁多,谁家要出的差役也多。

    每家的地差不多,谁家出丁多,谁家就自然要吃亏一点。

    但是总征发劳役,老百姓就会受不了。典型的例子,就是元末修黄河,好事吧?结果老百姓造反,红巾军大起义。

    大运河,更是前车之鉴。

    所以,经过数月酝酿,我推出了《雇役诏》:十八岁至五十岁的成年男子,凡无爵禄、功名或者其他允许免役情形者(有军功无爵、残疾等),每年应当负一个月的徭役,但允许百姓以缴纳粮食充抵差役,每年的“充役粮”数目,由民部根据各地前一年的收成裁定,每丁(十八岁至五十岁的成年男子)的份额,大体上相当于该郡每户田地平均产出的百分之二,换而言之,家中丁少则纳粮少,丁多则纳粮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人口过度增长。官府收上粮食,再雇佣其他人充当劳役,付给粮食作为报酬,优先雇佣无地少地者和有手艺者比如木匠、石匠之类。这样一来,普通百姓不必在农忙时节被抽去服役,有利于发展生产,而无地少地者或者丁多地少者可以通过“雇役”换取度日的粮食。并且“雇役法”推行之后,可以形成一支“专业施工队伍”,常年进行建城、修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劳动效率(事实上是一种社会分工),使许多人可以不必依靠土地为生,减少对土地的依赖。

    当然,对于其中一些人,他们又想依靠手艺挣些粮食………和普通的“苦力”相比,“专业技术人员”的待遇要高些,又拥有土地,不想土地丢荒,可以将田地租佃出去,反正对于田地租佃,朝廷早有法令。

    如果有人问,瞒报户口怎么办?中国古代这样的例子很多哦?

    首先,大家要记住,前几年我是在“分地”,又不搞“人头税”了,不少老百姓原来瞒报,现在不瞒报了,这个时候再想改户口,可不大容易。

    第二,没有户籍,会吃很多亏的,首先,我已经在全国少年儿童里推广了“义务教育”,可是如果没有户口,就享受不了。你说读了书也不一定能当官?不错!可是不要忘了,我还大力推行“职业教育”哦,从最现实的角度出发,学个手艺总不赖吧?再比如选乡、里、村的正、副,没户口怎么当选………选了官府也不认啊!你说你淡泊名利,连这最小的“官”也不想当,那么总还想去给你信得过看着好的投上一票吧?没有户口,免谈。

    至于移民,更好办了,安家费是按着人头发的,地也是按着人头给的。

    以后?以后也好办,我还有其他“利民”措施要出台呢,没有户口可是享受不到哦!

    有一个人,大隋已经把他遗忘了………阿史那叱吉。

    从他领着几百人逃到高句丽,大隋就没有拿他当回事了,这人对大隋的威胁,不要说和他大哥阿史那咄吉不是一个档次,就是和另外一个兄弟阿史那咄苾比起来,也差得远,当年要不是大隋罩着,还想当可汗?

    一开始,高句丽还拿他当那么回事,可是日子一久,就发现他不是那么回事了。

    阿史那叱吉应高句丽人的要求,倒是陆陆续续派了二十来个人潜回突厥,却都是有去无回,连个屁都没有听到。再往后,阿史那叱吉自己都不愿再派人回去了。

    高句丽自己派了人去打听,结果是阿史那叱吉的旧部觉着现在挺好,没几个人愿意再跟着阿史那叱吉干,先前派回的,不是被抓去送给朝廷请赏,就是自己投了诚。

    既然没有用,高句丽人不是“活雷锋”,自然也不想再把阿史那叱吉当个神供着。

    哥们,你现在是寄人篱下啊!

    可偏偏阿史那叱吉当土皇帝当惯了,还真是把自己当棵葱,高句丽人把他当个神供着的时候,他就挑三拣四的,而今当然更加觉着高句丽人没有礼貌了。

    而阿史那叱吉和他的部下,可都是男人,而且大多是正当壮年的男人,难免血气劲上来,就想找些女人,开始高句丽人还凑合着给几个,现在,当然是门都没有。

    主人不待客了,这客人就过得憋屈。

    于是阿史那叱吉就和底下人嘀咕:“这日子过得,吃得粗茶淡饭,睡的比牛棚也就强那么一点,最要命的,几个月都见不着一个女人………哪怕是年纪大点,长得丑点也凑合啊!想当年,咱爷们在自己的帐篷里,大口喝酒,大块吃肉,随便找女人……现在,哪是人过的日子?”

    于是就有人说了:“既然咱们当不了客人,不如索性当主人。”

    这话一说,立时满堂喝彩,都说好:“做了那厮的高建武,占了高句丽,咱们可汗做高句丽王,把高建武的娘们、妹妹、女儿什么的全抢了来。过个几年,咱们说不好还可以打回去!”

    “打不回去也没有关系,高建武的娘们归可汗,其他大官的娘们,咱们弟兄们分了,也还不错。”

    “就是,这才是人过的日子。”

    一帮人吵吵嚷嚷,好不快活,却忘了一句老话:隔墙有耳。

    高句丽人不提供女人,男人还是提供的,粗茶淡饭,也得有人做有人送不是?为了“保护”这些“客人”不自己出去找酒找肉找女人,高建武还特地在“宾馆”外面安排了上千的士兵。

    突厥人大概是觉得自己用突厥话,高句丽人听不懂。

    可是高建武当然安插了听得懂突厥话的高句丽人,还不止一两个。

    于是“客人”们的话,很快就传到了“主人”耳朵里。

    我们有理由相信,阿史那叱吉们不过是发发牢骚,图个嘴上痛快,他们虽然不聪明,也还不至于愚蠢到真的相信自己这几百人就可以夺取高句丽的江山。

    可问题是,他们自己相信不相信没有关系,关键是他们说了,而高建武相信。

    于是第二天,半年里破天荒,高句丽人送来了大量的好酒好肉。

    馋坏了!还客气什么?吃!边吃还边嘟囔:要能有几个女人跳舞就更好了。

    酒足饭饱。

    或者更准确点说,叫酒醉肉饱。

    于是第二幕开场了。

    “跳舞”的人来了,可惜不是美女,是武士,在酒席间优美地旋转。

    转眼间,数十人人头落地………都是阿史那叱吉的亲信头目。

    还有些喽啰怎么办?

    全部分下去当奴隶。

    阿史那叱吉怎么办?

    杀是当然的,可人家到底是当过可汗的,还是等醒了,一杯毒酒,不流血而死吧。

    这一天,是大业二十年(公元六二四年)的二月初七。

    也算是一代枭雄吧,就这样死了个糊里糊涂。

    阿史那叱吉处理完了,可高建武还是心里放不下。

    阿史那叱吉不过一条丧家之犬,大隋才是真正的敌人,原本还指望阿史那叱吉能够帮点忙,起码拖一下大隋的后腿,没想到反倒是给自己添堵。

    百济和新罗都已经成了隋的附庸,倭国也给打得十几万大军连想逃回家都不行,自己现在,真的是孤立无援。

    挣扎,垂死也要挣扎!

    高建武把目光,移向了靺鞨。

    新城都督拉洛,是高句丽的“叛臣”,自大业十年归附朝廷,一直是忠心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