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力量-南海扬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龙的力量-南海扬帆- 第19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印度的军队将在一昼夜之间控制整个达卡,明天早上您就将作为孟加拉政府的新元首出现在达卡的总统府门前,宣布一个时代的降临。”在孟加拉南部、扼守着恒河入海口的重要港口城市—巴里萨尔,在初升的朝阳之下,负责着孟加拉南部防御的孟加拉陆军第17步兵师最高指挥官—蒂卡。汗少将正兴致勃勃的聆听着来自印度的朋友为他描绘明天这个时候将会发生的一切美好。而这位巧舌如簧的访客,正是原本应该待在加尔各答的印度军队情报新贵—年轻的马利克少将。

巴里萨尔又名“贝克甘杰”。是孟加拉国南部的主要城市。位于基尔坦科拉河西岸,库尔纳东南。孟加拉国五大内河港之一。阵前策反驻守在这里的孟加拉陆军第17步兵师是印度军队突袭达卡最初、同时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环。如果孟加拉陆军第17步兵师克尽职守,全力警戒和防御恒河入海口的话,那么印度陆军的突袭必然将转变成一场伤亡惨重的仰攻,虽然在目前的海、空力量对比之上,印度陆军最终突破巴里萨尔一线的防御并没有太多的悬念。但是整次行动的战略意图却必然会彻底暴露,印度军队更将彻底失去这次奇袭的突然性,一座没有防备的城市和严阵以待的首都对于攻击方来说将有着天壤之别。

不过好在这一切并不困难,扼守着达卡南部门户的孟加拉陆军第17步兵师师长蒂卡。汗少将长久以来对孟加拉政府的不满给了马利克少将种植不满和背叛最好的土壤。第三印巴战争结束之后,在孟加拉独立运动中立下了汗马功劳的“民族解放军”被整编为这个国家的正规军,但是经过一系列的筛选之后,他们兵力仅为不足2万人,不足以保卫这个年轻的国家。此后,2万余名在巴基斯坦军中受训的孟加拉籍官兵从巴基斯坦被遣返回孟加拉国,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选择继续发挥自己的所长,加入了孟加拉国军队。应该他们的到来不仅使孟加拉国军队实力大增,更为这个国家国防的现代化和正规化进程起到了难以磨灭的作用。但是在原“民族解放军”势力的排挤之下,他们的境遇却并不尽如人意,在长期的勾心斗角之中,这些曾经效忠于巴基斯坦政府的军人不是被迫离开了军队,就是长期饱受压制。

蒂卡。汗少将可以说其中少数的幸运儿,多年含辛茹苦的忍耐让他最终成为了孟加拉陆军之中独挡一面的封疆大吏。但是这一切的背后隐藏了多少屈辱和愤怒,或许只有蒂卡。汗少将自己知道。而更为可怕的是,常年累月的不公正待遇已经磨灭了这位曾经怀有高尚情操的军人所有的锐气和忠贞。面对印度军队强大的军事压力,蒂卡。汗少将更多考虑的是自己的将来。

在蒂卡。汗少将看来,大量来自中国直接的军事援助是弱小的孟加拉能够抵御强大印度的唯一可能。但是从达卡传来的讯息却无比清晰的表明,在短期之内,中国无力向孟加拉提供实质性的军事援助,数十人的军事代表团已经构成了中国能对孟加拉提供帮助的全部。空前的失落令蒂卡。汗少将不得不为自己找寻退路,而来自加尔各答的马利克少将便成为了打开他倒向印度的大门。虽然印度军方开出的价码不失诱人,但是在昨夜之前实际上蒂卡。汗少将仍在犹豫和观望之中。可当中国海军的航母战斗群最终被印度海空军联手击溃的消息传来之时,他的心防最终崩溃了。

作为孟加拉陆军的高级将领,蒂卡。汗少将比大多数孟加拉人更清楚自己国家的国防现状,只要印度军队愿意,毁灭这个弱小国家并不是什么难事。中国“江苏”号航母战斗群的存在曾是孟加拉南部最有效的防御力量,正是借助他的威慑力量,印度海军和空军才无法在孟加拉湾内肆意妄为,但是现在一切都已经发生了颠覆。中国人的海军已经开始撤离孟加拉湾了,取而代之的将印度人的海空力量。虽然达卡方面已经下达了加强南部海域防御力量的命令,但是在如此悬殊的兵力对比之下,还奢望能够守住恒河入海口显然并不现实。与其玉石俱焚,不如卖身投靠,这或许就是蒂卡。汗少将此刻最真实的心态写照。

在不费一兵一卒的情况之下,马利克少将只以一堆空头支票便有效的说服了蒂卡。汗少将打开了通往达卡的第一道关卡。因为蒂卡。汗少将手中掌握的不仅只有孟加拉陆军的第17步兵师,还负责指挥孟加拉南部的内河舰队和岸防部队,所以当印度陆军第3机械化步兵师的先头部队乘作的小型近海渔船秘密逆流进入恒河入海口之时,他们根本没有遭遇到任何有组织的抵抗,甚至当地的居民向驻军报告在内河发现众多陌生的船只时,也被告之,那些是秘密运送中国援助物资的缅甸渔船。

“没有人愿意为一个没有明天的政府卖命。”虽然直到此刻蒂卡。汗少将都还在怀疑自己的决定,但是显然和大多数在这个纷乱的世界和国度中的人一样,此刻在中国和印度之间他只能将所有的筹码押向一边。或许只有全知全能的安拉真神才能明确的知道这样的选择是否正确。无论如何一艘又一艘满载着印度陆军士兵和重型武器的已经通过古老的恒河河道开始向内陆的首都达卡的方向挺进着。

对于正在泛海而来的威胁,大多数居住在达卡的孟加拉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此刻仍然一无所知。虽然已经有数万印度陆军越过东部和西部的国境线,但是政府还没有对国家未来有太多悲观的预测。不过和大多数进入战争状态的国家一样,达卡街头的宣传机构连日来一直在对人民宣扬着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早已过去的“烈士节”(2月21日)被政府重新拿来大肆庆祝,以鼓励更多的学生和青年参加到这场保卫国家的战争中去。

孟加拉国的“烈士节”是为了纪念1952年2月21日,达卡大学的学生为了抗议时任巴基斯坦总理的纳齐穆丁在达卡公众集会上宣布乌尔都语为巴基斯坦的唯一国语,而举行大规模抗议集会。达卡的学生举行罢课,要求将孟加拉语定为国语之一。但是达卡学生按预定计划举行罢课和示威游行,却与巴基斯坦警察放生的冲突,冲突造成3人死亡,许多人受伤。后来为了纪念孟加拉语言运动的殉难者,2月21日被定为“烈士纪念日”,每年举行悼念活动。

“语言、种族和信仰,人类历史上有多少鲜血为之而白白流淌。”面对着达卡市内空前热烈的纪念活动,置身其中的任令羽更象是一个局外人。由于孟加拉军队高层的阻挠,此刻他仍只能默然着关注着孟加拉此刻混乱的战争动员工作。孟加拉实行的志愿兵役制。各军种根据各自的需要,才不定期地向社会公开招募士兵。应征者除有严格的年龄限制外,还需具备一定的身体条件和文化程度。士兵大多从农村招募,先在新兵训练中心集中进行为期一年作为的训练,然后补充到各部队。

所有的兵役制度都有其固有的优势,志愿兵役制的优点在于可以使志愿服役者在军队较长时间服务,有利于熟练地掌握训练难度较大的技术装备,对于军队保留技术骨干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但它的弊病也同样明显,那就是不可能使军队在战时保留足够的兵力,不利于后备力量的积蓄,而且待遇相对较高,增加部队开支。

孟加拉士兵的服役期长,一般在10年以上。官兵均实行薪金制,除基本工资外,还有名目繁多的各种补贴,待遇优厚。官兵退役时,超过规定的服役年限,除一次性发给退伍费外,还可以按月领取退休金。在这样的兵役制度之下,尽管孟加拉国一直将军队建设列为国家建设的重要项目,在经济不甚宽裕的情况下,每年均拨出巨额经费,用于军队建设。自70年代中期以来,军费开支占政府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一直保持在15%以上,最高年份甚至超过了20%。到了21世纪已经高达建国初期1972—1973年度的60多倍。但是孟加拉军队的武器装备采购和改进却一直停滞不前,大量的国家经费实际上都消耗在水涨船高的人员薪金之上。

面对印度陆军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孟加拉陆军参谋长—默伊恩中将虽然同意了任令羽放弃西线边境地区,收缩兵力的战略计划。也意识到了孟加拉军队目前兵力匮竭的现状。但是这位一向以军队利益为第一位的老将显然不希望更多的孟加拉农民加入军队,最终拉低孟加拉军队中官兵丰厚的待遇。所以他才采取的动员手段简单而粗暴,一方面他大量的征调退役老兵组建成3个战斗力存疑的动员师。另一方面有限度的向社会招募新兵,这些新兵并不作为孟加拉陆军的正规部队,更是被组建为另一支独立的力量:白孟加拉虎轻步兵团。

名字虽然唬人,但实际上这些被临时招募起来的新兵不仅装备低劣,而且几乎没有接受过正规训练。默伊恩中将对这些部队的定位只是纯粹的炮灰,他们将被部署在抵御印度陆军进攻的第一线,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阻击印度军队进攻的步伐。而一旦他们出现溃逃,那么等待他们的将是孟加拉正规军督战部队的子弹。这些部队之中虽然聚集起了相当数量的爱国青年,但是他们的士气却很快便被糟糕的待遇和明摆着去送死的处境所磨灭。

针对这一情况,任令羽曾向女总理卡莉达。齐亚提议迅速将单一志愿兵役制改为与中国类似的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的兵役制度。将目前孟加拉陆军不顾实际情况组建起来的3个动员师拆散,将一些退役时间较长已经显然不适应一线作战的老兵转入新兵训练中心,将空缺的岗位留给富有热情的新兵,按照任令羽的计算,如果采取这种模式重新组建部队,在一周之内孟加拉军队将拥有8个由老兵带新兵的动员师。

但是这一提议却遭到了以孟加拉陆军中将默伊恩为首的军方高层的群起抵制。迫于无奈任令羽不能不在女总理卡莉达。齐亚所能控制的准军事部队—孟加拉步枪队和正规民兵“安萨尔”中推行自己的动员计划。但是印度军队显然不愿意给任令羽更多的时间,当部署在孟加拉湾的中国海军“江苏”号航母战斗群被印度军队击溃的消息传来,任令羽立刻意识到孟加拉脆弱的南部沿海将成为印度军队下一阶段进攻的重要突破口。他第一时间向孟加拉陆军中将默伊恩发出了警示。但是这员固执的老将并不以为然,在他看来由孟加拉第17步兵师驻防的巴里萨尔地区虽然谈不上固若金汤,但是总还能抵抗一阵。至少不会让印度军队无声无息的兵临城下吧!

不过默伊恩中将最不担心的事情,此刻却显然已经成为了现实。不过负责着策应整次行动的印度军方情报部门并不满足于策反一线部队这一成就。在马利克少将眼中印度陆军第3机械化步兵师的任务并不应该是战斗和攻坚,而是简单的接管而已。因为在纷乱的达卡他早已埋伏下了足以颠覆整个孟加拉现政权的第五纵队。

马利克少将有信心一旦自己发难,整个达卡将在数个小时之内发生翻天覆地的变换。印度的情报部门只下投下第一个火种,便可以引爆深埋在达卡各个阶层的长久以来积累起来的火药桶,顷刻间女总理卡莉达。齐亚的政权将如同遭遇了定向爆破一样的大厦顷刻崩溃和倒塌。当然马利克少将还有其他的预案,此刻数千名的印度军队最后的特种部队—印藏特种边境部队的士兵已经通过各种渠道渗透进了达卡城内,与他们并肩作战的还有那些曾在新德里的下水管道之内初露峥嵘的八足怪物。此刻它们已经被同样进入了达卡城内的地下管道网络,正向着孟加拉的权利中心隐蔽的爬行而去,在无边的黑暗之中只有他们头顶上那一点诡异的红色光点在不住的闪烁着。最终汇集而成一条来自地狱的死亡溪流。

第五十四章:逆流钝兵(二)

199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一度令全世界的经济学界大跌眼睛,这个一度为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学者所垄断的奖项,最终授予了一位来自发展中世界的经济学家,他就是现正执教于英国剑桥大学的印度教授阿麻泰。K。森(Amartya

K。 Sen)。这也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自设立以来,第一次授予一位亚洲人。

森教授于1933年出生于原属印度的孟加拉。他至今仍是一位印度公民。1953年这为年轻的学者毕业于加尔各答的总统学院,1959年获得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之后,他在印度、英国和美国的多所大学任教。1987年至今,森一直在哈佛大学任教。1998年,他又被委任为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第36任院长。但是他的这些成就追根溯源却都与孟加拉这个看似与他的生命缺少交集的国度。

1943年约有300万人死于孟加拉饥荒。当时年仅9岁的森正是这场空前饥荒的幸存者之一。而31年之后,孟加拉地区再次爆发饥荒,又有435万人口沦为饥民。目睹上百万的人口死于猝然降临的饥荒,年轻的阿麻泰。K。森不禁扪心自问,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触目惊心的悲剧在自己出生的国土之上发生?西方主流经济学给出的答案已经被奉为了经典—之所以会有饥荒和饥饿,自然是由于人口的爆炸式增长以及食物匮乏。事实上,从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开始,西方经济学家们所主要关心的也是世界人口数量与粮食供应量的平衡。

不过当已经成为一名经济学家的森开始着手对这次饥荒进行经济学层面的调查和分析,这些数据后来成为他写作自己最著名的一部经济学著作—《贫穷与饥荒》一书的第一手资料。在调查中阿麻泰。K。森惊奇的发现,当1974年饥荒爆发之时,却正是孟加拉粮食产量的高峰时期。1974年孟加拉粮食产量比前一年增长13%,人均粮食产量增长5。3%。对受灾人口的统计表明,饥荒时期受害最深的是恰恰是在劳动第一线工人,尤其是农业工人,即他所提倡的“禀赋权利”中仅有劳动力而需要出卖劳动力换取口粮的人口。

阿麻泰。K。森用以解释饥荒的思路被称为“权利方法”,虽然这个理论有着无比复杂的内涵和外延。但是简而言之,却可以简单的归纳为一点,那就是决定有限的物资分配的权利从来不曾属于过第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