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媳妇 曾经的青柳》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唐朝好媳妇 曾经的青柳- 第1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买土地,但留下来的现金还是相当可观的,于是张杨氏便想到了修桥铺路……这似乎是积德行善的代名词。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行为本来是政府职能,用当时的话说,那是朝廷官府应该做的。这种事情偶一为之可以,但做多了,那就会惹出各种麻烦。
  有人眼馋那是正常,但麻烦的是有人将其当成必然,因此,当张杨氏在山阳县修建的两条路和三座桥完工之后,小婉立即就说服张杨氏,停止了这种过于显富的举动……她可清楚记得,在明朝的时候,有位眼光奇准的小沈同志,看出朱元璋有帝王像,便乐颠颠的跑去捐赠,又是修城墙又是劳军的,最后被老朱同志发放到云南中傣族人过泼水节去了。
  后车之鉴啊
  有人说,那是老朱眼馋小沈同志的亿万家财,其实这里面未必没有牵强附会的地方,这天下都是老朱同志的,而且小沈同志也不是很吝啬,哪里至于为了这亿万家财就灭了小沈同志,多半还是小沉自恃散财之举,招了老朱同志的忌讳。
  大凡当政之人,没有不喜欢遇上善财童子的,可问题是要将这善财之名安在谁的头,小沈散财搏的是一己善名,偏偏他散的是大财、搏的是大名,以老朱多疑的性格,又岂能饶过他?
  李世民是名主不假,但这种皇帝制度的本身就决定了他的多疑,纵观历史,李世民虽然治理国家称得上英明,但在处理父兄和儿子的事情上,就不足为人称道了。所以小婉才劝张杨氏打消这个念头,与其拿出钱大量的造桥铺路,还不如多办几个场子,招收更多的人做工,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这才是大善。为了让张杨氏安心,小婉又加大了对张氏学堂的投入,免费招收更多的学生,并且给成绩优秀者一定的经济补助,以供他们继续完成学业。
  得天下英才而育之
  这个举措得到了张杨氏的赞同,她也是识文断字的,圣人不是办学出身的吗?而且张杨氏的脑筋并不乱,以她们娘俩,支撑起张家几十年内并无问题。可以后呢?前人栽树的目的就是为后人乘凉的,等几十年后,只要有几名学子有所成就,对于张氏的利益就有相当程度的保证了,所以这种慈善活动还是划算的。
  在确定了大体的慈善方式之后,张杨氏也是满意,而且小婉还单独拔了一笔钱,留给张杨氏专款专用,内宅的事情各有所司,其实消耗不了多少精神头,让她有些事情可做,也是好事情。
  十一月的下旬,20日,辰时刚过,朱雀大街上一家新装修过的铺面前便响起了劈哩啪啦啦队的爆竹声,一名掌柜模样的年轻人亲自揭开了招牌上蒙的大红布。
  每当这个时候,看热闹的人都很多,这家铺子是在小婉去河北之前便开始筹备的,到现在也总算可以营业,当牌匾上的红布揭开之后,便有人指指点点的念上了:“稻…香…村,这个名字听得就喜庆。”
  “喂,这个铺子卖什么?难道是卖粮食的?”
  不识字的不一定没见识,听了这个名字,有人立即往稻谷上想。
  “那下面的字就是卖的东西,各种干果、点心、蜜饯、糖果……嗯,全是好东西。”有人立即向众人解释。
  “这些东西倒是挺全的,可味道怎么样?”还是有人不放心。
  “知道鹿鸣春吗?那就是张氏开的,而且那些糖果就是张氏发明的,你说能不好吃吗?张氏做的东西不仅干净,而且用料足,味道好,许多点心都是以前没有见过。”
  “真的?那可要好好尝一尝。”
  “那当然,我也要买一些,听说里面还有腌制的咸菜,别的地方根本没有卖的。”
  这边的店铺是后来添置的,长安城里就没有便宜的地方,小婉这些是捡了个漏,在玄武门事变之后,不仅朝局变动,还有许多从事其它职业的人也因为站队的问题不得不黯然收场,能够全身而退已经是侥幸,许多地段都卖出了白菜萝卜的价格。小婉果断出手,而且还鼓动平阳公主和长孙无垢也拿出体己钱购置了几块地皮。
  在筹备稻香村的时候,小婉以地皮的出资比例和她出配方的比例,合资开店……也就是说,稻香村里有平阳公主、长孙皇后和小婉三人的股份。
  这可是大能啊
  钱这个东西是永远赚不完的,关键要有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 唐朝接下了隋炀帝的烂摊子,李渊在位时,虽然是有不少宽松的政策,可当时的局势不好,各地的反王和一些小势力都没有整合完毕,突厥、吐谷浑、吐蕃……那些周边的少数民族就没有一个消停的,都惦记着从中原这块大馅饼上咬下一块。
  但到了武德后期,各地的烽火渐熄,除了周边越来越强势的突厥外,腹地已经是渐渐地安抚下来,一些政策得到了贯彻执行,小婉也是借着这个机会先将鹿鸣春扩张到各个大城市,同时也开始在主要城市的主要地段圈地……无论商业化社会还是农业化社会,土地总是不会贬值的。而在长安这块风水宝地,王公贵族举目皆是,有平阳公主和长孙皇后这两块金字招牌,就不怕有人歪嘴。
  除此之外,稻香村的招牌也是有讲究的,那是长孙无忌亲手所书。稻香村开张,不仅仅是这一家,在同一时间,长安城一共有六处铺面同时开张,形成了一个小范围内的连锁。由于交通运输的不发达,小婉也不急于将稻香村开得太多分店,但洛阳是一定要有分店的,毕竟那是大唐的东都。
  新店开业,总是有人捧场的,张氏这些年在长安也积累了相当的人脉,来贺的宾客不少,铺子里给每一位客人都备了礼品……就是一些新式的点心和干果、蜜饯之类的。平阳公主和长孙皇后当然不能亲自过来,便是李承乾也不能过来,只有柴氏兄弟过来祝贺,小婉也准备了两份分量十足的回礼。
  开业第一天,生意就好得出奇,等宾客们各自归去,剩下的就纯粹是顾客了,店内店外人头攒动,伙计们紧张的很,一面要赔笑着脸招呼客人,另一方面却要保护着货架,免得出了事情。
  铺子里的布置也和普通的店铺不同……用的不是那种沉重的柜台,而是靠在墙壁上的橱窗,最妙的是,那橱窗的表面用的是一种伙计们介绍的叫做‘玻璃’的东西,这种东西跟从波斯那边过来的夜光杯有得一比,只是质地似乎要差一下,安置在橱窗的表面,既能够让客人们看清楚货物的样子,又利于防护和卫生,一举数得。
  “这个店铺可能够有钱的,这些玻璃若是拿出去卖,能够换一个铺子吧?”有人揣测道。
  “不好说这些玻璃的质地不好,恐怕卖不出那么高的价格。”
  不管大家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但中心却还是这间稻香村和它身后的东主。
  街道的尽头,一辆马车不引人注目的顺着街道来到稻香村斜对面的地方停下,马车车窗的帘幕拉开,露出张杨氏和小婉的面孔。
  “娘,这就是咱们家的稻香村。”小婉轻声介绍道。
  “这么多人,看来今天的生意不错。”张杨氏欣喜道,看到铺子里人来人往的景象,她是由衷的高兴。小婉笑了笑,没有说出实话……这第一天开业,再怎么热闹都是虚的,大部分人就是来瞧热闹的。
  第一卷 乱世 第二百三十三节 张行书的不公
  第二百三十三节 张行书的不公
  “娘,咱们也进去看看?”
  小婉笑问。
  “好,进去看看。”张杨氏心里也高兴,不过,她是很少到自家铺子买东西的,需要什么,自然有下人送过来,却是没有了购物时的意趣。
  “这匾额的字不错,可不像你和阿陵写的。”张杨氏道。
  小婉和张陵一般用的都是仿宋体,偶尔在给别人写字时,用的是瘦金体,但这‘稻香村’三个字写得气势恢弘,绝对不是小婉和张陵这等年龄和阅历的人所写。
  “娘,你的眼神可真够厉害的”
  小婉笑道:“这是长孙大人的字,我和阿陵是模仿不出来的。”
  “是长孙无忌大人吗?”
  张杨氏这时候才注意到落款,笑道:“有长孙大人的题字,咱们这铺面可是身价倍增啊”
  “可不是嘛”
  小婉低声在张杨氏耳边道:“本来想恳请皇后娘娘向皇上求一幅字的,可阿陵说是太张扬了。”
  张杨氏笑了,这个时代讲究的是一入门墙,终身弟子,不管怎么说,小婉也是李承乾的老师,就算是到现在,李承乾还经常请小婉过去讲课,据说东宫那几个由皇上亲自为太子选拔的老师都被驳倒过好几次,连李世民都曾经对长孙皇后说过,如果小婉是男身,他一定让小婉进东宫教授太子。可是,但凭李世民的赏识,就想索得当今皇上的御笔,未免有些儿戏了,当日被张陵一点醒,小婉也觉得自己差点儿冒失了。
  “小婉,皇上的人情可不好欠,这字不求也罢。”张杨氏看着小婉一付不甘心的模样,有些好笑。
  “哼早晚我会让他心甘情愿地签字……咳,是提字”小婉嘟囔道。
  前面的人太多,婆媳两个人也不着急,一边低声说话,一边顺着人流慢慢地走,紫鹃、雪雁和绣娘跟在二人的身后亦步亦趋,几个身体强壮的下来却是在她们附近,防着被人冲撞,虽然大唐风气比较开放,但男女之防还是有的。
  “这些伙计都训练得不错啊”张杨氏看到那些伙计在这么多人面前热情而不失礼貌,严谨而不紧张,应答得体,感到十分的满意。
  “当然了,咱们铺子里的伙计都是经过培训,合格后才上岗的。”小婉得意地说道。
  这是她立下的规矩,包括鹿鸣春连锁的所有服务人员,都是要经过一个系统的培训才允许上岗的,就在这服务档次上,就把其它酒楼茶苑比下去了。那些分店的人员,也是由长安总部派人过去培训,一丝一毫的疏忽都不允许。
  “娘,这些伙计的家里都很困难,招收他们之后,家里的生活条件都明显的有所改善,而他们的工作也都非常努力。”小婉在慢慢改变婆婆脑子里固有的那种慈善观念。
  张杨氏点点头:“不错,不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橱窗里的点心都摆放得整整齐齐,旁边的一块木牌上写着点心的名称,而且还介绍着点心的口味、主要成份和生产日期、保质时间。
  “介绍得很详细。”
  张杨氏点点头,小婉作事一向很细心,看得出来,那些顾客对于这些细节很在意,也非常满意,他们看中的点心,几乎不用伙计过多的介绍,便可以了解这些点心的特点以及是否适合自己的口味。
  “娘,您可是第一次来铺子,没理由不照顾自家的生意吧?”小婉笑道。
  “我看是你嘴馋才是,也罢,看你怪可怜的,就给你买几块糕点吃。”
  张杨氏也笑了,让那伙计装了一些绿豆糕、南瓜饼、茯苓饼之类的。
  “多少钱?”
  看着伙计手脚麻利,张杨氏暗自点头。
  “七百八十四文大钱,谢谢惠顾”那伙计却是没见过小婉,更不认识张杨氏,计算了一下价格后回道。
  身后的绣娘立即上前结账,张杨氏扶着小婉的手,却向铺外走去。
  “那个橱窗上用的就是你说的玻璃吧?”
  张杨氏问道:“那个东西贵不贵?”
  “很便宜的,就是现在产量能低一些,还有些问题没有解决,过段时间,咱们家里的窗户都换上这种玻璃,屋里都是亮堂堂的。”小婉笑道。她这次去河北解决的就是这个玻璃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玻璃也算是成功了,但纯净度却是个问题,她这次去和现场的几名老师付就是解决这个问题,已经初步取得了成功,这第一批玻璃就被她用在稻香村的橱窗展示上了。
  “那房间里的东西岂不是都透明了。”张杨氏似乎有些担心。
  “娘,屋里亮堂,心里也亮堂,而且哪个下人胆敢在屋外偷窥?如果里面的人想休息,完全可以再按上窗帘,到时候拉上窗帘不就成了?”小婉笑着解释道。
  张杨氏微微点头,她却不知道小婉还有一宗难处……这玻璃本身是很便宜的,却是易碎品,如何安全运输,却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婆媳两个上了马车,跟着的下人们算是松了口气,刚才铺子里人多,他们唯恐两个主子被挤着,也是担了满肚子的心思。
  就在距离稻香村不远的一间酒楼里,张陵的堂哥张行书正和他的一个族弟张行忠喝酒。这两个人在族内走得很近,大体上是因为张行书是族长的嫡孙,将来说不定还能够接手族长。张行文和无所事事的张行书不同,他已经在工部补了一个小吏的缺,虽然不负责实质性的工作,只是给人跑下腿,可怎么着也是拿朝庭俸禄的人了。他的工作虽然不算忙,但必须按时去衙门,今天他休假,便来陪张行书喝酒。
  衙门不是那么好入的,这个张行忠的父亲与张须陀关系还算不错,和张杨氏也有几面之交,张行忠几试不中,又不愿从事其它行业,张行忠知道张家与不少府邸有交情,便厚着脸皮求上门,最后还是给弄到工部当了个小吏,虽然不能发达,但弄些禄米回去却是不妨的,而且工部可不是清水衙门,有时候也有些外快可拿。
  如果是以前,张行书对这位族弟可是不屑一顾的,但现在不同,自从来了长安之后,诸事不顺,考了几次都是落第,而且父亲连他的零用钱也削减了不少,张行忠有意想跟未来的族长继承人搞好关系,便请他出来吃了几回酒,一来二去的交情倒是越来越深。
  张行书喝酒不行……上脸,其实这个时代的酒度数不高,小碗曾经献了一个提纯酒精的法子,但那个方子是被李世民下令保密的,只在军中和太医院使用,酒楼可没有卖的。
  一杯酒下肚,张行书已经是面红耳赤,他点着桌面道:“行忠,你老爹和那死鬼关系那么好,为什么非要去衙门里挣那三瓜俩枣的钱,随便在稻香村或鹿鸣春当个掌柜的,那钱就如流水一般的进你口袋。”
  张行忠也有些喝多了:“我那点儿关系算什么,你可是他的嫡亲堂兄,正儿八经地可以打着他的旗号行事,弄钱可比我容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