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皇帝全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皇帝全传- 第1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シ钐臁5伦谥篮螅只世肟钐欤芡褐小@罨彻夥磁咽固瞥问平徊蕉窕P铱骼铌傻恼分富樱磐炀攘宋>帧

时李晟率孤军守东渭桥(在长安东北50里),夹在朱泚、李怀光两强敌中间,处境极为危险。他用忠义激励将士,在困境中保持锐气。驻邠宁、奉天、昭应(今陕西临潼县)、蓝田的唐军,都愿接受他的指挥,军威大振。李怀光被迫逃往河中,其士兵或投降唐军,或路上逃散,势力大大削弱了。

在李怀光逼走卢杞,将要叛变时,唐德宗派人去吐蕃求救兵,允许割安西、北庭地给吐蕃。这二镇一直在抗击吐蕃,德宗竟私自割让。他请吐蕃兵来帮助平叛。是怕唐将帅立大功后不好对付。他命浑手罹院褐谐龌鳎罗20000人来会。浑靼苤鞗伇し钐欤肜铌啥飨嘤ΑM罗舐游涔ο兀质苤鞗伜衤福巳ァL频伦谙胗猛罗〕ぐ玻低罗吮浅S浅睢4蟪悸疥奕八嘈沤В猛罗泻ξ抟妫秩八灰缮媲跋呓康闹富尤āU庋伦诓琶闱咳藐傻茸灾鞅āJ悄辏铌陕时ト肓顺ぐ渤牵鞗伆茏撸徊肯麓趟馈J悄昶咴拢魍10个月的德宗又回到了长安。

德宗回到长安后,吐蕃来求安西、北庭两镇。德宗想召还安西四镇留后郭昕和北庭节度使李元忠,割两镇给吐蕃。因李泌等大臣极力劝阻,两镇才得以保存下来。

三、猜忌功臣贪婪财货

德宗本来就猜忌功臣,返回长安后,其猜忌之心更不可抑制。吐蕃入寇,多次被李晟击败。吐蕃认为,要取得唐国,必须去掉唐良将李晟、马燧、浑恕U暝辏ü786年),吐蕃派兵20000人到凤翔城下,声称是李晟叫我们来的。对这十分拙劣的离间计,德宗却信以为真,怀疑李晟。张延赏乘机毁谤李晟。贞元三年,吐蕃派人向马燧求和,马燧对李晟有嫌怨,附和张延赏,力主求和。德宗乃以和吐蕃为借口,削去了李晟的兵权。又令浑崦耸梗叭セ崦恕;氍{一到平凉,吐蕃伏兵四起,浑崧硖踊亍B盱菟湮幢恢巫铮驯坏伦谠鞫瘢ジ痹А⒑佣诙仁沟戎啊

李晟遭猜忌,被解除兵权,这件事对武将们打击很大,宰相张延赏辞职,承担议和吐蕃的责任,但君臣相疑,内外分解的状况仍无法消除。德宗任命李泌为宰相后,才使局面稍稍稳定。

李泌已经历玄、肃、代三朝,对昏君的心理已经摸得够清楚了,他又曾是德宗少年时的老师,因此能够诱导德宗做一些好的事情,清弭一些祸乱,李泌上任后,与德宗约定,要德宗不要害功臣。

由于李泌说理透彻,态度和顺,又办了许多有利于国家的事情,得到了德宗的器重。在这个基础上,李泌提出了北和回纥、南通云南(南诏国),西结大食、天竺,以困吐蕃的计划。贞元四年,回纥可汗得唐许婚,愿为唐牵制吐蕃。贞元九年,南诏国也脱离吐蕃,与唐恢复亲善关系。从此,吐蕃势力削弱,不能为害于唐,唐朝的政局稍稍稳定。

在国内政局比较稳定的形势下,德宗不仅没有做出什么政绩来,其恶政却在发展着。

兴元元年(公元784年),德宗使宦官窦文场、霍仙鸣监左、右神策军。贞元七年(公元791年),神策大将军柏良器招募精壮代替挂名军籍的商贩,监军窦文场认为可疑,就上报德宗,德宗便撤销了柏良器的职务。贞元十二年,德宗任窦文场、霍仙鸣为左、右神策护军中尉。从此宦官便掌握了禁军,宦官掌典禁军成为定制,这对唐后来的政局影响极大。

德宗在奉天之难中备受穷困饥寒之苦,但并没有取得任何有益的教训,独取得贪财的经验。回到长安后,便专心搜刮民财。德宗贪财,地方官便以进奉的名义讨得他的欢心。有的每月进奉,称月进;有的每天进奉,称日进。谁进奉的财物多,谁就会得到更高的官位。这实际上是在鼓励地方官加紧对人民的剥削。贞元末年,宫中需要的物品都由德宗委派的宦官到长安市场上直接采办,这些宦官称为宫市使。宫市使手下有白望数百人,专在市场上抢掠货物。

贞元二十一年,德宗去世。死后葬崇陵(今陕西泾阳西北40里的嵯峨山),谥为“神武孝文皇帝”,庙号“德宗”。

第二百零四章 顺宗李诵

李诵,唐德宗子。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正月,德宗死,李诵即位,是为唐顺宗。

顺宗即位后支持革新,改革弊政。他任命韦执谊为尚书左丞、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太子侍书、翰林待诏王伾为左散骑常侍,充翰林学士,以前司功参军、翰林待诏王叔文为起居舍人,充翰林学士。唐顺宗患有中风病,口不能言,便把政事委以亲信二王,朝臣中柳宗元、刘禹锡等名士,也帮助二王议论政事,并针对时弊进行了一些改革。

王叔文、王伾的改革,首先从废除民愤较大的“宫市”、“月进”、“日进”入手。早在唐德宗时,宦官就经常以为皇宫采集物品为名,对人民进行掠夺,称为“宫市”。而一些地方节度使为了讨好皇帝,不断向皇帝进奉钱财,有的每月进奉一次,称为“月进”,有的每日进奉一次,称为“日进”。后来州刺史、幕僚也争相效尤,成为一种时弊。向皇帝进奉的钱财,全是搜刮来的民脂民膏。一些地方官吏以进奉为名,中饱私囊,随意向百姓增派赋税,弄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进奉已成为郡县百姓的沉重负担。到顺宗朝,这种恶习积重难改,甚至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针对这种情况,王叔文等人以唐顺宗的名义,下令取消“宫市”和“月进”、“日进”。同时还下令蠲免民间对官府的各种旧欠,降低盐价。这些措施的颁布行施,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在唐顺宗的支持下,王叔文等人还筹划夺取宦官的兵权。五月,以右金吾卫大将军范希朝为右神策统军,充左右神策、京西诸城镇行营兵马节度使,以韩泰为其行军司马,接管宦官的手中兵权。宦官集团密令自己控制的将领对范、韩进行抵制,群起反对范希朝来统率神策军,结果这一措施未能执行。其他一些地方节度使也对王叔文等施加压力,王叔文当政不久,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就派心腹刘辟到京都,对王叔文进行威胁利诱,提出要完全占领剑南三川(剑南西川、东川及山南西道合称三川),以扩大自己的地盘。王叔文拒绝了韦皋的无理要求,韦皋等人对王叔文怀恨在心,事事与之掣肘。许多藩镇怕王叔文限制自己的权力,也制造紧张空气,指责王叔文擅权。王叔文等人的处境日渐危难,革新措施的执行遇到重重阻力。

顺宗、王叔文限制宦官、藩镇的措施,激怒了许多人,以俱文珍为首的宦官集团阴谋策动宫廷政变,拥立太子,废除顺宗。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荆南节度使裴均、河东节度使严绶等纷纷上表朝廷,攻击王叔文等人,与俱文珍等宦官内外呼应,一些守旧派官员也群起反对王叔文。当年八月,顺宗不得不让太子李纯监国,不久又被迫禅位太子,自称太上皇。所以李诵在位只有8个月。

顺宗退位后,宦官得势,王叔文、王施被贬逐,王施死于贬所,王叔文被贬后又赐死。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都被贬为边州司马,所以这一事件被称为“二王八司马”事件。

元和元年(公元806年)正月,宪宗带领百官至兴庆宫朝贺顺宗,奉上尊号,称为应乾圣寿太上皇。时隔不久,太上皇李诵病情恶化,死于兴庆宫之咸宁殿,享年44岁。群臣谥曰“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庙号“顺宗”。同年秋七月,葬于丰陵。

第二百零五章 宪宗李纯

一、削平藩镇一统全境

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宦官俱文珍与剑南节度使韦皋等藩镇势力联手,逼迫顺宗传位给太子李纯。在宦官势力的压力下,顺宗退位为太上皇,太子李纯即位,是为宪宗。改元永贞。唐宪宗即位时28岁。他力图削平藩镇割据,恢复唐朝的统一,并取得了一些成就。

唐宪宗刚即位,就一反对藩镇迁就姑息的常态。西川节度使韦皋死了,其节度副使刘辟自为留后,并上书朝廷,请求代韦皋为节度使。宪宗马上命袁滋为西川节度使,征刘辟入朝为给事中。

自唐中期以来,地方藩镇各拥强兵,表面上尊奉朝廷,但法令、官爵都自搞一套,赋税也不入中央。节度使的职位也往往父死子继,或由部下拥立,朝廷只能顺从,事后追认,而不能更改,否则便联兵反叛朝廷。朝中宰相杜黄裳分析这一形势,力主振举纲纪,制裁藩镇,宪宗十分赞同他的意见。刘辟未当上节度使,便发兵攻围梓州。宪宗力排众议,采取杜黄裳的建议,先拿刘辟开刀。

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宪宗命左神策军节度使高崇文等率军讨蜀。高崇文是唐将中名位较浅但有勇有谋的将领。他率军自斜谷出兵,一路严申军纪,斩关夺隘,所向皆捷。自正月出兵,至九月唐军便攻克成都,生擒刘辟,平定了叛乱。

就在宪宗讨蜀之际,夏绥节度使韩全义入朝致仕,留自己的外甥杨惠琳为知夏绥留后,不肯交出兵权,勒兵阻止朝廷派去接任的节度使。宪宗果断地命令河东、天德军出击杨惠琳,平息了杨惠琳的反叛,传首京师。这样,宪宗上台的当年就初试锋芒,取得了同藩镇斗争的初步胜利。

蜀、夏二地的平定,产生了强大的震慑力量,许多藩镇纷纷请求入朝。镇海节度使李锜迫不得已,也请求入朝。宪宗应允,遣使慰抚,并讯问行期。李锜原只想随便表示一下,便一再推延。宪宗果断下诏,征李锜为左仆射,以御史大夫李元素为镇海节度使,李锜遂举兵反叛。宪宗早有准备,随即下诏削去李锜的官爵及其唐宗室的属籍,发兵平叛,不到一个月,叛乱就被平息了。

然而,平定藩镇势力的确不是件容易事。尤其是以河朔三镇为代表的河北藩镇,已有几十年不奉唐朝的诏令了。这次见朝廷的威信日益提高,他们都在寻找时机,再同朝廷一决胜负。

元和四年,成德节度使王士真死了,其子副大使王承宗自为留后。河北三镇纷纷仿效王士真,以自己的嫡长子为副大使,父死即代领军务。王承宗为了使朝廷册命他为节度使,假意献出德、棣二州,可当朝廷正式任命他为节度使之后,又将德、棣二州收归己有。宪宗遂决定出师征讨。

许多朝臣见宪宗西取蜀地刘辟,东取吴地李锜,不由得忘乎所以,纷纷劝宪宗举兵河北。宰相裴垍、翰林学士李绛头脑十分清醒,都力阻宪宗出兵。然而宪宗由于前几次平叛连连得手,急于平灭藩镇,低估了河朔势力,没有采纳李绛的意见。元和四年,宪宗下诏,削夺王承宗官爵,以宦官吐突承璀讨伐王承宗。

唐宪宗是由宦官的拥戴当上皇帝的,所以他对宦官颇有好感。轻率出兵已是失策,任命宦官为军事统帅则更不合事宜。以翰林学士白居易为代表的朝廷大臣都极力反对,但宪宗仍不以为然。

当时河北的形势是,成德王承宗在北,魏博田季安在南,卢龙镇刘济又在成德之北,淄青李师道在东。他们都权衡利弊,或虚张声势,响应朝廷,实则逗留不前;或拥兵观望,看风使舵。刘济引全军攻乐寿(今河北献县),相持不攻;李师道、田季安均引军各攻一县,即停兵不进,表面上参加平叛,实则等待时机出手援救王承宗,袭击官军。

吐突承璀来到前线,威令不振,屡战屡败,损兵折将,连左神策军大将军郦定进都战死。郦定进曾参加过平定西川刘辟的战争,力擒刘辟,在军中以骁勇闻名。他一死,官军士气顿时低落。到这时候宪宗才明白,河北竟是这样错综复杂,强大难制,这场战争已不能自拔,无法再打下去了。宰相裴垍在危急时刻,设计擒灭卢从史,平定了昭义,清除了内患,才使形势稍有好转。王承宗见昭义覆灭,失去内应,上书向朝廷请罪,假意表示愿输纳贡献,请派官吏。朝廷官军在河北旷日持久,早已力难支敌,宪宗正好趁坡下驴,赶忙下诏罢兵。

讨伐王承宗的失败,并没有使宪宗改变制服藩镇的决心,但他改变了以前一味出兵征讨的办法,转而使用恩威并济的策略。

元和七年(公元821年),魏博节度使田季安死了,按照惯例,其11岁的幼子田怀谏为副大使,总揽军务。朝中宰相李吉甫等人力主宪宗再次出师征伐。宰相李绛却不主张出兵,他分析道:河北藩镇节度使,恐部将权力太重,都分兵以隶诸将,互相牵制。当节度使为严明主帅时,能控制住这种局面。但田怀谏是个11岁的幼童,其军权必将由别人代理。分兵之策,适足为今日祸乱,田氏必为部下诸将所杀。因为其他藩镇也怕部将以灭自己,对杀主帅者决不容忍。杀田怀谏代为主帅者,必遭邻道所攻。故杀田氏者如不归依朝廷为援,马上会被别的藩镇吃掉。所以,朝廷不须出兵,只须训练士马,以观其变。如有魏博部将来效命朝廷,当不吝啬爵禄,厚加赏赐,使其他藩镇得知,也怕部下效法,都惊恐不安,他们就会恭顺朝廷了。这一番切中要害的言语,说得宪宗心花怒放,连连点头称善。

后来事势的发展确如李绛所料。田季安的部将田兴举兵擒田怀谏,归附朝廷,并表示愿守朝廷法令,输纳贡赋,请中央委派官吏。宪宗派使者前去抚慰,以观其变。李绛劝宪宗直接下诏,封田兴为节度使。田兴感念宪宗的恩德,对朝廷忠心不二,河北各镇屡遣游客前来,要他背叛朝廷,遵河朔旧约,田兴终不为所动。终田兴之世,魏博镇一直是朝廷倚重的力量。河朔三镇终于打开了一个缺口。

元和九年,宪宗一朝最有成效的一次讨伐藩镇的斗争又开始了。原来,淮西镇(亦称彰仪)节度使吴少阳在蔡州(今河南汝南),一直积极积蓄力量,准备谋反朝廷。宪宗早就有意征取蔡州,因忙于讨伐王承宗,一时抽不出手来。这年,吴少阳死,其子吴元济自领军务,更加跋扈,四出攻掠,关东为其驱掠者千余里,甚至骚扰到东都洛阳附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