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皇帝全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皇帝全传- 第9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脱外,燕军的四五万人几乎全部被就地坑杀,粮货兵械也全部落入拓跋珪的手中。这一仗的结果,改变了北魏和后燕的力量对比。太元二十一年(公元396年),慕容垂亲率大军前来报仇,直扑云中,拓跋珪依然避其锋头,率众北退阴山,保存实力。慕容垂虽然一度攻下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但却始终找不到与拓跋珪决战的机会,最后因病重不得不引兵而还,后死于途中。从此,后燕在军事方面的颓势再也未能挽回。这时的拓跋珪年方25岁。在慕容垂死后不久,拓跋珪遂挟其优越的骑兵,长驱进入中原。

太元二十一年(公元396年)七月,拓跋珪在盛乐称帝,改元“皇始”。八月,又乘慕容垂新死、后燕内部混乱之机,亲率大军四十余万进攻后燕。九月,魏军攻下后燕并州(今山西太原西南)。十月,率军出井陉关(今河北井陉县附近)。北魏军队一路势如破竹,后燕守宰或弃城逃跑,或望风而降,只有邺城与信都及燕都中山三城闭城固守,拓跋珪亲自督兵围攻中山,数日不下。拓跋珪自思急攻则伤士卒,缓攻则费粮糈,于是便派兵先平信都、邺城,然后还取中山。慕容宝仍凭城顽拒,双方在中山城僵持了近1年,到晋安帝隆安元年(公元397年)九月,中山城内粮尽,拓跋珪又令抚军大将军拓跋遵袭取中山周围,割取禾稻,致中山饥荒更甚。很快,中山城破陷落,后燕灭亡。

拓跋珪平中山之后,又分兵掠地,将黄河中下游的后燕故地全部占领。慕容族的残余势力只得远避,一支由慕容宝率领,退到龙城(今辽宁朝阳市),建立了北燕政权,另一支以慕容德为首,在滑台(今河南滑县附近)建立了南燕政权。这样,拓跋珪自公元386年即代王位,到公元379年平中山灭后燕,在短短的10年中,将北魏发展成北方一个最强大的政权。

二、倾心汉化致力封建

天兴元年(公元398年)十二月,拓跋珪在做好了各项准备后,迁都平城,即皇帝位。他采纳汉族士人崔宏的建议,宣称黄帝最小的儿子昌意受封于北土,是拓跋部的祖先,因此自称为黄帝的后裔。拓跋珪十分向往汉族的文明,因而在他建设平城时,仿照长安、洛阳、邺城等中原各大名城设计蓝图。他多次召见负责监造的大臣,亲自询问营建的各个具体项目。最后建成的平城,使用了数百万根木料,有12座城门,在城内及近郊有宽敞的宫殿、幽静的鱼池和美丽的亭台,都被冠以富丽堂皇的名称,如紫极殿、云母堂、金华室等等。

拓跋珪复国之时,进入中原的各少数民族都已走上封建化和汉化的道路。拓跋部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追随中原各族,向汉族学习。经历过灭国之苦的拓跋珪是清楚地看到这一点的。于是,他便采取了许多措施,促使拓跋部的奴隶制迅速向封建制过渡。

首先,他发展农业,重视屯田。登国元年(公元386年),拓跋珪就在盛乐一带“息众课农”,发展农业,并把这些经验推广到河套以北。登国九年(公元394年)三月,又命堂兄拓跋仪在五原至固阳一带的河套平原屯田。拓跋珪对屯田控制得很严,特设督屯官。督屯官和屯田民都无土地所有权。屯田的收益除一部分归国家外,其余按一定比例分给屯田民。由于屯田的百姓并非全是无偿劳动,可以获得一定的报酬,所以这一措施很得民心,因而收获量也很大,为促使拓跋部畜牧经济逐渐转向农业经济,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创造了有利的经济条件。

拓跋珪加速汉化的第二个有力措施就是“离散诸部,分土定居”。从登国元年(公元386年)到天兴元年(公元398年),拓跋珪多次下令,强制解散血缘关系的各部落组织,使各部牧民与原来的部落大人脱离关系,重新按居住地组织编制,由政府分给他们土地,让他们从事农耕或定居放牧。这样,拓跋部的成员除极小部分作为皇帝的亲近侍从而上升为官僚贵族外,绝大部分就随着分土定居而成为负担赋税和兵役的农民,拓跋部的封建化程度也就随之加深了。

拓跋珪的第三个措施就是计口授田,发展生产。北魏初期,由于军事上的巨大胜利,俘获了大量的人口。拓跋珪在把被征服地区的居民带走后,除了一小部分战俘作为国君的战利品赏赐给贵族、大臣和将领,使他们沦为奴隶以及牧子、隶户、杂户外,其余的大多数人则是被作为“新民”随其内徙。政府发给这些“新民”耕牛和农器,按照人口授给他们田亩,让他们在划定的范围内耕种田地,并设置专门的部帅对他们进行管辖。

三、祸起萧墙被杀身亡

拓跋珪晚年开始盲目自信,刚愎自用,性格变得十分猜忌和多疑。他常常担心别人觊觎他的皇位。天兴三年(公元400年),他下了两道诏书,一道说:“人们认为汉高祖以平民而有天下,这是不对的。汉高祖做皇帝,是由于天命。没有天命,而妄图非分,是要遭殃的。”另一道诏书则反复说明:名利和爵位是末,道义才是根本,本末是不可以倒置的。诫谕群臣要讲道义,不要贪名争利。道武帝把天命和道义的神学教条作为精神药石,但这副药石也并不能使他得到完全安宁。他不断猜疑臣下对他不忠,担心他们谋图不轨。那些功高名重的大臣、将帅和拓跋王族更成了他的猜忌对象。一旦被怀疑,轻则流放,重则杀头。

拓跋珪的堂兄拓跋仪,本是北魏最著名的将领,在参合陂之役和灭燕战争中功盖诸将,不论是在拓跋贵族还是汉族大臣中,他都享有崇高的威望,因而也就日益为拓跋珪所猜忌。天赐六年(公元409年)掌占卜的官员对道武帝说:“今年天文有异常的变化,可能会有大臣叛乱。”拓跋珪更加疑虑,一时间弄得朝廷人心惶惶,大将重臣均有朝不保夕之感。拓跋仪担心祸将及己,惶恐不安,于是单骑出逃,但最后还是被道武帝派人追获赐死。

早在窟咄与拓跋珪争夺王位时,高邑公莫题曾用箭射信给窟咄说:“拓跋珪还是个三岁牛犊,岂能任重载之车!”表示愿意支持窟咄。这封信被拓跋珪截获,对此一直怀恨在心。天赐五年(公元408年),有人告发莫题住宅豪华,为人骄傲,蔑视皇上,拓跋珪就借题发挥,派人将莫题当年用过的箭给他送去,并责问他道:“你看我这个三岁牛犊现在到底如何呢?”莫题父子自知活不成了,相对而泣,不久便被处斩。

越到后来,拓跋珪的疑心就越重,往往因为一点小事,就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大臣处死。北部大人贺狄干被后秦囚禁于长安多年,回到平城后,拓跋珪见他穿的是秦人的衣服,说话有秦人的口音,便认为他仰慕后秦,将贺狄干连同他的弟弟一起杀了。大臣司空庚岳被人告发衣服华丽,行为举止仿效帝王,也马上就被处斩。在朝廷议事时,拓跋珪也动辄杀人。只要他忽然想起某位大臣的过失,就将其推出处死,甚至见人脸色失常,气息不顺;或听人言辞逆耳,声音高昂,便认为是心怀恶意,下令当场处死,并将死者全部陈列在天安殿前。他的暴行导致朝廷上下人不自保,大臣百官均自虑祸患,不理朝政,里巷之间,盗贼公行。

拓跋珪晚年时常服用寒食散,期望长寿成仙。而实际上这种寒食散是用朱砂、石英等矿物质制成的一种有毒物质。在毒性发作时,他的性情更加狂躁,喜怒无常,往往几日不吃饭,几夜不睡觉,独自对着墙壁自言自语,甚至亲手将人毒打致死。他好乘人力辇车,乘车时手执宝剑,从后敲击拉车人头部,死一个换一个,有时每天死者有几十人。

他越是杀人,就越担心别人谋害他,因此经常变换他的寝室,连他的大臣亲信都不知他住在什么地方,只有他的宠姬万人知道他的住处。谁知万人偏偏又和他的二儿子拓跋绍私通。拓跋绍生性凶狠残暴,是贺太后的妹妹贺夫人(拓跋珪娶了自己的姨母)的儿子。天赐六年(公元409年)十月,贺夫人被拓跋珪囚禁,她托人密告拓跋绍,让他设法营救她。当天夜晚,拓跋绍以万人为内应,寻到拓跋珪的住处,将其刺死。这时拓跋珪才39岁。永兴二年(公元410年)九月,谥为“宣武帝”,葬于盛乐金陵,庙号烈祖。泰常五年(公元420年),改谥为“道武皇帝”。至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又改庙号为“太祖”。

第一百六十三章 明元帝拓跋嗣

一、登基理政与民休息

北魏登国七年(公元392年),道武帝拓跋珪的宠妃刘贵人生下一子。因得长子,道武帝喜出望外,马上下令天下人共庆,并给这个孩子起名为嗣,立为太子,希望他能嗣承自己的大业。这个孩子后来继道武帝之位,为北魏第二个皇帝——明元帝拓跋嗣。

拓跋嗣从小聪明大度,举止合礼,甚得道武帝的喜爱。天兴六年(公元403年),被封为齐王,拜相国位,加车骑大将军。起初,道武帝因怕将来后党专权,引起宫廷内乱,在刘贵人生下拓跋嗣后不久便将她赐死。后来他告诉拓跋嗣说:“以前汉武帝要立他的儿子做皇帝,便把孩子的母亲杀了,主要是不让妇人参与国政,以免外戚叛乱。你将来要继承我的基业,因而我仿效汉武帝的做法,主要是为你以后的统治做长久的打算。”拓跋嗣十分孝顺母亲,听到这个消息后痛哭流涕,不能自止,惹得道武帝大为恼怒。拓跋嗣从父亲那儿回到宫中后,思念母亲,日夜哭泣。道武帝知道后又要召见他。拓跋嗣准备进宫时,他的左右劝他说:“现在皇上正在气头上,你去了或许有意外,不如先外出躲避一段时间,等皇上气消了再去见他也不迟。”于是拓跋嗣便离开宫中,到外地巡游。

天赐六年(公元409年),道武帝被二儿子拓跋绍杀害。拓跋嗣听到消息后赶回都城,联络诸大臣杀死了拓跋绍,平息了宫廷政变,登上了帝位,改元永兴。

拓跋嗣登位后,劝课农桑,与民休息,大力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永兴三年(公元411年),拓跋嗣下诏说:“衣食充足,方知荣辱。假如人们饥寒交加,早晨害怕家中的粮食难以维持一天,心中着急的只是怎样才能吃饱穿暖,那里有余暇谈论仁义之事呢?只有男耕女织,内外相辅,才能家给人足。”

他还下令精简宫女,让大批宫女出宫配给鳏民。神瑞二年(公元415年),又下诏说:“古人有言,百姓富足则君王有余,从没有百姓富足而国家贫穷的。近年来霜旱频繁,粮食歉收,有很多百姓忍饥挨寒难以生存。国家应该发放布帛和库存的粮食,来赈济贫民。”大将奚斤打败越勤倍泥部落后,拓跋嗣又将越勤倍泥部落的2万余家迁到大宁川附近,由国家按人口授给农器,分给农田,强迫他们进行农业生产。拓跋嗣自己也常常外巡视察,亲自接见民间的长老,问民疾苦。为防止地主官吏贪污害民,他除专派中央官员巡行四方,监督考察外,又下令假若守宰不遵法令,百姓可以直接进宫上告。守宰的财产,假若不是自己家中生产的,则全部作为赃物没入。对没有按时完成政府赋税任务的刺史守宰严加惩处,不准他们再向百姓征发,而用他们家中的财产抵偿。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缓解了北魏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也使大量流民内附。神瑞二年(公元415年),河南流民前后有5000余家归附,氐族豪强徐骏奴、齐元子等也率部落3万余家遣使内附,河东胡、蜀五千余家也相继归降。

二、外抚内和巩固根基

道武帝虽以武功文治建立起强大的北魏政权,统一了北中国的大部。但当时北方也仍然存在着许多小的割据政权。和北魏接壤的有北燕、北凉、后秦、南燕和夏等,北魏的北面还有一个正在强大起来的柔然。拓跋嗣继位后,因感北魏初入中原,尚需巩固统治,站稳脚跟,所以在对内与民休息、发展生产的同时,对外也采取了抚和的政策。义熙十年(公元414年),遣使通秦、柔然及北燕,又诏使平南将军、相州刺史尉古真与东晋太尉刘裕相互交通。拓跋嗣派遣使者的目的,自然是希望与各方和睦相处。

当时,在周围的这些割据政权中,夏和柔然是北魏的两个劲敌。拓跋嗣即位不久,柔然就侵犯北魏边境。永兴二年(公元410年),北魏大将长孙嵩被柔然围在牛川,拓跋嗣亲自出征,敌将才率众退走。

神瑞二年(公元415年),平城附近连年冬旱,不少人饿死。许多人主张迁都邺城(今河南安阳市北)。拓跋嗣召集群臣商讨,崔浩说:“迁都邺城,虽然可以避过今年的饥荒,但并非长久之计。一则分众南迁,兵力分散,会使四方产生轻侮之心,而且百姓水土不服,因疫病而死的一定很多。再则平城的防守减弱后,假若夏举兵南侵,平城必然危机,而朝廷远在千里,很难救援,一定会使我们大受损伤。”拓跋嗣听取了崔浩的建议,为防止柔然的南侵,仍然都于平城,只将饥民徙往定州、相州、冀州三州就食。

泰常八年(公元423年),南朝的刘宋与北魏争夺河南,柔然趁机举兵进犯北魏边境。拓跋嗣下令从赤城(今河北赤城县)到五原修筑了一条长城,绵延两千余里,设置了许多镇戍,防止柔然南下,拱卫平城。拓跋嗣在位期间,隆基固本,对柔然及周围的割据政权,一直采取的是防御、和抚的措施。

三、安排后事欣然知辞

拓跋嗣也与他的前辈一样,为了长寿成仙,时常服用寒食散。毒性渐积,频频发作,身体渐衰。拓跋嗣自己甚为忧虑,惟恐死后再引宫中内变,便在泰常七年(公元422年)秘密询问崔浩说:“近年屡现灾异,我的病又几年不愈,假若我有什么不测,应当怎么办呢?”崔浩回答道:“应当早立太子,挑选贤能者做他的师傅,忠信大臣做他的宾友,逐渐让他接手国家大事。这样,一方面皇上可以颐神养寿,优游无为,另一方面,一旦皇上万岁之后,也可以使国家有成定之主,百姓有所依属,自然不会有什么动乱了。”崔浩认为皇子拓跋焘已年近12岁,可担大任,应立为太子。拓跋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