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剑桥中国史- 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的捍卫者,他的观点逐渐被下一代时新派政治家所接受。他通常被人引为一
个生前不得志而郁郁而死和不能担任高官一显身手的贤明官员的典型例子。
有务实精神的晁错在景帝朝(在位期前 157—前 141 年)任职,他与贾谊一
样,①就如何巩固中央政府的权力和加强帝国抗击外来威胁的能力提出积极的
建议;由于私人的忌妒和阴谋,他死于刽子手之手(公元前 154 年)。周亚
夫(公元前 150—前 147 年任丞相),他作为一名因皇上喜怒无常而受害的
国家忠臣而被人怀念。
在武帝(公元前 141—前 87 年)时代,张骞(盛年期约前 125 年)②勘
探了通向中国境外西北和西南的路线,开辟了进一步扩张和移民的道路。在
几个率领帝国军队与匈奴和其他民族交战的最著名的将领中,有的远征胜
利,有的则丢了脸。他们之中有皇帝自己的姻亲,如卫青(死于公元前 104
年)和霍去病(死于前公元 116 年),③他们分别是卫后的弟兄和外甥;李广
利,李夫人的弟兄,公元前 90 年向匈奴投降。④其他值得一提的带兵军官包
括:李广,他于公元前 129 年自杀而不愿因战败而受处分;赵破奴,他于公
元前 103 年被敌人所俘;李陵,他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深入中亚取得赫
赫战功以后,于公元前 99 年向匈奴投降。⑤
公孙弘①因出身于卑贱的养猪人而升任国家最高的丞相之职(公元前 124
—前 118 年)而被载入史册。同时代的董仲舒(约公元前 179—前 104 年)
从未担任高官,但比任何担任显赫公职的人更深远地影响着中国的政治思
想。②他的哲学把帝国统治术与宇宙的整体性联系起来,而且它注定要成为中
华帝国制度中的思想砥柱。在此期间,像霍光(死于公元前 68 年)和桑弘羊
(公元前 80 年被处死)等时新派政治家则掌握了当时的政务活动。霍光与武
帝的卫后是亲戚;桑弘羊则出身于洛阳的商贾之家,在大力使中国经济制度


① 关于贾谊和晁错,见下文。
② 见本章《外交事务和殖民扩张》及第 6 章的《西域》。关于更详细的情况,见何四维:《中国在中亚:
公元前 125 年至公元 23 年的早期阶段》,附鲁惟一之导言(莱顿,1979),第 40 页以下及 207 页以下。
③ 见鲁惟一:《汉代中国的危机和冲突》(伦敦,1974),第 51 页以下;何四维:《中国在中亚》,第 74
页注 35。
④ 见本章《外交事务和领土扩张》;何四维:《中国在中亚》,第 228 页以下。
① 鲁惟一:《汉代中国的危机和冲突》,第 20、199、207 页。
② 见本章《外交事务和殖民扩张》,及本卷第 12、13、14 章。
 



化和正规化的过程中,他是领导这项活动的幕后天才人物。③
在西北,郑吉④是被任命为都护的 10 名军官中的第一人,此举是希望协
调中国与横亘于丝绸之路的几个国家的关系;他从公元前 59 至前 49 年担任
此职。在宣帝、元帝和成帝三朝(总的在位期,公元前 74—前 7 年)脱颖而
出并有意识地摆脱武帝的时新派顾问的政策的改造派政治家,包括魏相(公
元前 67—前 58 年为丞相)、萧望之(公元前 59—前 56 年任御史大夫)、贡
禹(公元前 44 年任御史大夫)和匡衡(公元前 36—前 30 年为丞相)。⑤他
们与刘向⑥是同时代人;刘向(公元前 79—前 8 年)是皇室成员,他的渊博
的学识给了改造派事业以有力的支持。临近前汉末年,起带头作用的改造派
政治家包括:孔光(公元前 7—前 5 年任丞相),孔子的后裔;师丹(公元
前 8 年任大司马),他以主张限田而知名于世;何武(公元前 8 年任御史大
夫)。朱博(公元前 5 年任丞相)和董贤一度反对这些人,但未见成效,朱
与其说是一个工于心计的政治家,不如说是一员猛将;董贤则是哀帝的宠臣,
于公元前 1 年自杀。①王莽是他家族中任大司马的第五人(公元前 8—前 7
年);正像在此以前的改造派能得到刘向知识方面的支持那样,王莽也要求
刘向之子刘歆(死于公元 23 年)的帮助。②
































③ 见下文;鲁惟一:《危机和冲突》,第 66 页以下、72 页和 115 页以下。
④ 见本书第 6 章;何四维:《中国在中亚》,第 47 页以下和第 63 页以下。
⑤ 见鲁惟一:《危机和冲突》,第 131 页以下、147 页以下、158 页以下、179 页以下及 223 页。
⑥ 见鲁惟一:《危机和冲突》,第 240 页以下;鲁惟一:《中国人的生死观:汉代(公元前 202— 公元 220
年)的信仰、神话和理性》(伦敦,1982),第 221 页。
① 见鲁惟一:《危机和冲突》,第 252 以下、267 页以下、274 页以下。
② 见鲁惟一:《中国人的生死观》,第 211 页。
 



王朝的建立(公元前 210—前 195 年)

内战和刘邦的胜利

随着一个多世纪日积月累的成就,中国的统一在公元前 221 年已经完
成。虽然关于一个统一帝国的思想未必是新的,但它的实践成了背离传统的
新内容,它的成效也有待于证实。帝位的继承不久前刚刚被人操纵过:有迹
象表明,法律和秩序的维护始终未能尽如人意;政府的制度尚未经过长期的
考验以证明它的有效性。统一的过程经过打败了几个有牢固根基的王国才告
完成,而这些国家都有各自的历史和传统。有的国家,象齐国和楚国,曾经
作为有生命力的地区国家而存在;可以猜测得到,尽管全国统一,但在旧王
族的遗老遗少、他们的官员和随从、也许还有他们的臣民中,很可能仍然存
在对旧王室的忠诚和对地区割据的怀旧心理。
不可能确定民众对领袖或野心家的号召作出响应的热烈程度和民众等待
时机以摆脱暴政的迫切程度,也不可能确定民众希望看到恢复帝国前旧秩序
的焦急心情。我们掌握的史料很少透露出当时有头脑的人的反应。姓名载于
史籍的领袖们可以分为两类。有的人出身微贱,往往是担任地方军头目的农
民。他们最早出现的例子是一些被征募为秦帝国服兵役的心怀不满的士兵。
他们被遭受的苦难激怒到了不顾一切的地步,随时准备孤注一掷而不愿听凭
秦代法律的摆布;他们出身于一直默默无闻的家庭。另一类领袖包括那些作
为旧王室成员或作为为他们效劳的高级将领而享有突出地位的人。他们已经
习惯于行使权力和激励士兵勇敢地投入战斗;他们比各地乌合之众的领袖们
更善于协同作战;对同伙间的背信弃义,他们也不会感到突然。
秦帝国组成了称之为郡并受中央控制的行政单位,而不对皇帝的亲属进
行分封,这可能是公元前 210 年的危机中力量虚弱的一个根源。当然,屏弃
分封防止了能向中央权威挑战的强大而独立的地区对手的兴起;但是这种做
法也使地方毫无有效的权力可言。郡和县也没有足够密切的联系以确保部队
有效的动员或部署,或者去行使中央指导的权力。当暴力行动在几个地方同
时爆发时,地方的郡守或县令,甚至中央政府本身都容易受到威胁。有几次,
以杀害地方官员开始的地方性起事证明是难以遏制的。帝国政体已经丧失了
存在于分封制中的这类优点,却没有取得一个充分组织起来的中央集权体制
的力量。
这些年(公元前 210—前 202 年)的混乱可以分成四个阶段。最初出现
了许多农民起事,随之而来的是群雄并立的局面。然后项羽试图联合这些王
国建成一个近 20 国的联合体;最后是项羽和刘邦争霸,结果刘邦成功地建立
了汉王朝。
从公元前 209 年阴历七月起,连续爆发了反对秦政府权威的各自为战和
互不联系的起事,在起义中,造反的领袖们取得了某些有限的成就。不久,
几个王国已经建立起来——东面有齐和燕;北面有韩、①魏、赵;南面有楚。
它们宣称是那些已被秦的侵略性统一战争所屈服的各国的合法继承者。在这
些国家中,地处长江下游的楚率先反秦。在战斗和政治角逐中可以看到两个
重要的转折点,它们的发展过程将在下面详予叙述。


① 为了避免和汉(Hn)王朝相混淆,本书用“Hnn”表示韩国。
 



在公元前 207 年的战斗中,项羽作为一个成功的战术家为自己树立了名
声,他能在战场上击败秦军,并迫使秦朝带兵的将领投降。①结果,项羽在协
调后来的攻秦之战时能够成为霸主。此外,公元前 208 年阴历七月李斯之处
死可以视为秦力量消失的标志;因为正是这个李斯,他靠正确的政策主要负
责建立了秦帝国。他被处死的原因是其政敌的敌视,这些人把个人野心置于
国家利益之上,而且他们的生性是又残忍,又多猜忌。②
在内战的最后阶段,项羽可能指挥一支比刘邦军队更为精锐的部队;但
是刘邦享有证明是高出一筹的战略优势,如在西北拥有牢固基础的关中根据
地,③和中国北部的一致的支持。几次战争的进程证明了淮河流域的重要性,
那里大量的谷物充实了著名的荥阳敖仓;这个粮仓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军事
目标。更往北,巨鹿是一个具有同样重要价值的城市,它的失陷严重地削弱
了秦的防务。刘邦和后来的项羽进入关中,预示着内战最后阶段的开始。
陈涉和吴广被称为两个最早对秦帝国的权威进行挑战的人。公元前 209
年阴历七月,④他们带领一支 900 征募人员的队伍,因被大雨所阻,未能如期
报到。对这样的失职行为,不管是什么原因,都要处以死刑;为了避免这种
下场,他们决定公开造反。其他人起而效尤,他们最初采取的行动都是杀死
偏僻的县的秦朝官员,在这些领袖中陈涉表现出的野心最大。他甚至采用了
“张楚”这一夸张的国号。①
然而,陈涉的权威经受不住战斗的严峻考验。他与吴广被为秦效劳的职
业将领章邯所击败;在公元前 208 年阴历十二月,两人被可能对他们要求取
得领导和权力有理由不满的同伙所杀。②但是尽管起事失败,陈涉因为首先发
难,不久就得到官方的承认和称赞。公元前 195 年,高帝规定了永远纪念他
的哀悼仪式。也许 100 年以后当《史记》正在编纂时,这些仪式仍在举行。③
在这个阶段,有纪律的秦帝国军队完全有力量粉碎陈涉的这种地方叛
乱;但是性质远为严重的叛乱运动正在其他地方出现。项家的好几代人曾在
前楚国军队中服役,由此出现了以项梁及其侄子项羽为代表的更为专业化的
类型的领袖。可能是仿效陈涉的榜样,他们在公元前 209 年阴历九月发动了
起义,杀害了秦朝的会稽郡守。④从今之江苏出发,他们能够集结一支可能有


① 《史记》卷六,第 273 页(沙畹:《〈史记〉译注》第 2 卷,第 211 页);《汉书》卷一上,第 20 页(德
效骞:《〈汉书〉译注》'巴尔的摩, 1938—1955'第 1 卷, 第 54 页)。
② 《史记》卷六,第 292 页(沙畹:《〈史记〉译注》第 2 卷,第 210 页);卷八七,第 2562 页;卜德:
《中国的第一个统一者》,第 52 页。
③ 关于关中的优势,见第 1 章《地理》。
④ 《史记》卷七,第 297 页(沙畹:《〈史记〉译注》第 2 卷,第 250 页);卷四八,第 1950 页;《汉书》
卷一上,第 9 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1 卷,第 37 页)。
① 《史记》卷八,第 349 页(沙畹:《〈史记〉译注》第 2 卷,第 333 页)。有趣的是,这个国号具有足
够的权威性,竟能在一份几乎是同时代的天文观察记录中用作一种纪年的方法。国号出现在其时期约定在
公元前 168 年的马王堆三号墓发现的文书上。见晓菡:《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概述》,载《文物》,1974。9,
43,第 43 页;刘乃和:《帛书“张楚”国号与法家政治》,载《文物》,1975。5,第 35—37 页。
② 《史记》卷十六,第 765 页;《汉书》卷一上,第 12 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1 卷,第 42 页)。
③ 《史记》卷八,第 391 页(沙畹:《〈史记〉译注》第 2 卷,第 399 页);《史记》卷四八,第 1961 页;
《汉书》卷一下,第 76 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1 卷,第 140 页)。
④ 《史记》卷七,第 297 页(沙畹:《〈史记〉译注》第 2 卷,第 250 页)。
 



数千人的部队,渡过长江和淮河朝西北方向进军。几乎在同时,他们的力量
由于刘邦和他集结的军队的到来而加强了。
刘邦是农民出身,华中的沛县人。他曾任低级的地方官员,但是当他带
领一支囚犯队伍去劳动时,就摆脱了这些责任。然后他采取两个表示他独立
性的没有退路的行动:他处死了沛县的县令;采用了沛公的称号。①在他的事
业的初期,他赢得了其支持者萧何、曹参和樊哙等人的忠诚的友谊,这些人
在后来创立新帝国时起了显著的作用。公元前 208 年阴历四月,他们与项梁
的军队共命运了。
在项梁和项羽的领导下,对秦的威胁以一种远为有力的形式出现。他们
通过重建原来的楚国(公元前 208 年阴历六月),企图取得公认的权威,②
就选立曾在秦的虐待下凄凉地遭受苦难的前楚王之孙为王。他们选立他,可
能是有意识地企图激起反秦情绪和对受秦压迫的人们的同情。新的国都建于
泗水河畔的彭城。
与此同时,作为战国时期列国的继承者,其他几国也正在组成:东面有
齐和燕,中部有魏、赵、韩。秦政府也许了解到采取决定性行动的时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