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剑桥中国史- 第6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位汉朝公主便要送往匈奴,大概是作为联盟继续的保证。于是,在惠帝继位
以后不久,第二位汉朝公主于前 192 年送去嫁给冒顿,文帝和景帝都送公主
嫁给单于。③
其次,汉朝给匈奴的“礼物”的份量在每一次协定中加以确定。事实上
协定的每次修订几乎必定会导致汉朝方面“礼物”的增加。据说文帝每年增
给匈奴黄金千两,武帝为了重申双方联盟,也送给匈奴大量的礼物。从前 192
年至前 135 年,协议修订不下于九次。我们能够有确切把握断言,汉朝为每
一次新协定付出了更高的代价。但是汉代中国与匈奴之间的边界问题从来没
有得到明确的解决。前 162 年,文帝引用高帝的一份诏书,大意是说,长城
以北受单于之命,而长城以内则为汉朝皇帝所有。然而,没有迹象说明冒顿
曾经表示愿意尊重中国的要求。①
匈奴帝国在冒顿有力的领导下继续扩展。和领土扩张的同时,他对汉朝
宫廷的态度越来越傲慢,他对中国货物的欲望总是难以满足。前 192 年,冒
顿甚至要求与吕后结婚。他的信中写道:②
孤偾之君,生于沮泽之中,长于平野牛马之域。数至边境,愿游中国。
陛下独立,孤偾独居。两主不乐,无以自娱。愿以所有,易其所无。
吕后愤怒,要向冒顿发起进攻。当有人提醒她平城的灾难时,她便使自
己平静下来,并命令宫廷大臣用她的名义写了一封回信。回信中说:
年老气衰,发齿堕落,行步失度,单于过听,不足以自污。弊邑无罪,
宜在见赦。
很清楚,吕后实际上是在祈求单于不要侵略中国。
冒顿死于前 174 年。在死前不久,他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征服。他不但
把月氏人完全赶出甘肃走廊,而且在伸入中亚的西域地区确立了自己的地
位。冒顿从实力地位出发,转而与中国重新谈判协定。他给文帝写了一封威
胁性的信,称呼自己为“天所立匈奴大单于”。在汉朝朝廷中就和战问题又
进行了一次激烈的辩论。在仔细地权衡了双方的力量以后,文帝决定接受冒
顿的条件。①
冒顿是幸运的,他有一个强有力的继承者,即他的儿子稽粥,在中国历
史记载中以老上单于而为人所知(公元前 174—前 160 年在位)。老上继续
执行他父亲的扩张政策。在西方,他继续压迫当时已重新定居于伊犂河谷的
月氏人。在东方,他甚至深入地侵扰汉的领土。有一次他的侦察骑兵深入到
汉朝首都长安的近郊。老上还成功地在和亲协定中引进了新的内容,即增加
了有关边境贸易的条款。
如果我们信任贾谊的奏疏的话,那末,尽管汉与匈奴之间私人贸易沿着


③ 《汉书》卷二十,第 89 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1 卷,第 181 页);《汉书》卷五,第 144 页
(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1 卷,第 315 页);《汉书》卷九四上,第 3759 页。
① 《史记》卷一一○,第 2902 页(沃森:《英译〈史记〉》第 1 卷,第 173 页);《汉书》卷九四上,第
3762 页。关于和亲协定,见手塚隆义:《汉初与匈奴和亲条约有关的二三问题》,《史渊》,12∶2(1938),
第 11—14 页。余英时:《汉代的贸易和扩张》,第 9 页以下。
② 《汉书》卷 94 上,第 3754 页以下。
① 《史记》卷一一○,第 2896 页以下(沃森:《英译〈史记〉》第 2 卷,第 167 页以下);《汉书》卷九
四上,第 3756 页。
 



边境已经在很长时间内一直在进行,但直到文帝统治时期才出现了大规模的
由政府主办的市场制度。确切地说,这是和他的理论相一致的,即认为匈奴
可以用汉代中国占优势的物质文化加以控制。与此同时,警告匈奴不要落入
圈套的也不乏其人。②而且,班固所说“逮至文帝,与通关市”,可以支持这
件奏疏所说的可靠性。③很清楚,边境市场制度是匈奴强加于汉朝的。由贾谊
的卒年前 169 年可以判断,建立官方边境贸易的协议必然是在文帝与老上之
间达成的。如同贾谊奏疏清楚表明的那样,边境贸易满足普通匈奴人的需要,
他们大概从大量给予单于和其他匈奴贵族的皇帝礼物中是得不到多少好处
的。
当匈奴从婚姻协定的条款中得益很多的时候,对于汉代中国来说,除了
单于方面并不可靠的不侵略诺言之外,实际上并不能证明为此付出高昂费用
是合理的。中国方面的记载表明,差不多在双方关系由两个皇室之间的异族
通婚结合在一起的早期,单于就不认真履行和平协议。前 166 年,老上单于
亲自率领 14 万名骑兵侵入安定(现代甘肃),深入到雍,后来那里成为汉朝
皇帝的避暑地。前 158 年,他的继承人军臣(公元前 160—前 126 年在位)
派遣 3 万骑兵袭击上郡(现代内蒙古和山西北部),另一支 3 万名骑兵袭击
云中(也在内蒙古)。①

和匈奴之间的战争

因此,在中国人看来,由刘敬完成的关系模式是昂贵而且无效的。如同
我们已经看到的那样,在文帝时期这种关系得到最充分的发展;但是也正是
文帝最急于废除它,而放弃这种制度要承担与匈奴进行战争的危险。在他统
治的中期,皇帝为一场可能的武装对抗作了每一种准备。他和帝国的卫军一
起,穿上军装,在上林苑骑马射击,研究军事技艺。②由于他是一个谨慎和俭
朴的人,他的帝国又勉强地才从内部骚乱中恢复过来,所以他避免对北方游
牧民族采取攻势。中国为了摆脱和亲制度的束缚还必须等待。前 134 年,当
武帝在位时,时机来到了,这时的帝国在政治上、军事上和财政上均已巩固,
更重要的是在朝廷中有一个强有力的、有雄心的和大胆的集团充当领导。
前 135 年,匈奴要求重订协定。此事在一次朝廷会议上提出讨论时,象
往常一样,多数意见是倾向于和平的。因此武帝答应了匈奴的要求。但是皇
帝的决定显而易见是非常勉强的,一年以后(前 134 年),他便推翻了这个
决定,接纳了一位边境商人提出的在马邑城(属雁门郡,现代属山西)设伏


② 《新书》(《四部备要》本)卷四,第五叶。警告匈奴的是一个名叫中行说的中国逃亡者,见《史记》
卷一一○,第 2899 页(余英时:《贸易和扩张》,第 37 页;沃森;《英译〈史记〉》第 2 卷,第 170 页)。
③ 《史记》卷一一○,第 2899 页(沃森:《英译〈史记〉》第 2 卷,第 170 页);《汉书》卷九四下,第
3841 页。贾谊关于“五饵”以及匈奴的尚武品质将因此遭受削弱的建议,见《汉书》卷四八,第 2265 页
(颜师古注③)。
① 《汉书》卷四,第 125、130 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1 卷,第 225、265 页);《汉书》卷九
四上,第 3761,3764 页;《史记》卷一一○,第 2901、2904 页(沃森:《英译〈史记〉》第 2 卷,第 172、
175 页)。关于雍靠近长安和它作为一个宗教中心的重要性,见鲁惟一:《汉代中国的危机和冲突》,第
167 页。
② 关于文帝的行为,见《汉书》卷九四下,第 3831 页。
 



捕捉单于的计划。这一密谋被单于发现,埋伏失去作用。但汉朝与匈奴之间
完全破裂,二者之间以和亲方式和汉朝以姑息迁就为特点的相互关系,经历
了 70 余年,终于彻底结束了。①
直到前 129 年秋季以前,全面战争并未发生。前 129 年秋季,4 万名中
国骑兵受命对边境市场的匈奴人发起突然袭击。汉朝的武装力量之所以选择
边境市场作为他们的第一个目标,是因为即使在流产的设伏以后,匈奴人继
续经常大批地前来这些地点贸易。前 127 年,将军卫青率领一支军队从云中
经过边境前往陇西,从匈奴手中夺回了鄂尔多斯。紧接着这次征服以后,10
万中国人被遣往该地定居,建立了朔方郡和五原郡。鄂尔多斯的丧失对于匈
奴来说是冒顿时代以来所遭受的第一次较大的挫折。②
前 121 年,匈奴受到将军霍去病的另一次沉重的打击,在中国军事史上,
霍与卫青同被视为罕见的天才。③霍去病率领一支轻骑兵西出陇西,6 日之
内,转战匈奴五王国,夺取了焉支山和祁连山区域。匈奴浑邪王被迫带着 4
万人投降。然后在前 119 年霍去病和卫青各率领 5 万骑兵和 3 至 5 万步兵,
沿着不同的道路前进,迫使单于和他的宫廷逃往戈壁以北。
虽然汉朝在这些战役中取得了重大的胜利,但仍远远没有赢得战争。汉
朝在人力和其他物力方面也遭受沉重的损失。根据官方报道,每一方丧失 8
至 9 万人。汉朝军队带往沙漠的马匹在 14 万以上,带回中国的不到 3 万。由
于马匹的严重不足,汉朝没有能力对沙漠中的匈奴发动另一次袭击。①此外,
根据公元初期一位汉朝军事家的分析,有两个特殊的困难妨碍汉朝进行任何
长期持久的反对匈奴的战争。首先是后勤方面的食品供应问题。平均来说,
一个士兵 300 天的行程要耗费 360 公升由牛负载的干粮,而每头牛的食物另
需 400 公升。过去的经验表明,牛在沙漠中百日之内将会死去,剩下的 240
公升干粮对于携带它的士兵来说仍是太重了。其次,匈奴地面的气候也给汉
朝的士兵造成了难以克服的困难,他们决不可能携带足够的燃料来应付冬季
致命的寒冷。正如分析者所正确指出的那样,这两个困难说明了为什么没有
一次进攻匈奴的汉朝远征能持续一百天。②
涉及这些远征中汉朝士兵给养的问题可以由李陵将军的事例得到证明。
前 99 年,当李的军队在敦煌附近为匈奴包围时,他发给每个士兵二升干粮和
一片冰,以此作为他们分散开来逃出包围圈的给养。他命令士兵们三天以后
在汉朝的一处据点重新会合。虽然这可能是个个别的例子,但它说明,当在


① 《汉书》卷五二,第 2398 页以下;《汉书》卷九四上,第 3795 页以下。《史记》卷一一○,第 2940 页
以下(沃森:《英译〈史记〉》,第 176 页以下)。
② 《汉书》卷九四上,第 3766 页;《史记》卷一一○,第 2906 页(沃森:《英译〈史记〉》第 2 卷,第
177 页以下)。
③ 关于这两位将军,见《史记》卷一一一,第 2906 页(沃森:《英译〈史记〉》第 2 卷,第 126 页以下);
《汉书》卷五五。关于这些战役的一览表,见鲁惟一:《汉武帝的征战》,收在《中国的兵法》(小基尔
曼和费正清编),第 111 页以下。
① 关于人、马的损失和出征的费用,见《汉书》卷二四下,第 1189 页(斯旺:《古代中国的粮食和货币》,
第 274 页)。《史记》卷一一○,第 2910 页以下(沃森:《英译〈史记〉》第 2 卷,第 182 页以下);《史
记》卷一一一,第 2938 页(沃森,同上书第 2 卷,第 209 页);《汉书》卷九四上,第 3771 页;鲁惟一:
《汉武帝的征战》第 97 页。
② 这些看法是严尤向王莽提出的(公元 14 年),见《汉书》卷九四下,第 3824 页。
 



中国疆界之外进行征讨时,汉朝士兵即使为了活命,也必须轻装和迅速行动。

但是,作为这些战斗的一个结果,汉朝向西域扩展的牢固基础是奠定了。
以前由浑邪王占领的土地从甘肃走廊向西伸展到罗布泊。在浑邪王于公元前
121 年投降以后,全部匈奴人移出该地区,汉朝在那里建立了酒泉郡。以后
又加设了三郡,即张掖、敦煌和武威,和酒泉一起,在汉朝历史上以“河西
四郡”著称。①由于河西的归并,汉朝成功地将匈奴和以南的羌人隔开,还能
直接进入西域。正如此后的历史充分显示的那样,河西成为汉朝在西域军事
活动的最重要的基地。

匈奴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

从公元前 115 年到前 60 年这一时期可以看到汉与匈奴关系史上两个相关
的发展。首先,这一时期汉与匈奴为控制西域而斗争,以汉朝的完全胜利告
结束。其次,同一时期匈奴帝国瓦解了,这主要是内部权力斗争的结果。这
种瓦解终于导致单于在前 53 年归附汉朝。我们将在下面论述西域的一节中讨
论第一方面的发展;现在先集中讨论第二个方面。
公元前 60 年突然在匈奴人中间爆发的权力之争,其根源在于草原联合体
的政治结构。早在冒顿时期,匈奴已发展成一种左右的二元体制。每一部分
都有它自己的地区基础,并享有高度的政治自治权。地区首领(王)有权指
定下属的官员。这种地方主义导致某些历史学家相信匈奴联合体保持一些“封
建主义”因素。②在早期,职务既不一定是世袭的,也不是终身制,大部分由
皇室成员或其配偶氏族成员所控制。但由于联合体的扩展,更多的地区王国
建立起来。它们的王是其既存地位被确认的地区首领。
事情很快就变得一清二楚,原来的结构缺乏调节新的政治现实的灵活
性,也难以保持有效的团结。在公元前 120 年前后,我们发现,匈奴帝国西
部的两个强大的王(浑邪王和休屠王)没有被分配到按二元原则的右翼。二
者有他们自己的土地和人民,单于对他们的控制力是微弱的。当前 120 年浑
邪王带着他的 4 万人向中国投降时,这一点得到清楚的表现。①地方主义的增
长在公元前 1 世纪更为明显,出现了地区的王拒绝参加在单于宫廷中举行的
年会之争。而且,这一时期几个单于在他们得到统治宝座以前都不得不在原
来由他们控制的地区发展权力基础。前 57 年,五位自封的单于争夺宝座,他
们都有自己的地区追随者。②


③ 《汉书》卷五四,第 2455 页。
① 关于四郡建立的时间是有疑问的。一种观点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