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本事的皇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最有本事的皇帝- 第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公孙述是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他与老爸公孙仁早年是西汉的地方干部,年纪轻轻就当上了天水郡清水县的县长。

他很能干,被天水太守破格重用,以县长名义兼管其他五个县。以县长身份管理六个县,足见天水太守对他很破格、很重用。

他勤于政事,办事也公道,在他的治理下,社会治安稳定,老百姓安居乐业,受到地方干部群众的交口称赞。在西汉末年,公孙县长作为年轻的优秀干部,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

王莽当政时,也了解了公孙述的情况,提拔任命他为蜀郡(治今四川邛崃)太守。他进入中级干部行列,以才能出众闻名于世。

到了刘玄称帝、更始王朝开张的时候,各地豪杰纷纷起兵,有的支持复兴汉室,响应更始,有的则割地坐大,另有想法,到处是一派“争权夺利不相让,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乱象。

公孙述的野心很快膨胀起来,他认为世道乱了,只要胆大,谁都有机会。他召集蜀中豪杰,网罗精兵强将,决心在这个乱世弄出点动静来。

由于是文化人,出身干部家庭,自己又是干部,公孙述打算区别于一般农民起义军的做法,而综合采取文、武两种手段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文的嘛,他打着复兴汉室的旗号,先从身边,也就是蜀中忽悠起。他安排了一个生面孔,冒充更始王朝的使者,前来宣布人事任命决定并颁授印信:任命公孙述为辅汉将军、蜀郡太守兼益州牧。

这是我国史上罕见的假冒高级干部人事案。

接下来,他率众攻城略地,向成都进发,部队迅速壮大。

更始王朝对公孙述在蜀中冒充更始干部、拥兵坐大十分恼火,也十分忌惮,派柱功侯李宝、益州刺史张忠率军万人赴蜀围剿。

公孙述早有准备,派弟弟公孙恢在绵竹(今四川绵竹)设兵阻击,大败更始军。

绵竹一役,使公孙述威名大振!

自从公元22年冬,刘縯、刘秀兄弟推动舂陵子弟与绿林军三部实现大联合后,特别是更始王朝开张后,在刘縯、刘秀兄弟指挥下,这支队伍已经基本上没有打过败仗。昆阳大捷后,王莽的主力部队覆灭了,更始联军到各地行军打仗,就像旅游一样。

但更始王朝迁都长安前后,不知是受“劣币驱逐良币效应”的影响,还是高级军政干部乃至整个王朝进入了晚期,这支队伍的战斗力迅速下降。他们欺负老百姓和地方干部,搞搞内讧还可以,对付拥兵自重的地方豪强和农民武装,败绩连连。

绵竹战败更始后,公孙述立即宣布自立为蜀王,定都成都,各地文人武士纷纷赶往成都依附他,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也纷纷对公孙述表示祝贺。

但是,公孙述并不就此满足。他的心里有个更大的梦想:登上帝位,独霸天下!

他想趁热打铁,趁着自己现在旺盛的人气,抓紧时间做好一切准备,去办好两件事儿:灭了更始,宣布称帝。这两件事儿哪先哪后,他还要看事态发展。于是,他一边忙着手里的活儿,一边瞪大眼睛盯住长安的动静,无论谁想挖坑埋更始,他立即积极配合。

还有一个想让更始王朝早点灭亡的人是刘氏宗室,名叫刘永。

刘永是梁郡睢阳(今河南商丘南)人,西汉文帝的九世孙,梁孝王刘武的八世孙。

梁孝王刘武与哥哥景帝同为窦太后所生,在宫廷斗争中差一点儿把皇位弄到手里,他祖上的封国一直传到刘永的老爸刘立,因为与平帝的姥姥家卫氏交往过密,被多疑的王莽杀了。

刘玄称帝、更始王朝开张时,刘永急急地赶到洛阳去朝拜。刘玄很高兴,封他为梁王,封国定都睢阳。

但是,刘永很有野心,绝不满足于称王封侯。没多久,刘永就决心单干,以封国为根据地,宣布起兵自立,任命弟弟刘防为辅国大将军,刘少公为御史大夫,向各地发布文告,招揽各地英雄豪杰。

由于他具有刘汉嫡传血脉,很有号召力,得到广泛响应。刘永派兵四处攻城略地,所向披靡,很快拿下数十座城市。

这时候,佼强在西防(今山东单县北)起义,董宪在东海(今属江苏)起义,张步在琅邪(治今山东临沂北)起义,他们都在当地站住了脚。

刘永派遣使者,分别任命他们为大将军,与这几个人携起手来,控制并称霸东方。他的目标很明确:自己当一哥。

当然,赤眉军在为更始王朝掘墓的时候,在一旁助威、起哄、做配合动作的,绝不仅仅上面这几个人,各地拥兵自立的人多着呢。这样,更始王朝以迁都长安为标志,迅速进入了自己的政治晚期。

第十五章 讨王郎(一)——正牌对冒牌

慎思敏行,谋定立行,是刘秀的一贯风格。

凡事三思,而一旦拿定主意,立即迅速调动一切手段和力量组织实施,虽百折而不挠。

为政之道,在于得人;得人之道,在于其心。刘秀对此深有体会,很多次成功,都是他争取人心、处理人际关系的成功。

现在,虽然被王郎追得狼狈奔逃,饥寒交迫,但他绝不轻言放弃,他的内心深处有着深刻的自信:我胸怀天下,心忧百姓,我能行!

正是他的君子气度和卓越才能,吸引了许多英雄好汉心甘情愿地抛家舍业,生死相依地追随他建功立业。

英雄归心,何忧天下?

点将聚兵,三管齐下

当刘秀带着自己的一群心腹和粉丝惊魂稍定,匆匆来到信都的时候,受到郡太守任光的热烈欢迎。

这个时候,看到更始王朝已经进入晚期,王郎诈称的成帝私生子身份行情直线看涨,河北地区绝大多数郡县、封国归顺了王郎,只有信都、和成两郡除外。

在信都,刘秀开始了新的险象环生、精彩纷呈的雄主天下之路。

任光是刘秀的老乡、同事和粉丝,南阳宛城人,从小就很忠厚,深受乡亲们的喜爱,年轻时在家乡做过乡村干部和县、郡衙门的普通工作人员。

他是个做事认真、稳重又很讲究的人,并没有深厚的家庭背景,却能很快不断地往上一级衙门升。

说来好笑,当更始联军拿下宛城时,一群士兵见他衣服鲜艳整洁,就想从他身上脱下来抢走。他不肯,这群士兵就要杀了他抢衣服。连年灾荒,还老打仗,无论军人百姓,吃的穿的都缺,为了一件衣服、几个馒头就杀人的事儿并不稀奇。正在危急关头,碰巧更始的光禄勋刘赐赶来,把他救下来。

任光很感激,就率亲朋好友投奔了刘赐,被任命为偏将军。这个职务,与当时刘秀的职务是平级的。

昆阳大战时,他与刘秀并肩战斗,打得王寻和王邑一死一逃,全军覆没。

更始王朝迁都洛阳时,任光被任命为信都太守。

王郎在邯郸称帝,河北的郡县、封国望风归顺,他坚决不随波逐流。不仅如此,他还团结带领郡衙门的一班人,组织军民同心协力,共同防守信都城。

作为南阳宛城人,任光不仅具有丰富的政府工作经验,而且见证了更始王朝开张前后的所有过程,见证了刘秀叱咤风云、忍辱负重的所有过程。

与其说是为更始守城,不如说是守城以待高人,比如刘秀。

有一天,本郡扶柳(今河北冀县西北)县廷掾带着王郎的招降檄文,来到任府,劝说任光归降王郎。

任光不为所动。

为了向干部群众表明自己不睬王郎、坚守信都的决心,任光果断地把这个廷掾斩于闹市,同时,增派四千精兵,全力守城!

但是,他虽然威望高,决心大,面对来势汹汹的王郎的人马,这样一座孤城能守多久,他心里没底儿。

他正在发愁的时候,刘秀到来。他喜出望外,立即打开城门,率领地方军政干部把刘秀一行迎接到宾馆,共议抗拒王郎大计。

信都的广大干部群众本来就敬仰刘秀,加之任光的宣传发动,大家都把复兴汉室和自己前途的希望寄托在刘秀身上,成了他的粉丝。

所以,当刘秀进城的时候,大家兴奋地高呼:“万岁!”

大家都知道,“万岁”是个专业术语,有着严格而专门的用途,该用的时候必须用,不该用的时候用了,或者用错了,后果十分严重。

大家这时候喊“万岁”,是直接称呼刘秀,还是用来表达有了主心骨时的激动心情,或者兼而有之,难以准确判断,但很显然,刘秀是大家渴盼已久的明主。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场面。

刘秀不能过多地休息,必须尽快安排下一步的行动。他与大家商量,认为目前手头可用兵力太少,难成气候,不妨借助附近城头子路和力子都两支武装力量。

但是,任光对此坚决不同意。

城头子路姓爰名曾,是东平(今属山东)人。新莽末年,在打王莽成为时尚的时候,他与肥城(今属山东)人刘诩起兵于卢县(今山东蒙阴东)城头,人称“城头子路”。

他率众在黄河、济水之间打杀抢掠,很快发展到二十多万人。更始王朝开张后,他主动派人前往拜见,表示愿意归顺,被任命为东莱太守。

力子都的情况与爰曾差不多。他是东海郡(治今山东郯城)人,新莽末年在家乡起兵,活跃于徐州、兖州一带,部众有六七万人。更始立,他也表示归顺,被任命为徐州牧。

由于这两个人名义上归顺了更始,刘秀认为可以为我所用,试图借他们的力量跟王郎抗衡。

然而任光认为这两个人靠不住。

刘秀问:“现在我们兵力少,怎么办呢?”

任光说:“可以迅速从附近的几个县招募,要是谁的积极性不高,可以采取听任他抢掠的办法来刺激刺激。人都是贪财的,这样就能招来兵。”

这其实并不是个好主意。在战前战后放任手下抢掠,用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这属于土匪行径。

但这个损招儿简单实用,古往今来有不少兵家用它。比如,绿林军、赤眉军都常用。

无论如何,这也是不人道的。

在穷途末路的时候,刘秀采纳了这个建议。于是,刘秀、任光采取悬赏、承诺允许放纵的刺激措施,很快招募了四千多人马。

正在这时,和成郡(今河北晋县一带)太守邳彤率兵前来增援,使刘秀的兵力大增,士气大振。

邳彤也是个人物,他出身干部家庭,老爸邳吉曾任辽西太守。邳彤在王莽时就担任和成郡太守,不久前,刘秀率众来河北到了下曲阳县时,邳彤表示归降,刘秀任命他继续担任该郡太守。

又不久,王郎在邯郸称帝,河北各地望风归顺,只有他与信都太守任光坚守城池,等待刘秀的到来。他坚信,刘秀就是他追慕已久的那个人。

疾风知劲草,刘秀曾经对王霸说过这句话,现在他要是说给任光和邳彤听也合适。

听到刘秀自蓟县南来信都,邳彤连忙委派五官掾张万、督邮尹绥率精锐骑兵两千多人马,沿路迎接刘秀,自己随后立即赶到信都拜见刘秀。

刘秀得到任光、邳彤两郡的全力支持,心里踏实了不少。但兵众不过万人,他觉得力量还是很单薄。面对河北各地一边倒向王郎的局面,下一步的仗怎么打,刘秀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参加会议的除了刘秀原来的手下,当然还有任光、邳彤。

在会上,大家的意见几乎一边倒:由信都兵护送,赶紧转移,西归长安,从长计议河北与王郎的问题。很显然,大家认为,河北已经是王郎的天下了,现在凭着这万把人去硬拼,就等于拿鸡蛋碰石头。

邳彤坚决反对西归长安。他力排众议,慷慨陈词:“大家说得都不对。广大干部群众思念复兴汉室已经很久了,所以更始立尊号立即得到普遍响应,京城附近的百姓打扫宫殿、清理道路表示欢迎,甚至更始一个将士持械高呼,千里之外的人要么弃城逃命,要么伏地请降。自上古以来,还没有谁能有这么大的感召力的。再看看这个算卦的王郎,盗名欺世,聚集一些乌合之众,在燕赵之地抖威风。明公您(指刘秀)指挥我们两郡的将士发扬威势,攻什么城拿不下?!打什么人打不服?!现在要是放弃在河北的基础西去,不仅白白丢失了河北,而且惊动京城地区,确实有损威信。如果您不用征伐王郎、收复河北来号召,就是连信都的兵力也难以召集。为什么呢?因为您一旦西去,那么邯郸王郎的局面就安定下来了,老百姓谁也不肯背弃现成的主人(王郎)千里追随您,大家肯定会逃散。”

邳彤的这一席话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辩说有力,一下子几乎说服了所有人。

说白了吧,大家都想在这河北当地玩,如果明公您西归长安,结局就是树倒猢狲散,首先是明公您玩完。

邳彤的这番话句句在理,既高瞻远瞩,又脚踏实地,表现出他过人的眼光和谋略。当然,这番话也表现出他对刘秀的敬仰和忠诚。这番话也很合刘秀的心思,坚定了他继续留在在河北发展的信心。

其实,无论大事小事的成功,往往就在于看起来就要没戏的时候,再多坚持一下。

刘秀对邳彤刮目相看,极为欣赏,当即决定结束会议,立即着手准备留下来,组织成立讨伐王郎的队伍,跟王郎对决。他任命邳彤为后大将军,保留原和成郡太守职务,率本郡兵马在即将进行的战斗中打前锋。

既然留下来跟王郎对着干,刘秀就迅速、认真地做出部署。

慎思敏行,谋定立行,是刘秀的一贯风格。

凡事三思,而一旦拿定主意,立即迅速调动一切手段和力量组织实施,虽百折而不挠。

为了尽快扩大队伍、扭转对王郎以少打多的局面,刘秀决定三管齐下:

一是以手头现有的力量为基本班底,立即组织讨王军攻伐王郎的势力据点;二是收复郡县步步为营,边打边扩大力量;三是派遣邓禹、冯异等心腹外出招收兵马,作为策应。

刘秀目前可以用来讨伐王郎的基本队伍,暂时只能就是这两郡的兵力,加上刚刚从附近招募的,合计不过上万人。

其指挥班子是这样的:

邳彤为后大将军打前锋,任光为左大将军,李忠为右大将军,万脩为偏将军,率军随即跟上。

刘秀把这哥儿几个均封为列侯,还任命贾复为偏将军。

偏将军贾复是南阳冠军(今河南邓县西北)人,从小就喜欢看书学习,师从舞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