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名士,自风流:谢安这个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真名士,自风流:谢安这个人- 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一次“百里相送”,可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啊。因为桓冲这一回西行,就是东晋上下相安格局的开始。他这一走,整个西部可就交给他了,就算谢安有天大的本事,他也管不了荆州的事。桓冲如果能以国家为重,那西边儿就能暂时放心,可桓冲要心里不满意,或者还想着什么对付朝廷,那东晋亡国仍然是为时不远。而且桓冲远离建康,朝廷想控制他,都是很难的。所以,谢安不放心啊。他希望桓冲能够明白他的心思,同时也能落实到行动上,这样儿这国家才能有保障呢。不过看来,桓冲是领了他的情的。所以后来,前秦大军压境时,东晋一直是上下游相互策应,互相支援,桓冲对于谢安从朝里下达的命令,也都很顺利地执行。其实,以后淝水之战的胜利,桓冲同样也是功不可没。

后来桓冲向亲信人谈起自己的看法时,说过这样的话,国家的平安,是在将相两和,我的时望不及他(谢安),所以他是做宰相的,我就是要做上将来守卫国家疆土,这才是正确的呢……

让一切都变得自然

好了,我们的天下又重新划分了。不过可以省些心了,因为这个格局在后来的好长时间(谢安在世),都没再变过。现在是,桓冲领荆州,谢安领扬州,各自相安,彼此之间没有怨恨,也不再争斗了。这个“荆扬相衡”,终于实现。这就好像单位分苹果,同样的两个人,一人儿分了五个,质量上也差不多。那就没事儿。但一旦有人分了四个,有人分了六个,就不行了,那分四个的心里就不舒服。一个苹果都会如此,何况是天下呢?这其实是人性骨子里的东西啊。

不管怎样吧,反正这个天下的大局这回是基本上搞定了,那我们就来说个轻松的人物吧。而这里,也正好该说到他了。这就是既文武双全,又极有才华,而且人品还极好的——东晋大音乐家桓伊。

为什么说起桓伊来呢?还得绕回去。谢安不是把这个天下的大架子搭好了吗,那么,这房子要完整,添砖加瓦什么的肯定是少不了的。桓冲走之前,豫州江州都是他的地盘儿,他一走,谢安把江州给了他儿子桓嗣。那豫州呢?谢安就交给了这位桓伊。。电子书下载

无论从家世门第,还是从个人素质上,在那时,桓伊都可以说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物噢。

首先来看桓伊的出身,他虽然姓桓,但跟桓温他们家不是一支,顶多算远亲。而且桓伊无疑是风流潇洒的名士气质,跟桓家那些人,也不是一个路数儿。大家就常常干脆不把他当桓家人看。他从小就跟贵族名士们混得很熟,虽然比谢安小十岁左右,但谢安欣赏他的人品和才华,一直把他看成朋友。

其次他虽然是名士,但却又不是那种弱不禁风的,打小就有一身好武艺。因为不跟桓温一支,他又不主动去亲近,所以官儿就当得很慢,一个淮南太守当了好多年。也就是因为武艺不错,还时不常地被当权大人们调来用一下儿。这样时间久了,他又积累了很多打仗的经验,后来还在淝水之战中担任了要职呢。

这些也正是谢安任用他的原因。不管怎么说,他姓桓,比一般人离桓家更近些,另外,他又跟谢家有交情,再者,他还有指挥打仗的本事。正好,把他放在豫州。一来可以作为上下游桓谢势力的缓冲,这样双方就是圆滑过度,格局就显得自然多了;二来豫州也是防御北方的前线,桓伊呢,又还是个好将领,正好解决豫州防线薄弱的问题。真是没人比他更合适了。于是,桓伊将军也一下儿有了出头之日,终于从小郡守变成了豫州刺史。

关于桓伊,有不少事儿很值得一说啊,下面我们就来瞧瞧他的故事:

文武双全的大音乐家

说起桓伊,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他可算是东晋最著名的音乐家了。

大家都知道著名的古曲《梅花三弄》吧,他就是这曲子的原创者。当时,他创作的是笛曲,后来被改为琴曲广泛流传。在那些著名的古曲里,《梅花三弄》可说是最阳春白雪的了,听后会让人觉得自己的心也跟着澄净了许多。

当时桓伊吹奏笛曲,一直被人们喻为“江南第一”。东汉大音乐家蔡邕有一支“柯亭笛”,就一直保存在他的手里。那时的人们都以能听到一支桓伊的曲子为骄傲,连皇帝也不例外。有一回,孝武帝请他到宫里来演奏,他就奉命吹了一曲,结果弄得后宫的妃子宫人们都以为听到了仙乐,纷纷地跑出来膜拜。

还有一回,著名的风流才子王徽之(王羲之的第五子)遇到了他,那时的桓伊刚刚富贵起来,王徽之还不认识他。手下人就对王徽之说,公子,这位就是桓子野啊(桓伊,小字子野)。王徽之一听,眼睛立刻就亮了,这就是那个著名的吹笛“江左第一”的桓伊吗?于是,他立刻让仆人去转告桓伊,希望能听他吹奏一支曲子。桓伊早听说过王徽之的大名,知道他是懂得欣赏的人,于是,他就坐在胡床上,很用心地吹了一曲。王徵之也听得十分着迷。而演奏完,两人对视一会儿,居然一句话也没有说,又各自转身,分头上路了。仿佛这神交已经足够,语言倒显得很多余了……魏晋名士的风流豁达,这里真是可见一斑啊。

另外,桓伊还是个十分真情的人(不知这是不是艺术家的特质)。他和谢安一起在路上散步,这时听到有人唱起送葬的挽歌,他忽然就替人家悲伤起来了,竟不由自主地陪着人家一起吟唱,还感叹说,唉,人已经去了,可怎么办呢?谢安在一旁看着,也不由地被他感动了。于是谢安评价他说:桓子野可真是个一往情深的人哪……

第二章 北府兵

上一篇,谢安是终于把大局基本搞定,也使桓谢两家出现了从未有过的团结和睦。著名的国学大师余嘉锡先生,在这里评论说:“至于谢(太)傅处置桓氏,实具苦心”。这话的确评得很到位啊。不可否认,我们谢太傅做事的风格,是极为讲求自然的,这正是他骨子里道家思想的体现。他不会等到困难像山一样地摆在面前时,再去当那个“移山”的“愚公”,他会远远地先把那座山变成自然的缓坡儿,然后从容地走过去。于是在人们不知不觉当中,很多事儿就发生了,所以你就老看不到,他到底特别费力地干了些什么,可是那结果却又总是出人意料的好。如果不是很深入的去体会这些事儿,是很难理解余嘉锡先生所说的这个“苦心”啊。

不过现在,谢安的目标还并没有真的实现,国家离真正的稳定,还有最重要的一步没有走,这就是下游必须要有强大的军事力量。那么很快,在他的坚定推动下,东晋历史上最具战斗力的一支劲旅——北府兵,就以最快的速度建立起来了。

违众举亲荐谢玄

说起北府兵的统帅,大家都熟悉得很,是我们“芝兰玉树”一般的羯公子谢玄。在北府兵重建之前,他就一直在荆州桓豁那里当司马。他是一直干得安安稳稳,既不争斗,又不张扬,简直就跟当年的谢安一模一样。其实谢玄这一辈子都是以他叔叔为榜样的,绝对是个又孝顺又听话的好孩子。在桓冲回荆州的同时,谢玄也接到了朝廷的“调令”。原来的兖州刺史朱序不是调回上游镇守襄阳去了吗,兖州暂时空置了,那么这一回,谢玄就以征西司马,调任兖州刺史,代了朱序的职。谢玄是怎么当上这个兖州刺史的呢?其实这件事儿也是很出乎大家意料的。

这时候,北方的压力越来越大,一回朝会上大臣们就商议,应该在国家里挑选有才干有智谋的将领,充实前线的力量(也没准儿,这次选将会就是谢安主动提议的呢)。大家就各自推举看上的人,这个时候,谢安就直截了当地推举了谢玄。大家一听,都惊得有点儿不知说什么了,这么明目张胆地推举自己的亲戚!谢安做事儿一向不是这样啊?可再看谢安,却是无论你们再怎么猜疑迷惑,他也不为所动。

这事儿有两个疑问:

第一个,谢安为什么要冒天下之大不韪,非推举自己的侄子呢?

其实为朝廷建一支军队,谢安早就打算好了。但这支军队可是非同小可呀,他必须得交给一个既有才干,使唤起来还能顺手的人才行。瞧这几大家族,给桓家?那是笑话;给琅邪王氏?太原王氏?那也不行,因为这支军队给了谁,谁就过于强大了,就根本控制不了了。谢安是别无选择,他只能任用自己家的人,这样他才能够把握住整个国家的大局,不致再弄得大乱。于是他就在孩子们当中挑选了谢玄,这时的谢玄正是34岁。谢玄有才干,性格也让他放心,而且谢玄又当了这么多年的司马,对军队里的事儿十分熟悉,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了。

另一个疑问,他为什么非要自己来提议,而不是请别人替他说话呢?

这件事看起来真是不太正常,因为这种事早就有十分惯用的办法了。按常理,谢安就该授意一两个亲近些的官员,由他们来大肆称赞谢玄一番,最好是一唱一和,然后谢安再假装谦虚,假意征求百官的意见,最后一看没啥反对的,就半推半就地表示一下儿:啊,既然大家都这么信任他,那就让他出来接受接受考验吧……于是这事儿就办成了。

这是古今官场最惯用的小伎俩了。但谢安偏就不这么做,宁愿被人们指责,也要自己来说。那为什么呢?这就是谢安性格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不结党援,不事虚伪。

谢安一生都是一个追求真性情的人,他也十分欣赏这种“有真情”的人。哪怕你啥正经事儿也干不了,但你有真情,不虚伪,他就会喜欢你,甚至护着你,比如他那个好弟弟谢万。而那种暗地里的苟且勾当,他是根本不屑于去做的。其实这一点,也正是我们历来的文化人这么推崇他的真正原因。谢安虽然在官场周旋了26年,而且处境一直都比较困难,但他却始终没有干过一件苟且的事。这可真是太难啦,以官场的卑劣阴险,能够鱼游其间,并成就辉煌,却不沾染自己的品质,这几乎就是不可能的,但到了谢安这里,这件事居然变成了现实。所以我们这些既想成就大功业,又还想保持住内心高洁和尊严的文化人们,才会对他着迷如此啊。

谢安就是毫不动摇地推举了谢玄,你们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吧。大家虽然都不反对他,但也不免私下里议论。看来这人的好名声,还真不是那么轻易就能得来的,谢安如此“众望所归”,出了这么一点儿小问题,大家还都不依不饶呢。而十分出人意料的是,这个时候,一向与谢家为敌的郗超,居然跑出来说话了。他曾经跟谢玄一起在桓温手下共事,对谢玄还是很了解。也许是他觉得以往对谢安太过份,但谢安并没有因此记恨他,并没有回过头来整他,心里有些愧得慌了?或者他就是觉得谢玄很有本事?

反正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大家正议论呢,郗超却忽然说,谢安违众举亲,这是有识人之明。谢玄肯定会不辜负他叔叔的推举的,他是个有才干的人哪。人们一听,也觉得奇怪,这郗超什么时候竟来替谢家说话了?不过,郗超的话,虽然也起了不小的作用,但仍然有人不以为然。这个不声不响的谢玄,谁知道他有什么真本事?郗超一瞧还不行,又说,我跟谢玄当初一起在桓公府的时候,就知道他很懂得用人之道。从别人一点点小事儿上,他就能判断出这个人最适合做什么,所以我才知道他是大才呢。郗超这么有理有据,大家才不说话了。他也由此留下了不以私怨而废国家大事的好名声。不过这其中,很可能又是我们谢太傅的为人起到了作用噢。

于是,经过这一番周折,谢安终于任命谢玄当上了兖州刺史,并征拜他为建武将军,领广陵相,监江北诸军事。而从此后,我们谢玄将军一直作为叔叔最得力的助手,一生戎马,转战江淮之间,“每有征事,辄请为军锋”,为国家守卫京师。直到谢安去世的前一年,他也没有打过一次败仗。于是,人们后来都这样称赞,当年谢相这个“举贤不避亲”,真是做得对呀……

无比及时的“王牌军”

谢玄领下兖州刺史,谢安和司马曜也对下游的军事部署进行了重新划分,实际上,随着谢玄回到下游,东晋就开始进入了真正的战备状态。来瞧下游现在的格局,谢安以司徒,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诸军事,总摄下游;王蕴以徐州刺史,督江南晋陵诸军事(江南哪儿有什么军事,这王蕴正一心想要躲开那些出风头儿的事来“避嫌”呢,倒正好乐得自在);谢玄以兖州刺史,镇广陵,监江北诸军事(这时,谢玄资历还不行啊,所以还只能是个“监”)。那么实际上,“建康的生死存亡”这副天大的担子,就全都落到谢安和谢玄肩上来了。

谢安真是捏着一把汗哪,谢玄这孩子,虽然是他最看好的,但是谢玄真的能扛住吗?但能够做到现在这样,已经是费尽了苦心,再没有更好的办法了。那么还是那句话,扛不住也得扛。宁死在疆场上,也不能关键时刻掉链子。于是,谢安叮嘱谢玄,到了广陵,什么事儿都不要干,赶紧组建北府兵!谢玄领会了谢安的心思,没有一句多余的话,立即动身,赶奔广陵去了。

不容否认,这支北府兵的组建,也真是一个奇迹啊。谢玄领兖州刺史,是在公元377年的十月,然后他迅速地招募勇猛善战的将领,撑起这支军队。而第二年的四月,北府兵就在谢玄的指挥下,首次出现在了江淮战场。从开始组建到第一次出战,谢玄仅仅用了6个月的时间!然后又仅过了8个月,前秦就从东西两线同时发起了全面进攻。上游桓冲被压制,退守长江,秦军主力就开始转移到下游,局势一度十分危急,以至于谢安开始在建康布防。这时谢玄率军再度出战,先解救彭城,然后十分漂亮地4战4胜,以5万北府兵歼灭秦军14万人,彻底击败了前秦这一轮的强大进攻,前秦主将彭超单身逃回后,畏罪自杀。而这时,距离谢玄到广陵上任,也才只有1年半的时间!

我们后人这样轻松地看回去,也不由得感叹,北府兵组建得多么及时啊。不然,不用等到淝水,就这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