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朝那些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南明朝那些事-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现在在吴三桂的面前,有两条路可走:

第一条路就是带着现在的五万关宁铁骑冲入京城,和李自成亮剑血拼,捐躯赴国难,纵死侠骨香,做一个当今响当当的岳飞、于谦。但已三十三岁的吴三桂早已不是当年杀入数万军中,舍身救父的“愤青”了。岁月的风霜、战场的刀剑、官场的磨难己经一步步使他变得成熟和圆滑。他认为,他的生命,不仅是在为自己而存在,也是为身后的弟兄及宁远百姓而存在。如果他带着手下的这帮弟兄们玩命死光了,那么他们的妻儿老小在这战火纷飞的乱世又何去何从呢?

第二条路是暂时把队伍拉回山海关,据关而守、依势而动,“降顺”还是“反顺”得看形势进一步明朗后再做抉择。他要在这改朝换代的岔路口,为自己和手下选择最合适的路径。

他让行进中的队伍转向,后队变前队,急行军返回山海关。

在他踯躅徘徊了五天后,一位不速之客来到了山海关,给他带来了一份意想不到的感动。

来人就是吴三桂的老同事,原大明居庸关总兵——唐通,他现在是作为李自成的特使,带着八千人来“和平接管”山海关的,作为交换条件,他给现任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开出的条件不可不谓优厚:

1、李自成的“招聘通知书”,聘书表示吴若归顺,将不失封“候”之位;

2、预支工资白银四万两,请吴给久未开资的手下“表示表示”;

3、其父吴襄一封“语重心长”的亲笔劝降信,请他为全家三十四口人的性命及个人前途考虑,不可犹豫观望,速降李自成。

影响一个没有忠贞理想的人决策的核心东西永远离不开“利益”二字,在李自成“大棒和葫芦卜”的双重攻势下,吴三桂决心识时务者为俊杰,归顺李自成。

在将山海关防务交与唐通后,吴三桂与手下的五万关宁铁骑再次踏上了回京的道路。这一次,他们不是以“勤王”的使命进京的,而是以“朝见新主”的名义回京的。一路上,“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的明朗心情在吴三桂的胸中荡漾。他相信,自己朝见李自成后,在新朝“无微不至”的关怀下,将不仅会给自己谋一份好的前程,也会给手下兄弟及带回关的众多宁远百姓一个合适的安置。

为了不引起没必要的麻烦,吴三桂沿途广贴行军文告:“本镇率所部朝见新主,所过秋毫无犯,大家不必惊慌。”

但事实将无可辩驳地告诉吴三桂,乐不可极,乐极而生悲!

大军行至河北玉田时,碰见了一批又一批来自北京城的难民队伍,个个蓬头垢面,人人惊慌失措,急于了解“北京最新信息”的吴三桂,马上召集这些来自各行各业的基层人士举行了一个小型的“现场座谈会”。

军方代表发言:大顺军不优待俘虏,任意抢夺其个人财物,对军官更是刻薄,已投降的三大营统帅李国桢被折磨至死,家破人亡;

民间代表发言:大顺军“变脸”真快,一进京还纪律严明,现在却烧杀抢掠、无恶不做。

公务员代表发言:大顺朝贼性不改、拷掠追赃、虐待广大的公务员队伍。

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大顺政府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反政府、反社会、反人类”的恐怖组织,无法给民众带来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这样的政府,注定是不会长久存在的。

吴三桂顿时感到事态的严重和复杂,他立即让队伍就地驻扎,并派出多名亲信人员,前往京城打探消息。

一位亲信不到一天就返驻地了,他给吴三桂带来了一个从京城逃出来的吴府家仆,这个风仆尘尘的家仆一席话,改变了三桂同志的后半生,也改变了明清历史的轨迹。

吴问家仆:“吾家可好?”

家仆答:“被大顺政府抄了。”

吴强装淡定,不露声色地继续问:“家父可好?”

家仆答:“不好,被抓了。”

吴依然装淡:“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识一家人了,待我回京后,家产会完好无缺地返还的,家父也会安然无恙回家的。还有,我的小妾陈圆圆呢?”

家仆吱吱晤唔:“被、被大顺军的权将军刘宗敏抢击了。”

淡定的吴三桂顿时血压急骤升高,脸色忧如被扔进铁锅中的蕃茄,先是红色,接着变紫色,最后就像是被大火炒成一团焦味十足的黑茄。

如果非要找个词语形容吴三桂此时的心情,那就是耻辱,再加一个词语,那就是愤怒。

“李自成啊!李自成!你们也太不把豆包当干粮了,家产抢了、老爹抓了,是能还回来的,这在男人心里,可以不算个事。但老婆被抢了,即使还回来,作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人,一个带兵打仗的统帅,威望何在?脸面何存?”

面对家仆复杂的表情,吴三桂仰望苍天,拔剑乱砍,尔后发疯似的狂呼:“大丈夫立于天地间,上不能保存社稷,下不能保存妻小,生者何用!生者何用?”

聊发了一阵少年狂后,吴三桂开始冷静下来,此时此刻,在这个战乱纷扰的世界上,“尊严诚可贵,前途价更高;投降李自成,两者皆得抛!”。他仿佛看见血肉模糊的李国祯正向他招手!

现在,要把尊严和前途找回来,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这些朝夕与共、同生共死的部下了,而此时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安抚部下这些也同样神情不定的心灵,让他们看到光明和希望,还让他们懂得,未来的流血和牺牲,决不仅仅为了我吴三桂一家的私恨家仇。

他揣着一颗流血的心,将几个重要的部下召来,以坚定而平静的口吻说:“我之所以降顺,不是为别的,就是想让我和各位能在这改朝换代、天崩地裂的时刻,能有一个坚实的依靠,上使国家重归太平、下让父母妻儿各有所养,然而,大顺朝现在在北京的所作所为,只能说明,这是个贼性不改的政府!这是个不能托靠的政府!因此我们,不能将自己的前途命运交给这样一个毫无希望的政府。”

隔着四百年的层层迷雾,我们今天不能只凭一句“冲冠一怒为红颜”来诠释吴三桂那时的抉择。但是,他的威信、他的魅力、他的成功,使他的众多部下多年来产生了一种无可替代的信赖。大家此时,更明白风雨同舟、相濡以沫的内涵,众部下异口同声地说:“我等一切听将军号令!”

吴三桂决定和部下树起“扶明灭顺”的大旗,马蹄声碎、军号声咽,他们再次拔营返回山海关了。一路的奔波,是“孤村落日残霞,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凄凉。

回望北京,吴三桂不胜感叹!“父亲,家人,原谅我吧!在这个世上,想要赢得他人的敬重,生命、财产、尊严、家庭等都是可以放弃的,但却有一样东西是永不能放弃的,那就是——功名前途。”

第二章 山海关之战

醒悟

刚到山海关没几天的唐通总兵,正在山海关上望长城内外,叹江山如此多娇呢!却没想到已去“朝见新主”的吴三桂会郁闷地杀回来。

两军混战,惊慌失措的唐通军那里是“大明第一精锐”关宁铁骑的对手,几个时辰下来,唐通军就被同仇敌忾的关宁军打得落荒而逃。

不过,唐通也未敢远遁,而是在山海关附近的一片石驻扎下来,派人快马加鞭把吴三桂“反水”的消息第一时间报给了大顺最高领导李自成。

此时正在北京准备“登基”的李自成,每天过着“痛!并快乐着”的双重生活!

“痛”是因为进京这么多天来,他发现自己正陷入巨大的“网”中,当实现多年济世救民梦想的机会在一夜之间忽然降临时,他发现自己似乎力不从心了。每天的奏折,虽然不是很多,但自己没看几份,却早已睡意沉沉了,“政治圈里的世界很精彩,政治圈里的世界很无奈”,每天,他觉得自己似乎来去匆匆、日理万机;又似乎饱食终日,无所事事。

“快乐着,”是他发现:在紫金城里,帝王的生活实在太幸福了。“天下是自己的私产,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其自己一人之淫乐。”这就是帝王生活的真实写照。作为一个从血流成河的死人堆里走出来的自我,不是为了过今天这样一份幸福的生活吗?

他时常这样安慰自己,虽不厚自奉养,只用“天天换新衣、日日听小曲”的低级趣味来麻痹自己沸腾的神经。

但这当口,不识时务的吴三桂却先降后反了,扪心自问,李自成想:“朕有何对不起他呢?封候、赏银、让其父写信,面面俱到,恩威并用,吴三桂又为何冒着身家性命和自己过不去呢?这实在是个问题!”

不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李自成决定出宫找刘宗敏调查调查,研究研究。

久未出宫的李自成在大街上发现,“此北京已非彼北京”,和三月十九日进京时“百姓箪食壶浆迎王师”相比,这时的京城已是“千家薜荔人遗失万户萧疏鬼唱歌”,街上商店关门、人烟稀少,只剩三三两两的大顺军士敲门砸窗,威呵百姓、抢财夺物。!

在刘宗敏大将军兼司长的府前,竟有数十根剐人柱,正有交不出白银的明官在此细细挨剐,惨嚎声直冲云霄。问之,士兵答曰:“刘司长早已是杀人无虚日,现在更是一天不剐人就睡不好觉。”

刘府中,更是一副活脱脱“人间地狱”。宽大的院子里,被用夹棍夹过的几十名明官,有的在有气无力地哀号;有的连哀号的力气也没有了,其情其景,惨不可状。在这些被夹棍伺候的官员中,已没有多少大官大贵了,有的,只是翰林、科臣这些清贫小官员。

李自成一见刘宗敏,就怒不可遏地问:“你们做得太过了!你们难道不能帮朕做个好皇帝吗?”

刘宗敏以牙还牙、以眼瞪眼,俨然以一种对“黑帮”老二对老大讲话的语气回敬道:“我这不是帮你做个好皇帝吗?不让这些家伙们吐出银子,咱们那么多军队,吃什么?喝什么?我不担心民变,就担心军变呀!”

虽然已是黄袍加身,李自成对刘大将军的粗暴无礼现在却是无可奈何!

他转而语重心长地对刘开导:“民心是船、军心是桨、官心是舵,欲得天下,三者缺一不可啊!追赃助饷就收手吧!”

在李自成的亲自过问下,京城轰轰烈烈的“追赃助饷”活动画上了一个不太圆满的句号,刘司长终于光荣卸任。但在大顺的解放区,此活动一直与大顺朝相始终,没办法!一个不收税的政府,除此之外还能怎样过活呢?

接下来,李自成向刘大将军通报吴三桂“降而复反”的情况,并征求刘的意见。

刘自然不能提自己那些“光荣事迹”,只能承认领导失误,为了推进追赃工作积极开展,不但抓了吴三桂的爹,还抄了他的家。

李自成忽然明白了“政治、政治,先搞好行政方能治理”的道理,事已至此,啥后悔药也别吃了,一切往“前”走吧!

三天后,即1644年4月13日的清晨,李自成怀揣山海关问题“七分军事、三分政治”的解决方案,和刘宗敏亲率八万大军(号称二十万),并带着明太子及他的两兄弟、吴襄、明晋王等一行特殊人物,浩浩荡荡,杀奔山海关而来,以求一劳永逸地解决吴三桂这个“历史遗留问题”。

借虏平寇

当吴三桂打败唐通,重返山海关时,就知道:“开弓没有回头箭,他和李自成已经撕破脸皮,接下来的结果就是或鱼死、或网破。”

吴再次统计自己的家底:兵力——五万、地盘——山海关地区、粮草——仅够一个月。发胀的脑袋开始冷静下来。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

“知识改变命运”,读过书,有知识的三桂马上找到了答案。

当年唐朝安史之乱时,唐大将郭子仪就曾借了回纥的兵,平了唐朝的叛!

今天吴三桂同志决心让历史重演,那就是——“借虏平寇”,自已扮郭子仪,去向当今的回纥——满清借兵,来平李自成的叛。

这样做,三桂同志相当自信的,在他眼里,满清不过是一个穷得揭不开锅的恶邻,常靠身强力壮跑到自己家来抢口饭吃,没啥远大志向,帮忙后给点好处是可打发回家的。

“心动不如行动”,吴同志马上给满清现在的当权派——多尔衮同志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求援信。说我家招贼了,家长也被逼死了,请你看在当年常来抢饭吃的份上,赶来帮我家赶走贼儿,给家长报仇。到时候,我会给你一张长期饭票用(即割地以酬),并告知多入尔衮的行进路线。

副将杨坤、游击郭云龙当上了特派联络员,怀揣信件,直奔沈阳而去。当行至翁后(今沈阳附近)时,大惊失色,多尔衮似乎和吴三桂心有灵犀,正率着满汉大军,在此恭候多时了!

杨郭二将猜错了,多尔衮不是来恭迎大驾的,而是来抢夺革命胜利成果来了。

早在今年年初,己归顺的鄂尔多斯部就来朝告大顺军己经占领陕西,早就灭明之心不死的多尔衮见有机可乘,马上派使者给李自成要求入股合作,共分灭大明的要约邀请,但风头正盛的李自成只打算设立“独资公司”,对多尔衮的一厢情愿,置之不理。

碰了壁的多尔衮“不抛弃、不放弃”,继续守株待兔。三月间,见吴三桂放弃宁远,倾巢入关,推测明朝一定发生了重大变故。大举伐明的时机到来了,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准备豪赌一把的多尔衮立即以顺冶皇帝的名义发布了《告大清全国军民书》,要求:

1、十岁以上、七十岁以下的大清臣民、满蒙汉八旗将士,请拿起武器,择日出征,到中原建立“王道乐土”;

2、此次大军出征,要严格执行“三不军纪”(不屠人民、不焚庐舍、不掠财物),争取大明百姓更广泛的支持;

3、大军将从蓟州、密云直入北京城。

多尔衮这入倾国出动,还有一个不可告人的目的,就是他现在已和皇太极的大儿子——豪格,已明争暗斗地不可开交,这个比自已大三岁的侄子仗着比自己啃过几年干粮,明里暗里挑战自己的权威,现在只有“祸水南引”,变内部矛盾为外部矛盾,靠战争把全体国民的心儿拴在自己的身上,团结大清的大多数群众,孤立以豪格为首的一小撮反动分子。

踌躇满志的多尔衮还认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