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苏州要在太湖区域中发挥走在先、走在前、走得最好、走得最可持续的典范。”从无锡市长、无锡市委书记来到苏州当书记的王荣,对太湖和环太湖异常熟悉。无锡人一曲“太湖美”,和苏州以外的人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以为太湖就是无锡,其实太湖水域百分之九的面积属苏州。现在王荣当了苏州“一把手”,从此也就成为真正的“太湖之王”。然而如何当好环太湖之王可不是一件易事。苏州地位突出,但东有大上海,左是无锡,右是湖州,西有常州,北有南通等,东南西北皆是强盛而繁荣之市,这些城市在改革开放的这些年里,各领风骚,你追我赶,谁也不言败。上海不用多说,它自扬巨轮之帆,一路高歌猛进,昂首于东海之滨,在世界大舞台上展尽中国风流。而苏州左右前后的无锡、常州、南通、湖州等城市则如拥簇与挤贴在苏州之四周的一只只猛虎,稍不留神,它们会一声长啸,或吃掉你,或将你远远甩在后面……
于是苏州人经过反复酝酿和思考,最后将自己定位在与“龙头”的上海对接和错位发展之上。“苏州要永远做上海的‘乡下’,苏州才会有自己的发展空间,才永远不会落伍于环太湖各个城市的强势之中。”王荣说。
苏州人一直这样清醒着,一直仰头紧盯“龙头”大上海,一直埋头干好自己分内的活……
然而,紧跟“龙头”并不能意味着一定就是成功,成功之路需要自己的创造和实践。笔落此处,我想起了李源潮同志在参加“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苏州实践研讨会”上说的一段话。李源潮同志在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组织部部长之前在江苏工作七年,是江苏省的前任省委书记,用他自己的话说,“我生在苏州,对苏州很有感情”。对苏州的发展,特别是新世纪以来的苏州现代化建设,李源潮不仅熟悉,而且也倾注了许多感情和心血。他在说到“苏州科学发展道路”时这样说:在一个历史阶段里,一种理论的创造是非常伟大的,但实践更伟大,所以我认为苏州在改革开放30年的波澜壮阔的前进中,苏州人民的伟大实践形成了重要作用。“我觉得如果总结苏州的发展的意义,也还要跳出苏州来看苏州,这就和我们跳出苏州发展苏州是一个涵义。”李源潮的这句话,画龙点睛地道出了苏州科学发展之路所具有的经验价值和精神价值的核心所在。
苏州的发展30年,其印痕非常清晰:第一个台阶是在邓小平同志构架的“翻两番”和“小康”思想的影响下,通过乡镇企业走上了工业化道路;第二个台阶是紧紧抓住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极大地推进了本区域的经济国际化和城市现代化,率先实现了“内转外”的历史性跨越;第三个台阶是本世纪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率先按照江苏省委制定的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而全面发展。30年,三个大台阶,使苏州的发展进入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这样的速度和进步,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罕见的奇迹。
“2002年时,我们全市的财政收入也还在300亿元左右,可到了2008年时,全市的财政总收入已经达到1500多亿元。5年时间,增加了4倍。这样的增幅在世界发展史上绝对是少有的!”一位苏州市领导告诉我。
衡量一个地区的发展水平和速度,财政收入是最硬的指标。苏州奇迹令人感到有些像神话,但它绝非神话,是苏州人民实实在在干出来的。靠什么?“靠合力。靠苏州各种经济形式、各个县市的城乡经济体的合力。靠苏州社会各界和各个层面的共同奋斗精神与提升素质的合力。”苏州干部们这样告诉我。
“有人将我们苏州的发展视为‘苏南模式’。那么‘苏南模式’是什么呢?其实‘苏南模式’从广义上讲是一种无固定规则的模式,它容纳着各种经验,吸收了各种先进技术,聚集了各种力量,并从自己的本地实际情况出发,将其汇成一种合力,推进着苏州整个区域的发展和向前。这样的力量可想而知其威力……”苏州干部自豪地对我说。
“党的十六大之后,我们在胡锦涛总书记的科学发展观引领下,按照省委要求,迅速作出了实现‘两个率先’的决定和四大具体行动计划,它们包括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行动计划’、‘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行动计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行动计划’和‘塑造当代苏州人新形象行动计划’等,这四个行动计划,着重反映了苏州建设自主创新型城市、现代化制造业基地以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统筹城乡等内涵,立足苏州现有发展阶段、城市定位、产业基础和人文特征,明确了苏州发展特色、工作特色的总体目标,同时在时间上既与苏州‘十一五’规划纲要配套、衔接,又在空间上按照‘大苏州’一体化发展的格局,涵盖了全市各区域、各方面。在实施过程中又高举、发挥了‘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和‘园区经验’等苏州发展的三大法宝,使之成为全市奔向新的奋斗目标的合动力,同时紧紧依靠各个区域经济体的自身特点,让国有企业、民营经济、外向型经济实体和私营企业一起发力!这才有了我们苏州在近五年中创造了超常的高速发展。”市委书记王荣和市长阎立都是具有博士学位的学者型领导,他们都很温文尔雅,在言及新时期的苏州发展形势和前景时,充满了底气和力量。
是啊,苏州现有包括昆山、张家港、常熟、吴江、太仓等全部进入“全国百强县(市)”前十名的“五虎”,加上苏州工业园区和苏州高新区这“两头猛狮”;苏州现有上万个外资企业、15万民营企业、30万户个体企业,以及600万勤劳和智慧的苏州人民、600万甘心尽愿为吴地奉献的新苏州人,他们以其各自的优势和力量,汇聚成犹如滚滚东流的大江之水,将苏州经济和社会建设推向一个又一个惊天而光辉的高度,令世人无不刮目相看!
“你们是龙眼啊!闪闪发光的龙眼啊!”突然有一天,一位中央领导来到苏州,当他在环太湖走完一圈后,欣喜地对苏州人如此说。
“龙眼”——多么准确而形象的比喻!
是的,苏州是“龙眼”,苏州是环太湖高速经济发展区域的“龙眼”,是屹立于世界强林之中的中国巨龙身上的“龙眼”。
画龙点睛,是最精彩之笔。苏州的发展与发展经验难道不就是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之经验与辉煌的画龙点睛之笔?
呵,滚滚长江,汹涌奔涌,呈现的是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
呵,浩淼太湖,碧波万顷,呈现的是一种宽阔坦荡的胸襟。
呵,潺潺河流,川流不息,呈现的是一种通达四方的追求。
呵,粼粼塘溪,吸风纳雨,呈现的是一种平和融合的气度。
这就是苏州人。既有江河之势的力量与勇气,又有湖塘之水的包容与平和,还有春雨般滋润大地的涓涓修养。
江河湖塘,组成了苏州人独特而绚丽的性格,那性格既是豪放的,又是柔美的;既是开放的,又是含蓄的;既是粗犷的,又是细腻的。是豪放中的柔美,是柔美中的豪放;是开放中的含蓄,是含蓄中的开放;是粗犷中的细腻,是细腻中的粗犷。因而苏州人自古常胜不败,因而吴地长盛不衰……
江河湖塘组合在一起,这就是苏州人的性格,它既可是一种奔放,又可是一种吸纳;既可是一种选择,又可是一种决断;既可去冒险,又可是避险。是理性下的激情,是激情中的理性,是激情和理性交融后的理与智、亲与情。
这就是我的故乡苏州。
与苏州人打过交道的人都说苏州不是一个专横跋扈的地方,即使是那些名闻天下的园林与世界文化遗产,也只是含蓄之美。苏州人恪守中庸之道,凡事绝不会太过分。这——皆是江河湖塘交融的水性文化所缘。
“金盆出水耀光芒,玻璃迸破银瓶泻。”有人说,苏州是水做的,苏州就是水神的化身,苏州的灵性来自水的柔与动的搅和。这话没有人深思,其实再往上远考,就会发现苏州“代代收金盆,朝朝银山出”的渊源了——
不是吗,有人说,你张家港是苏州的,怎么说着软绵绵的吴语干出的事却如气吞山河的山东大汉所为,尤其是那秦振华。君不知,张家港人喝的是汹涌澎湃的长江之水。那一泻千里、滚滚东去的扬子江早已把张家港练就了一身豪气与胆识。
昆山也说软绵绵的吴语,但君不知昆山人一边说吴语,一边喝着阳澄湖水,其性格里早已融进了习惯于跟大海风浪决斗的上海人敢闯的血气方刚。
常熟、吴江、太仓人更不用说,这儿的人种几千年来就是地道的“吴人”,因此其血脉里流淌最多的就是河塘湖水的柔性与厚力。什么叫水的厚力?不复杂,一掬水,柔得你放在手掌之中比丝绸还软,可假如是一江、一湖、一河、一塘之水放在一起,泻——能排山倒海;聚——能顶泰山压顶,故而这几个地方的人说好了是水做的“人中之杰”,说邪了是水造出的“人精”,他使一半心计就可平定天下事,当然他们干的都是正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道。
江河湖塘之水,各有所长与习性,各有智慧与气度,如果将这四种水性融合在一起加以发挥、发力,你想还有什么不可战胜、不可创造?
这就是江河湖塘的力量之奥妙所在,这就是苏州人的水性文化与水性智慧。
苏州的水是柔的,苏州的话是软的,可你万不可因此简单地认为苏州人缺少力量,缺少勇气,缺少豪放。试问——
君不闻一句软绵绵的吴语顶过关公的十声长啸?
君不知一曲孟姜女哭夫吴歌唱倒了万里长城?
君不见一幅绢上绣猫吓死一窝偷粮仓鼠?
这就是我故乡的不败经。来自这个地方的独特文化与独特精神世界,以及他们的独特修养和气节。
我故乡的水与其他地方的水有时很不一样,常理上理解“江河东去归大海”,这流动的水总是往一个方向奔涌而去。其实在我故乡的江河之中会常常出现江河之流逆向而流。这是为什么?原来,我故乡的江河离大海近,月亮和地球间发生的引力诱发了潮涨潮落而形成江河之流复去复回的特殊景象,而这使得我故乡的江河之水非常活泛,因而更加富有灵性。
没有一个地方的水会有如此丰富多彩的形态。这样的水总是富有激情,善于创新,勤于思考,勇于运动,有激情,有创新,有勤思考,善运动的水是世上最好的水,是我们一切生命之水。
现在你知道为什么我故乡的“小桥流水”是我永存的家园景象?
现在你知道为什么我故乡人的柔性软语总充满了那种说不出、道不明的美感与诱惑?
现在你应该知道什么是苏州了!
苏州是水的世界,苏州是由水组成的灵性之物,她因此可以永远游刃有余地面对复杂纷乱、景象万千的各种来自自然与人为的较量、搏杀,当然也有和善的媾和与敌意的诱惑。
水,是我故乡永远搬不掉、罩不住的灵性。它是我的生命之根,是我故乡苏州大地的生命之根、之魂!
清澈、奔涌而富有感情的水,依然在我故乡长流……
●小桥、流水、人家……
有一天我站在故乡的一座小桥上写下了这样几句话:
小桥流水,是我故乡的风韵
小桥流水,是我生命的本色
那小桥是我父亲的脊梁,
架在我通向理想的道路上
流水是我母亲的甘甜乳汁,
滋润着我生命的每一个成长旅程。
小桥流水是我奋搏的足迹
承载着多少辛勤与欢乐
小桥流水是我梦中的乐章
回荡着社安民乐的天籁……
这是作为游子的我对故乡小桥流水的一种认识,其实苏州的“小桥流水”包含的内容很多,也很宽泛和象形。
河多自然桥多,我故乡的河多如网状,我故乡的小桥因此也多如繁星。不用置身实地,只要一闭上眼睛,那蜿蜒交错的河流就像飘然舞动的白练,而一座座桥梁恰似那练带上闪光的珍珠……它们都会在我的脑海中闪现。如果把一条条河流比作五线谱,那么一座座古桥就该是一个个跳动着的音符,它们交相辉映,交响共鸣,将吴地的美丽图景变成可以留在人间与诗人华章里的佳作。
我故乡的小桥多得叫人吃惊,民间有“一步两桥”并非夸张。“绿浪东南西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白居易这样说。“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杜荀鹤这样写。据《姑苏志》记载:明代中期的苏州城内有桥301座,城内外总数小桥有573座,这自然不包括苏州各县乡镇和村间的那些小桥。如果把乡村的小桥加起来,苏州全境旧时的小桥应该不会少于万座。我知道苏州城郊的一个小镇在仅一平方公里的镇区内,就保存了35座石桥。“桥乡”盛景,可见一斑!
苏州现存最早的桥要数“宝带桥”了,它建于城东南郊的古运河旁,跨于澹台湖口。现在所看到的宝带桥共53孔,均为青石砌拱券,桥全长317米。宝带桥在建桥上有两大特点:一是使用了柔性墩,代替了冗长的堤堍,从而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在桥中建造了刚性墩,可以防止多孔桥的连续倒塌。二是该桥拱券砌法也很特殊,既不同于赵州桥的单拱拼合法,又不同于卢沟桥的条石弧砌法,而是采用了二者结合的多铰拱。宝带桥因其独特的建造特点而被列入中国16座古桥之一。“云开霄汉远,春入五湖深。天外虹飞彩,波心日泻金。”明朝苏州才子文徵明把“宝带桥”的仙境描绘得如此出奇,令人叹为观止。
我故乡最小的一座古桥,它全长只有2。5米,宽0。9米,跨度1。3米,桥栏更只有0。2米,其桥虽小,而形式和构造却一应俱全,是典型的宋代小型石拱桥,故而它也是一座非常有历史价值的吴地古桥,名“引静桥”,位于苏州名园网师园水池东南桂轩之侧。“引静桥”全国独一无二。
我故乡的万余座古桥中最有名气的要数寒山寺旁的枫桥了。该桥横跨在古运河上,是一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