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炫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炫风- 第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李鹏表示赞同。田纪云是副总理,陈俊生是国务院秘书长,肖秧是四川省省长,还有个特殊人物李伯宁。

李伯宁,河北人,“老八路”出身,一个特别有性格的“倔老头”。本来在水利部副部长的位置上干得好好的,偏偏因为三峡工程把他“逼”到了“火坑”上——据说凡是与三峡工程沾边的人都因复杂的事端而随历史的发展被褒贬过。1985年,国务院因筹备三峡工程,在李鹏建议下,正式任命李伯宁为三峡省筹备组组长。新中国从西藏和平解放以后,中央从来没有对省或直辖市的行政区作过调整,诞生一个新的省或直辖市非同小可。伟大的三峡工程催发了一个重大的动议,而这动议首先来自移民工作对中央决策层的压力。后来,中央决定修正三峡大坝的高度,由“低坝方案”改为“中坝方案”后,移民工作的重点倾到了重庆这一边,关于成立“三峡省”的问题也随之越来越暴露出来。于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86年5月4日,正式发文撤销了三峡省筹备组。

4月3日,争论了近40年的兴建三峡工程的表决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全体会议的现场——人民大会堂进行。

当主席台两侧的巨大荧光屏上显示出《长江三峡工程表决》的字样时,时任全国人大委员长的万里同志起立宣布:现在表决,请代表们按表决器。

很快,会议大厅里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长江三峡工程决议》以1767票赞成,177票反对,664票弃权,25个人未按按钮的结果,获得通过了!

那场面太令人难忘和激动。无论是主席台还是大厅的普通坐席上,许多人相互击掌庆祝,有的紧紧拥抱在一起,有的在兴奋地抹着泪水……

在欢呼的代表中,重庆籍的代表也许最为热烈和激动,因为他们都知道:三峡工程的上马,意味着重庆的地位会加速提升!

三峡工程和移民工作,紧联着重庆建市。人们常常在说:没有三峡移民就没有重庆直辖市,这个道理其他地方的普通百姓可能不是特别清楚,但重庆人一定非常明白。因为中央对三峡工程的高度重视,尤其是百万三峡移民,仅这方面出现一些问题和争论,就将对重庆直辖市建立的进程带来变数。中央高层也因此所费的心血可谓巨大。

时至1997年,关于建立重庆直辖市的所有事宜已全部具备,现在只欠国家最高权力机构通过的东风了!

2月19日,中国人民的儿子、中国四个现代化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去世当日,李鹏总理让秘书将国务院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关于设立重庆直辖市的议案》送达人民大会堂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处。

3月初,举世瞩目的“两会”召开。

3月14日下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闭幕式上,《关于设立重庆直辖市的决定》提交代表们表决。其结果是:出席代表2720人,赞成2403票,反对148票,弃权133票,未按表决器36人。

委员长宣布:“通过!”

人民大会堂内顿时发出雷鸣般的掌声,特别显眼的是重庆的人大代表们,个个从座位上站立起来,他们压抑不住激动的心情而欢呼起来。尤其是张德邻和蒲海清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主席台上,江泽民朝坐在一边的李鹏总理微笑着挤挤眼,然后轻松地转过头,冲着会场的全体代表,与他们一起鼓起掌来,长时间地鼓掌……

这是值得记载的历史时刻!

全国人大的表决是下午3点55分,而4时许的重庆市内已经鞭炮齐鸣,市晚霞秧歌队的20名老年秧歌队队员成为第一批欢呼的队伍走上了大街……重庆沸腾了!

3002万山城人民在这一历史转折时刻,无不欢欣鼓舞,奔走相告。

1997年的6月18日,重庆各界在人民大礼堂举行了隆重的挂牌揭幕仪式。

山城在回荡。大江在呼应。天地在颤动。重庆人在热泪盈眶中高唱《祖国颂》,高唱“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

共和国第四个直辖市的历史从此掀开——

第02章 蓝色交响

5。两江汇合之城,路很陡、很难

关于重庆,无论你用什么词汇描绘她的特征,上帝早已把她铸成一座与江与水密不可分的山水之城。山是城,城是山。城在水中走,水在城中穿。这就是重庆的地理特性,是全世界无数大都市不可比的“独美”。

“独美”之处,也必有独险之路。

在直辖市成立的欢庆锣鼓声落定之后,沉静下来的重庆人发现,自己的“直辖”之路,其实比山城的“蜀道”还要难——

8。23万平方公里面积,除主城区外,多半是广袤而贫寒的山川。说其广袤,是因为世界上没有哪个特大城市有重庆直辖市那么大的面积。一个城市的区域范围能够延伸至1000公里之外,惟重庆市。说其贫寒,是因为一个城市里竟然还有80%以上的农村人口,而这80%的农业人口中光国家级重点贫困县就有12个,省级贫困县8个,贫困人口达366。42万人,在这些地方,穷到什么程度,国人、世人不可能想象得出:农业方式是刀耕火种的,住的是山洞石窟,吃的是石磨野炊……

重庆直辖市建立初期的农村是这样,主城区的情况好不了多少。

几百万人口基本上都挤在渝中那一块巴掌大的小岛上。与外界相通的路只有刚刚修好的一条“成渝高速”,而整个重庆主城区的交通之堵,堵到令市长蒲海清无法容忍的地步——市政府要开个会,说是九点,参加会的人能九点半到齐就是阿弥陀佛。有一次一个区政府负责人十点半才赶到。市长气得直想骂:都快吃午饭了你还来干啥子?这位区干部哭丧了脸对市长说:我从家走的时候八点不到,可一路堵车,到袁家岗后,就根本走不动了……市长再也没了话。是啊,重庆这个熊样,如果再不迅速改变,我们还对得起谁呢?我们还有啥脸称直辖市?

市委书记张德邻平时一身浩气,都说他仪表堂堂,中气十足,可每回市委召开常委会时,他最受不了的是屋子里冷得浑身直打颤。“我最受不了的是开常委会还要裹着军大衣”。他见了也是刚从黑龙江调到重庆任电力局局长的叶明,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叫苦。

但重庆直辖市成立之初,最苦的就是没有钱。

这个时候,重庆除了366万多农村的贫困人口没饭吃,还有100多万企业工人的工资没有拿到,还有80%以上的国有企业仍在大幅度地亏损、大亏损……难怪蒲海清第一次见李鹏总理带了那么多国家政府部门的“财神爷”时,连珠炮似的伸手要钱,惹得总理怒斥“你蒲海清不许再说了!”

中央大员不是不了解重庆,但中央也有中央的困难,让你重庆成为直辖市,目的是什么?是让你发挥重庆特大城市的区域优势,成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经济中心是什么?当然是一个具有强大经济实力,能带动和辐射到周边的经济极。你经济中心只知伸手向中央要钱,要你这个直辖市干吗?

然而张德邻和蒲海清二位主管直辖市的领导,此时不哭穷不行。全市60来个亿的财政,光供各级党政机关和科教文卫等行业的干部职工饭碗都还有缺口,这市长书记不向中央伸手还能向老百姓伸手?

挨完总理的训斥后,蒲海清市长真的转身向百姓伸手了——

重庆直辖市成立,总得有个像样的地方开一次庆祝大会。放在哪里?自然放在最著名的重庆人民大礼堂呗!因为这是重庆最具代表性的官方最高活动地,如北京天坛式的宏伟建筑是当年邓小平、贺龙等当年执政西南局时盖起的一大标志性建筑。可四十多年过去了,它显旧显破了,需要修缮一下。

没有钱怎么办?

“没有钱,我们带头捐款,发动群众捐款!”书记和市长在这一问题上看法完全一致。于是,直辖市成立前后的第一个鼓舞全市人民斗志和信仰的是捐款修建人民广场的实际行动。于是,一个以捐款为具体行动,主题为“认识新重庆、热爱新重庆、建设新重庆”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在新直辖市上上下下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那情景我们仍然历历在目,大伙儿热情特别高涨,虽然我们不富裕,可一听是为了建人民广场,建自己的新重庆,我们都愿意尽一份力量,我们全家都捐了款。”一位市民告诉我。他家当时捐了2000元,而他家总共积蓄不到4000元。

捐款的热潮持续了很长时间,全市共收到各界捐款800多万元。如今,在人民广场的一个醒目处竖立着一块大理石碑,上面雕刻着当时捐款者的名字及数目。

在市民们的巨大热情支持和鼓舞下,建设者仅用了两个月时间就建成了占地2。3万平方米,集观光旅游、休闲娱乐、锻炼身体和集会为一体的人民广场。

这仅仅是“新重庆”建设的一个序幕,紧接着的解放碑商业区的建设、朝天门的改建工程,一项项旨在与脏乱差和“小县城式”的旧重庆告别的新重庆建设,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面铺开。

新直辖市的路,如同蜀道,又陡又难。

叶明,1997年5月调重庆市电力工业局任局长的东北干部,原在黑龙江省任电力工业局副局长。

重庆电力局现在是重庆最牛的单位之一,你只要看看他们在渝中半岛上的那座高耸云霄的“重庆电业”大厦,便可知他们的实力了。

“可我刚来重庆时的情况完全不是今天这个样。”老叶对当时的重庆记忆太深刻了,“整个重庆市区,电网破旧严重,电力供应处于完全无序的状态。过去是四川省电力部门管着重庆的电,直辖市后重庆自己的电力系统基本没有,而分家时别人又没把这一块切割移交过来,重庆因此成为无电源供应之市。仅有的一个电厂,由于设备陈旧,一动就亏。1997年,全市电力系统亏损额是1。32亿元。电业部门在其他省市都是聚钱的巨富,要不社会上为啥称其为‘电老虎’!可在重庆,电业部门则是亏损大户,说来别人不信。”老叶回忆当年,一副哭笑不得之态。

叶局长新来乍到,不想挨重庆人的骂,可那么可怜的电源供应量——重庆实际电力需求量应为400万千瓦,可当时全市的电力资源只有200多万千瓦。重庆又是个老工业基地,那些老厂效益不怎么样,可用电却像张着血嘴的老虎。再加上重庆又是个有名的“火炉之城”,一到夏天,拉闸停电成为家常便饭。别以为冬天就不停电了,冬天停电在当时的重庆也是常有的事,啥原因?还不是电路老化!

“创业的路,陡啊;创业的经过,难啊,有时真觉得像蜀道一样,难于上青天。”老叶感慨道,“我刚来时重庆只有30万千瓦的机组,主要电源的重庆电厂又是个三天不出事,到了第四天人人都要吓得头发发直的烂企业。电厂一旦出事,可是了不得的大事!要想有电,就必须先有钱。新直辖市的重庆,偏偏又没钱。怎么办,我凭着自己的老关系,跑到北京向老朋友、老领导面前求情去,国家计委和国家开发银行及电力部给了我们贷款,于是我雄心勃勃地回来做电业,一是改造电网,二是建一个水电站。而那个时候恰逢全国电多了,国家对上马新电站控制很严。可上面哪知道,重庆偏偏缺电。在这种形势下,我要上马江口水电站,建三台10万千瓦的机组。张德邻书记和蒲海清市长他们都坚决支持这个项目,这样我也就胆子大了。在逆境中上水电站这样的敏感项目,是要冒风险的。我不怕,我想重庆建电站是符合重庆实际情况的。可在具体工作中,许多事是难以想象得到的。比如我们原来请了一个权威设计部门,他们搞了个30亿元的工程项目预算。30亿呀,成本太高了,我接受不了,就重新找了个设计院再给水电站预算规划,结果是通过科学、精确的预算和施工,18亿元就能拿下整个项目了……

“江口电站三年建好,正值重庆大发展的时期,全国当时也在大发展,可其他地方缺电严重,而我们重庆由于及时采取建了江口电站和扩建了白鹤电厂,及重点完成了重庆电厂的改造等措施,新直辖市的电力供应一下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有了电,城市和乡村就明亮起来,工业和交通、电讯和教育等等行业都活起来了。人民的生活也变得多彩了,现在重庆人的夜生活全国出名,是因为重庆山城的夜景太美,夜景靠什么?当然要靠我的电喽!”叶局长十分自豪地站起身推开窗户,让我欣赏采访当日的重庆夜景——那真是灯的海洋、灯的世界、灯的美轮美奂……

“1997年时,重庆主城区的拉闸限电是5821次(条),到2000年时已经降至82次(条),2001年为零次(条)。”叶明老局长最后给了我一个可以比较的数字。

与电力产业一样,直辖市成立初期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也在突飞猛进。比如通讯投入,直辖头5年的总投资达207亿元,平均年增长40%,大大超出全国同行业增长的速度。

何止是电力与通讯,空中港口和黄金水域码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在短时间内旧貌换新颜。奥体中心、图书馆、大学城和彩电中心广播电视地球站、广播发射台、三峡博物馆和大都会广场及沙坪坝绿色艺术广场等大型公共设施也纷纷建起。至2002年4月的亚洲议会和平协会第三届年会在重庆召开,这是重庆直辖市第一次向世界展示自己风采的盛会。与会39个国家代表们对诞生才几年的中国新直辖市的惊人发展,赞叹不已。

亚洲议会和平会议在重庆的召开,预示着中国新诞生的第四个直辖市开始向世界展现自己独特而充满光芒的风采……

6。舞动的彩虹很美、很壮观

重庆之美,是一种带着山城特有的伟岸之美和雄性之美。你假如伫立在长江和嘉陵江交汇之处的朝天门的底足往上仰视,那巨轮般的渝中半岛上起伏跌荡、直耸云霄的楼群与车水马龙的彩虹般的快速道、轻轨和左右两江码头上鸣笛起航的船轮,你会感觉这是天和地一起在旋动的世界;假如你再回头向渝中半岛的南岸望去,那叠翠尽染的青山绿岸,那多姿多彩的食坊茶阁,那繁星落地的江边灯街,你会仿佛进入了另一个风光旖旎、美轮美奂的诗画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