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风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永乐风云- 第10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翘煜驴钟稚涫。 

朱棣浑身一震。金忠这话说得很是实在。如果大明只有自己一个皇帝,那盛庸他们不降也得降。可要是建文真跑到江淮,那盛庸他们肯定是铁了心打到底。如今胜局已定,朱棣不想在大功告成之后再生祸端;而他更不希望大明的内战继续下去。毕竟,这锦绣江山已是自己的了!

经过一番艰难抉择,朱棣终于下定了决心。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既然名声和帝位只能选一样,那还是只有先把帝位握在手再说了。至于名声,只要将来自己励精图治,成功开创一个太平盛世,那后人再回首看自己,也定是充满赞誉的吧?当年的唐太宗,不就是靠着“贞观之治”的美名,成功洗刷掉了“玄武门之变”的叛逆名声吗?朱棣聊以自慰地想到。

“尔下去后妥善安排!”朱棣一咬牙,下达了这道改变大明命运的令旨。

“臣领旨!”金忠心中狂喜,忙俯首应道。

“还有什么事吗?”朱棣略显疲惫地问道。这一天中,他经历了极大的兴奋、极大的紧张、极大的焦虑和不安,此时的他终于有些倦了。

“臣这里还有一事!”纪纲从袖中拿出一张纸道:“遵使长令旨,臣已拟定左班奸党名单,共计二十九人,还请使长一览。”

“念吧!”

“是!”纪纲答应一声,随即展开名单念道,“前太常寺卿黄子澄,前兵部尚书齐泰,礼部尚书陈迪、侍郎黄冠,文学博士方孝孺,御史中丞练子宁,大理寺卿胡闰、寺丞邹瑾,户部尚书王钝、侍郎郭任、卢迥,刑部尚书侯泰、暴昭,工部尚书郑赐、侍郎黄福,吏部尚书张紞,御史曾凤韶、王度、谢升、尹昌隆,宗人府经历卓敬、修撰王叔英……”

纪纲的这份名单,几乎将朝中左班要员一网打尽。六部尚书除了茹瑺,其他全部名列其中,其范围不可谓不广。这些人,有的是深受建文信任,一手策划削藩,有的则是在削藩、剿燕的过程中发表了对诸藩、尤其是燕藩的不利言论,而还有一些,纯属跟风而为,但因位高名重,也被列在其中。

纪纲念时语调轻松,金忠听得却是心惊肉跳。纪纲刚一念完,他当即跳出来,焦急地对朱棣道:“陛下,人数太多,若全部处置,有伤天和,也损了朝廷元气啊!”

“金先生这话就不是了!”纪纲一脸不以为然道,“这些人俱是证据确凿,罪大恶极之辈!不诛不足以正人心!再说了,若留下他们,日夜诋毁殿下英名,那岂不是养虎为患?依我看,这还是少的,还有在靖难之中顽抗王师者,如铁铉等辈,更应株连九族!”

金忠气得直哆嗦。他知道,按这张名单株连下去,立时便会掀起一场滔天大狱!这么多人被杀,天下文气大丧不说,朱棣的恶名算是背定了。金忠知道纪纲心狠,也不想再和他争,转而把哀求的目光瞄向了朱棣。

朱棣沉默不语。若论其本心,他对这帮支持建文削藩、改制的文臣毫无好感,其中的齐泰、黄子澄等辈,更是应碎尸万段!纪纲说得对,留下他们性命,任由这些人天天诋毁自己,那还了得?且不说自己名声,就以自己未来的天子身份来说,也容不得有人诬蔑!

不过要说全杀,朱棣倒也觉得没有必要。毕竟,这里面还是有些人才的。打天下当然是靠武将,但将来治理国家,还少不了能干文臣的辅助。以前他是藩王,只管带兵打仗就成;可现在他即将登基,当然要为接下来的治国施政着想。稍作甄别,留一些愿意降附的可用之才,对国家也有好处。至于那些不降之臣,留着也是祸害!天已经变了!将来的大明,是自己的大明,而不再是朱允炆的大明!他们反对自己,便是反对朝廷!反对大明皇朝!于公于私,都不能让这些人活着!至于屠戮朝臣,他朱棣连篡位之名都担下了,还在乎这点子名声?而这种处置,也秉承了朱棣一向的信条:顺者昌、逆者亡!

权衡已毕,朱棣作出最后的决定:“郑赐、黄福、王钝、尹昌隆四人已在金川门归附,他们的罪便免了!其余人等,除了齐泰、黄子澄两个首恶不赦,其余只要愿归附,亦一律赦免。”

金忠听罢,大大松了口气,忙衷心的称赞道:“王爷英明!”

“臣领旨!”尽管心犹不甘,但朱棣决定的事是不能更改的。咽下一口唾沫,纪纲也俯首遵命。

“不过……”就在这时,朱棣忽然用阴冷的声音说道,“凡不降之人,一律弃市,其亲族也要从重处置!本王要让天下知道,胆敢违逆天命者,是何等下场!”

金忠心又一紧。他马上明白,燕王这是要杀鸡儆猴,让那些尚在首鼠两端中的各地官员们看清形势,赶紧归附。“从重处置”四字,无疑意味着一场血雨腥风,那些不肯归降的建文旧臣,以及他们的亲族将面临最严厉的惩罚。尽管金忠心有不忍,但他也明白,正所谓乱世用重典,这种霹雳手段,是让天下官员归心的最佳选择。金忠一向务实,但朱棣务起实来,却较他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心志之坚,手段之狠,远在他之上。想到这里,金忠额头冒出一阵细汗,心中对燕王的敬畏,顿时又加深了一层。



龙江中军帐的密议结束后,金忠连夜赶往城内,找到了丘福和周王朱橚、曹国公李景隆。一番密谋,几人将劝进的程序正式敲定。第二日正午,朱橚、李景隆和丘福率全体皇族、文武官员赶往龙江,劝朱棣顺应天意,早继大统。自然,朱棣立刻表示拒绝。六月十五,丘福、朱能率燕军诸将再次劝进,朱棣仍然不允;六月十六日,周王朱橚、齐王朱榑、谷王朱橞等一干亲王赴龙江三劝大兄。按礼,三劝之后,朱棣便可顺天应人,继位为帝了。不过为了显示自己非“贪念皇位”,朱棣仍又是装腔作势,严词拒绝。

不过金忠他们早有准备。在燕王第三次拒绝之后,众亲王、勋戚以及归附朝臣、燕军将领一哄而上,拉出一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架势,硬“逼”燕王继承大统。

终于,在众臣的“固请”之下,燕王“难弗众意”,总算“勉为其难”地答应了登基的要求。一时间龙江大营“欢声雷动”。按燕王的令旨,登基的日子定在明日,也就是六月十七。

答应登基的当天晚上,朱棣在龙江中军大帐召见部分归降的翰林词臣。

此次召见,其目的是为了起草登极诏书。尽管事出仓促,诸事从简,但登极诏还是马虎不得的。一俟登基,这诏书就要立刻传送天下,告知燕王登基之事,以让那些在靖难之役中作壁上观的地方文武早日效忠新君,尽可能快地确立朱棣的天子地位。军中众臣多是武将,仅金忠和纪纲勉强算得上是半个文人,故这道诏书,还得照老规矩,由翰林词臣们来拟。

燕军进城,京中武将基本上全数归降,文臣中虽有不少自尽或逃逸的,但也有很多人投附了燕王。这并不难理解。这些人大多是洪武旧臣,他们之前之所以反对燕王,忠于建文,除了建文抬高文官地位,符合大家利益外,也是因为建文是大明天子的缘故,对皇帝本人倒谈不上有多少私人感情。

如今形势已变,燕王成功问鼎,成为新任天子。文臣们要想继续位列朝堂,就必须认清现实,随附新主。朱棣是朱元璋的儿子,他登基为帝,大明依然是大明,群臣纵然改奉新主,却依然是为大明效力,也不会得到“贰臣”的坏名声。既如此,大家又何必硬要为建文殉节,白白葬送性命呢?再者,对于建文剿燕,很多人也不过是秉承上意,望风景从罢了,和朱棣本人倒谈不上怨仇。因此,在朱棣“降者一律留用”的招揽下,还是很有一批文官就此改换门庭,投入新任天子的麾下。仅翰林院,归附新主的便有翰林修纂胡靖,国史馆编纂官杨士奇,编修杨子荣、杨溥,待诏解缙等人。此时,除杨子荣因疾未到外,其他人已被统统招来,为起草这道至关重要的登极诏贡献心力。

除了这些归附之臣,受召之人中,还有一位十分引人注目,他便是建文的股肱大臣,翰林院掌印、文学博士方孝孺。

燕军进城时,方孝孺正卧病在床。作为建文的心腹重臣,他的府邸自然成为燕军关注的重中之重。方孝孺还没来得及自尽,燕军便冲进府,将他抓了起来。此时朱棣要起草登极诏,便想起了他。按制,登极诏应由翰林掌印起草。朱棣登基,已有诸多的名不正、言不顺,因此在这细节方面还是十分留意,尽量让各项仪礼中规中矩。而且朱棣还存了这样一个心思:方孝孺是建文的股肱重臣,又是名满天下的理学大儒,这道诏书要是能由他来起草,无疑会让自己这个篡来的皇位份量大增,更对那些仍忠于建文之人起到个表率作用。因此,尽管知道方孝孺很难妥协,但朱棣还是打定了主意,要亲自出马,力争将这个建文名臣拉到自己这边来。

方孝孺受建文知遇大恩,且又深受礼教熏陶,当然不愿归附燕王。在被“请”来之前,孝孺已经打定主意,绝不屈服。待进得帐内,诸臣皆俯首,唯独孝孺一言不发,冷冷地打量着眼前这个犯上作乱的“燕庶人”。

孝孺的倨傲,朱棣早有预料。既然已打算招降,朱棣便也不介意他的态度。待众臣行礼毕,朱棣离座,走到孝孺面前,显出一副亲切神色道:“本王仰慕先生多时,今日得以再见,不胜快慰!”

看着眼前这个装腔作势的亲王,孝孺是又悲又恨。作为建文的死忠之臣,作为为新政呕心沥血的朝廷大臣,孝孺对朱棣的怨恨已到了极点,直欲扒其皮、剥其心!

可光恨又有什么用呢?如今大势已定。仗着战场上的胜利,仗着无数内奸的策应,这个曾经犯上作乱的奸贼,如今已摇身一变,即将成为大明天子!建文完了!建文新政完了!建文朝廷也完了!一切都无法改变,一切都已成定局。想到待自己恩重如山的年轻天子,孝孺再也压抑不住心中悲愤,竟当庭嚎啕大哭起来。

孝孺的大哭,让朱棣心中暗喜。在他看来,这一番大哭,似乎是孝孺与过去诀别的征兆!朱棣相信,只要自己降尊纡贵,诚心招揽,这个建文重臣还是有可能改换门庭的。毕竟,他没有直接参与削藩、没有直接参与剿燕;毕竟,他也是大明朝的臣子!

“先生勿需太过悲伤!”朱棣温言抚慰道,“本王此番进京,不过是效法周公辅成王罢了!”

见朱棣说话,孝孺突然止声。他以仇视的目光瞪向朱棣,恨恨地道:“周公辅成王?说得好听?成王如今何在?”

朱棣一窘,干巴巴地一笑答道:“他已经在奉天殿自焚了!”说完,朱棣又喟然一叹,摇头无奈道,“陛下何必如此!其实不知为叔之心啊!”

朱棣这番做作,孝孺看在眼里,愈发觉得恶心。他冷笑一声,继续问道:“既然你自诩周公,那成王死了,那为何不立其子?今二皇子文圭尚在,当立其为帝!”

孝孺连番逼问,朱棣无言以答,心中顿时升起一股怒火:你也太不识好歹了吧!如今大势已定,还逞这口舌之快又有什么意思?想到这里,朱棣对孝孺的厌恶又增加几分。不过为了那道登极诏,为了招揽建文旧臣,朱棣仍耐住性子道:“国赖长君,这个道理先生岂能不知?”

“国赖长君”孝孺斜眼瞟着朱棣,不依不饶道,“那好!如今吴王、衡王、徐王俱在,他们都是兴宗孝康皇帝之子,皇上亲弟。既然要立长君,那就请你这个周公去把他们召来立了吧!”

吴王朱允熥、衡王朱允熞、徐王朱允熈都是朱标之子,论血缘,他们与建文最近,故孝孺有此说。

孝孺此话一出,朱棣立时火冒三丈。很明显,这个夫子就是铁了心和他抬杠,硬要将他这层虚假的面纱给揭开!若说一开始朱棣还有心招揽,但此时,他已经彻底明白:这方孝孺就是块又臭又硬的茅坑石头!他已经打定主意为建文尽忠了!

在无言以对的同时,朱棣顿时生起了杀心。论本意,朱棣其实并不欣赏方孝孺,在他看来,孝孺主张的恢复井田、恢复周代礼制等举措,纯粹就是异想天开、刻舟求剑,完全不是脚踏实地的治国之道。因此,早在招揽之前,朱棣就认定,这位名满天下的理学大儒,究其实不过是个迂腐先生罢了。之所以还要招揽,不过就借他个名头,一来给自己皇位贴金,二来收拢天下人心,其作用也就仅限于此而已。可此番孝孺不识好歹,当着一干翰林文臣的面,将他的面目彻底揭穿,这让他有一种被羞辱的感觉。作为战无不胜的燕王,作为即将登基的大明天子,朱棣岂能忍受一个腐儒的侮蔑?

不过朱棣还是忍了下来,顾及方孝孺在士林中的名头,他实在不想因为他而坏了自己名声。思虑再三,他决定再给方孝孺一个机会。深吸口气,朱棣尽量平和地道:“此乃本王家事,先生乃外臣,便无需过问了吧!”

“家事?”孝孺冷哼一声,反唇相讥道,“天子无家事!这个道理你不懂?既然你说是家事,那你当什么皇帝?速速滚回你的北平去!”

“混账!”朱棣厉声痛骂。他终于愤怒了!自打进城以来,他还没受到过这般侮辱。尤其是自己就要登基,就要成为大明天子的当下!在这种时候,这个方孝孺还敢如此辱骂自己!想到这里,朱棣感到胸中有一股怒火正在熊熊燃烧!

“拉出去,枭首示众!”这句话一下子冲到朱棣喉咙眼,他恨不得立刻就把方孝孺剁成两截!不过话到嘴边,他终还是强把它咽了回去。

杀方孝孺是肯定的。如果这种人都不杀,那天下还不知有多少张嘴会在背后诅咒自己。堂堂大明天子,岂能容这般宵小肆虐?若真饶了他,那自己还怎么当这个皇帝?还怎么治理这个天下?他朱棣可不是什么善男信女,他必须要让全天下人都知道,反抗未来的大明天子是什么下场!

杀是要杀,但今天可千万不能杀。明日自己就要登基,今天晚上再杀人抄家,传出去是什么名声?尽管朱棣现在就想把方孝孺砍了,但为了明日的登极仪,他不能不先强忍下这口气。

“把他扔出去,严加看管!”思虑再三,朱棣作出了决定,“待齐泰、黄子澄等首奸落网后,再将他们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