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风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永乐风云- 第8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奸贼可恶!”铁铉一拳头砸向身旁木桌,震得桌上杯中茶水四溅,“不敢攻城,便用这种奸计逼我出战!”

“兵者,诡道也!”宋佚笑笑道,“既然咱们看穿了他的奸计,那不就范便是。只命各州府严加防范,待他北兵闹够了,回军时咱们再设法破之!”

“怎么不就范!”宋佚话音方落,一旁王度那特有的清冷嗓音又响了起来,“江淮乃京师屏障。北兵兵犯江淮,朝中岂不恐慌?到时候一道催兵圣旨过来,我们能稳坐钓鱼台么?”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宋佚眉头一皱道,“既然已知燕庶人使诈,直接把内情禀明朝廷便是!”

“朝廷又岂会因你一面之词,而拿京师安危作赌?何况……”说到这里,王度又把眼光瞄向盛庸,意味深长地道,“以盛帅处境而言,恐怕是不受也得受啊!”

盛庸身子一颤。王度虽未明言,但其中蕴意盛庸却知: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虽称得上一说,但也是要分人分场合的。于私处说,他盛庸不过是一新晋总兵,资望甚浅,根本没资格抗拒朝廷旨意;若坚持不出兵,很容易被人理解成龟缩怯战。盛庸骤然显贵,朝中有一大拨人嫉妒眼红,到时候他们随便撩拨一下,鼓捣个“拒绝勤王”的大逆罪名出来,那别说皇上会龙颜大怒,就是世人的唾沫星子,也能淹没了自己!退一万步说,就算朝廷仍信任自己,可军中呢?军中武将,也不乏对自己的擢升颇有微词的,到时候他们更会以此为契机,对自己大加贬损,引得将士们看轻了自己。果真如此,就算朝廷继续让自己当这个总兵官,自己也没办法再指挥大军了。

“皇上毕竟是明理的,只要咱们把利弊分析清楚,他岂不能看清燕庶人之真意?”宋佚也露出一丝犹疑,不过仍强自争辩。

王度看看宋佚,又瞅了瞅盛庸,过了好一阵,方表情复杂地一笑,口中缓缓迸出八个字:“君无主见,臣心难测!”

这一下不光盛庸,就连铁铉也明白了其中含义。半晌,铁铉方黯然地道:“子中说得有理。北兵在山东还好说,可一旦他们进了直隶,朝廷……要让朝廷听信我们,难啊!”

盛庸也是一叹。他可以在军事上与朱棣斗智斗勇,但对于波谲云诡的朝堂,他却无能为力!想到这里,新封的历城侯一肚子的无奈:摆明了这是朱棣设下的套,自己却不能不钻!

“其实……”就在众人束手之际,王度也突然又说话了,“我军也不是全无胜算!”

“哦?”盛庸闻言一震,眼中迸发出惊喜的光芒,“子中莫非有其他办法?”

“或战或守,哪有什么他法可想?”王度嘿嘿一笑道,“燕庶人不是想逼咱们出兵吗?咱们出就是了!”

“出兵?”盛庸一听之下大失所望,“堂堂对阵,我军恐胜算不大!”

“岂止是胜算不大!”王度摇摇头道,“简直是毫无胜算!”

“那你还……”盛庸有些迷惑。

“兵主!”王度深吸口气道,“臣有一计,兵主依此出战,或可大败北兵!”

“子中请讲?”盛庸精神又是一振。

王度微微一笑,扫视众人一眼,沉声将自己心中想法说了。话音一落,宋佚便一拍巴掌,叫道:“这法子不错!只要行踪隐秘,胜算还是很大的!”

“不错,反正横竖是要打,不如就用王参军的法子!”

“燕庶人狂妄自大,以为咱都是软馍馍,咱正好给他个教训!”宋佚叫罢,楚智和庄得两个参将也连声附和。

盛庸没有说话,他望了望铁铉,脸上露出一丝忧色。铁铉明白他的心意,半晌方一叹道:“此策虽好,但却需真定军马相助。真定大营归吴侯统领,他……”

铁铉的话没有说完,但众人却都已明白过来,随即堂内又陷入一片死寂。说来说去,终究绕不开了那个令盛庸难堪,但却又无法回避的问题——盛庸爬的太快,招了人嫉恨。

自打盛庸从一个正二品都指挥使一跃成为历城侯、平燕总兵官以来,不仅是朝中,就是在军中,也引起了一帮子上将的眼红和不满。坚守济南的功劳,对建文而言,足以使他将北方战事全盘托付给盛庸,但在那些老资历将军眼中,却远不足以使他们心服口服。这一点在徐凯身上已经得到了印证。自打盛庸命他移师沧州,重修城墙以来,这位都督便心有不满,认定盛庸是无事生非,借此机会在他面前立威。前些日,盛庸几次下令,命徐凯加紧筑城,可他却嫌寒冬筑城太过辛苦,一直磨磨蹭蹭,直到盛庸限定的日子过了,墙也仍未筑好,这才给了燕军可乘之机,导致沧州四万大军覆没。

徐凯不过是个都督衔的将军,而此次盛庸他们要“讨扰”的却是堂堂安陆侯吴杰!

盛庸与吴杰是有“梁子”的。本来,吴杰以为李景隆、郭英回京后,这下一任的平燕总兵官自然会是自己,谁知建文却把它给了盛庸!吴杰只得了个副总兵!

得知自己屈居盛庸之下,吴杰当时便勃然大怒:盛庸是什么东西?他原先不过是一个都指挥使,论品佚也不过正二品,比自己的侯爵差了老大一截!就这样一个人物,就因为守住了济南,竟一下也被封为侯爵,还擢升为总兵!作为一个老牌子勋臣,吴杰实在不能忍受这等耻辱!自觉尊严受损,吴杰对盛庸这位新任上司可谓毫不客气。盛庸几次送去私信,信中言辞颇为亲切,可吴杰均置之不理,一个回复也无;而对盛庸的军令,吴杰也是阳奉阴违,敷衍了事。郭英罢免后,真定兵马由吴杰统领,在他的主导下,真定大营虽名归盛庸统属,但实际上却自成一体,平燕总兵官的军令在这里大半不能落实。

吴杰瞧不起自己,盛庸自然也明白。可他资望太浅,在军中势力也有限,实在拿这位世袭勋臣没办法。此次王度之策,需真定方面鼎力协助,万一这吴杰不搭理可怎么办?

“我给暴方子大人去信,让他劝劝吴侯!他是刑部堂官出身,在朝中也颇有威望,他开口的话,吴侯或许会卖这个面子!”铁铉沉吟半晌道。

“暴昭也管不了吴杰!”盛庸摇摇头道,“军务皆由吴侯统管,他若不听,暴大人一介文臣,又能有什么办法?”

“他不敢不听!”宋佚一咬牙道,“他不就瞧着兵主封了侯爵当了总兵,心中不服么?可他要有本事,当时怎么不来救济南?兵主只管下令,口气尽可严厉些,他若不尊,便是违抗军令。到时候我们大伙儿一起上奏,请皇上治了他!”

“不是这么一说!”铁铉摇摇头道,“子中之计,其实说到底也是个险招,必须真定那边配合得严丝合缝,方有可能成功。若盛帅以总兵之势压之,吴侯就算明面儿上不敢违抗,但心中只怕更加嫉恨。到时他只要暗地里动下手脚,随便找个理由慢上半拍。那咱们拿他没办法倒是其次,最要紧的是这十万大军,很可能会因此死无葬身之地。”

铁铉的话说得大伙儿悚然变色,但细细一想,确实也很有道理。堂内顿又是一阵沉默。不知过了多久,最先献计的王度方幽幽道:“若咱们甩开吴侯呢?真定大营也未必就只有他说了算!”

“啊!”众人一愣,继而明白了他的意思,一想之下,众人脸色不由大变。盛庸首先面露犹疑道:“若果真如此,吴侯必然将我恨到死处。他是副总兵,在真定军中也颇有势力。即便这次侥幸能成,可将来我还怎么和他共事?”

“哈哈哈哈……”王度忽然放声大笑,末了方不无挪揄地道,“兵主,恕卑职无理。若不如此,您还有将来吗?难不成您真想仅靠这十万人马去和北兵搏命?”

盛庸的脸色青一阵白一阵。王度之言行乖张狂妄,盛庸饶是好脾气,可也被他搞得很有些恼火。但盛庸也明白,他的话还是很有道理的。正思忖间,王度却忽然间敛了色,沉声道:“兵主,此战不胜,则万事俱休,故你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再者,兵主可知此战失败的后果?难道您愿意仅为不惹恼一个吴杰,就将自己和朝廷置于这万劫不复之境地么?”

“子中言之有理!”盛庸幡然醒悟,当即肃容道,“此战不仅关系我一身,更系着十万将士,系着朝廷的安危!本帅绝不能因小失大!”

“兵主英明!”王度从容一笑。

当天夜晚,一匹快马驶出德州小西门,向真定方向奔驰而去。



滑口是东昌府东南三十里处的一个小镇,镇南紧挨着大清河。因其不靠官道,故平日里算不得繁华。不过这一日,小小的滑口却是车水马龙、人声鼎沸。昨日,燕王朱棣亲率燕军主力渡过大清河,在滑口扎下了大营,很明显,他们将从这里出发直奔东昌,去迎战盛庸所统率的十万南军。

五更刚过,燕军便起床埋锅做饭。当远方的地平线刚刚露出一丝晨曦之时,燕军将士已踏着清晨的朝露,向东昌方向开进。

行军的途中,朱棣可谓神采飞扬。到现在为止,一切都按照他的设想进行。在自己劫大名粮草,继而扫荡鲁西南,威胁直隶以后,一直龟缩不出的盛庸终于不得不走出了德州,经故城、武城、临清,一路尾追到了东昌府。东昌不大,论坚固也远不如作为平燕重镇的德州,城防也在之前被燕军破坏大半,这便是说,南军将很难依赖坚固的城防与燕军对峙。将盛庸引出防御坚固的城池堡垒,这正是朱棣这次突入山东腹地的意图所在。现在目的已经达到,盛庸将不得不在鲁西平原与自己决战,以燕军的实力,与兵力大致相当的南军较量,又岂有不胜的道理?

与朱棣的神采奕奕不同,与他并辔而行的金忠却一直皱着眉头。燕军的进展十分顺利,但正因为这种顺利,反而使金忠心中有些不安。

“王爷!”想了一想,金忠扭头对朱棣道,“臣心中有几个疙瘩,还请王爷开解!”

“世忠且说!”朱棣勒了勒马缰,将速度放慢了些,对金忠一笑道。

“王爷!臣所疑者有二。其一,我军扫荡鲁南,实为引诱德州出兵。盛庸非等闲之辈,他真就看不出来?其既知晓,又为何如此轻易便上套?”

“这不是在北平时就已算计好了的么?”朱棣有点莫名其妙地道,“纵然盛庸明白,可朝廷未必清楚。我军一旦突入淮北,朝廷惊慌之下,必然会逼盛庸回师南下!”

“话虽如此,但我军尚未抵直隶境内,盛庸何以匆忙至此?且据京师谍报,朝中尚未有命盛庸回援的旨意!”

“这不难解释!”朱棣一笑道,“若我军突入直隶,京城舆论必然大哗。盛庸身为北伐主帅,届时必遭非议。盛庸不过一新晋总兵,资望甚浅,如何应付得了这些物议?故其明知挡不住我军南下,索性便提早出兵,迫我回师与其交战,如此便可将战事控制在山东境内。只要我军不入淮北,朝中便对他无可指责,若其侥幸得胜,将来论起功来也光彩些!”

“倒也是这个理!”其实金忠心中仍有疑惑,但却苦无根据,只得权按下不表,又换个话题道,“其二,盛庸岂会不知一旦出了德州,必然不是我军对手?他即便不得不出兵,但至少也应该聚集全部兵力与我军决战,如此方有胜算!可眼下东昌只有德州大营的十万之众,人数与我军大致相当。如此决战,盛庸焉能不败?按道理,他应召真定大营倾力来援才是!可王爷前几日已命二郡王率两万铁骑迂回至威县、清河一带,此乃真定至东昌的必经之路。据二郡王回报,并未见真定大军的踪影!如此岂不稀奇?”风遗尘整理校对。

“这个嘛……”朱棣眨眨眼,忽然不无得意地一笑道,“真定大营不会出兵了!”

“啊?”金忠不由一阵愕然。

“本王忘记和你说了!”朱棣呵呵一笑,解释道,“本王命煦儿出征时,特地命纪纲随从。当时你正和先锋部攻略滑口,没在本王身边,故而不知。到清河后,纪纲携本王亲书孤身潜入真定,见到了吴杰!”

“见到了吴杰?”金忠惊讶地张大了嘴巴,“王爷信中怎么说的?”

“信倒无甚稀奇,无非是晓以大义,劝其归降罢了!”

 ̄文〃√

 ̄人〃√

 ̄书〃√

 ̄屋〃√

 ̄小〃√

 ̄说〃√

 ̄下〃√

 ̄载〃√

 ̄网〃√

“吴杰不会降的!”金忠大摇其头道,“他是侯爵贵胄,一家上百口子都在金陵。要是这么平白无故的投降,得不偿失不说,皇帝也定诛了他九族!”

“他自然会不降!”朱棣阴冷一笑道,“那封信只不过是存个侥幸之念,吴杰不从也无所谓。要紧的是下面,本王还叫纪纲带给他一个口信!”

“王爷跟他怎么说?”

“本王劝他暂不出兵,并承诺只要他按兵不动,将来靖难功成,本王绝不计其抗拒天命之过,并另有重赏!”

话说到这里,金忠已经完全明白了:勋戚本就和藩王说不清道不明,加之朝廷改制抑武,故这帮贵胄对建文的忠心实在是有限的紧。如今天下大势扑朔迷离,朱棣捎给吴杰的这句话,实际上是个他吃了颗定心丸——只要他不出兵,将来自己获胜,他吴杰也不会因此获罪,照样是荣华富贵享之不尽。而且,盛庸骤然显贵,并顶下了吴杰的总兵位置,这位老牌子勋戚自然也是一肚子火。拒不出兵,不但可给自己的将来留个地步,还能整死盛庸,出一口鸟气;这种一举两得的好事,吴杰就是傻子也知道如何抉择。

朱棣对勋戚的心理一向把握得十分精准,这在对付耿炳文和李景隆时都有充分体现。他既然这么笃定,那金忠也不好再说什么。接下来,众人埋头赶路,终于在晌午时分赶到了东昌城外。此时,盛庸已得到消息,全部十万大军出营五里,在一片城郊的旷野上布开阵势。

东昌城建于旷野之上。先前燕军曾攻下该地。当时朱棣命部下拆城填壕,把东昌城墙毁了个七零八落。盛庸在城内立不住脚,只能选择城外扎营,这一切都在意料之中。可当朱棣与金忠登上一座小丘,眺目看见南军阵型时,却不禁都微微一愣——远方南军大阵绵延六七里,虽因尘土飞扬,旌旗遮挡,朱棣他们瞧不清内中布置,但仅就轮廓看,却是一个大方阵!

方阵本身是偏重于进攻之阵型,当初耿炳文、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