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败》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谋败- 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水德为王,衣服尚蓝〃,所有大顺官员都应该穿着蓝色的衣帽,但是,真正符合大顺集团衣着规定者〃不过十之一二〃,绝大多数兵士根本不理会这些规定,平常穿什么还穿什么。因而,在李自成的登基大典上,所有人员的服装乱七八糟、五花八门,穿什么衣服的都有,这就是《甲申核真略》记录的〃袭旧日冠带,而方巾色衣遍满街衢也〃。这些奇装异服的人群不仅仅是刘宗敏的人马,还有宋献策和李岩的旧部。

当天夜里,自成将相离心,献策他往,宗敏率众赴河南。至此,上百万大顺军不战而逃,声势显赫的大顺集团一败涂地……

兵败如山倒,几年后,大顺集团彻底溃败。

李自成留下了众多的传说,但最终没有大顺集团的任何音讯。

多尔衮坦然走进北京。半个月后,顺治皇帝继位,这就是蒸蒸日上的大清集团。

★高层对话

主持人:王熙凤

特邀嘉宾:著名政治家多尔衮

著名学者侯朝宗

王熙凤:大家好!今天的主题是关于李自成起义的事情。我们今天将从企业发展谋略的角度讨论李自成起义的意义。今天我们邀请的特约嘉宾是著名政治家多尔衮先生和著名学者侯朝宗先生。

多尔衮:各位观众,你们好!我是多尔衮。

侯朝宗:大家好!我是侯朝宗,壮悔堂主人。

王熙凤:李自成身经百战,经常甘冒矢石,身先士卒,确实是一位优秀的军事指挥家。但是,作为一名政治家,他缺乏战略眼光,往往不能制定正确的策略,犯下一系列错误,导致进京后不久,迅速溃败,死于九宫山下反动地方武装的无名鼠辈之手,遗恨千古。所谓〃堪叹陕北农家子,轻取皇冠葬九宫〃,至今令史家扼腕难平。

侯朝宗:李自成的确不平凡,从一个一名不闻的农家弟子到永昌皇帝,值得大书特书,但是如果要称他为政治家,有些勉为其难。

王熙凤:那么,怎么解释李自成的宏图伟业?他确实做成大事。

侯朝宗:那只能说他是一个英雄,英雄和政治家有根本的区别。李自成有点像西楚霸王项羽,只会用武力争天下,而不知阴谋诡计。他只能算一个超大号的流窜作案的山大王,一个不懂治国不懂政治但在这方面又稍有觉悟的武夫,在某些方面比不上太平天国的洪秀全。

多尔衮:我也同意这种看法。李自成确实是个大英雄,这是无法否认的事实。由平民起家,几番沉浮,而一度险夺天下,中国几千年历史,普天之下,有几人能做到?

王熙凤:关于李自成究竟是什么人,我们后面可能涉及到,但我们今天主要讨论李自成的大顺集团失败的原因。侯先生怎么看这个问题?

侯朝宗:李自成失败的原因很多,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不重视战略管理。由于缺乏战略管理,李自成在战略决策上接连失误。而且,我不认为麦肯基制定的战略方案有什么问题。

多尔衮:是啊,从道理上讲,他们提供的方案真的无懈可击。但刘宗敏的话尽管粗鲁一些,还是有些道理,问题是怎么处理〃度〃的问题。

王熙凤:这就存在学院派和实践派之争了。

多尔衮:哦,我就是王小姐说的实践派,侯先生自然是学院派了。(笑)怪不得王小姐能主持这样的节目,这需要谋略。你已经故意诱导我们开始争辩了。

侯朝宗:是啊,她的义务就是请观众朋友们〃坐山观虎斗〃。

王熙凤:嘻嘻,二位这样讲,我也没办法。我们还是继续讨论吧。刚才侯先生讲的是战略失误,主要有哪些战略失误?

侯朝宗:李自成进入北京根本没有什么战略。第一,进军北京的目的是什么?他不知道。如果是捣毁明王朝的权力中心,派大将刘宗敏等人去就行了,何必要亲自上阵?第二,进入北京后应该怎么办?他也不知道,刘宗敏大肆拷掠,牛金星忙着登基大典,全然不管山海关外多尔衮将军的部队,对于一个成熟的领导来讲,这是一种非常低级的错误。第三,进入北京以后,怎么办?是留在北京坐天下,还是回西安享福?这个问题他也没有搞清楚。这里的问题是:李自成在西安称帝还算不算数?当了皇帝还要再当一次,不但贻笑大方,而且不吉利。事实上,李自成四月二十八日在武英殿即位,但当夜五鼓,即〃潜遁〃,仓皇撤出北京,堪称屁股还没有在龙椅上坐热,不啻是一出闹剧!

第71节:第五章意得志满,急躁冒进(10)

多尔衮:我插一句。李自成进入北京的时候,山海关还有吴三桂的百万大军,我们根本没有进军北京城的计划,所以,你的第二条分析,我不能同意。

王熙凤:侯先生的意思是李自成进入北京很茫然,根本没有完整的战略策划?也就是说小说里写的,他只是观光一番?

侯朝宗:小说有些夸张,但他确实没有完整的战略思想。

王熙凤:多尔衮先生也这样认为吗?

多尔衮:不是。我不认为李自成进入北京有什么错。其原因牛金星已经说得很清楚,存在政治上的意义。他的失败并不是在北京,而是从开始就埋下失败的因子,这种因子也是战略问题。

王熙凤:什么战略问题?

多尔衮:首先应当更理性地审视甲申之变。那种对李自成一味高唱赞歌的态度,虚构大顺军进京很快腐化变质,因而导致失败的神话,都是对历史真相的掩盖与歪曲。李自成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他的全局战略思想,他没有很好地处理拓展与巩固的关系,没有自己的根据地或者大本营,百万大军不过是水中浮萍,没有根基。这就是我们称他为〃流寇〃的主要原因。

王熙凤:有点〃猴子掰包谷〃的意思。

多尔衮:可以这样讲。有巩固才能发展,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文中说,历史上存在过许多流寇主义的农民战争,都没有成功。在交通和技术先进的今日而企图用流寇主义就得胜利,更是毫无根据的幻想。创建革命根据地,是立足天下的阿基米德支点。入关后,大清的龙脉之地很长时间都处于戒严状态,是任何人不能轻易进入的。

王熙凤:侯先生怎么看?

侯朝宗:我同意。但还有我说的那种因素。就是说,李自成进北京后疏于战略管理,可以说不知所措。

王熙凤:有没有军事方面的因素?也就是应该怎么看李自成在〃山海关之战〃中的失误?

侯朝宗:我也想了解一下,究竟什么原因使李自成一夜之间〃兵败如山倒〃?由于重大决策的失误,导致大顺集团大面积的溃败,是让人心痛的事情。

多尔衮:这就要谈到吴三桂了,你们汉人可能对他有些偏见。

侯朝宗:吴三桂的确是个比较复杂的人物。他性格复杂多变,既有〃冲冠一怒为红颜〃的真情实感,又有爱江山甚于爱美人的残暴与贪婪;他反复无常,言而无信,仕明叛明,联闯破闯,降清反清……人一生所有的善与恶,无不在他身上迸发。

王熙凤:侯先生是作家,我说不出这样的话,但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为了增加观众的印象,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下吴三桂:

吴三桂(1612…1678),男,字长伯,明末辽东人,原籍高邮(今江苏),明朝武举,历任副将、都督指挥、总兵,封平西伯。《庭闻录》里说他〃自少为边将〃,勤于读书〃终日无惰容〃(Zei8。COm电子书。整*理*提*供),后〃冲冠一怒为红颜〃,转而降清,在山海关配合清兵击败李自成军,封为平西王。又充清兵先驱,率军赴陕西、四川镇压民变队伍。继为平西大将军,南下进攻南明永历政权,绞死永历帝朱由榔(桂王)。后拥兵镇守云南,一切自擅。清康熙十二年(1673),发动反清叛乱,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平南、靖南二藩相继起兵响应,史称〃三藩之乱〃,次年称周王。1678年在湖南衡阳称帝,不久病死。孙吴世藩继位,势力日衰。1681年清军攻陷昆明,〃三藩之乱〃平。

多尔衮:清朝诗人吴梅村在《圆圆曲》说的〃恸哭三军皆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似乎为吴三桂的抉择动机定下了永恒的基调。其实,吴三桂绝不是一个脸谱化人物,历史也绝非因红颜而改变那么简单。

王熙凤:您的意思是说吴三桂也是一个了不起的英雄?

多尔衮:我没有说吴三桂是英雄,但他至少是个人才,而且是个非常了不起的人才。吴三桂27岁时被任命为宁远总兵,其部队〃胆勇倍奋,士气益鼓〃。在杏山遭遇战中,吴三桂出动3000人马〃长驱直过杏山〃,〃凡三战,松山、杏山皆捷〃,最后〃大获全胜〃。在锦州被围之际,吴三桂在众运粮官〃惊心奴儆〃的情况下,亲自〃督运米车〃,成功躲过清军的监视,将粮食运入锦州。《明史》记载他自当总兵后〃忠可炙日,每逢大敌,身先士卒,绞杀虏级独多〃。这种人物难道是可以轻易下结论的吗?

第72节:第五章意得志满,急躁冒进(11)

侯朝宗:看来多尔衮先生才是真正的儒将。

多尔衮:儒将也写不了书。我们应该向侯先生学习。

王熙凤:两位都很谦虚。那么,吴三桂给多尔衮先生的信是怎么写的,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吧?

侯朝宗:信是这样写的:〃乞念亡国孤臣忠义之言,速选精兵,直入中胁、西胁,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门,灭流寇于宫廷,示大义于中国,则我朝之报北朝者,岂惟财帛?将裂土以酬,不敢食言。〃

多尔衮:吴三桂仍以〃亡国孤臣〃名义,恳请我朝出兵助他复仇,再图明朝〃中兴〃。吴三桂当时称清为北朝,自称南朝,俨然以明朝代言人的身份与我朝商讨,颇似申包胥借秦兵复楚。

王熙凤:看来吴三桂已经有篡权的野心了。

多尔衮:这是时事的变迁导致的结果,吴三桂一开始未必有这种想法。

侯朝宗:山海关之战,可以说关系到大顺、大清甚至吴三桂集团的命运,后世诸人有多种想法,事实真相究竟是什么?

多尔衮:山海关之战前期,我决定绕过山海关从密云、蓟州一带南下,与李自成争夺天下。这期间,吴三桂正准备进京勤王,到河北丰润时,京师已被李自成占领,崇祯帝也自缢身亡,于是,他又返回山海关屯驻观望。这时候,李自成派明降将唐通率8000人前往山海关招降。吴三桂准备归附李自成。他将山海关交唐通驻守,自己入京拜见李自成,行至永平西沙河驿时,遇到从北京逃出的家人,得知父亲吴襄被农民军拘禁、拷打,爱妾陈圆圆被刘宗敏抢占。吴三桂深感奇耻,切齿发誓:〃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见人耶!〃并复信吴襄:〃父既不能为忠臣,儿亦安能为孝子乎?〃又返回山海关准备作新的打算。

王熙凤:所谓〃从北京逃出的家人〃会不会是大清集团的奸细或者汉奸?

多尔衮:不会,我当时也未料到吴三桂会去北京拜见李自成。唐通根本没想到吴三桂会中途变卦,毫无防备,被杀得人马凋零,仅以数骑逃还。尔后,李自成决定亲率大军10万进攻山海关。

侯朝宗:李自成10万大军进攻山海关,逼迫吴三桂必须马上决策。他的情况的确很特殊,既难以自保,又不愿意归附李自成,怎么办?历史给了大清集团重大的机遇。

多尔衮:这是天意。吴三桂自知寡不敌众,急派人致书我朝,请兵求援。我见信后疑虑有诈,同意吴三桂出兵,条件是吴三桂必须降清。吴三桂当即答应。我这才下令清军从连山、宁远一线昼夜兼程,逼近山海关。李自成抵关当日,向吴三桂发出最后通牒,又要吴襄阵前劝降,被吴三桂断然拒绝。李自成立刻部署兵力:以唐通两万骑兵绕道长城,与关内农民军夹击吴三桂;自己率领精骑由正面攻关,形成东、北、西三面合攻之势。吴三桂在李自成的重击下,退至城下。这时候,我军已抵达山海关外15里处,不敢贸然出战。吴三桂眼见陷入重重包围之中,军心动摇,我军又按兵不动,急忙亲自冒险出关至清营,拜见我军,表示愿剃发称臣。我八万八旗劲旅当即入关,令吴军以白布系肩为标志接应。吴三桂下令开城门,于是山海关大门洞开,清军分三路飞奔进关。李自成面对我军的突然袭击,猝不及防,全线溃败。李自成退至永平,不久又仓促西撤,我军顺利进驻北京。从此,我大清集团问鼎中原、取代了明王朝的统治。

王熙凤:多尔衮先生好口才,有点像说评书。

侯朝宗:但这么说来,李自成在军事上并没有什么失误?从战略上讲,吴三桂好像也没有什么错误,他如果选择李自成……

多尔衮:那大清集团肯定不会轻易入关,甚至不会入关。这就是吴三桂的历史作用。最大的失败者应该是李自成,他的失误表现在对待吴三桂的政策方面。

侯朝宗:这又是战略问题。

王熙凤:那么,怎么看待顾炎武为大顺集团作的战略方案?

多尔衮:刘宗敏已经讲得很清楚,清谈误国未必没有道理。

侯朝宗:呵呵,看来,我也应该吸取教训。

第73节:第五章意得志满,急躁冒进(12)

多尔衮:你是作家,又不是政治家或企业家,你需要吸取什么教训呀?

王熙凤:今天来的有许多企业家,他们应该从本案例中得到什么教训?

侯朝宗:客观来讲,我们许多农民出身的企业家,功成名就后也保持了许多可贵的品质。他们生活朴素,不事奢华,坚持〃集体领导制〃,这和李自成是相似的。但许多经营成功的企业在这种原则下,还是失败了。

多尔衮:我觉得有两方面因素:一是人才问题,二是侯先生谈的战略问题:李自成从起事伊始,就一直没能脱掉流寇习气,只知攻城,不知守土,只知征兵,不知抚民,只知招降纳叛,不知大力培养自己的政权建设骨干。

王熙凤:难道牛金星、宋献策不是人才?刘宗敏又怎么说?

侯朝宗:《宝丰县志》记载,牛金星是个〃颇涉风角六壬诸书〃的江湖术士。至于宋献策,史书上说他〃善河洛数〃,也就是山大王所挟聘的〃牛鼻子道人〃,凭借〃十八孩儿当主神器〃一句谶语博得李自成欢心。这些人,连远见卓识都谈不上,怎么能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张良、萧何相比?至于刘宗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