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雄关:大明王朝1644年的山海关》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帝国雄关:大明王朝1644年的山海关- 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僭卑傩眨鹦刖拧!保ā读儆芟刂尽罚�
  至此,这场铺垫结束,双方开始进入正题。此时,吴三桂依然没有流露出臣服的姿态,他仍然带来了他自认为能全身而退的条件,“毋伤百姓,毋犯陵寝。访东宫及二王所在,立之南京,黄河为界,通南北好。”(《谀闻续笔》)他的态度很明白,一旦迎来二王,击退李闯,便划疆而治,明室与满清共分天下,效当年南宋与金的旧事。
  这是吴三桂最后的底线。后人多以此次会晤后,认定吴三桂已经成为汉奸,其实不然,在这里,吴三桂提出了几个条件,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寻找到崇祯的太子,在南京重建大明政权;然后是以黄河为界,以北归清,以南归大明,两国通好,互不侵犯;这两个条件,依然有复辟的性质,并非完全的出卖主权,说吴三桂卖国,这个说法今天看来很难成立,当此情势,国已不国,其实这个国吴三桂卖与不卖,都不再重要。而这两个条件,基本还是有利于明王朝残余势力的,吴三桂此时用的是“曲线救国”的手段,降清之意,尚未明显。但维护自己道德底线的用意,却再明显不过。
  对于这三个条件,多尔衮完全明白吴三桂的真实用意。从两人一打交道起,多尔衮这个大政治家就已经将吴三桂这个军事强人的内心世界看得一清二楚了,他痛快的答应了吴的要求,当然,是否能够兑现,他自己早已经心里有数了。
  此时,多尔衮给吴三桂的感觉是,他对于以黄河为界,黄河之北即分给清朝,即所谓的“裂土”是非常满意的。他当然不会知道,人的欲望是水涨船高的,此时的多尔衮在胜利的大好局势面前已经想得更远了。
  此事谈得很顺利,多尔衮开始进入下一轮谈判环节,他提出,吴三桂的关宁铁骑与大顺军装束甲仗相似,无法辨认,恐致误伤,要吴三桂命令其将士剃发以相区别,并要按照满族习俗,订立正式盟誓。
  这个要求在此时提出来,明白无误地说明了多尔衮的野心。他要的不是一支供他资助的明军,而一支从此后归他调遣的清军。
  对多尔衮之意,吴三桂当然明白,他稍有迟疑,多尔衮立刻威胁说:此时你军与李自成军队正打在关键时刻,此事兹事体大,不可犹豫,盼今日就给个答案才好。
  

石河大战(4)
吴三桂已经没有选择余地,他接受了这个条件,言明并非自己懦怯,只因兵少的缘故,若能借万名骑兵,“盟誓、剃发无恨!”
  一###四年的历史演到这里终于接近尾声,吴三桂的这个举动,已经表明了他除了投降再没有别的出路了。明朝最后一个英雄降了,一个从小长在马背上,听着抗清英雄的传说长大起来的英雄终于降了,吴三桂是最后一个降清的前明重要将领,至此,大明帝国彻底走到了尽头,而随着吴三桂的投降,大清帝国的路则刚刚开始。
  吴三桂做出这个承诺,即行剃发,归顺清朝。不管世人如何评说,这仍是一个无奈的举动,坦率地说,在这个时候,并没有更好的办法。国已破,仇人就在眼前来取命,除了降,没有其他的路好走。围绕吴三桂的投降,后人多有争议,但无论是褒是贬,都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
  威远台下,按多尔衮意见,举行了正式授权的仪式,杀白马祭天,宰乌牛祭地,向天行礼,歃血订盟,斩衣折箭,仪式的主角是吴三桂,但真正的主角是多尔衮。整个城台之上,一片笑脸,可吴三桂的内心,却百感集。威远台离山海关只有数里之距,当年为了抵抗外族,徐达大将军建立此关,而后来谭纶、戚继光等人则凭借此关,为明朝铸下几乎是钢铁一样的江山,可是,此刻,吴三桂就这样跪倒在多尔衮脚下,或者说,是跪倒在明朝屏障山海关的脚下,成为了一名大清的顺臣。
  仪式举行完毕,因为时间紧迫,关宁铁骑来不及剃发,多尔衮说:“你先带人回去,我们随后就到。进关后,可令你的兵士用白布系在肩上,作为记号。不然,同是汉人,无法分辨,恐致误杀。”(《清世祖实录》)
  吴三桂回到山海关,马上下令:开城门。山海关的东门开了。过去,东门面对辽东方向的清军,从来没有这样洞开过,如今,东门大开,多尔衮的军队鱼贯而入,最先进关的是两路先锋兵,左翼是英王阿济格,统万余骑兵,从北水门入;右翼是豫王多铎,统万余骑兵,从南水门入。多尔衮自率主力三万余骑兵殿后,从关中门入。而剩余的部队为安全起见,仍留在驻欢喜岭待命。(《清世祖实录》)
  三门大开,清军入关。对山海关当地的士绅群众来讲,并没有什么太可怕的预想。因为对他们来说,李闯才是最可怕的。北京刑掠追赃之事,在经过一个月之后,已经传至此处,李自成军队令大明子臣无不惊心,这时虽然来的也是虎狼,但对付虎狼也只得用它的同类,此时也顾不了许多。
  直至此时,山海关的父老们仍以吴将军为最高统帅,他为保住关城百姓安危,奋勇杀敌,威信奇高,相信他决不会错。
  万里雄关,今遭沦陷,当清军进入的那一刻,历史将不会重演。多尔衮心情极其复杂,当年用武力无法将这里征服,今日,不费一兵一箭就已经登上了镇东楼顶,看来范先生所言极是,得民心者得天下,今日如果完成夙愿,当以范先生此言为立国宗旨。
  借来了清朝的强兵,吴三桂信心百倍,他当即誓师,集结五万兵众,告诉大家,明日一战,当以死相拼,以石河西为战场,配合援军,杀掉李闯。
  吴三桂的想法是好的,他以为清军一来,局势马上会对自己有利。但他却低估了一个人。
  这个人,不是他的对手李自成,而是他的盟友多尔衮,他不知道,经过明天这一仗,他就会完全落入多尔衮为他编织的网中,从明天开始,他会赢得这次战争,但也会输了自己的一切。
   。 想看书来

朱家面、李家磨,馍馍送给赵大哥(1)
李自成并不怕吴三桂,事实上,在经历了像李自成这么多的坎坷以后的人,一般不会再轻易怕什么人了。李自成拥有着比吴三桂多出近十倍的兵力,他曾说:“我用一百人捉一人,可用靴尖踢倒!”又曾说过:“等拿下吴三桂,我再即位。”对打赢吴三桂,他是有信心的,但是昨天一战,他开始有些担心,他担心的不是吴三桂,而关外的清军。
  因为对清军的忌惮,李自成希望像打崇祯一样,打一场速胜的战斗,为此,就在多尔衮等人偷偷进入山海关之前,他已集结了全部的精锐部队,在石河西岸的红瓦店做好打总决战的阵势。李自成有的军队有多少,看看他的阵势就知道,从北面的燕山到南面的渤海,他的军队排成一列绵亘二三十里,由山海关向下望去,军队旌旗招展,军马嘶鸣,一字长蛇排开,气势惊人。
  李自成与随从人员及崇祯太子等,立马于一座高岗上,向下俯视。崇祯太子已经吓得话都说不出来。眼前,他老子在的时候一天也没有来过的这座雄关在万马军中显得如此的孤单,而他们的身前,燕山巍峨,渤海纵横,这秀丽的风景在宫中哪能一见?脚下那曾经害死过无数平民百姓的石河如今已经渐渐干涸,步兵、骑兵站立于清澈见底的河水之中,蓄势待发。太子知道,无论胜负,他的命运都会发生重大变化,眼前的战争是两个强人之间的对决,与他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在这个时候,他这位皇位合法继承人其实是真正的配角了。
  李自成眺望石河,他在想什么?他来山海关之前,应该听说过有关石河的传说。石河自古就是害河,每逢雨季,水势一涨,山洪暴发,黎民百姓就遭了殃,洪水巨石滚滚而下,不知毁坏了多少民居,良田,要了多少百姓的生命?而崇祯一朝,对此河一筹莫展,当年辽东督师范志完甚至写下了《祭石河文》,求助于神灵保住石河不再泛滥。李自成不信这个邪,从他造反的第一天起,他从来不会臣服于自己的命运。当年的崇祯连一条河都治理不了,他丢天下,是他的无能,如今,他得天下,是他的强硬,石河就在他的脚下,吴三桂比石河更厉害吗?可是他李自成见过的厉害人还少吗?他会怕吗?答案当然是不!
  李自成没有怕,他的想法甚至更大,他想的是,打赢了山海关,再收拾关外的清军,然后回北京做他的皇帝。直到此刻,李自成仍然没有意识到,清军也可能和吴三桂联了手。他的理论是:吴三桂与清军仇杀已久,此仇不共戴天,极难调和,而更重要的是,清军来攻打山海关,要想积齐衣粮马匹,尚要很长时间,直到此时,他依然持这种观点。此人空有英雄之志,战略眼光之差,由此可见一斑。
  在山海关关城之上,还有一双眼睛也在看着他,吴三桂的心情同样复杂,清军全部集结在山海关外,按照约定,战事一起,清军马上入关。
  自己的父亲就在李自成那里,当年,父亲被多尔衮旗下军队包围,自己只带二十骑就救了他回来,从此名震天下,今天,当年的敌人成了强大的盟友,奇迹可否重演?
  还有圆圆,此人也在李自成、刘宗敏手中,生不如死,大丈夫一生中,何能忍受此辱?为了圆圆,为了父亲,这一战,只能胜不能败!
  一想起这些恨事,吴三桂眼睛冒火,他登上将台,下令:攻!
  山海关城门大开,瞬间,一彪人马已经飞驰而至,呐喊声中,飞驰杀人石河,领头的居然是吴三桂本人。吴家军如同疯了一样,发起了第一轮强攻,李自成在高处指挥,大顺军迎头直上,名将刘宗敏也成为马上先锋,领军跑到最前面。
  这是石河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一场血战,在吴三桂本人的亲自带动下,吴家军“以一当百”,大顺军同样的勇武不可抵挡,两军实力相当,只顷刻间就杀得血流成河,尸堆如山,瞬间,吴家军冲破了大顺军的右翼,打开了一个缺口,但紧接着,如同潮水的涨退一般,大顺军又补上了这个缺口,将吴家军杀得人仰马翻。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朱家面、李家磨,馍馍送给赵大哥(2)
李自成身经百战,也被这惨烈的厮杀惊出了一身冷汗,至于那位朱家太子,更吓得全身发抖。李自成命令:以合围战术拖住吴三桂,让他们无法逃出包围圈,集中歼灭。大顺军开始收紧包袱,这种正面的阵地仗,人数多的当然会占尽优势。用兵多年的吴三桂当然也知道这个道理,他带领精锐部队,凭着一股勇气硬是冲开了一个缺口,但大顺军队人数实在太多,杀了一批,又上来一批,有如海浪冲击般无穷无尽,杀到片刻,关宁铁骑死伤甚多,体力渐渐不支。
  李自成命令,向吴军队中开炮,霎时间,“炮声如雷,矢集如雨。”李自成再做命令,“连营并进”,渐渐的包围圈开始缩小,吴三桂的军队已经被大顺军裹在了中间……
  吴三桂指挥诸将率部突围,此时他的心焦如焚,按照约定,多尔衮的军队已经进入关城,此时为何还不现身,解自己之围?
  多尔衮大部分军马已经进驻关城,这时山海关城内已经一片混乱,直听得杀声震天,炮声不断,百姓惊惶失措,东躲西藏,战场上的炮弹飞丸,有很多已经射进城里,打在了民居与附近的庙堂之上,百姓一片惊慌,呼喊之声不断。清军听得这阵势,群情激奋,战斗的欲望雄雄火起,不过,多尔衮自有分寸,他熟练多年兵法,当然知道“坐收渔人之利”的道理,吴三桂拼死出击,对他来讲,正好省了他的兵力,消耗了农民军的实力,他要相机而行,以逸待劳,抓住最大好的时机。
  多尔衮站在城头,观看大顺军已经以合围之势将关宁铁骑包在中间,但吴三桂勇悍,竟然在这个情况下依然章法有度,作风顽强,多尔衮对身边急欲出战的诸贝勒、贝子及众将说:“吴三桂厉害,李自成更强,你们不要着急,此时躁进,未免太早,李自成军队不可轻击,须各努力,破了他们的合围之势,大业就会成功。”(《清世祖实录》)接着,他部署兵力:命将士向南面靠海之处鳞次布列,冲击大顺军的阵尾,因为由上面看去,大顺军有如巨龙缠身,而吴三桂就在龙首处抗击,龙尾一破,大顺首尾难顾,合围之势不成,更会狂遭反噬。
  清军迅速摆好阵势,只待主将令下,马上出南击,此时李自成还蒙在鼓里,竟对此没有察觉。大家等着多尔衮发令,但多尔衮却沉默起来,他要等到李自成与吴三桂的军队消耗到最后的底线再出手。
  李自成当然不知道上面还有一双眼睛在环伺着自己,他见吴三桂久攻不下,也有些急了,命诸将,集合全部兵马,将吴三桂斩于阵前。
  战斗从上午一直打到了中午,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已经疲倦不堪,而大顺军也已鏖战半日,处于疲惫状态,但倚仗人多,合围之势终于见了效果,正在包围圈越缩越紧之时,突然,一阵狂风刮起,刹那间飞沙走石,激尘蔽空,竟然令人目不见物。
  历史总是有很多偶然和难以预料的时刻,此时就是这样,这一阵狂风,对李自成来说,是天欲灭之,但对多尔衮来说,则是天助我也。狂风中,只听到喊声阵阵,人影绰绰,一时间两军方寸大乱,多尔衮马下下令:清军全线出击。
  蓄锐已久的清军早就等着这一声号令,刹那间,奔腾如虎,箭矢如雨,数万铁骑分兵三路,直插入吴军右翼、大顺军阵尾和主战场之左翼。按照约定,肩上系白布者,是为友军,凡无此标志者,格杀勿论!清军骑兵、步兵、箭手齐至,刀枪并举,剑戟闪烁之间,大顺军措不及防,被打个人仰马翻。
  按多尔衮部署,大顺军阵尾当即被正白旗军队冲破,此时李自成只见大风起处,隐约间自己的军队如潮水般退了回来,他不明就里,马上增援部队解围,但增援上去的部队却又遭遇一队骑兵。这支骑兵手持白旗,速度极快,如同风卷残云般,就将自己这队人马消灭,风沙中,只见一队手持白旗的军队蜂拥而来,他们所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