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货。孔子曰‘所重民食‘,此其所长也。及鄙者为之,以为无所事圣王,欲使君臣并耕,悖上下之序。 ;‘所重民食‘也正是农家的特点,尊神农氏。农家学派主张推行耕战政策,奖励发展农业生产,研究农业生产问题。农家对农业生产技术经验之总结与其朴素辩证法思想,可见于《管子?地员》、《吕氏春秋》、《荀子》。
战国时,农家代表人物有许行。许行,楚国人,无著作留传,生平事迹可见于《孟子》一书。生卒年不可考,约与孟子同时代。当时随行学生几十人,颇有影响,儒家门徒陈相、陈辛兄弟二人弃儒学农,投入许行门下。《孟子?滕文公上》载:“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陈相有一天去拜访孟子,转述许行的话,说:“……贤人治国应该和老百姓一道耕种而食,一道亲自做饭。”), ;鼓吹“贤者与民并耕而食”是许行两点主张之一。还有便是提出“市贾不二”的价格论,这一主张的中心要旨是在肯定分工互助的基础上,提倡人人平等劳动、物物等量交换,以实现其改革思想。
由稷下学者们集体编撰的《管子》一书包含各家的思想学说,一般认为,其中《地员》一篇就是农家的著作,而《牧民》《权修》《五辅》《八观》等篇重点记述了农家思想。由于当时的平民绝大多数都从事农耕,所以“重农”就是“重民”,重农倾向必然会发展为民本思想。《管子》中有关农家的内容着重体现着农家的民本主义思想,成为农家思想中最重要的一环。01。顺民心,忠爱民农家看到,民心是不可违背的,“顺民心”是一切统治的基础,贤明的统治者能够顺应民心,以民心向背作为自己行为的指针。《管子?牧民篇》提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由此可见,农家通过“民心”这个概念,初步感觉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比儒家的民本主义还要进了一步。“忠爱民”是统治天下的基本方式,农家看到从事耕种的农民的辛苦,要求统治者要体恤百姓疾苦,不可巧取豪夺。《管子?权修篇》提出“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要求统治者要约束自己的行为,不可巧取豪夺,不能对百姓剥削太重,也就是要减轻赋税,轻徭薄役;同时要注意节约,不能穷奢极欲。这里虽然已经改变了许行的人人平等劳动的主张,但这样的改变无疑是统治者更易接受的。02。修饥谨,救灾荒在《管子》一书中,农家还非常关注农业灾害问题,提出“修饥谨,救灾荒”。农家将水灾、旱灾、风雾雪霜、疾病、虫灾合称为“五害”,认为“五害”是危害百姓生活和生产的重大灾害,因此,一个贤明的统治者要想巩固自己的统治,当务之急在于扫除“五害”,只有解决了这些灾害问题,解除百姓的痛苦,百姓才会服从统治。在《管子》的作者看来,水灾是最危险的自然灾害,尤应引起统治者的重视。这样,灾害意识就成为农家民本主义的重要构成部分。03。农本商末“农本商末”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得到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先秦农家力主“农本商末”,推动统治者确立这项基本国策,并促进社会认同这一价值观念。 ;农家认定,农业是一切财富的基础和来源,一个国家要想安定富足,就必须大力发展农业。而商业则是破坏和损耗社会财富的根源。商人不会创造财富,只不过是拿别人的产品,买贱卖贵,从中渔利,同时,商人还要吃饭和穿衣,要大量消费农民生产的粮食和布帛。不仅如此,农民劳动多而收获少,商人却付出少而收获多,这种反差和对比会造成农业劳动力的流失。首先,农业是保障百姓生存的基本手段。国家以百姓为根,百姓以谷为命。如果百姓无谷,国家就会失去根基,因此,必须将发展农业生产摆在重要的位置。而珠、玉、金、银之类既不能当饭吃,也不能当衣穿,对于处于饥寒之中的百姓来说毫无价值。其次,农家认为,强大的军队是国家稳定的根本保障。在先秦时期,对军队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充足的军粮和稳定的兵源,而这两项都需要通过发展农业来提供。再次,农家认为,农业是道德教化的前提和保证。劝民务农,会使百姓民风淳朴,也就容易供统治者利用和役使;劝民务农还会使百姓举止持重,减少结党营私、图谋造反的机会,将老百姓束缚在土地上,防止他们随意迁徙,从而保证政令的推行,减少社会不安定因素。农家主张重农抑商,并不是否定工商活动存在的价值,而是要求从国家意志的高度来缩小和控制工商活动的范围,使其不会成为农事活动的障碍。在包罗万象的杂家著作《吕氏春秋》中,也有不少阐述农家思想和农业技术的篇章。其中,作者提出了统一度量衡,以避免商业投机行为。具体做法是,在每年的仲春和仲秋两个月,由国家统一组织人力划齐度量单位,统一衡称,平整量器,修正溉具。这也开了秦朝“车同轨、书同文”的先河,与许行的主张相比又是一个进步。
农家著作有《神农》二十篇,《野老》十七篇,《宰氏》十七篇,《董安国》十七篇,《尹都尉》十七篇,《赵氏》十七篇等等,均已佚。农家没有一部完整的著作保存下来,他们的思想和活动散见在诸子的著述中,虽星星点点但仍然值得重视。(未完待续。。)
第二百五十四章 王子犯法 (求点推收赏评)
法家确确实实的是所谓的帝王手里面一把利剑,可是凡事有利必有弊。法家里面让帝王蛋疼的事情是“王子犯法,庶民同罪”【“王子犯法,庶民同罪”就是王子犯了法,和老百姓一样处以罪刑。指王法对于王子、平民是一样的。出 ;处1: ;《野叟曝言》第六七回:“众人都道说那里话,王子犯法,庶民同罪,这是因奸杀命的事,既犯到官,还有活命的吗。”出 ;处2:《史记?商君列传》: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甘龙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朞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城。其后民莫敢议令。】。
“王子犯法,庶民同罪”这种做法在当今社会的的确确有着积极意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原则,是由清末民初的进步思想家从西方传入中国的。这一原则在中国第一次被规定在宪法中,是1912年3月11日公布的《临时约法》。中…共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政权也一直肯定这一原则。1931年11月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第一次将这一原则规定下来:“在苏维埃政权领域内,工人、农民、红色战士及一切劳苦民众和他们的家属……在苏维埃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在当今法治社会,更加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遵循原则,人民的合法权益得到法律的保护,社会才能更加公平、公正、公开,人民生活的健康、快乐、幸福。】。
但是,“王子犯法,庶民同罪”却是古时候的帝王非常蛋疼的事情。
为什么呢?
几乎绝大多数的帝王都是有着后代的,而且几乎绝大多数的帝王的后代总是有着几个调皮捣蛋的家伙。
至于这些帝王的后代里面的调皮捣蛋的家伙看来,所谓的国家就是整个国度都是自己家。
在自己家里面做什么有多少顾忌?这种事情不要说那些帝王的后代里面的调皮捣蛋的家伙,就是我们这些平民百姓在自己家里面有时候也是肆无忌惮的。毕竟是你自己家里面,即使是你把自己家里面的房子扒了,只要不影响别人,你家里面的人不说你,没有人管你。
这样一来,事情出来了。
一个国家毕竟不像一个小家一般。一个国家自然有着许许多多的人。
所以,那些帝王的后代里面的调皮捣蛋的家伙像我们平民百姓在自己家里面一般肆无忌惮的,自然就会弄得鸡飞狗跳…鸡犬不宁的。
让自己的国家鸡飞狗跳……鸡犬不宁?
这个可不是可不是许多帝王的期望。
而且帝王也是有点忙。
毕竟帝王的三宫六院里面的老婆也是需要去陪伴陪伴。
如此一来,帝王便是委托一些官吏管理自己的国家。
这些受到帝王委托管理国家的官吏,自然也是希望获得好的工作业绩。
毕竟,就像是我们现在工作业绩好就有奖金一样,那些受到帝王委托管理国家的官吏如果工作业绩好,自然而然就能够升官发财。
如此一来,受到帝王委托管理国家的官吏也是希望国家井井有条,这样帝王随时随刻过来视察工作都是ok,受到帝王委托管理国家的官吏自然就容易升官发财。
可是,那些帝王的后代里面的调皮捣蛋的家伙就是受到帝王委托管理国家的官吏心里面的一根刺。
因为那些帝王的后代里面的调皮捣蛋的家伙像我们平民百姓在自己家里面一般肆无忌惮的,经常弄得国家鸡飞狗跳…鸡犬不宁的。
所以受到帝王委托管理国家的官吏如果姑息了那些帝王的后代里面的调皮捣蛋的家伙的所作所为。受到帝王委托管理国家的官吏显然就无法获得好的业绩。
没有了好的业绩,受到帝王委托管理国家的官吏想要升官发财,一个字……难。
第四卷董仲舒父子(上) ;第二百五十五章杀鸡儆猴 ;(求点推收赏评)
正是因为这样,所以受到帝王委托管理国家的官吏对于影响他们获得升官发财的业绩的破坏分子……那些帝王的后代里面的调皮捣蛋的家伙,那是非常非常的恼怒。
但是仅仅是是恼怒那是没有什么用的。
因为,不管受到帝王委托管理国家的官吏对于影响他们获得升官发财的业绩的破坏分子……那些帝王的后代里面的调皮捣蛋的家伙多么的恼怒,那些帝王的后代里面的调皮捣蛋的家伙可不会因为受到帝王委托管理国家的官吏的恼怒而变得老老实实地。
怎么办呢?
受到帝王委托管理国家的官吏想到的办法就是“杀鸡儆猴”。
杀鸡儆猴为常用成语,本意是杀鸡给猴子看。比喻用惩罚某个个体的办法来警告别的人。
绳之以法,犯军令韩信斩殷盖。杀鸡儆猴,振军心枪毙韩复榘。相传猴子是最怕见血的。驯猴的人首先当面把鸡杀给它看。叫它看看血的厉害。才可以逐步进行教化。捉猴子的人就采用这杀鸡战术,不管它怎样顽强抗拒,只要雄鸡一声惨叫,鲜血一冒。猴子一见。便全身软化。任由捉获了。
“杀鸡儆猴”说的是杀掉鸡来吓唬猴子,比喻惩戒一个以警戒其余。在耍猴人看来杀掉鸡的成本远远低于杀掉猴子的成本,鸡较之于猴子要无用的多。而鸡们一向是“作秀”的高手。什么“鸡飞狗跳”、“蛋打鸡飞”,总之上得了台面,于是被杀的鸡总要把“被杀”演绎成一场大张旗鼓奢侈铺张的大片。满地鸡毛的挣扎,血流四处的惨境,呼天抢地的鸣冤。用这种效果来吓唬猴子是绰绰有余的了,猴子们自然不想身首异处,只得俯首帖耳不敢造次了。
古人按语说:率数未服者以对敌,若策之不行,而利诱之,又反启其疑,于是故为自误,责他人之失,以暗警之。警之者,反诱之也:此盖以刚险驱之也。或曰:此遣将之法也。统率不服从自己的部队去打仗,如果你调动不了他们,这时你想用金钱去利诱他们,反而会引起他们的怀疑。正确的方法是:你可以故意制造些错误,然后责备别人的过失,借此暗中警告那些不服自己指挥的人。这种警戒,是从反面去诱导他们:迄就是用强硬而险诈的方法去迫使士兵服从。或者说,这就是调遣部将的方法。对待部下将士,必须恩威并重,刚柔相济。军纪不严,乌合之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