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的冬,热的雪》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冷的冬,热的雪- 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就说是土豪,不给人家钱就杀吃了。又把一批人推到了对立面,搞得很被动。
   。 想看书来

打土豪,分田地(7)
徐怀中在《“火浴”小记》中也讲道:
  为了尽快发动起群众,在新区扎下根来,各地都搞了打土豪分浮财,有的地方,三下五去二把田也分了。这当然是一片热心,要让广大农民得到利益。可是,随着敌人主力一到,地方豪绅像雨后的蚯蚓,钻出地面活动起来,威吓分了他们田地浮财的人说:“慢着高兴,看我叫你们吃了草鱼吐鲤鱼!”于是,分得土地的,连忙把写有自己姓名的木牌牌从田坎上拔掉,分得东西的人,悄悄送还去了。事实证明,局势尚未稳定的新区,搞急性土改分浮财,不仅行不通,由于过早地分散了社会财富,对支援战争也不利。
  在金寨县,“由于广大干群和战士对地方老财和乡绅民团十分痛恨,不少乡区政府,对敌人不注意分化瓦解,曾出现乱杀、乱打、乱罚等现象,致使少数人乱跑反。”台运行、赵士光:《白涛县长》(《刘邓大军南征记》,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6月第1版,第295页。)
  原随野战军统率机关南下的地方干部支队成员胥光义率一部分干部,被分配在安徽省临泉县的宋集、土陂集一带开展工作,他后来回忆说:
  开创豫皖苏新区工作初期,主要是发动群众,进行土改,提出“一手拿枪,一手分田,斗争恶霸地主”的口号,并进行大规模的“分浮财”斗争,然后即实行分田。由于当时在新区搞土改没有经验,而且政策和策略思想准备不足,采用老解放区搞土改的办法,实行“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我们宋集地区采取的方法是访贫问苦,扎根串联。第一步是做贫雇农的思想发动工作;第二步是成立贫雇农协会,找苦主诉苦申冤;第三步展开对恶霸地主的斗争;第四步是分配斗争果实;第五步分配土地。我们与当地的大恶霸地主王三老虎的雇工食住在一起,生活三个多月,很艰难地做贫雇农民的思想发动工作,并把王三老虎抢掠劳动人民的粮食、浮财分给群众。可是白天分了,夜晚有的人又偷着送还给王三老虎。发现这个问题后,我们就问他们为什么不敢要恶霸地主的东西?并告诉他们这些都是贫苦农民的劳动成果,物归原主,理所当然。很多贫雇农不敢大胆说真心话,只有几个老贫雇农和我们相知较深,才分别对我说:“你们的心是好的,你们的关心我们是知道的,恶霸地主和我们是仇敌,我们也是清楚的,我们就怕你们站不住脚,你们一无家小,二无牵挂,今天来,明天走,你们能走,可我们一家老小走不了,现在,王三老虎还没抓着呢,你们走后他就杀我们的人,烧我们的房子,我们受不了啊。”加之老解放区去的个别县区干部缺乏耐心细致的工作,政策观念薄弱,产生了急躁情绪,急于求成,因而不分阶段、不分地区地对大、中、小地主甚至富农一起下手,致使树敌过多,阶级关系紧张,有的地方连基本群众也疏远我们,造成了混乱局面。这样经过一段时间,就搞不下去了,我们感到这个问题很复杂,于是就向中原局主管土改工作的李雪峰、刘子久、陈少敏等同志反映,说明在新区搞土改的条件不成熟,如按原计划搞法是不行的。建议他们把真实情况反映给中原局领导和野战军领导。
  对就大别山土改中出现的“左”的倾向及其危害,邓小平等领导同志很快就有所觉察,并已随时注意纠正。在视察了新县、金寨、麻城的土改情况后,邓小平紧急召开干部会议,提出了两个重要观点:一是根据地的确立和土改的完成,要有相当长的过程,绝非一年半载所能达到;二是斗争策略上应分阶段性逐步深入,应缩小打击面,才对农民有利,否则会犯急性病和策略上的错误。
  对各个新解放区土改中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大别山土改的“左”的倾向,党中央逐步有所察觉。毛泽东于1948年1月14日致电邓小平,从新区情况、群众觉悟程度等六个方面详细询问新区土改情况:
  小平同志:
  请回答下列问题:
  (一)在新区是否应当分为两种区域,一种是可以迅速建立巩固根据地的,一种是要经过长期拉锯战才能建立巩固根据地的,对两种区域的工作采取不同的政策?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打土豪,分田地(8)
(二)新区土改是按土地法大纲平分,还是对富农及某些弱小地主暂时不动?新区中富农及弱小地主态度如何?
  (三)是否有开明绅士和我们合作?
  (四)是否有许多知识分子和我们合作或表示中立?
  (五)各阶层商人态度如何?我军是否可以避免向新区工商业资本家进行筹款?如果筹款,方式如何?
  (六)如何处理国民党政府、党部、三青团的各种人员?其中是否有些人是可以争取的?如何处理保甲长?
  毛泽东《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
  邓小平在接到毛泽东询问新区土改的电报后,于1948年1月15日和1月22日连续向中央发出电报,详细介绍了大别山区土改的经验教训,其中关于要根据新区特点区分两种区域实行土改的思想尤为重要。邓小平提出,大别山有1200万人口,可分两种区域,即巩固区和游击区。在巩固区可以进行土改,在游击区不能急于平分土地,但应深入宣传土地法大纲。
  党中央收到邓小平电报后,毛泽东起草了一份长电,系统地阐述了新区土改政策:1、土改不能性急,大体用三年时间完成;2、新区土改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打击地主、中立富农,第二阶段平分一切封建地主阶级土地;3、应区分两种区域,采取不同策略。第一种是敌人以后不易再来,即使再来也不能久占的地区,可进行土改;第二种是敌人还能再来,并将久占的地区,还不能进行土改,应该先向群众做宣传。
  2月6日,毛泽东将这份电报,发给邓小平,“请小平分析比较电复。”
  2月8日,邓小平复电党中央和毛主席。他在电报中对大别山土改出现的一些问题,主动承担了责任,并明确提出了新区建设的方针政策:一、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团结90%以上的人,中立那些可以中立或暂时中立的人;二、区分巩固区、游击区的不同政策;三、禁止乱杀人;四、注意工商政策。在注意事项中,他还特别指出:暂时不斗富农不分底财。使地主,特别是小地主能够生活,不要一扫而光。复电中还讲到,地主经营的工商业应该保留,不予没收。
  毛泽东收到邓小平的电报后,立即转发各区,并加上批语:“小平所述大别山经验极可宝贵,望各地各军采纳应用……”
  2月15日,毛泽东以2月6日长电为基础,为中共中央起草了《新解放区土改要点》的党内指示,下发各区。毛泽东与邓小平就大别山土改问题电报往来情况参见冷溶:《新区农村工作政策的转变》(《二十八年间——从师政委到总书记》第三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第228页。)
  根据党中央和邓小平的指示,1948年3月12日,鄂豫区党委明确宣布停止土改过火的做法,并到处张贴布告,保护厂主、店主照常营业,对被侵犯的中农户,赔礼道歉,退回错分的土地财物。接着又宣布对没有反攻倒算的地主保障安全,使他们安心生产。实行主、佃都同意的减租减息政策,清理超征和群众错分而又无法退赔的工商财物。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仅新县即退赔六七万块银元。这样做,很快减少了对共产党有对立情绪的人,社会秩序逐渐恢复正常,一些土绅也开始和共产党合作。
  刘邓大军在大别山的“土改”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同时也为党中央的政策制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以后的土地改革等各方面的斗争,起了重要作用。
  这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激战张家店(1)
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对远在大别山的刘邓大军极为关注,对大别山的险恶环境,毛泽东也是有顾虑的。刘邓大军刚进入大别山时,毛泽东就致电刘邓:“在目前几个星期内,必须避免打大仗,专打分散薄弱之敌,不打集中强大之敌,待我军习惯于无后方外线行动,养精蓄锐,又在有利于我之敌情、地形条件下,方可考虑打大仗。”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编著《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解放战争史》第三卷,军事科学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第87页。
  刘邓大军向大别山区的英山县城开进
  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刘邓大军必须得打几场像样的大仗。大别山的群众之所以不敢公开接触解放军,他们最大的疑虑就是解放军能否立足生根。随着国民党军源源不断向大别山开来,他们的疑虑也越来越重。解放军到处宣传决不再走,要与鄂豫皖人民共存亡,说归说,做归做,群众不亲眼看到解放军打几场大仗,打击一下国民党军的嚣张气焰,他们是不会相信的。另外,为鼓舞部队士气,也有必要打几仗。冷的冬,热的雪——刘邓大军在1947年的那个寒冬
  这个问题显得更为迫切。当年还是六纵十六旅四十七团机枪连战士的赵魁华回忆说:
  在大别山转了一个来月,战士们的牢骚很大,主要是没仗打。那时大家最盼打仗,打了仗,一是能有支好枪,把自己的枪扔掉,换上一支好枪,所以打了仗后,有时是清一色的三八大盖,有时是清一色的美国卡宾枪,就看对方国民党军是什么装备了。二是打了仗,就有了充足的子弹。三是能找个雨伞、雨衣之类的东西。营以上干部主要是弄匹好马,一个得力的警卫员,一支好手枪。团以上干部的三大件是卡宾枪、小撸子(手枪)、好马。战士们盼打仗,还有一点,就是不打仗,没钱没烟抽。打完仗,打扫战场,虽说缴获归公,要组织点验,查谁私藏了金戒指、钢洋,但多少也能留一点,最主要的是有烟抽了。其实打起仗来,开小差的倒不多,不打仗了,开小差的倒多了,主要是北方人,没穿的,吃饭也是有一顿吃一顿,没了就饿着,一点保障也没有,整天也不打仗,群众又躲着我们。战士们怪话很多,打仗死了就算了,就怕在这不死不活地耗着。
  打几个大胜仗
  但一开始的三个仗都没有打好。
  1947年9月7日鲁道源率领国民党军整五十八师进至商城以北,刘邓立即做出部署,准备歼灭整五十八师。二纵主攻,一纵一旅扼守经扶、泼陂河大道,阻击敌四十八师增援。当天,二纵在商城以北河凤桥与敌五十八师交火。五十八师立即收缩于观音山、黄山头等制高点,固守待援。刘邓大军一直在晋冀鲁豫平原上作战,没有打过山地战,只管猛冲,不但没有打下来,而且伤亡较大,二纵六旅副政委彭学桂也牺牲了。一纵一旅在经扶至商城的公路上阻击敌四十八师,也遭受了极大困难。
  一纵一旅经过艰苦奋战,仍旧没有顶住敌四十八师的进攻。9日,敌四十八师先头部队与五十八师会合。刘邓见战机已失,下令撤退。9月11日,毛泽东电告刘邓:“目前几个月内,你们作战似应避开桂系主力七师、四十八师,集中主力歼灭中央系及滇军。因七师较强,不易俘缴,四十八师情况不明,似和七师相差不远,而中央系各部及滇军五十八师则在运动中,易于歼俘。”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编著《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解放战争史》第三卷,军事科学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第91—92页。
  正如毛泽东这个电报中所说的,国民党军桂系军队战斗力较强,素以顽强、勇猛、狡诈著称,在军阀混战中,颇有战功。经过无数次混战,蒋介石基本上把那些杂牌军收拾得服服帖帖,但对桂军一直无可奈何,最后还是靠解放军来收拾。当时针对西南地区的地方军队,国民党军中就曾有“滇军、贵军两只羊,东边湘军恶如狼。广西猴子是桂军,恶如老虎凶如狼”的说法。
  

激战张家店(2)
刘邓大军一进入大别山,桂系的整七师、整四十八师就尾随而来。特别是整七师,是桂系的起家部队,由第七军改编而来。在李宗仁、白崇禧等人的苦心经营下,第七军成为了一支能征善战的部队。第七军在北伐期间,战功卓著,特别是在南京外围龙潭和第一军等部与北洋军阀孙传芳部7万余众恶战5昼夜,击败孙军,致使孙传芳从此一蹶不振,第七军也赢得了“钢七军”的称号。整四十八师战斗力也很强,它本来就是由第七军出桂参加北伐时留桂部队扩编而成,原为第十五军,抗战爆发后,改编为第四十八军,有“加钢黄鳝”的绰号,能打能跑,战机抓得较准。在红军长征时,廖磊率第七军两个师,夏威率第十五军两个师参加对红军的“追剿”作战,在湘江之战中,使红军遭受了重大损失。据《红一方面军军史》中记载:“夏威指挥所部两个师又一个团,对我红五师发起疯狂进攻,红五师自师参谋长胡浚以下,团、营、连干部几乎全部非伤即亡,全师3000多人,损失就达2000多人。在光华铺,夏威所部一个师又一个团与我红四师第十团展开大厮杀,仅一天之内,我红四师第十团团长与继任团长都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其他指战员伤亡自然可想而知。”在此役中,被阻于湘江东岸的红三十四师、红十八团,虽经英勇战斗,但最后还是弹尽粮绝,大部壮烈牺牲。红十八团最后只冲出三四十人,几乎全军覆没。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从长征开始时的万人锐减到3万人,这里面有国民党“中央军”的功劳,但桂军第七军、第十五军也出力不少。在抗战时,第七军、第四十八军积极努力,也付出了牺牲,取得了很大的战绩。抗战胜利后,第七军、第四十八军投入了华东战场。第七军虽说只有两个师,但仗着自己的优势装备,横冲直撞,到处“惹是生非”。1946年8月,山东野战军集中7个团的兵力,将第七军第一七二师3个团包围在泗县城里。经过两昼夜激战未能攻克该城,且遭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