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隋朝兴亡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闲话隋朝兴亡事-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王雄(公元506—564年),字胡布头,太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人。

    其正是在我们前面所说那次与北齐的洛阳之战中,率所部在邙山(今河南洛阳市北),与齐国猛人斛律光接战。

    这王雄显出英勇,是因为对手的名气,要在他之上,这便是斗志的作用。

    于是,王雄驰马挺槊,冲入斛律光阵中。

    这斛律光见他来势凶猛,竟然忘了他是全军主帅,掉头就跑。

    而这王雄却不放过,二人一前一后,跑出阵中来。

    斛律光落荒而逃。

    似乎猛人斛律光,看来没人们传说的那么厉害。

    事情有些蹊跷。

    因为猛人斛律光要是逃跑的话,不可能还未交手,就跑得比兔子还快。

    是否为诈败?且有很大可能是关老爷长常用的拖刀计。

    王雄应该看出来,且他并非有勇无谋的匹夫。

    但是王雄是没看出来,究其原因,恐怕主要是想露一手。

    不过,从当时的情况上看,这斛律光身边的随从要么被杀,要么跑了,反正他身边身边只有一个奴仆,看起来并不是随护的卫士,真不知这位猛人上阵,还在人揣水送茶侍奉着,够大牌的。

    再看他那箭袋,也只剩下一枝箭,在此之前,一定是射了好几枝箭,都被王雄躲过去了。

    因此,真败还是假败,我们现在看来,搞不清楚。

    那么,王雄在当时,很短的时间,也一定搞不清楚。

    但他还是为确保险起见,追着追着,停了下来,在离这位猛人丈余开外,勒马立住。

    因为看起来猛人斛律光,象是跑不动了,先停下喘气。

    王雄于是对手下败将说道:我惜你有武略而不杀,却要把你生擒活捉,去见周天子。

    这话是够剌激的。

    的确,如能成功,无疑是大功一件,因为这斛律光是什么人?北齐的元帅。

    没想到的是,这位猛人却执弓射箭,一箭既出,正中王雄前额,王雄抱马退走,至营而卒,时年58岁。

    由此看来,这斛律光虽然被逼到绝境,却是以弱示人,加上乘人不备,胜之不武,但胜之在智。

    这样说来,是不是一开始,就是个骗局,王雄最后还是中了拖刀计?

    从形势判断上讲,北周兵不是北齐的六镇兵的对手,各路皆不能胜,局势上是处于下风,王雄一人独于万军之中,要直取这位元帅首级,看来想如探囊取物,却并非容易。

    斛律光身为猛人,未被告王雄一下子取了项上人头,却也象跑得鞋子都丢了似的,有些说不太通。

    这段历史看起来是有点奇怪。

    但不管怎么说,老子英雄是无疑的,这做儿子的,其实也不差。只是性格上有点不太象。

    这王谦,性格恭谦、谨慎,看起来好象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官做到四川省省长,有相当原因是沾了老爷子的光。

    其父王雄“仪貌魁梧,少有谋略”(后面一点,好象有点问题),征战东西,功勋卓著,在西魏时,就做了柱国大将军。北周武时,进封庸国公,封邑万户,不久出为泾州刺史,泾州总管诸军事。

    因王雄在对北齐作战中,光荣牺牲,朝廷开会,通过对王谦的抚恤方式,即授其官职柱国大将军,以承父业。

    但王谦同志,却以正在守丧期为由,拒绝接受。

    并非其尽孝道之志坚强,而是因为北周在礼仪上,搞复辟,学习西周的做法,而按周礼,守丧期是要弃官回家尽孝的,更不用说接受为官的新任命。

    正因为有官不做并非出真心,所以才要夺情。

    所以周武帝手诏夺情,国事大于家事,皇命可以让这守孝三年提前结束,于是,王谦做为烈士后代,承袭庸国公爵位,邑万户。

    因为皇恩浩荡,所以不得不报答。

    北周建德五年(公元576年),吐谷浑政权内部发生内讧,周武帝趁机派皇太子宇文赟率大军攻伐吐谷浑。

    军至伏俟城,该城在现在青海湖边,吐谷浑王率七千骑应战。

    虽然少数民族能打,但人数上不占优势,一仗下来,吐谷浑兵败溃退,慕容夸吕逃遁。

    部分原因是,北周宇文氏及其大部分兵将,也是少数民族出身。少数民族兄弟之间打仗,单兵战斗力,应该不分高低,但这次北周人数上占优势。

    吐谷浑原为辽东鲜卑慕容部的一支,游牧于今辽宁义县内。慕容部原是檀石槐部落联盟的一部,公元三世纪二十年代迁往辽西,至涉归时迁居于辽东(今辽宁锦州一带),过着游牧生活,史称辽东鲜卑,这与同为鲜卑族的北周宇文氏以及这一干武川集团的人,同宗同源,三百年前是一家。

    慕容夸吕(?-591年),是第一个自称可汗的吐谷浑首领。而伏俟城,在青海湖西十五里。西魏曾将济南王元匡的孙女广乐公主嫁给夸吕为妻。

    这吐谷浑人因为要放羊牧马,所以虽建设了城郭而不居,天当被地当床,那里有水草就赶了牛羊到那里。其地盘所谓东西三千里,南北千余里,不大但也不是太小,但因为生活所需,时常要找从邻居拿,也就是抢。

    这样的邻居,是难处的。抢了一次就算了,但生活所需天天要有,所以为了生活,抢了一次,还有第二次,次数多了就要打起来,打一次可以管一段时间,但不会太常。

    但这一次北周的动作玩得大了点,仗打胜了,还抓了好些没有来得及跑的吐谷浑人,还占了邻居的好些地盘,包括今今甘肃洮阳、洪和,以及廓州(今青海贵德)、覃州(今四川黑水)、芳洲(今甘肃迭部东南、四川若尔盖之北)、叠州(今甘肃迭部县)、宕州(今甘肃宕昌县)、邓州(今四川南坪县),可见收获颇丰。

    吐谷浑因此被暂时打服,恢复朝贡。

    而这一仗,王谦发扬武将家门的光荣传统,因力战而有功。

    这到有点不太象王谦的谦恭的性格。

    书生耍大刀,让人眼前一亮,然后从有点搞不懂,到想起他的父亲是名将的遗传基因在起作用,这无疑是做名人之后的人生阴影。

    过不多久,北周又开仗,这次是北周武帝亲自出马东征,这应该是北周武帝建设立丰功伟绩的灭齐之战,王谦之父就是在第一次与北齐发生的大规模战斗中,壮烈牺牲的。

    因此这一次王谦是继承先辈子的未尽事业,还可以找北齐人报这家仇,所以又力战,一点也不奇怪。

    因战功,烈士后代王谦,进上柱国,成了益州总管。

    这也就是在此之前的情况。

    而现在烈士后代王谦要起后反对杨坚,在后者所作的舆论宣传中,是反对皇帝的叛逆,是造反。但在王谦的旗号上,写满的则是忠君爱国,是为国除害,所以认识不同,让后人有机会拿这事说话。

    但王谦不同意杨坚当政,是在杨坚已经生米做成熟饭,挟九岁小朋友皇帝以令诸候以后发生的。

    这个不同意本来只是保留意见,演变成不同意的实际行动,是因为杨坚要换人。

    杨坚把梁睿派到四川当省长,却对下一步有关王谦同志的人事安排问题,只字未提。

    这种情况到不是与其等死,不如反了,而是与其被罢官,明摆着要反人逼急,不如反了。

    所以在给力上,与韩信背水一战的前置条件,还是的所不同的。

    反还是不反,这是个问题。还是反了,也是问题。

    问题是,杨坚怎么会想起要换人?这不象王谦同志怎么会这样做,那么清楚。

    有关于这个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但是,杨坚当政,要用亲信,这是肯定的,而王谦没有及时表达,要做杨坚亲信的愿望,是因为一下子还看不清形势,这与历史上说他这人才能有限有关。

    然而,还另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尉迟迥。

    鲜卑人尉迟迥,鲜卑人,是“宁蜀公”,在北周太祖宇文泰时期,就开始经营蜀地。

    公元553年,尉迟迥率一万二千人南下伐蜀,兵不血刃,全取蜀地。既为西魏夺得重要的战略要地,也为自己搞定了一块地盘。

    其以伐蜀有功,拜大都督,即担任下辖益州和潼州等十八州的大军区司令。

    而这在尉迟迥任省长期间,政绩显著,依法办事,经常深入农户,访搞好扶贫工作,弄得四川人民,很怀念他。

    虽然他在四川,只干了四年。

    这是因为他还是个孝子。

    大长公主,即皇帝的姑妈,是他的母亲。因年高多病,尉迟省长听到这方面的消息,时常显得形容憔悴,忧心如焚的样子。

    这事被宇文泰皇帝知道后,召回朝廷,给他派了个大鸿胪的官。

    一方面是以全其孝道,另一方面也是考虑到这人既可以兵不血刃,取人城池,在管理少数民族事务方面有特长,而这大鸿胪就是国家民委主任。

    蜀人思之,立碑颂德。

    当官能做到老百姓为其歌功颂德,树碑立传,应该是不容易的。

    但好事有时会成为坏事,这民心,也是皇帝所要的,做臣子的过份要这东西,是会惹来猜忌的。

    正因为如此,当官不论好坏,皇上都要不会让某人在一个地方呆得太久。

    尉迟迥也只在四川呆了四年。

    他后面的接任者是宇文宪,这人是宇文家的才俊,以善谋和长得帅著称。

    如前所说,这尉迟迥几乎可以称为宇文家的家将,起兵反对杨坚,也是为了宇文家的天下,这前后联系起来,曾为梁朝属地的,与中原隔绝上百年的益州,被尉迟迥和宇文宪打造成为宇文家的根基,战时成为革命根据地,并不是子虚乌有。

    而这王谦,同样是在北周高祖宇文邕的提拨下成长,是不争的事实,因此,这前面两人和这后面这们王同志之间的关系,可想而知,说是非同一般,并不过份。

    所以,尽管犹豫,王省长还是起兵了。



………【第一节 战场】………

    当时的斗争形势,是这样的:

    正面战场,尉迟迥所统辖的以相州为中心,以总管身份所管辖的相(治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卫(治朝歌,今河南淇县)、黎(治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沼(治广年,今河北永年东南)、贝(治武城,今河北清河西北)、赵(治广阿,今河北隆尧东)、冀(治信都,今河北冀县)、瀛(治赵都军城,今河北河间)、沧(治饶安,今河北盐山西南)等州,加上他的侄子尉迟勤所统辖的青、齐、胶、光、莒等崐州(均属今山东省),拿起刀枪的人数,已有数十万。

    答应起兵,并宣布独立,且暂时采取观望态度的有:荥州(治成皋,今河南汜水)刺史宇文胄(此人事迹前面已介绍过),申州(治平阳,今河南信阳)刺史李惠等。

    不战而降的有: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永桥镇将领纥豆陵惠,听说尉迟名将起兵,先献城池。

    开始出兵支援,自行攻城掠地的有:徐州(治彭城,今江苏徐州)总管司录,即举善弹恶的言官席毗罗(此人事迹前面也说过),已占据兖州(今山东省兖州);前东平郡(山东济宁市)太守毕义绪,占据兰陵(今山东省苍山县);东楚州(今江苏泗阳县)刺史费也,只是开始出动兵马,打那里还没有消息。

    综合以上情况,从尉迟名将的角度来看,河南省一半的地盘,整个山东(太行山以东)除沂州(治琅邪,今山东临沂西)外,应该都在尉控制中。

    在杨坚还未组织起征讨大军前,尉迟名将实际已先走一步,分路进攻。

    纥豆陵惠攻陷巨鹿(今河北平乡东南),接着又进围恒州(今山西省大同市);

    大将军石逊攻打建州(治高都,今山西晋城东北),建州刺史宇文弁也以州城投降;

    西道(国家西部)行台,即西部地区行政长官韩长业,已攻占潞州(今山西省上党地区),生擒潞州刺史赵威,并任命潞州城人郭子胜为刺史;

    上大将军宇文威攻打汴州(河南省开封市);

    莒州(今山东省莒县刺史)乌丸尼等率领青、齐两州军队围攻沂州(今山东省临沂市);

    大将军檀让攻克曹(治左城,今山东曹县西北)、亳(治小黄,今安徽亳县)二州后,驻军梁郡(此事在前面说过);

    席毗罗以八万之众,驻兵蕃城,攻克了昌虑(今山东省滕州市羊庄镇)、下邑(今河南夏邑)两县城,看来这位言官实为急先锋,活动半径很大;李惠自申州进攻永州(治楚城,今河南信阳北长台关西),攻克了永州城。

    同时,尉迟名将从战略上考虑,把他的一个儿子押给了地处江南的陈朝,请求国际援助,但这个举动要担保的事项,是不清楚的。

    是不是有关于如果打败杨坚,承诺割让城池,还是付给兵饷,不得面知。

    但这样做,应该看出这种引狼入室,不顾一切的做法,是有难以原谅之处,且对他,有害无益。

    因为当时的陈朝,国运虽已处于江河日下之势,但毕竟一直和北周的对峙多年,实为心腹大患。

    尉迟名将少的正是政治头脑,此事一出,卖国贼的帽子,会被告人从箱子底下翻出来,戴在此公头上,大是大了点,却也还戴得下。

    从上面的情况可以看出,尉迟迥数十万人马,是以他自己所率领导的关中兵为核心,最重要的是得到了他的侄子尉迟勤的支持,应该说,此人实际上起到了很重要的模范带头作用,以致差不多整个山东省的各州都参加了这次叛乱。

    究其原因,是因为这在方原是北齐的地盘,刚被北周灭了才几年(公元576年北周武帝灭北齐),人心不稳,是一大缘由。

    而尉迟迥起兵,因其个人影响和实力,所引起的震动还是很大的。

    其派兵或令反叛响应的各州分路进攻,直指山西和河南,是为了与从山东西进的尉迟勤形成呼应。

    但各路人马并没有,也不可能立刻做到合兵一处。

    所以其声势很大,但几路出击的人马撒开去,形成不了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