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隋朝兴亡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闲话隋朝兴亡事- 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牡胤剑蛴写颐欠⒒酉胂罅Γ员救嗽诖瞬荒馨严胂笮闯墒钦嬗心敲椿厥拢还幸坏憧梢钥隙ǖ氖牵庵智榭龅某鱿郑加朐诖酥埃退拇竽愿唢G,商量过的缘故。

    韦名将对这些情况,是事后知道,还是不知道,也说不清楚,现在这只征讨大军,有两个指挥行动的大脑,所以对于事后的胜利成果,就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这仗,是韦名将打的,这当然是没有问题的,但要说是韦名将打胜的,也就有了第二种说法,出主意的是高颎,宇文件忻可以作证,因为高颎的确是与他商量过,如此这般。

    不过,后面这种说法的支持者,有一个叫李洵的人,可以站出来作证。

    有这二人证明,所以高颎说,有一定的可信度。

    这人就是韦孝宽的参谋长李洵。

    他是七总管之一,是李穆之兄李贤的儿子。因李穆决定支持杨坚,就以其所辖并州兵,让这位侄子领着,报名参加这次战斗。在他所带来的这支军队中,还包括李洵的之弟李崇,所派来的怀州兵。

    他就是那位举报梁士彦等人收受过尉迟迥军饷的人。

    而在这被举报人中,包括宇文忻。

    按说这二人同时被高颎看中,其中原因,尚且不明。



………【第三节 主攻(9)】………

    当然,对于这位李洵,因为他的举报行为,可以反证他是可靠的,高颎能当这个监军,也是因为他的功劳,所以高颎有事找他商量,是可以理解的。

    不过,有些难以理解的是,这高颎为什么有话不直接向总司令韦孝宽说,找这二人来,有点象是在韦总司令手下搞特务活动。

    这种情况,只能说明,当时韦总司令,有点裹足不前。

    除了宇文忻,李洵所带来的并州兵和怀州兵,应该是这支大军中的精锐。

    并州管辖今山西太原、上党等地方,此处为代国故地,过去曾是鲜卑族人游牧的地方,民风强悍,天下精兵皆出于燕代,是因为这个地方的人长期以来经历战乱,中原政权一直难以有效防止游牧民族的袭扰,让这里成了反复争夺的要冲,因而生活在这个地方的人,不得不习武以自卫,因此成为一块培养精兵的特殊土壤。

    而怀州(今河南省沁阳市)李崇派来的兵,即河内兵,这个称呼,从三国袁绍时,就开始让我们知晓的,同样也是以能打而闻名。河内地区,自古战事频繁,这个地方的人,对应召入伍,习以为常,不过,他们到是汉人组成的部队。

    因此,高监军要用这两支部队,作为中坚力量,则势必要找李洵来说事。

    宇文忻在这一点上,应该是有大局观的人,因为这高监军让他折服,折服后就不好计较高监军要用的人。

    因此,一个的对付尉迟迥的计划,在他们三人中行成。

    用别人,高监军没有把握。既然要计划,那就要有把握。

    催生出这个计划的,是韦名将初次出战,就发现打不过对方。因为看那对方的阵势,再加上韦名将这几十年来对尉迟迥的了解,心时里就感到不太有把握,尉迟迥的兵,果然凶猛,双方一接触,就很快看出强弱。

    这当然只是试探性进攻,不过,这一试,到让韦名将变得犹豫不决起来。

    韦名将没有说什么时候再开打。这就是名将的不同之处。

    且韦名将还下达了后撤的命令。

    看来执行工作也不那么好搞,遇到阻力,应该是常见的。



………【第三节 主攻(10)】………

    因此,高颎虽只是个监军,但不能光监督别人打仗,看别人到底打还是不打,打得怎样等等,在这种情况下,该出手时不出手,也是不对的。

    所以他们三人,制定了一个绝对可以称之为神奇的计划。

    这个计划最原初的创意,来自于高监军确实是个正直的人,他监督军,不是只看被监督对象怎么样,而是看被监督对象在面对敌方时,究竟会怎样,这是相对论的中国版,最初的萌芽状态。

    基于这一点,高监军观察对方,应该说是很仔细的。

    因为除了尉迟迥那些摆开阵势的兵以外,他还注意到了在这些一字长蛇阵摆开的,十多万人黑压压的一片之外,在他们身后,是邺城的城墙,巍然崇举,其高若山。



………【第三节 主攻(11)】………

    要知道,这邺城,为历代皇帝所喜爱,做为龙蟠虎踞之地,所以城市建设搞得特别好,且皇上大人为了能睡好觉,这城墙当然也就修得特别牢实,要是这尉迟迥不出不定期对阵,而是躲回城去,真要攻打,恐怕是一时是难以有什么效果的。

    从这一点上说,韦名将下令撤退,恐怕并不只是因为怕不是尉迟迥的对手那么简单。

    不过,高监督军虽然不知道韦名将下一步的打算,因为他只是个监军,现在却找到了一个可以说是简单有效的办法,足以克敌制胜。

    因为他经过仔细观察,发现这邺城的城墙头上,城墙角下,同样也站了黑压压的一片人,人头簇拥,却不是当兵的,而是老百姓,男女不限。

    这些人看稀奇,看古怪,居然看起打仗来了,象看世界杯一样,胆子真大呀,还是出了什么问题?

    出现这种情况,是有点让人想不到。

    因为这些老百姓,经过再三观察,可以肯定,他们是来看热闹的。

    高监军心中一动。

    所谓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就是说这种情况。

    高监军把这李洵和宇文忻找来,第一句话是说,事情很急,我们等不起。

    要翻译这句话,这句话还要翻译吗,要的。

    急从何来,大道理是火灾发生,越早灭火,越好,这不用说。

    二是韦名将有点慢,这要是慢,大军远到,粮草能用多少天不知道,尉迟迥要是缩回城去,就更难办了。

    还有那尉迟勤随后赶到的5万人马。

    如此等等。

    接下来,高监军说出了他的法子,让这二位摇了摇头,发现说的人和听的人,都不是在做梦。



………【第三节 主攻(12)】………

    高监军一脸严肃。

    这是真的,且还有如此这般的交待。

    如果事不是事后果然有效,很难象想这是一个有关于十多万大军进攻的军事计划。

    明着打,打不过,或者打个平手,那就会拖很长时间。

    怎么才能打赢,两边人的人数,差不多。

    而韦名将没有想好,是不会动手的。

    只是不知道这招阴的,韦名将是怎样审查通过的。

    因为后撤的北周军队,又在邺城下摆开了阵势。

    尉迟迥按照老样子,亮出家底,十多万人,黑压压的一片。

    他身后的巍峨城墙上,城墙角下,也是黑压压的一片人头。

    放箭,箭矢如雨。

    北周军队开始进攻。

    但是奇怪,如雨的箭矢,并没有射向那些急忙举起盾牌的尉迟士兵们,不知道飞向了哪里。

    怎么搞的。



………【第三节 主攻(13)】………

    这么差劲,摆明了人肉靶在面前,射不中,怨谁?那就不要怪爷们不客气了。

    这就有点象中国足球队的表现,临门一脚,万众屏息,却射歪了,不仅射不中球门,还射到了观众席上。

    是的,那些正在城头观风景的百姓们,发出了一片山呼海啸般的惊叫声,不中喝彩,也不是喝倒彩,而是被这北周军队的臭箭术,射中了。

    如雨的箭矢,倒了的却是一片观众。

    打仗还有观众,有男有女,的点象在拍电视连续剧,反正不太象是真的。

    但事实如此。

    于是,人群互相推搡践踏,呼声震天。

    忽视有人高叫,“贼败啦!”

    声音高亢、嘹亮,犹如晴空霹雳。没想到这位猛将兄,还是位男高音。

    不料这一声既起,北周军队中忽地发出一片相同的呼声,好多人扯着嗓子,象在喊什么莫明其妙的囗号。

    真是见鬼了,这不好好的,连根毫毛都没伤着,怎么就败了?

    尉迟迥的关中兵,打过很多次仗,没见过这样的。

    然而,在他们身后,那些在城墙上的老百姓,在刚才发出寻片巨大的惊叫声之后,紧接着又是一片惊恐万状的叫喊,“冲过来啦。”

    关中兵们还来不及回头去看,就是看了,也看不清楚。而站在前排的弟兄们,到是看见对面穿黑衣的并州人马,还有怀州的河内兵,如潮水般涌了过来,真正的黑压压一片。

    这些冲过来的人,象吃错了药,嘴里狂呼乱叫,不要命地挥舞着手里的刀枪,他们嘴里叫喊的,还是那句:“贼败啦!”



………【第三节 主攻(14)】………

    为首一将,正是那宇文忻,左右驰射,骁捷若飞。射过来的飞矢,箭无虚发,站在前排的弟兄中,有人纷纷倒下。

    而身后发出的巨大声浪,让他们搞不清楚发生了什么事,眼看对面的人就要冲到面前,前排的人开始后退。

    站在他们后面的人,更搞不清是怎么回事,只能跟着往后退。

    也许,这个情况是相反的:站在前排准备迎战的弟兄们,搞不清身后究竟出了什么问题,那些人竟纷纷后退。

    不论实际发生的情况具体是怎么回事,总之尉迟迥摆开的阵势,就在转眼间,崩溃了。

    后退的人,就象决堤的潮水,汹涌澎湃,后浪推前浪。

    在这种情况,任何个人的力量,是无法阻挡的,因为干脆向后转,逃跑的人,同样无法自己的行进改变方向了。

    尉迟大人的一万黄龙兵在后面,不可能阻挡得住这十几万人的溃退。

    接下来发生的,就只能称之为屠杀。

    尉迟大人也只能随大流,向后跑的方向,是邺城。

    历史的潮流,现在具体为洪水猛兽,吞噬的是挡在它面前的任何人,名将也只是一块肉,与其他人没什么太大不同。

    接下来的事,是在一天之中发生的。

    尉迟大人退守邺城,但城门一旦打开,则很难再关上,因为溃退的士兵,人如潮涌,所谓挥刀断水,水更流,用在此处,到是很形象。

    关键是,不只是自家的逃兵,后面的追兵则乘势攻入,难以阻挡。

    应该说,韦孝宽大军的冲击,一时不可能造成尉迟迥主力的重大损失,如果退守邺城,至少暂时还定不了胜负。

    史书上说,这尉迟迥已退回城中,韦孝宽随即围城,这应该包括同时进行了攻城的行动在内。

    但这邺城有点象块豆腐,一攻即破,有点不可思议。

    这里可能出现了两种情况,其一是,韦孝宽大军乘势冲进了大门来不及关上的邺城。

    但史书上说的是,韦孝宽随即兵围邺城,并没有马上进入城内。

    那么,这里有可能是第二种情况,即邺城易攻难守。

    有关这座古老都城,有没有城防工事,如果有城防工事,其究竟是不是块豆腐一样的东西,一捅即破,这确实是个问题。



………【第三节 主攻(15)】………

    然而,有关这方面的历史资料却表明,邺城的城市建设,在古代,是搞的最好的。原因是这里曾是好多个朝代的,好多任皇帝所选中的虎踞龙盘之地。

    这邺城的兴建,早自春秋的齐桓公,史料记载,其修城的公开名义,是为守护周王所居京师,但其实是为了争霸的需要,因此,当时的城市建设,是以军事设施为主。

    东汉末年(公元191年),袁绍占邺城;开始始营造宫殿,使其从军事重镇,开始转变为兼具一般城市功能的都市。

    在此之后,邺城历经三次大规模修建。

    第一次是曹魏建都邺城后。据考证,当时该城内有两重城墙;以东西道路轴线相分隔为内城和外城;,内城4门;外城7门。其中有名的借城墙加高筑成的铜雀、金虎、冰井等三台,兼具有检阅城外军马演习和城防要塞的功用。

    而其城墙的牢固,考古发掘证实,在邺北城西城墙,铜雀台南侧,位于地表下1.6米至2.5米,现存城墙高处有2.6米,宽约20米,墙体为夯土,夯实的密度大,夯土坚实,特别是发现了城墙表饰以砖,证实了后赵石虎时(公元355年)第二次修建邺城时,“饰表以砖,百步一楼……”的情况属实,而这在当时一般仅以夯土为城墙的情况下,应当是十分牢固,且城墙高度应在5米,宽2米以上的情况。

    第三次是东魏、北齐时期。公元534年高欢拥立魏孝静帝迁都邺城;为安置从洛阳来的移民来四十万户,征集民工七万六千多人;在紧靠邺北城的地方,营建邺南城,使其被告扩建为东西六里(约合2952米)、南北八里六十步(约合3542米);共11门;折合周长

    10368米;总占地面积9。2平方公里的城市。且北齐的高洋还翻修了铜雀、金兽(后赵时为避石虎的讳,金虎台已经改名为金兽台)、冰井三台,分别改名为金凤、圣应和崇光,其高度至少应在30米以上。

    而北齐在公元577年被北周所灭后,邺城做为都城,被纳入北周版图,并没有在战争中被毁坏的记录,因此,这邺城先后做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都城,其城防工事,应该是一流的。

    由此看来,邺城易攻难守之说,是难以成立的。



………【第三节 主攻(16)】………

    但邺城是在一天之内就被攻破了,这是事实。

    如要做出清楚解释,还有一些可能,可以假设:比如,尉迟迥没料到兵败会如此之快,来不及布防,而韦孝宽挥众,乘机发动攻城战的情况出现。

    但对这一情况,可以有所反驳是,尉迟迥是个久经战阵的宿将,率大军出战,邺城不可能无人防守。

    那么,对此只能解释为,那些逃回邺城的兵中,既有本方,也有反方,冲进来的人中,就有那位叫崔弘度的行军总管。

    还有就是李洵和贺楼子干。

    先说这位崔弘度。

    此人为后来隋朝有名的酷吏。后来的长安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