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隋朝兴亡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闲话隋朝兴亡事-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位吕苦桃,自己生的孩子,伸出手去抱,却忽看见他头上长出了角,身上遍体生出鳞片,吓了一大跳,这可不得了,而这里的说书人的意思是,这孩子,是龙的样子。

    于是吕苦桃大娘,吓得把孩子扔在地上,正好让尼姑进来看见,更是吓了一跳,囗中所说,却是难懂:“已惊我儿”(怎么会又变成了尼姑的儿子?),还说把孩子摔在了地上,会使他会晚得天下,如此等等。

    当然,这是千古雷同的,皇帝的出生时的产房记录。

    记载此事的《隋书》,其作者都是唐代的饱学之士,被誉为具有很高的修史水平,但却在此种国家公文中,弄神弄鬼,目的就是蒙人。

    而我们这里要说的是,这位娘胎中出来的龙子,在一开头就所起的出大事了的时候,还不是皇帝,所以这个时刻,对他来说,是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

    而在此时,他已有四十岁,就年龄而言,不算太晚,但肯定不算太早,也许这正应了那位尼姑接生婆所说的话。

    在此以前,一位被人看出将来要当皇帝的人,是极其危险的。

    虽然结果往往是有惊无险,但说这种故事的人,却是从结果说开去,让听故事的人陷入其循环论证的圈套中,这个圈套的逻辑是:这人后来做了皇帝,所以他先前肯定不会一点破绽都没有露出,而看出他后来皇帝要做皇帝的人,之所以断无虚言,是因为他后来做了皇帝,当然,都是后来的人说的。

    这位被后来者看出,他当时其实是龙的传人,弘农郡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县)人,鲜卑赐姓是普六茹。

    那时是少数民族当家作主人,这鲜卑姓不仅说明他是少数民族出身,还可以闻名知人,证明他血统是高贵的。

    其实他血统的高贵,并不只是因为有少数民族的姓,主要是因为他那战功卓著,声名显赫的父亲,所造成的老子英雄儿好汉影响,这个影响容易让人误认,似乎他一切得来全不费功夫。

    普六茹坚这位官二代,到也名副其实。

    十四岁时便开始做官,却从小显得不太聪明。

    他在专门贵族学校读过书,成绩不好,被证明不是块读书的料。

    他自己说自己";不晓书语";,把书上的话和别的什么话分开,看来并没有把读书当回事。

    而这种从小显得不太聪明的孩子,一般只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真的智商不行,还有一种是情况是,他的高智商没有显露的机会和方式,他不把读书当回事的话,只能说明书对他来说,太容易了。

    这是很可怕的,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位确实是旷古未有的高智商皇帝。

    这到不是本人所说,而是后来的读历史的人,所给的大致相同的评价。

    所以说,后来因为他而创立的那个短暂的朝代,就象它的创立者一样,拥有天才和辉煌的成就,但却是短命的。

    天才者大概都是不用太认真地读书的,所以他不久就做了骠骑大将军。

    再过不久,又封为大兴郡公。

    到公元560年,周武帝即位时,不满二十岁的普六茹坚,已做到了做了随州刺史。

    这种火箭似的升官速度,让人想起他所说的“不晓书语”这句的后面的意思是,原来他通晓的是官场语言。

    要知道,当时北周把全国分成州、郡、县三级行政区,虽说全国共有二百多个州,要比现在的省,小得多,但从级别上,这随州剌史,却相当于省长。

    而随州,位于现在的湖北北部、桐柏山脉以南,比现在的随州市行政区域要小,领有十二郡十六县,虽说当时行政区划混乱,乱设州郡,一个州,也就比现在的一个县,大不了多少,但其位置特殊,因为东有北齐,南有陈国,西南则是其附庸小国梁的邻居,这样一种三角关系,是有很重要的战略意义的,尤其是在战争就象家常便饭的当时。

    而这位不满二十岁,嘴上无毛的小青年,就当了个省长,封疆大吏,虽说有老爷子的关系当上了,但当不当得下去,是否让人放心,却并不是他爹帮得上忙的。

    六年后,当朝的柱国、大将军独孤信看出了他的前程远大,就把刚十四岁的女儿许给了他,这就是后来有名的独孤皇后。

    所以,这位龙子,在仕途上一路高歌猛,到这宣皇帝差不多就只是气若游丝,眼看就要灯枯油尽时,普六茹坚,已官至柱国大将军,大司马,大前疑,封爵随国公。

    没想到这个随字,后来经他发明创造,改成了隋,成为其改换门庭,重新注册公司的新字号。

    而所谓柱国大将军,在北周设置“八柱国”,也就是八大元帅。

    当时北周全国实行府兵制,也就是中央军和地方官员开府设置的地方杂牌军,相结合的军队体制。

    将全**队划分为归十二个大将军统领的二十四个军府,相当于现在的各大军区。而这十二个大将军,又归八柱国领导,不过,这种北周初建时的官制,后来的柱国变成立了荣誉称号,没有实际的兵权。

    但这位普六茹坚的柱国大将军,不只是挂名的,他还有一个重要的职位,即为北周宣帝任命的“四辅”之一,也就是四位中央政局常委中的一位。

    这还不算,使他能够将其他三位常委:宇文盛,尉迟迥和李穆,挡在身后,而站到前台发言的重要原因是:他不仅自己拥有强大的民兵组织,还得到当时最重要的政治军事集团,即西北关陇贵族集团的支持。

    还有就是,在他这个成功男人的背后的那个女人,非同凡响。

    这个女人就是大司马独孤信的七女儿。

    而独孤信做为朝中最大派系贺拔岳、贺拔胜派系的第二代首领,同属于西北关陇集团,因为这一层裙带关系,他才可能成为普六茹坚政治上的坚强后盾。

    不仅如此,这位叫独孤伽罗的女人,才智过人,既为老公最可靠的政治搭档,是出谋划策的高手,又可称之为历史上最难得一见的闺阀。

    她这方面的本事体现为,让她那位有幸娶了独孤家的七小姐的丈夫,在新婚之夜发毒誓,永远不和别的女人生孩子,这话有没有被后人篡改,不知道,但在当时,应该算是一个爱情神话。

    但使人想不到的是,后来的普六茹坚,也确实惟命是从,忠贞不二,有过不止二房,但没有和别的女人生,这的确是千古罕见的事,由此可见这位闺阀的生猛。

    然而,这个爱情神话,作对普六茹坚忠贞不二的品德高尚的注解,是正确的,反之,却有可什得商榷之处。

    因为种种原因对于皇帝,和别的女人生孩子的事,不仅仅只涉及是否有婚外恋的成果问题,而是系关今天后的皇位继承的重大政治问题,那么,难道说当初这位独孤家的七小姐,新婚之夜,就看出她所嫁的这个男人,以后就要当皇帝?

    说是看出,是不会让人信服。

    但要是说有这样的打算,却是极有可能,且是唯物主义观点。

    那么,这就有点可怕了。

    这使我们上面所说的那个计划的开始时间,要被大大地推前。

    这越发让人感到,一个阴谋的处心积虑,它开始于很早以前,而到了现在,其遍布的阴影,是这样的庞大,无处不在。

    在这里,我们要说,唐人对这位未来的伟大君主,多有贬低,说他在夺取皇位的道路上,欺服周静帝他们孤儿寡母,皇位得来全不费工夫,其实是只看到了事情的冰山一角。

    可以让我们看到这个无形的阴谋,在密不透风的包裹外面,露出的一丝破绽之处是:普六茹坚儿童时代的密友郭荣,就曾在过去某一天的月光之夜,见这普六茹坚一脸从容,对他说,我看上观天象,下察人事,这北周朝气数尽,我将取代之。

    这郭荣当时听了,没吭气,后来想了半天,也没想明白。

    后来普六茹坚大事已成,当了丞相,正准备下一步当皇帝时,想起了这位好友郭荣,召他入朝,见了面,就笑着对他说,怎样,我说的话果然应验了吧?

    这事记载于唐朝人写的《隋书·郭荣传》,至少是离得最近的唐朝人,也猜想得到,这样大一件事,普六茹坚事前不会思想上没有准备,行动上没有体现。

    因为虽然普六茹坚的直接目标,周静帝只有九岁,他的母亲朱皇后朱满月,原是在太**里一个专门为太子管理衣服侍女,江南人,周天元宇文赟年长十几岁,因长得颇有几分姿色,被籍没(mo),即登记并没收家产而入北周东宫,却被周天元看中,在杨丽华之后立为皇后。

    可见在她争宠方面,也是有两把刷子的。

    这种情况,要说他们孤儿寡母后来被欺服,看起来是那么回事,但仔细分析,却并不是那么想当然。

    因为要说她一个曾经是犯了官司,而被强行纳入宫中的百姓人家的普通女子,没有什么支持她的政治势力,那是当然的,但静皇帝宇文阐,已经是皇帝,如何又会被随便欺服,此说并不可靠。

    其实,让普六茹坚畏惧的,并不只是眼前这个小朋友宇文阐,对付他们母子,确实也是相对容易的,而真正的对手是,那些和他一样,有此企图的人,这并不容易对付。

    这事之所以让后人看成是容易的,是因为他普六茹坚做起来,是容易的,而这正是他的能力深不可测的表现。

    在此,本人好象忽然明白了,为什么后世对此皇帝的评价,称之为古代智商最高的皇帝的原因。

    普六茹坚除了这位枕头边的女能人外,还有一个更显赫的身份,即隋国公爵号之外加国丈大人。

    因为他的长女杨丽华,是当朝皇帝五个皇后之一。

    杨丽华是历史上出名的美人之一。

    其他四位是朱满月、陈月仪、元乐尚,还有那位十四岁被周天元强行临幸的周宗室女子尉迟繁炽皇后。

    这位尉迟繁炽皇后,因与周天元的关系涉及伦理问题,以及涉及普六茹坚的那个真正对手的出现问题,后面还有出场机会。

    当时宣皇帝周天元,其实就看出这位国丈将来会行不轨之事,轩此将他的女儿杨丽华冷落到一边,并且多有羞辱之语相加。

    但杨丽华性情柔婉,面对周天元的喜怒无常,无辜大骂,并且时常会出现的欲加之于罪的危险,却能表现出出奇的冷静,不能不说与后来发生的这件事有关。

    不过,有些话还是要先说,虽然这杨皇后让普六茹坚当上了国丈,但她后来对父亲大人却表现出憎恶,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怪事。

    父女关系是最近的血缘关系,在这件事发生以前,他们父女之间,是亲密无间的。

    周天元还因为她是杨坚的女儿,而对她的态度在后来发生了很大改变,近乎于虚待。

    但是,在这件事情发生后,杨丽华却一改过去对父亲态度,惟一可以找到的解释是,是因为她虽为杨坚之女,但同时是周天元之妻,对一个女人来说,有时后者会被看得更重。

    也就是说,是因为其父之所为,损伤了夫妻关系,而且应当不是一般的损伤。

    也就是她发现了其父对周天元所做的事。



………【第三节 造假】………

    有大凡以上原因,这位普六茹坚,不干出一番大事来,那才叫怪。

    而我们在此,有了这番絮叨的铺垫之后,还是言归正传。

    要说的是,那位刘小卿正,刘房开同志,召集六人政治局常委会,对于这个会怎么开,心中是有底的,除了有一个人,就是那位颜之仪,大夫颜正卿,心中不太有把握。

    他们二人,虽说都是可以走到周天元皇帝身边的人,但是奇怪,刘房开现在才发现,他对身边这位,竟然不太了解。

    这个看法形成于两天前。

    两天前,他们六神无主地一起从宣皇帝的病榻边离开,从那个充满着呛鼻的草药味,还掺杂着怪异的陈腐气息的房间出来,就在他前脚迈出,后脚还没跟上时,颜书呆眨眼间就不见了。

    看来颜卿正这人,不那么好弄。

    对付这样的人,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会议可以不让他参加,但对会议决定的有些事,却是不能不让他知道。

    这是因为,对于宣皇帝临终留下什么遗言,只召了他们二位近前。

    虽然当时这位二十来岁的皇帝,已经说不出话来,但是,如果他们这样说出去,肯定是交不了差的。

    所以即便是皇帝当时什么也没有说,他们也要把那个没有说出来的话,用他们的话说出来,而这正是他刘小卿正面临的挑战,也同样是机会。

    而这样做的话,却离不开这位颜卿正。

    因为他是负责草拟皇帝诏书的,并且,正式的诏书,要有他的签字,才算数。

    问题是,这位颜书呆,三岁就能读《孝经》的神童,有一个不太好的遗传基因,恐怕会坏事。

    因为他的祖父颜见远,原齐国的治书御史兼中丞,在齐和帝被迫“禅位”于萧衍,南梁建立后,竟绝食好多天而死,曾经轰动一时,成为天下人都知道的新闻。这事让梁武帝很是痛恨,却又骂不出囗,只好说颜见远何必如此。可见这颜家世代书香门第,出来的都是一根筋,所以不得不防。

    刘小卿正这样想,到确实是对的,因为事情果然如他所想的一样。

    还没等他刘房开把话说完,颜卿正就跳了起来。声色俱厉,先是把这帮人臭骂了一顿,然后表达了就是死,也不能同意当反臣的意思,和他那位先祖的表现相比,一点都没有走样。

    而接下来发生的事,到是有点让人说不清楚。

    首先是,这位颜正卿不愿加入,只好随他去,但是有关宣皇帝的临终遗言,要诏告天下,却要有这位颜大人的签字,现在看来到真是难办。

    这有点象现在立遗嘱,如要有效,就要有两位与遗产继承无关的人在场,并在书面遗嘱上签字证明。但是,事情的难度在于,要让这位颜书呆当假的公证人,是不可能的。

    因为宣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