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床:大明王朝六位皇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龙床:大明王朝六位皇帝- 第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②所谓“皇嫡长子”,必须在诸皇子中居长,同时必须是正宫皇后所出。从明开国的1368年到朱厚照出生的1491年,一百二十三年间,总共仅出现过两位“皇嫡长子”,一位是朱元璋与马皇后所生的太子朱标,一位便是朱厚照。而朱标早死,只做过太子,没做皇帝。因此,朱厚照是明立国以来第一位以“皇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者。
  ③明朝最后一位皇帝思宗,亦即崇祯帝,名朱由检,排辈用字正好是第10个“由”字。
  ④《孝宗实录》卷六十一。
  ⑤《武宗实录》卷一。
  ⑥清入主中国后的南明小王朝三位皇帝不计于内。
  ⑦即杨溥、杨荣和杨士奇,他们是宣德年间内阁的主要辅臣。
   txt小说上传分享

朱厚照:一不留神当了皇帝(48)
⑧指魏武帝曹操。曹操本姓夏候,其父嵩被汉桓帝时大宦官曹腾收为养子,改姓曹。
  ⑨《明史》,宦官传一。
  {10}{11}《罪惟录》列传卷二,皇后列传。
  {12}《明史》,列传第一,后妃。
  {13}《罪惟录》。
  {14}《明史》,列传第一,后妃。
  {15}{16}《宪宗实录》,卷二百二十五。
  {17}以上参阅《明史》宦官传一、《宪宗实录》、《万历野获编》等。
  {18}《明史》,宦官传一。
  {19}孟森:《明清史讲义》。
  {20}按:沈通政极可能就是沈禄,此人交结中贵李广,贿以求腾达。李广垮台后被搜出一帙纳贿簿,沈禄之名赫然在列。事见陈洪谟《治世余闻》。另有写作“高通政”的。
  {21}《治世余闻》作“刘林”。
  {22}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三,宫闱,郑旺妖言。
  {23}《罪惟录》,帝纪卷十,孝宗纪。
  {24}{25}《治世余闻》下篇卷之四。
  {26}《万历野获编》卷三,宫闱,郑旺妖言。
  {27}《明史》,志第五十,职官三。
  {28}徐学聚:《国朝兴汇》,卷九,朝端大政九,后妃。
  {29}“青宫”即东宫,太子居东宫,中国古代以五色中的青色代东方,故称东宫为青宫。
  {30}《万历野获编》卷三,谢韩二公论选妃。
  {31}郭厚安:《弘治皇帝大传》。
  {32}《明史》,列传第五十六。
  {33}两事并见《万历野获编》卷六,内监,何文鼎。
  {34}《治世余闻》上篇卷之一。
  {35}《国朝兴汇》卷九,朝端大政九,后妃。
  {36}《明史》列传第一百八十八,外戚。
  {37}吕毖《明朝小史》,卷十“弘治纪”:“帝尝引青宫夜出宫间行,至六科廊,青宫大声言此何所?帝摇手曰:若无哗,此六科所居。太子曰:六科非上臣乎?帝曰:祖宗设六科,纠君德阙违。脱有闻,纠劾疏立至矣。按:“青宫”指朱厚照。
  {38}李东阳:《燕对录》。
  {39}《明史》,本纪第十六。
  {40}毛奇龄:《武宗外纪》。
  {41}刘向:《别录》。
  {42}《武宗实录》,卷十四。
  {43}《武宗外纪》。
  {44}《武宗实录》,卷六。
  {45}《武宗实录》,卷十。
  {46}《武宗实录》,卷十六。
  {47}《武宗实录》,卷十八。
  {48}《武宗实录》,卷十四。
  {49}《大戴礼记·千乘》。
  {50}《礼记·缁衣》。
  {51}《礼记·哀公问》。
  {52}《孟子·尽心下》。
  {53}{54}《孟子·离娄上》。
  {55}盐引,通俗地说,就是一种特殊有价凭证,如同现代的粮票布票一样。洪武三年,山西参政杨宪给朱元璋上奏折,提出一个解决边饷及其运输能力问题的办法,即利用政府对食盐的专营权,让各地商人输粮至边境,作为奖励,政府则与之一部分盐引,商人拿上盐引,便可去两淮、河东盐池等处换盐,换盐之后再卖,中间差额利润极大。朱元璋采纳了此建议,是为盐引的由来。
  {56}《武宗实录》,卷十七。
  {57}{58}《明史》,列传第六十九。
  {59}《明史》,列传第七十四。
  {60}《明史》,列传第六十九。
  {61}《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四。
  {62}{63}“疏入,上惊泣不食,诸阉大惧。”郑晓:《今言》,卷四,二百六十六。
  {64}司礼监居明内廷十二监四司八局所谓“二十四衙门”之首,永乐以来,掌司礼监者权力极大,甚至逐渐握有“批硃权”(即朝廷最高决策权),在某种意义上,实际权力或在首辅之上。
  {65}《明史》,列传第六十九。
  

朱厚照:一不留神当了皇帝(49)
{66}《武宗实录》,卷十八。
  {67}《明史》,列传第六十九。
  {68}《明史》,列传第七十四。
  {69}《武宗实录》,卷十八。
  {70}《明史》,列传第六十九。
  {71}《继世纪闻》,卷一。
  {72}《明史》,列传第七十四。
  {73}这里采用明人笔记《智品》(樊玉冲编撰,於伦增补)的叙事,亦见于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四十三,刘瑾用事,与《明史》略不同。《明史》称康李素相“倡和”,关系不错;但《本末》和《智品》所述,似更见人物性情。
  {74}《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四。
  {75}印鸾章:《明鉴纲目》,卷八,武宗毅皇帝。
  {76}焦竑:《玉堂丛语》,卷之七,规讽。
  {77}《继世余闻》,卷之一。
  {78}《明史纪事本末》,卷四十三。
  {79}《明史·列传第六十九》:“东阳奉命编《通鉴纂要》。既成,瑾令人摘笔画小疵,除誊录官数人名,欲因以及东阳。东阳大窘,属芳与张彩为解,乃已。”
  {80}杜牧:《阿房宫赋》。
  {81}《武宗实录》,卷一百一十六。
  {82}《万历野获编》,卷一,列朝。
  {83}《武宗实录》,卷九十三。
  {84}《武宗实录》,卷二十九。
  {85}《武宗外纪》。
  {86}《武宗实录》,卷二十九。
  {87}《武宗外纪》。
  {88}{89}《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五。
  {90}《罪惟录》,帝纪卷十一。
  {91}《明史纪事本末》,卷四十九。
  {92}《武宗外纪》。
  {93}《武宗实录》,卷二十四。
  {94}《武宗实录》,卷一百一十七。
  {95}《武宗实录》,卷一百二十一。
  {96}《明史》,列传第七十二。
  {97}《罪惟录》,帝纪卷十一。
  {98}《武宗外纪》。
  {99}{100}《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五。
  {101}宋起凤:《稗说》,卷一。
  {102}《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五。
  {103}《武宗外纪》。
  {104}《武宗实录》,卷一百六十九。
  {105}《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一。
  {106}《武宗实录》,卷一百七十八。
  {107}故事并见《武宗实录》,卷一百七十八;《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一。
  {108}《稗说》,卷一。
  {109}《明史》,本纪第十六。
  {110}《武宗实录》,卷一百零八。
  {111}《武宗实录》,卷一百九十七。
  {112}《明史》,本纪第十六。
  {113}《武宗实录》,卷一。
  {114}《武宗实录》,卷一百一十六。
  {115}《明史》,本纪第十六。
  {116}《武宗实录》,卷一百九十七。
  {117}{118}《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五。
  {119}《罪惟录》,帝纪卷之十一。
  {120}{121}{122}《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五。
  {123}《武宗外纪》。
  {124}{125}《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五。
  {126}{127}《罪惟录》,帝纪卷之十一。
  {128}《武宗实录》,卷一百五十二。
  {129}《罪惟录》,帝纪卷之十一。
  {130}《武宗实录》,卷一百五十二。
  {131}《罪惟录》,帝纪卷之十一。
  {132}《武宗外纪》。
  {133}《罪惟录》,帝纪卷之十一。
  {134}{135}{136}{137}《武宗实录》,卷一百五十四。
  {138}《武宗实录》,卷一百五十八。
  {139}《武宗实录》,卷一百五十八;《武宗外纪》。
  {140}{141}《武宗实录》,卷一百六十二。
  

朱厚照:一不留神当了皇帝(50)
{142}《武宗实录》,卷一百六十四。
  {143}{144}《武宗实录》,卷一百六十八。
  {145}《武宗实录》,卷一百七十。
  {146}《罪惟录》,帝纪卷之十一。
  {147}《王阳明全集》(全二册),第433页-43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版。
  {148}《武宗实录》,卷一百八十一。
  {149}《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
  {150}《武宗实录》,卷一百九十四。
  {151}《武宗实录》,卷一百九十一。
  {152}《武宗实录》,卷一百九十四。
  {153}《罪惟录》,帝纪卷之十一。
  {154}《武宗实录》,卷一百九十七。
  {155}《武宗实录》,卷一百九十五。
  {156}{157}{158}《武宗实录》,卷一百九十七。
  {159}《万历野获编》,卷六。
  {160}钱宁本人虽非太监,却是已故大太监钱能的养子。他在朱宸濠叛乱中充当内奸。
  {161}《明史》,本纪第十六。
  

嘉靖:万岁,陛下(1)
引子
  有位古人,四百年后,让北京市副市长兼明史专家吴晗身罹巨祸。
  此人便是海瑞。
  1959年,为配合4月间毛泽东在上海提倡学习海瑞刚正不阿、敢讲真话的讲话精神,吴晗写下了以海瑞为素材的一系列作品。首先是6月16日在《人民日报》发表的《海瑞骂皇帝》(署名刘勉之),随之又有《海瑞》《清官海瑞》《海瑞的故事》《论海瑞》,直到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起初,海瑞连同这些作品,都颇受肯定。1962年以后,事情慢慢起了变化。到1964年,康生指出《海瑞罢官》意在替庐山上被罢官的彭德怀翻案。翌年11月10日《文汇报》发表姚文元的“名文”《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吴晗就此万劫不复。这还不算什么———姚氏大作,实际上掀开了“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序幕。
  海瑞,果然是一位麻烦不断、“到处惹是生非”①(黄仁宇妙评)的人物。不过,眼下提到他却并非有谈论其人之兴趣,而是想借其在今天一般中国人心中颇为响亮的名头,引出另一人物的登场。
  这便是海瑞当年抬了棺材去“骂”,然后被他罢了官,捉到牢里准备杀掉的嘉靖皇帝。
  吴晗在《海瑞骂皇帝》里,对嘉靖为何挨骂,做了这样介绍:
  明世宗作皇帝时间长了,懒得管事,不上朝,住在西苑,成天拜神作斋醮,上青词。青词是给天神写的信,要写得很讲究,宰相严嵩、徐阶都因为会写青词得宠。政治腐败到极点,朝臣中有人提意见的,不是杀头,便是革职、监禁、充军,吓得官儿没人敢说话。海瑞在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二月上《治安疏》,针对当时问题,向皇帝提出质问,要求改革。②
  一幅荒怠皇帝的肖像。
  说起荒怠,明世宗———年号“嘉靖”———确有那样的时候,不过这只是他的一个侧面,远非全部。嘉靖的荒怠发生在中晚年,在此以前,他非但不荒怠,简直还干劲十足,做过一些“惊天动地”的事。
  这个人的一生故事丰富,个性也极特出,值得细细了解。单论为人的生动有趣,他远胜于自己的批评者海瑞。《万历十五年》称海瑞为“古怪的模范官僚”,说他“当然是极端的廉洁,极端的诚实;然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也可能就是极端的粗线条”③。纯粹从情节叙事看,海瑞这人没有太高价值。如果当年吴晗本意是想写一部引人入胜的好看的戏剧,他应该让嘉靖而不是海瑞来充当主角———当然,我们知道他写作的动机不在戏剧。
  好在今天人们对于历史和古人回到了比较天真的目光,可以抱着有趣无趣、好玩不好玩的心态打量历史人物。正是在这样的目光和心态中,嘉靖显示出了他难得的价值。在整个嘉靖年间,他是全中国唯一曾经淋漓尽致展现自己个性的人物;不仅如此,他在古往今来的帝王中间,也以不落俗套的抱负与追求,塑造独特形象。此等人物,怎可埋没,又怎忍将其埋没?
  OK。从现在起,让我们忘掉海瑞。
  从世子到帝君
  公元1521年,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在豹房一命呜呼。他这一死不要紧,远在两千里之外的湖广安陆州(今湖北钟祥县),却成了龙兴之地。
  那正德放纵一生,在位一十六年,御女无数,耕耘颇勤,却从未听说有谁受过孕,原因何在不得而知,或许只能归之于滥情过度,天不佑彼。
  总之,朱厚照撒手而去,留下一个皇储未建、国位空虚的局面。
  根据皇位继承法,在没有子嗣时,将遵循“兄终弟及”的原则。朱厚照的情形相当特殊,他非但没有儿子,自己也是独苗———当年他父亲朱祐樘曾经为他生下过一个弟弟,然而不久即夭折。因此,现在“兄终弟及”原则的引用范围,不得不加以扩大。
  内阁首辅杨廷和在向皇太后张氏汇报时指出:“兄终弟及,谁能渎焉。兴献王长子,宪宗之孙,孝宗之从子,大行皇帝之从弟,序当立。”④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嘉靖:万岁,陛下(2)
里面提到的几个人,血缘关系如下:宪宗即成化皇帝朱见深,他共生有十四子,老大、老二都早亡,老三即后来即位为弘治皇帝庙号孝宗的朱祐樘,老四则是封国在湖广安陆的兴献王朱祐杭。朱祐杭生子朱厚熜,与朱厚照是堂兄弟关系。
  现在,死去的朱厚照无子无弟,只能上推到父亲一辈最近的堂亲中寻找继承人;兴献王朱祐杭在成化皇帝诸子中仅次于朱祐樘,朱厚熜又是兴献王长子,则皇位非他莫属———这就是杨廷和所说的“序当立”。
  可见朱厚熜的继位,完全依照程序,按部就班,一切合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