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元帅:叶剑英的非常之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共和国元帅:叶剑英的非常之路- 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叶剑英风趣地说:“以前为什么没听说过,难道还要保密吗?”大家都笑了。
  接着谈起家常和往事,一直谈到深夜,恋恋不舍离去。
  后来,新四军军部迁往南昌,叶挺仍留在武汉,以配合周恩来、叶剑英等继续与国民党当局周旋。
  抗日战争进入第二个年头,随着战争形势日趋复杂,叶剑英在武汉的工作更加紧张繁忙。
  他身处危局,站在同国民党谈判交涉的第一线,既要出席中共代表团和长江局联席会议,商议有关军事和其他各方面的问题,又要出席国共两党关系委员会会议,谈判解决有关共同的政治纲领以及团结抗战、边区地域、政府组织、军队扩编、财政供给等一系列问题。
  与此同时,还要同各方面爱国民主人士商谈救国救民的大事。
  按照党内分工,他还要向党中央随时报告战事进展情况,并提出各种建议,同时,参与领导中南、华南地区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
  广州失陷前,中共广东省委军委书记尹林平请示长江局,要求加强农村工作,建立农村小块游击区,组织和扩大工农武装,准备打游击战。
  负责军事工作的叶剑英立即复电同意,并作了具体指示。
  叶剑英在国民党军界尤其是在上层高级将领中享有很高的声望,一些真心抗日、即将奔赴前线的将领们都十分愿意找他交谈,听取这位十八集团军参谋长的意见。
  3月上旬,桂系将领白崇禧奉命去徐州协助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作战,临行前特意邀请周恩来和叶剑英到自己的住处,商谈五战区对日作战方略等有关问题。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叶剑英的非常之路 第五篇(4)
白崇禧走后不久,周恩来、叶剑英又派张爱萍以八路军代表的名义去见李宗仁,劝他在济南以南、徐州以北抵抗日军,同日军打一仗。
  这些建议为白、李两人欣然采纳,客观上促成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
  周恩来、叶剑英还会见白崇禧的机要秘书、中共秘密党员谢和赓,对谢在广西的工作作了明确的指示。
  他们还派张友渔等到湖南加强同程潜的联系。
  对叶剑英这一段的工作情形,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处长钱之光回忆说:“在武汉,叶剑英工作比较忙,同各方面的接触很多,派干部到新四军,动员一些青年学生去解放区,利用各种机会做国民党军队的工作,不但桂系的,其他各系的工作都做。
  当时有这样一个特点,就是除周恩来以外,有声望的是叶剑英。
  与他相识熟悉的人很多,这一有利条件使他在统战工作中起了很大作用。
  那个时候的工作方法,是在一起吃顿饭,在一起谈谈,说说情况就把事办了。
  还有海外华侨的工作,叶剑英做得很多。
  抗战中,海外华侨捐献了大批钱物。
  叶剑英同宋庆龄、何香凝他们的关系也是很亲密的。”
  在武汉期间,叶剑英公开发表了许多文章和演讲,宣传和介绍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的思想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扩大共产党和八路军坚持抗战的影响。
  他先后同国际友人伊文思、斯诺、艾黎、马海德、爱泼斯坦、史沫特莱等多次交谈,宣传抗战,争取国际支援。
  印度援华医疗队来华,他在欢迎会上热烈致词,并亲切会见阿尔泰?爱德华、柯棣华、卓克华等,感谢印度人民支援中国的抗战事业。
  后来,柯棣华不幸牺牲,叶剑英细心照料他的亲属。
  柯的妻子郭庆兰回忆此事,写道:“我刚到延安,中午,叶剑英派人来请我和印华去他那里。
  我过去没见过他,自感衣帽不整齐,又带孩子,不免有些拘束。
  我去时只见他和夫人都在屋子里等候我。
  叶剑英只穿着一身普通军装,当即迎上前来和我紧紧握手,我抱着印华坐在饭桌旁边,桌上摆满了热腾腾的饭和菜。
  印华伸手便要抓着吃,我真有些不好意思。
  他笑着说:‘没关系。
  ’并招呼我吃饭,他的夫人还帮助喂孩子。
  我的心情这时才平静下来。
  叶参谋长说,1938年,他在武汉就认识了柯棣华大夫。
  当时,他曾亲切接见过医疗队全体成员。
  爱德华是队长,柯棣华是最年轻的两位医生之一。
  他说,柯棣华医生很活泼,肯学习,还会说几句中国话,在欢迎大会上唱过《义勇军进行曲》和《马赛曲》,使那次欢迎大会显得很活跃。
  他说,那时柯棣华等坚持要去延安。
  最后他和周副主席只好表示同意。
  我听到后感到有说不出的高兴。
  他又抱过印华,逗得孩子直笑。
  看到他对下级干部如此平易近人,亲切可爱,实在使我感动万分。
  他看着孩子对我说:‘孩子可不胖呀,你是护士,应该把他喂得很好。
  一定要带好孩子,将来印华回到印度像他爸爸一样,为印度人民服务。
  ’”四、辗转广州、香港、澳门,唤起民众,团结一切力量杀敌人
  1938年初夏,日军向武汉进逼,危及广州。
  5月,叶剑英利用去香港就医机会,在广州停留,与地下党负责人云广英等取得联系,了解情况,交换意见。
  同时,以合法身份同国民党军政界及各界友好人士接触座谈,促进统一战线工作。
  5月2日,他应邀去广州中山大学和广雅中学看望师生,发表演讲。
  在中山大学,他应学校萧冠英先生之约演讲《中日战争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根据广大师生最关心,迫切需要弄清的六个问题,一个一个地作了回答。
  

叶剑英的非常之路 第五篇(5)
叶剑英结束他的演讲时说:“中华民族正如一叶扁舟漂流于革命的高潮中,她最后或能够达到独立自由幸福的彼岸,抑或中途沉沦于苦海,这种命运,是操在我们民族自己的手上,而看我们是否有抗战到底的决心来决定。”
  叶剑英的演讲,切中时弊,合情合理,风趣幽默,听众十分满意,爆发出一阵阵掌声。
  广州报刊纷纷转载,极大地鼓舞了抗日军民的斗志。
  叶剑英在中山大学演讲之后,应有关人士和报刊记者、编辑的邀请,召开了一次有香港记者出席的招待会。
  记者招待会在广州市东山区百子路廖公馆一个绿树成荫的庭院里举行。
  庭院的中央放着一张方桌。
  叶剑英穿着一身浅蓝色的西装端坐在藤椅上,不时起来同前来赴会的人亲切握手交谈。
  招待会于上午9时开始,叶剑英作了简短的开场白之后,一个记者递上纸条提问:“叶总在中山大学演讲的结束语说,中华民族正如一叶扁舟漂流于革命高潮中,他最后或能达到彼岸,抑或就此沉沦下去,全靠我们民众的努力来决定。
  这话不好理解,似乎话中有话,不知指的是什么?”叶剑英看了纸条,微笑着用广州话说:“画公仔不要画出肠,要让大家去想嘛。
  如果一定要答复,虽然抗战胜利的客观条件存在,如不发挥主观精神,就会沉沦下去。
  最重要的是国共两党团结合作。
  当然要人民支持,人民还是决定浮沉的。”
  有记者问:“叶总谈离开广东十年的感想,似乎未讲出真情。
  叶总是‘前度刘郎’就有许多感触才是。”
  叶剑英站起来,复述唐朝诗人刘禹锡被贬遇赦回京重游玄都观时写“前度刘郎今又来”这首诗的故事,然后,严肃地对大家说:“现在是什么时候?是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在此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如果不去考虑大局,不搞好全民团结,不努力去争取抗战胜利,而像一些旧诗人那样计较个人恩怨得失,那就不配作炎黄子孙!”他这种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宽广胸怀和伟大气魄,使与会者深为敬佩。
  叶剑英又热心耐心地回答了记者们提出的一个又一个问题。
  到了中午时,忽然传来了紧急警报声,八路军办事处的工作人员指挥大家疏散掩蔽。
  在疏散前,画家郁风拿着当场画好的叶剑英的速写画像请他签名,叶剑英从容不迫地看了一下,微笑着在画像上签了“剑英”二字。
  这幅速写的画像连同叶剑英演讲全文一同刊载在《抗战大学》1938年第一卷第8期上。
  演讲一文还由统一出版社出了单行本,这个单行本就是用郁风为叶剑英作的速写画像做封面的。
  这次记者招待会对号召全国同胞奋起抗击日寇,挽救民族危急,坚持抗战到底,争取最后的胜利,起了促进作用。
  5月5日,叶剑英应民主爱国人士黄慎之先生的邀请,乘船至顺德碧江,专程看望广雅中学师生。
  这所著名的中学原在广州,因避空袭转移到农村。
  那一天,校长黄慎之早早带领教师、同学到码头列队迎候。
  上午10时,一艘小炮轮伴着和煦的春风,迎着旭日,徐徐驶进碧江靠岸。
  在一片掌声中,叶剑英身着中山装,风度翩翩,与郭沫若夫妇一行下得船来,走向人群。
  叶剑英不顾旅途劳顿,到校以后,没有休息就步入一所由旧祠堂改建的“振响楼”,向集合在那里的广雅中学全体师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讲。
  全校师生报以热烈的掌声。
  叶剑英用纯熟的客家话从分析抗日战争爆发后的形势,转入正题,精辟地阐述抗战基本条件,最后,谈到中国抗战的前途,语重心长地说:“我们中国的前途,正如大海茫茫,今天中国的命运,正处在民族革命的高潮中。
  我们不得到自由,就是在这波涛中沉没。
  

叶剑英的非常之路 第五篇(6)
但是,这个命运是由我们去决定的。
  青年的同志们,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希望各位努力于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求得中华民族的自由,努力前进!”叶剑英整整讲了两个小时,在全场听众阵阵的热烈掌声中,走下讲台。
  他又关切地询问学校的情况,才和大家一一握别,缓步走到江边,乘上小火轮,向广州方向驶去。
  当年听他演讲的青年学生欧舜初激动不已。
  多年以后,已改名为欧初的这位广东省的领导同志、著名诗人在自己的诗中写道:长驱拔剑起英年,老爱黄昏夕照天。
  羊石举旗倡义早,香洲靖乱指挥贤。
  烛奸拒虎关全局,决胜屠鲸载史篇。
  记得战时聆讲演,碧江到处灿红棉。
  叶剑英在广州小住期间,还出席了他在国民党军的故旧和梅县同乡、同学、亲朋好友为他举行的欢迎宴会。
  他在席间题词署文,诗歌酬答,激励抗战斗志。
  有一次,叶剑英的同乡和云南讲武堂的同学广州警备区司令部参谋长曾其清设宴招待叶剑英,并邀《抗战大学》主编陈华和他的女朋友廖琼(中山大学学生,中共地下党员)作陪。
  曾其清请来嘉应菜馆的厨师温哥做菜,别有风味。
  开席不久,青年诗人蒲风到来。
  曾其清请蒲风入席,共同畅饮。
  蒲风带来他出版的一批诗作,于是话题很自然地转到诗歌上面来。
  叶剑英对蒲风说:“看样子你还未到三十岁,就这么丰收,真不简单。”
  蒲风说:“请叶总多多指教。”
  叶剑英说:“我看写诗著文,不光要求数量,更需要注意质量。
  现在为抗战工作忙,要节省时间和纸张。”
  大家点头称是。
  接着叶剑英说:“听说你们中有人不主张诗歌中旧瓶装新酒,要把旧瓶子摔掉,是么?”蒲风说:“是有这样主张的人,但不是所有诗坛的人都是这样。
  我认为可以模仿旧形式,用民歌时调进行宣传和锻炼自己。
  但从方向上讲,我们主张发展新诗歌,旧诗歌框框太多,太呆板,不易学,不易懂。”
  叶剑英说:“我看旧瓶子不能丢,至少在目前不能丢。
  新瓶旧瓶可以并用嘛。
  比如演戏,不光要演白话戏,也可以演客家外江戏、粤剧、潮州剧,不光要演《三娘教子》,也可演《子教三娘》。
  还有不少群众欢迎旧的,为什么不可新旧并存呢?鲁迅的‘于无声处听惊雷’写得多么好啊,旧瓶装新酒,装得好会又香又醇。”
  席间蒲风送他已出版的一批诗作给叶剑英,叶剑英选了《茫茫夜》、《儿童赤卫队》和《明信片诗》三种,并说:“明信片诗短小精干,很适合战时的实际,战时要有倚马可待的诗文。
  你们摇笔杆子的,应多在这方面努力,为抗战救国多作贡献。”
  将散席时,叶剑英指着陈华和廖琼说:“你们两位都是松口人,松口是山歌状元的地方。
  你们晓得山歌状元刘三妹驳山歌的故事吗?”陈华说:“晓得,但故事和歌词记不齐了。”
  于是叶剑英、蒲风、陈华、曾其清和廖琼一起东凑西拼,忆起了当年刘三妹与刁秀才驳歌的故事和几段精彩歌词。
  “爱个(我的)山歌真系多,大船载来几十箩。
  拿出几箩同你驳,驳到明年割早禾。”
  “歌精唔好逞歌才,比得柬(这样)差爱认衰。
  自古山歌从(松)口出,哪有山歌船载来。”
  这时叶剑英高兴地说:“大家听,自古山歌从(松)口出,唱得多好,这位山歌状元名不虚传啊。
  山歌来自民间,内容丰富多彩,很受群众喜爱。”
  过了几天,蒲风对陈华说:“那天晚上见了叶总,得益匪浅,叶总不仅精通武略,而且精通文艺,对诗歌有很深刻的见解。”
  

叶剑英的非常之路 第五篇(7)
陈华说:“这点我早就知道了。
  叶总不仅是将帅之才,而且是政治家和诗人。
  你看他给《抗战大学》的题词和在中山大学的演讲多么富有文采和诗意啊。”
  不久,叶剑英离开了广州去香港就医。
  在那里,他秘密到八路军驻港办事处,与廖承志、潘汉年交谈,指导工作,并通过同乡旧友,动员各界爱国人士捐款支援抗日。
  他还到澳门与地下党员柯麟、柯平兄弟取得联系,开展统战工作。
  叶剑英鼓励柯氏兄弟说:“扎根子,准备坚持十年迎接胜利。”
  提醒他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