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元帅:叶剑英的非常之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共和国元帅:叶剑英的非常之路- 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因此,他采纳叶剑英的意见,放弃尾追贺、叶的计划。
  张发奎趁第二方面军政治部主任郭沫若要求去南昌之机,嘱郭向南昌起义统帅部转达四点希望:“第一,我希望他们尽速退出南昌,因为我的部队也要到南昌去,免致发生冲突。
  第二,我听说他们要回广东,我希望他们去东江,不要去赣南,因为我的部队要走赣南回广东,免致发生冲突。
  第三,河水不犯井水,我们彼此不相干犯,我希望革命委员会以后不要再用我张发奎的名义,做傀儡我不来。
  第四,我对政工人员一律以礼遣散,希望他们不要伤害了我的人。”
  郭沫若请张发奎亲笔写下这个意见,便同李一氓、阳翰笙等人离开九江去南昌。
  张发奎怕有通共之嫌,又虚张声势,派兵追赶起义军,以敷衍武汉政府。
  直到8月5日,才电告武汉政府,谓“奉令追剿,已经星夜分途出发,现先头部队将抵南昌”。
  实际上,追抵南昌后,又拖延时日,待贺、叶部队进兵临川、宜黄时,才派兵追赶。
  后来张的“追兵”,与起义军又“嗣忽分途”,改向南雄。
  出现这样“追而又舍”的局面,正是叶剑英向张献计、“力主不追”的结果。
  这样,就使南昌起义军摆脱了一部追兵,从而迅速打开南下通道,直下潮梅,与彭湃的农民军汇合,保存了部分革命武装。
  按照中###组织的决定,原计划还有一支武装力量参加南昌起义,即中央军政学校武汉分校的干部和学员。
  “七一五”汪精卫叛变革命后,国民革命军第一方面军总指挥唐生智欲借该校到洪山野外演习之机,将其秘密围歼。
  时任第四军参谋长的叶剑英,得知消息后,立即建议张发奎出面,制止了这一阴谋,并将该校解散,组建为第二方面军军官教导团。
  全团有100多名未暴露身份的共产党员,并有秘密党组织,是当时少有的革命武装力量。
  教导团党代表陈毅率该团赴南昌,准备参加起义,中途受阻,直到8月4日全团才乘船赶到九江。
  张发奎突然下令缴械、“清党”。
  这时陈毅身份已经暴露,他连夜召集党的会议,决定:除秘密党员留下外,已暴露身份的党员迅速转移。
  陈毅带特务连长萧劲奔南昌。
  师生们纷纷走散。
  叶剑英见此情景,十分焦虑。
  

叶剑英的非常之路 第二篇(8)
他感到,教导团是我党掌握的一支很强的武装力量,南昌起义后尚未暴露,且都是革命骨干,乃是宝中之宝。
  一定要想法保存下来,整顿好,交给党使用。
  他利用自己的合法地位和张发奎、黄琪翔对其信任的有利条件,主动到团里找教员和学员们谈话,做了许多鼓励工作,使大家安定下来。
  随后,又找张发奎“毛遂自荐”,兼任了教导团团长。
  叶剑英上任后,亲自到团里了解情况,耐心劝导师生。
  经过艰苦细致的工作,使已走散的师生纷纷归来,重新集合起2000余人。
  叶剑英向张发奎要来枪支子弹武装全团,稍事整顿,即率团随军开赴南昌。
  不料,到南昌后,朱培德散布教导团是“赤子赤孙”,并向张发奎提出对其缴械、“清党”的要求。
  在危难中,叶剑英挺身而出,团结全团师生努力抗争,保住了这支革命武装。
  叶剑英一手带出来的第四军教导团后来成了广州起义的主力军。
  他回忆教导团成长壮大的艰险历程说:“教导团是很好的队伍。
  到海陆丰,一个兵就是一个兵,如果调到湖南,一个兵可以当一个连长。
  后来到江西时,毛泽东同志知道教导团的情况后说,呀!可惜了,一千多人,到这里来就好了。”
  四、“红旗飘上越王台”
  南昌起义失败,中国革命陷入更大的低潮。
  叶剑英从一个逆境落入另一个逆境,接受新的考验。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掀起新的革命高潮,中共中央于1927年8月7日,在湖北汉口召开紧急会议,总结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讨论国共两党关系、土地革命、武装斗争等问题,坚决纠正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八七”会议期间,担任国民党革命军二方面军第四军参谋长兼教导团长的叶剑英,正在率领教导团南下行军途中。
  一直到会议结束,他和教导团的党员同志仍在边远的崎岖山路上艰苦行军,未能听到正式传达,只是听到一些传闻。
  过一段时间才听到会议号召武装暴动的确切消息。
  “打回广州,再次北伐,建立新中国。”
  这个革命思想,自从大革命失败以后,就在叶剑英的脑海里萦回,并且默默地为实现它而奋斗着。
  他反复向全团师生灌输这个思想,得到了大家的拥护,更坚定了他的革命信心。
  队伍进驻万安,在这个江西水乡小镇上,中共教导团的党组织内部在武装暴动问题上,发生了一场争论。
  一天夜里,党的负责人唐维和王侃予、李人一等召开秘密会议,邀请叶剑英列席。
  这是他第一次在教导团参加党的会议。
  会议在一所隐蔽的小屋里紧张地进行着。
  当讨论到何时何地举行暴动问题时,党员王侃予和李人一等几个人都提出在万安就地暴动,唐维也倾向于此,最后征求叶剑英团长的意见。
  要不要在万安暴动?眼前摆着这个难题。
  叶剑英明明白白不同意,但想到自己是个###员,又不是委员,不便于骤然否定多数人的意见,遂以商量的口气说:“我不是不主张暴动,问题是在哪里暴动,什么时机暴动。
  我的意见是暂时不在这里暴动,等打到广州再暴动,怎么样。”
  大家都想听听他的意见,于是,他向大家谈了大革命失败后的形势,分析在万安暴动的不利条件和到广州暴动的有利条件,摆出几条理由:第一,目前南昌起义军已经南下,联系不上,没有胜利把握;第二,即使能搞到一两船枪支,我们的力量还是单薄,孤立无援;第三,万安暴动只能打敌人的屁股,如果南方的敌人反咬一口,北方的敌人卡住脖子,两面受敌,我们就被吃掉了。
  他指出到广州举行暴动,情形就完全不一样了:第一,那里是北伐的策源地,我们党刚刚领导举行过省港大罢工,素有革命传统,群众基础既坚实又雄厚;第二,那里是全国著名的大城市、南方港口、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老巢,如果在那里暴动成功,就会像一把钢刀插在敌人的心脏上,震惊中外,给在南京的蒋介石以沉重的打击,造成很大的政治影响;第三,南昌起义军已先我去广东,我们到了广州可以携起手来,内外策应,胜可以守,败可以走,只要准备充分,指挥若定,成功是有希望的。
  

叶剑英的非常之路 第二篇(9)
叶剑英摆出这“三不利”与“三有利”之后,坚定地说:“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在敌人的屁股上暴动,勇敢的人要大胆地插向广州,到敌人的心脏里暴动!”他的这一番道理,说得精辟透彻,同志们听了以后心悦诚服,放弃了原来要在万安暴动的想法。
  “到敌人心脏里暴动”,这个思想符合当时党中央和广东省委组织武装暴动的精神,很快成了教导团南下暴动的战略方针。
  这个思想,显示了在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下,共产党人大无畏的革命胆略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为了实现“到敌人心脏里暴动”这个战略方针,叶剑英征得党组织的同意,于1927年9月底,只身离开教导团,一路风尘仆仆,来到广州。
  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国民党反动派在广州发动了“四一五”政变。
  李济深不但掌握着军事实权,而且担任着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广州分会的主席和广东省政府主席。
  但他的日子并不好过。
  共产党人被迫转入地下,仍然坚持着斗争。
  特别是“八一”南昌起义消息传来,更加振奋了广大工人群众的革命情绪。
  起义军离开南昌,以破竹之势沿赣江以东地区南下,向广东潮梅进攻,使李济深措手不及,急急忙忙调兵遣将去潮汕增援,广州城防空虚。
  窜居香港的张发奎,正在等待这一天。
  他根据叶剑英早先的建议,让黄琪翔率领第四军进到粤北,以援李“讨逆”名义,没打一枪开进广州城。
  张发奎兴高采烈,以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名义发表“凯旋宣言”和“革命演讲”,笼络人心。
  他密切注视着南方战局,等待李济深与南昌起义军作战消耗之后,一举消除异己部队,掌握广东政权。
  此时他看到足智多谋的叶剑英回到自己身边,如虎添翼,十分高兴,便继续留他在自己身边担任第四军的参谋长。
  为了秘密地开展起义准备工作,叶剑英按照接头的时间、地点和信号,首先找到了地下党负责人之一黄锦辉同志。
  黄锦辉也是黄埔军校毕业生,参加过东征,1926年周恩来调离广东后,他负责中共广东区委军委工作。
  叶剑英与黄锦辉秘密接上头,向他汇报了教导团随军南下和此次单独来穗的工作情况,以及准备参加广州暴动的设想。
  黄锦辉听完以后,肯定了他的工作,向他介绍了广州的革命形势,传达了中央和广东省委最近一个时期的指示和工作部署。
  当时,李济深和张发奎的冲突正在加剧。
  9月,中共中央已明确指示要发动广州起义,并且指出,当前的任务是利用两派军阀之间的矛盾,积极做起义的准备,要纠正过去消极等待贺龙、叶挺南下部队配合起义的思想。
  省委正准备“组织和扩大工人赤卫队”,“煽动敌人军队使之破碎,并站在工农方面来”。
  据此,黄锦辉交代叶剑英首先要站稳脚跟,要在张发奎的第四军立住脚,掌握敌军动态;其次,加强对教导团的控制,事先准备好暴动的武装;再者,利用敌人的矛盾,分化削弱敌人力量,壮大革命力量。
  最后黄锦辉嘱咐叶剑英,对张发奎不能抱幻想,要提高警惕,处处格外小心,不能露出马脚。
  叶剑英了解了党的意图,心情异常激动。
  不久,南昌起义军在国民党反动派疯狂反扑的情况下,撤出了汕头。
  周恩来、贺龙、叶挺等相继转往香港。
  广州地下党组织派叶剑英秘密前往香港,找到了广东省委委员恽代英,交换两地革命斗争的情况,了解到南方局和广东省委正在总结南昌起义部队主力在广东失败的教训,进一步商讨了举行广州起义的问题。
  叶剑英返回广州后,很快向黄锦辉作了汇报。
  叶剑英同党接上头,并不断得到党的指示,全力以赴地投入了广州起义的准备工作。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叶剑英的非常之路 第二篇(10)
在广州立稳脚跟之后,他第一件事就是说服张发奎,把教导团调进广州。
  教导团在叶剑英的关怀下,受到广州日益高涨的工人运动的影响,队伍不断扩大,政治觉悟迅速提高,刻苦操练,秣马厉兵,待机而动。
  “势力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这时张发奎、黄琪翔与李济深、黄绍(第八路军总指挥)争夺广东政权的闹剧愈演愈烈。
  叶剑英利用敌人内部矛盾,找到张发奎,建议在李济深去上海的机会,即动手解除其部队的武装。
  11月16日,李济深刚刚离开香港的第二天,黄琪翔在叶剑英协助下,动用教导团的兵力,以“护党”名义发动了“倒李”的政变,捣毁了第八路军总指挥部和国民党广州政治分会清党委员会等据点。
  黄绍非常痛恨在背后出谋划策的叶剑英,曾两次派人暗杀他未遂。
  在驱逐李、黄的战斗中,教导团缴获了大批新式武器和弹药,进一步武装了自己,并秘密地准备了部分工人纠察队,从而分化和削弱了反革命力量,壮大了革命武装,为广州起义加强了武装实力。
  中共中央及时地作出了《对广东目前政治任务的决议案》,要求广东省委发动武装起义,夺取政权,建立工农兵代表会议的统治。
  这时,李济深、黄绍并不甘心失败,正在调兵遣将,组成东西两路军,准备夹击广州。
  叶剑英再次利用敌人内部矛盾,说服张发奎,任命黄琪翔为前敌总指挥,率第四军主力西征,进击黄绍等部;张发奎交代由叶剑英全权处理广州防务,指挥留下的教导团、警卫团等少数部队,固守城防。
  这样,叶剑英“一箭双雕”:一方面抵挡了李、黄的反击;另方面,实现了“调虎离山”之计,调走了张、黄军主力,为广州起义创造了条件。
  但是,要发动广州城大规模的起义,只靠教导团一个团的兵力是不够的,当务之急是要加强起义的武装力量。
  黄锦辉与叶剑英商量要设法扩充第四军警卫团。
  为了改造和扩大这个团,叶剑英面见张发奎,以广州城防空虚为由,要求迅速扩编。
  叶剑英想方设法,推荐梁秉枢任团长,又安排张诗教、陶剑寒(即陶铸)等一批共产党员担任警卫团的主要领导职务,并将300名曾参加省港罢工的工人招进该团,编成第三营,由共产党员施恕之任营长。
  各连军官也大都由教导团抽调来的进步学员担任。
  叶剑英将警卫团的组建情况及时报告了广东省军委,得到了军委的批准。
  关于警卫团,还有一段插曲。
  全中国解放后,在广州公社纪念馆陈列史料中,曾把该团列为“反动军队”。
  梁秉枢、张诗教、施恕之给叶剑英元帅写报告,请求纠正。
  1957年7月1日,叶剑英在报告上作了批示,“广州暴动当时的警卫团系由参加暴动的工人、国民党军队两个军的教导营(警卫营)组成的,并非反动军。
  如果公社图表史料上把警卫团列到反动军队,这是错误的。”
  在广州起义前,叶剑英根据党的指示,拟制初步的起义行动计划,秘密地准备了教导团、警卫团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