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聊斋之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穿越聊斋之后-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没有呢,不过都备着呢,等下少爷吃完,宝儿收拾一下就去和夫人一起吃。”



  “也是肉粥吗?“



  “不是啦,没有放肉,其他都一样的,夫人说少爷病刚好,需要补补,我们没生病,还是清淡点的好!”



  看着丫鬟宝儿收拾好碗筷出去了,张轩伸了个懒腰!



  三天来,一直在纠结穿越的事,加上生病,身体也不太好,不是睡觉就是在发呆,全身就跟生锈一样。



  现在,张轩有些静极思动了,于是关了房门,去到院子里走走。



  “呼!舒服!还是古代的空气好啊!“张轩深呼了一口气,感叹道。



  现在刚刚立春,院子里是一水的嫩绿,看着都让人觉着赏心悦目。



  七转八拐的溜达了一会,张轩才发现这个院子还真不小。



  “看来这具身体的原主,生活还是不错的嘛!“张轩暗自感慨。



  只是院子有些荒凉破败:梁柱上的漆差不多都已经脱落,走廊栏杆上随处可见虫咬的痕迹,院子里明显去年冬天留下的枯草也没人整理出去,而且半天都见不到一个人影,缺乏生气!



  “怎么样?宝儿,少爷吃了吗?”正走着,张轩突然听到一个让他身体本能悸动的声音——一个慈祥中透着憔悴,带点沙哑的女声。



  “吃了,吃了,少爷吃的可香呢!而且少爷的身体好多了呢!对了,夫人,刚刚少爷问起我们,我都照您的吩咐答了。”接着是一阵糯糯的女声传来,清脆如黄鹂!



  “嗯?这不是刚刚给自己送饭的丫鬟宝儿的声音吗?“张轩一阵疑惑,”吩咐?什么吩咐?“



  好奇之下,张轩透过门缝向里面看去!



  “那就好,那就好。来,你忠叔已经吃完上工去了,我们也吃吧。只是苦了你们了!”



  “不苦的,夫人,宝儿记得,那年冬天,宝儿又冻又饿,晕在府门前,要不是您和老爷,宝儿早就没了!而且,现在少爷的病已经好了,等到秋天院试过后,少爷就是秀才了,到时候就可以过好日子了!”



  “呵呵,人小鬼大,懂得倒不少!”



  “是呢,是呢,宝儿懂得很多呢,还会写自己的名字呢,她们都羡慕死了!这些都是少爷教宝儿的,少爷可有学问了,已经通过了县试、府试,再通过院试,就是秀才老爷了呢。”



  透过门缝,看着宝儿板着手指笑眯着眼数着,那模样,可爱极了!但张轩却觉得眼睛发涩,心有点酸!



  原来张轩不知不觉转到厨房来了,可看着那个三十多岁的妇人和宝儿一起端着两碗清汤(用米煮过的水),吃着两个裹着糟糠的黑馒头。张轩刚刚抒发的心就像被一块大石头堵着——难受!



  “是啊,再苦再累,只要轩儿将来有出息就好了!”看着妇人那期盼的眼神,张轩心里一颤,发誓一定要为这个家做点什么。



  时间又过去了两天,这两天除了宝儿经常来送饭,那个妇人,也就是这具身体的母亲,张李氏也是一日几次来探望张轩。倒是这家里仅剩的一个老仆——忠叔,张轩还没有见过!



  自那天之后,张轩对于这个突然多出来的母亲也没什么排斥,反而随着相处的日子渐久,身体内的血脉亲情欲是悸动!



  而这几天,张轩照例都是一个人吃饭的,而且吃的都还不错!不过张轩也没有点破,因为张轩在李氏的身上看到了自己前世父母的影子。



  每个做父母的都一样,最好的都要留给自己的子女!自己说了不但改变不了什么,还会让他们平添担心。



  要想改变眼下这种现状,还得从根本上入手。
第三章 今世缘由(改)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两天张轩也不是什么事都没干,通过自己的旁敲侧击,以二十一世纪、二十四岁大叔的灵魂对这古代十三四岁的清纯萝莉进行循循善诱,却是无往而不利,基本上套出了这具身体的大部分信息。



  这具身体的原主也叫张轩,字文博。今年十六岁,书香世家,前两年更是接连通过了县试和府试,只等今年秋季院试过了就是令人羡慕的秀才老爷了。



  其祖上也都是读书人,曾祖父中过举人,还做到过县丞这个从七品的官,祖父也是个举人,虽然没有出仕,却也是清贵人家。



  到了张轩父亲这一代,也是个秀才老爷,但却英年早逝,不到三十就病死了!而老爷子也是屡试不中,又受到这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打击,一起跟着走了!



  家里的两大支柱轰然倒塌,原本百亩的田地也眨眼间只剩下四十亩,有六十亩的官授田被收了回去!



  在办完两趟丧事后,家里的存钱也基本上用完了,于是张母不得不将家里的仆役都遣散了,而这个曾祖父时期置办的三进大宅子里就剩下孤零零的张轩母子,无家可归的宝儿,还有一直没有成家的忠叔了。冷冷清清的!



  之后,家里便靠着四十亩祖田加上街面上的铺子出租,还有忠叔去行(xing)行(hang)给人卸货,母亲和宝儿给大户人家刺绣补贴家用,勉力供着张轩读书。



  虽然日子过的清苦些,但也算小康之家了。



  一切的变故都发生在一个月前。



  那天张轩从外面回来的时候,路过斜对面的刘老汉家,看到一群人围在他家门前,便也好奇的朝里张望。



  却见院子中央摆着一张竹床,上面躺着一个面有菜色的十三四岁的小女孩,脸色青白,额头冒着虚汗,嘴唇乌紫。



  一个穿着怪异,面瘦脸尖,披头散发的女巫婆正围着小女孩跳圈。因为读的书多,对医书也有涉猎,张轩一眼就看出小女孩乃是寒热之症(就是感冒发烧),于是出口道:“子不语怪力乱神!此乃寒热之症也,怎求一仙姑而弃医矣!”



  却不防那正跳着大神的巫婆突然停下,面目狰狞,毒蛇般的眼睛盯着张轩,干瘦如鸡爪般的手指指着他,阴森森地说道:“书生,你开罪于河神,已经被诅咒了,必将在一个月内,受尽折磨而死!”声音异常的尖锐刺耳。



  当天晚上,书生张轩就病倒了,药石无灵。在病魔缠身一个月后,不治身亡,从而被现代魂穿而来的张轩借尸还魂。



  在这一个月里,为了给张轩治病,不仅家里的余钱全部花完,张母李氏还把四十亩的祖田卖掉了,家里所有值钱的摆件包括自己的嫁妆也全部都当了,剩下唯一值钱的就是这座祖宅和张轩房里的那五排书架上的书了。



  也算是张轩醒来的早,要是再过几天,说不得这座祖宅都要被贱卖掉!



  而书生张轩的灵魂也不知道是消散了还是怎么了?不见踪影,所以张轩穿越而来却是一点关于这个年代的记忆都没有。



  也正因如此,这两天张轩除了从宝儿嘴里旁敲侧击套出一些信息,还将屋里所有有关这个世界的书籍全都翻了一遍。



  却无意中发现自己竟然有了过目不忘的本事!在原来的时空,虽然张轩因为自小与道士厮混,对古籍特别感兴趣,甚至还写的一手好的毛笔字,但过目不忘这种传说中的本事还是没有的。



  张轩猜想:“这应该是自己穿越的福利了!“



  通过整理,张轩发现,这个世界在隋朝之前与自己前世相差不大,上古年代,同样有人族三祖:遂人氏、有巢氏和缁衣氏。然后三皇治世,逐鹿之战,五帝分伦也一一发生。之后第一个王朝“夏”诞生了,再之后夏桀无道,商汤代之。



  最大的不同乃是商朝延续了一千两百年。



  也就是说,在这个世界,没有“周“这个朝代。



  而商朝后四百年也出现了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状况。



  老子,孔子等各家圣人也相继出世,一直到秦始皇横扫六合,建立第一个封建王朝,二世而亡。汉高祖刘邦崛起于草莽,得四百年国乍,之后天下三分,五胡之乱一一上演,最后到了隋朝。



  而历史最大的转折就发生在隋炀帝杨广时期,当然,在这个世界,杨广的名号并不叫隋炀帝,而是隋太宗。



  隋朝在隋太宗杨广手中不仅没有衰落,反而征服四夷,开天下运河,设征缴大军,靖天下妖蛮邪魔,扫服四方宗门,开拓了隋朝九百年的盛世。直到四百年前,隋朝也最终难免走上腐朽,乾氏得其鹿而开创了如今的大雍王朝,如今已是十六世宗。



  第二天,张轩起床看着自己古色古香的房间的时候,仍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但稍稍失神片刻也就醒转过来,毕竟已经五六天了。



  照例用过早饭之后,张轩感觉这具身体恢复的差不多了,但仍然有些体弱,应该是前身宅在家里读书,没怎么运动造成的。



  这样可不行,体弱则意味着容易生病,而在古代生病往往意味着死亡。君不见那小女孩一个感冒发烧都得请个神婆来驱邪!君不见原主生个病差点倾家荡产仍然无力回天!



  于是张轩来到院子中央打了三遍养身太极拳,这具身体太过柔弱,太过激烈的运动是不敢的,前世学的这太极拳却是恰到好处。



  打完太极回到房间,张轩不得不陷入思考,毕竟那天可是发过誓的。就算不考虑这些,单就自身的生存问题,也得好好思量一下!



  首先大方向是不用考虑了,肯定是考科举。



  而想要考科举,就必须弄清楚科举的规则。



  结合自己这些天看的书还有套出的话来看,这个世界的大雍王朝在社会形态上和地球古代的宋朝非常相似,重文轻武,帝王与士大夫垂拱而治,文学的发展到了一个鼎盛的时期。



  “百无一用是书生”,说的只不过是那些科举失败的读书人罢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说的才是读书人的常态。



  通过了解,张轩发现。在这个世界,科举的制度由隋太宗杨广首创,大雍王朝乾氏继承,经过一千三百多年的发展,已经趋于成熟,与前世明、清两朝非常相似,但与明清不同的是,这个世界的功名没有那么泛滥,也没有什么八股文。有功名的人,其地位也是尊贵非常的。
第四章 此方世界
  科举的第一步是童生试,也叫小考、小试。



  童生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



  而一个刚从私塾蒙学出来的读书人,想要参加童生试,就必须要有人担保,以证明你确实文采出众,有参加科举的资格。



  而这个担保人也是有讲究的,必须是有秀才功名以上的人才行。



  当初原主张轩参加县试之前就请了本县的一个名叫孙思邈的秀才来做保人,为此,张家还随礼了二十两纹银。



  二十两纹银!这可不是个小数目,相当于现在的一万六千块钱,不是谁都能付得起的!还好前身当时家境不错。



  而这担保的随礼也成了那些拥有秀才功名的读书人的一项收入来源,几乎成了定例。



  不过,一次担保,终身可用,倒不用每次考试前都要找人担保,属于一次性消费!



  县试和府试都是由各县、府的主官主持,一年一次。院试则由各州学政主持,学政又名提督学院,正三品,乃是翰林院委派,故称这级考试为院试,三年才举行一次,和乡试错开,在七月举行。



  县试、府试合格后,官府会发放相应的证明文书,就和现在的毕业证差不多,凭着证明文书,学子才能参加三年举行一次的院试。



  县试、府试、院试,三试的第一名统称为案首,而如果连续三试都是案首的话,就是连中三元,也称“小三元”。



  院试合格者为生员,也称秀才或者茂才,同样会发放身份铭牌。然后分别分往州、府、县学学习。



  生员分三等,有廪生、增生、附生。由官府供给膳食的称廪膳生员,简称廪生;定员以外增加的称增广生员,科称增生;于廪生、增生外再增名额,附于诸生之末,称为附学生员,科称附生。



  考取生员,是功名的起点。



  而秀才也称科举生员,有了参加乡试成为举人的资格。当然,如果你有大背景或者贵人提携,可以以生员的身份直接进入国子监,成为贡生,跳过乡试,直接参加会试。



  大雍王朝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卯、午、酉年举行,又叫乡闱。考试的试场称为贡院。



  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凡本州科举生员均可应考。主持乡试的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提调一人,其它官员若干人。考试分三场,分别于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进行。



  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放榜后,由巡抚(一州行政主官,正三品)主持鹿鸣宴。席间唱《鹿鸣》诗,跳魁星舞。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于乡试的第二年即逢丑、辰、未、戌年举行。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称春闱。



  会试也分三场,分别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举行。由于会试是较高一级的考试,同考官的人数比乡试多一倍。主考、同考以及提调等官,都由较高级的官员担任。主考官称总裁,又称座主或座师。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时间是三月十五。应试者为贡士。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也有皇帝兴之所至,根据自己的喜好加考诗词或者对联等。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



  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