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向左,清华向右》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北大向左,清华向右-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起初几个月,严华接受的信息量大得不得了。各个部门的英文缩写、各种业务流程、各种产品知识??有时严华向老员工请教一个概念,老员工却又用了三四个新概念来解释,这让严华越听越糊涂。
  严华发现,几乎所有的工作行为,都有IT系统作支持。公司不允许员工在电脑上安装软件,尤其是盗版软件。每天在公司上网,公司系统就会自动安装软件并升级。严华日常的名片、文具等都用系统申请,出差、报销、项目、产品、价格也都通过系统管理。这就让公司和老板通过IT系统很好地掌握了员工的行踪和表现,管理变得便捷、有效。
  在公司里,处处体现了平等、尊重的企业文化。总裁、销售总监、人力资源总监这些高层都没有单独的办公室,和普通员工一起坐在开放的办公室里。总裁几乎能叫出每个员工的名字,员工也都直呼总裁的姓名。
  招聘的新员工,也并非都来自于清华、北大这样的顶尖学校。公司为了保持活力和多元化,人员组成上不仅各个高校的学生都有,而且还招聘了少量文科的学生。严华和这些文科学生的接触,也让他深刻体会到了文理科的思维差别。
  严华感慨道:在学校,或许能学到深奥的学问、前沿的技术,但不管怎样都是“一个人在战斗”;如果没进过这样正规的企业,真是没法体会到什么是行之有效的管理,什么是团队合作。外企里的员工不一定能力都很强,但公司能够通过制度和管理把员工融合到一起,取长补短,从而整体上发挥出最强的战斗力。
  会不会有明天
  在外企,如果中国区总裁是欧美人,会这样考虑工资:中国员工的薪水是美国的三分之一,已经很低了。而如果总裁是亚洲人,对工资会另有考虑:大陆人在北京一般每月只挣三四千块,我们完全可以把起薪降低到五千,这样的薪水仍然非常有竞争力。
  不幸的是,在大陆,几乎所有的外企高管都是台湾、香港或新加坡人。或许是他们比大陆人更加国际化,更容易与企业总部沟通。在十几年来外企涌入中国、迅速扩张的年代里,他们首先得到了老外的信任,占据了所有的高管位置。这些精明的“南方人”让外企的工作氛围变得紧张而辛苦,薪水却不断下降。受益于十年来外企在中国的高速发展期,一些不知名大学的老员工,已经当上了外企各个部门的老板,拿到了相当高的薪水。但如今,外企在中国大多已经发展成熟,晋升的机会很少。即便是清华、北大这些名校学生挤破头才进的外企,累死累活干上几年,还是做着普通职
  工资被人“算计”,“人身安全”也得不到保障。近年来,外企为了业绩,不是想办法“开源”,而是尽量“节流”——辞去公司里老的、贵的,雇年轻的、便宜的,以节省公司成本。同一个职位,尽管40岁的员工比30岁的经验要好一些,但在公司看来,30岁的性价比远好于40岁,可以用一个老员工的钱雇两个年轻的,不是很划算?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一章  外企打拼(2)
员工对这种做法深恶痛绝,甚至认为这样“忘恩负义”的企业应该倒闭。但既然身在其中,大家只有更多地考虑自己的明天。40岁这个坎,如今在外企意味着失业,即便是名校毕业,也不能保证到时被淘汰的就不是自己。
  女同志还会有更多的烦恼。外企里有的是三十多岁不敢生孩子的女同事。因为一旦生孩子,好不容易得到的好职位,不可能一年半载留在那里等你回来,肯定会被别人顶掉。这让女士怎么能生得踏实?
  学校里看到的是外企宣讲会时的激情,是员工Professional的白领风采,是企业高效规范的作风,却意识不到外企动荡、淘汰的残酷,意识不到外企人对明天、未来思考的痛苦与无奈。学生在外企最初的几年,确实能学到很多东西,但对未来发展又产生了新的顾虑。
  安全感
  小陶从清华毕业后,在忙得暗无天日的外企里度过了一年。他最深的体会就是,马克思太伟大了。当初政治课上怎么说的来着?“资本家会从工人的每个毛孔里榨血。”实在太精辟了!老板看着员工闲一分钟都难受。这几天,小陶又是在公司里看完了日出,才回家睡觉的。
  一年来,小陶的工作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小陶清楚这是用高强度的工作换来的。工作内容算不上喜欢,而辛苦的生活却让他有些厌倦,对未来发展也开始迷惑。一次,小陶和老员工聊起了发展问题。
  “您今年32了吧?”
  “是呀,老了,在这个行当混了快十年了。”
  “那打算以后怎么发展呀?”
  “发展?太深奥了。看什么时候公司开除我吧。把我开除了,我会先好好休息一下,毕竟这几年太累了。不过估计也休息不了太久就闲得难受了,歇几个月再出来找工作。”
  “这么想也太消极了吧?”
  “没办法,我的前途又不全由我决定。公司要开我,我也没办法。在外企混了这么多年,再换地方也不容易了。没有太多地方愿意开高价要你了,除非你特别牛。正所谓‘没有回头路,美特斯邦威!’”
  这段对话让小陶更加的茫然。一个工作了十年的资深员工,对前途的态度让小陶完全看不到希望。说好听了是释然,说不好听的就是在放弃。
  小陶在外企的一年里,公司已经大幅度调整了两次。第一次是来公司的第三个月,公司将主要部门从3个调整为4个。公司是一阵折腾,有人升级有人降级,一个月的骚动后职位才又“一个萝卜一个坑”。
  第二次动荡是小陶来公司的第十个月,公司又宣布,由于部门结构不利于公司发展,重新把4个大部门调整回3个。这又让很多好不容易占住“坑”的人又没了位置。
  其实两次动荡的原因,都是公司里台湾派和香港派的###,一派非要把另一派彻底赶出公司,而下面的很多人都成了牺牲品。
  最离谱的是某部门周一来开例会,销售总监当场宣布,该部门的老板和所有员工全部被辞退,部门也被彻底取消。
  小陶感觉办公室里一半的人都换掉了。老板每天的工作就是在面试新员工,辞退老员工,公司里乱糟糟,没有一点安全感。一年里的两次动荡,让小陶感觉自己身处战争年代,四周硝烟弥漫,身旁伤亡不断。但小陶并不担心自己会被辞退,因为他已经是公司里薪水最低的一批人了,公司还指望着小陶这样的廉价劳动力能在新老板的带领下努力干活呢。
  

第二章  感受国企(1)
清华一直在宣传“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国家重点单位去”、“到西部去”。大多投身西部大开发的毕业学生,都会被学校表彰和宣传。但遗憾的是,学校的宣传多于了行动,学校并没有建立起足够多的渠道,让想投身国家建设的同学们能够有效地输送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
  尤其是面对招聘机制不算透明的国企,学生的机会非常渺茫。如今想进入大型国企比起外企更是难上加难。在依靠关系的社会里,清华人能否在国家的舞台上展示自己,结果因人而异。
  集中力量办大事
  外企在中国,主要的工作是在销售和推广自己公司的产品。虽然近年来,各大跨国公司也不断地把在国外的研发工作移到国内,但这更多地是出于成本的考虑,毕竟像中国和印度这些亚洲国家的人力成本要比欧美低很多。外企在国内的研发也往往是一些不太重要的工作,核心技术、核心生产还是大多放在欧美地区。在这一点上,在我们中国的企业工作就会比在外企有着很大的优势。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国企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代表了国家的技术实力。国家会把重要的工作、任务交给国企负责,并给于相当可观的投资。正所谓,集中力量办大事,在国企,你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全国瞩目甚至世界瞩目的国家项目,真正把自己的事业和国家的事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小刚毕业后来到一家大型国企工作,参与了一个全国性的项目。由于是清华毕业的学生,领导非常重视,很快就成为了项目的主力之一。项目非常大,需要一两百人赶上三、五年才能完成。这家国企为了实施这个项目,也聘请了几家国际大公司为这个项目做咨询和实施。作为毕业不久的小刚,能够体会到这些国际公司人员的实力和工作方法,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但同时,小刚也意识到,这些公司只会关注自己负责的一块任务,对于项目的整体把握、对于项目的全盘考虑并不多,这些事情正好可以让小刚真正发挥出自己的作用,进行全局分析和把握。同时,随着项目的推进
  如果是在外企,只会一个项目接着一个项目地做,今天做的是银行项目,明天又是电信的,虽然有的是新鲜感,但却有很强烈的给别人打工、被“剥削”的感觉。小刚能够切身地感受到,自己所做的每一分努力,都会变成国家重要经济领域的进步和发展,这是在外企无法体会到的。
  安稳的工作
  小姜从清华毕业后,在外企工作了两年。满心抱负的他本想在外企大干一场,计划着挣钱早日买车买房,努力几年争取做上经理。但两年过去了,小姜的薪水并不高,做经理更是毫无希望。长期出差也让他没日没夜地工作,甚至没时间回北京看房买房。不知不觉,两年过去了。看不到明天的小姜,越来越羡慕接触到的国企员工:工作稳定,收入也说得过去,还是甲方,不用受气。于是,小姜想方设法,最终跳到了一家国企。
  清华人务实、踏实,同时也保守、谨慎。不知道是不是读书太多的原因,小姜越来越害怕几年后在外企突然失业的感觉,害怕看到自己三十几岁频繁跳槽、辗转于各个公司的狼狈模样。如今他更希望的是稳定,而不是迎接挑战。
  小姜接触的国企,三四十岁的年龄,正是员工焕发“第二春”的时候,该当处长的当处长,该升经理的升经理;即便只是普通工程师,也会作为老同志说话有分量。只要好好干,技术过硬,至少能踏踏实实干到60岁退休。而他身边的外企同事,作为乙方没有地位、经常跳槽没有稳定工作,更没有公司给他们的归属感。小姜觉得还是应该找一艘国家的“大船”比较保险,没有后顾之忧,不用疲于奔命。
  初到国企的几个月,原来的忙碌和如今的休闲状态,给小姜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反差。在国企里,工作很悠闲,压力很小,大家还经常聊天打牌。这些都是在外企不可能的事情。原本外企忙碌的“每天”工作8小时,变成了国企“每周”工作8小时。外企赋予小姜的价值观是:为企业努力工作,体现个人价值,价值决定了薪水。如今没做什么事情,还拿着和外企差不多的工资,这让小姜有种不好意思的感觉。而领导还会经常在各种会议上感谢大家工作辛苦,还常组织聚餐和活动慰劳大家。
  在外企,没人关心小姜是哪里毕业的,只要干得好就受到重视,哪个学校的都一样。而在国企,领导经常把清华毕业的小姜挂在嘴上。这让小姜感到了足够的重视。
  小姜发现在国企上班还特别省钱。外企除了工资,没有其他福利,吃午饭都是自己掏钱,往往一顿饭就要二三十块。而在国企食堂,免费吃早饭和午饭。还定期发超市的购物卡,足够买全年的日用品。如果抠门一点,在国企上班完全可以做到一分现金都不花。这让小姜感到了国企的温暖。
  单位的活动也非常多,而且每次都有奖品和补助。有一回,小姜的部门要组织表演扭秧歌,没问小姜就把他名字报上去了。小姜觉得男生扭秧歌太傻,想找理由推掉。于是找了个扭脚的借口,装着一瘸一拐地到工会主席那里请假。结果主席看到了小姜就掏出了800块钱:“这是参加节目的补贴,你拿着。”猝不及防的小姜,迅速被800块钱感化,态度来了个180度大转弯:“第一次练习什么时候,我肯定参加!”
  一命二运三风水
  古人云:“一命二运三风水四功德五读书六姓名”,迷信的说法认为这六个因素决定了人的一生。受了多年高等教育、原本并不迷信的谢华,通过在国企的所见所闻,也开始相信这段《周易》的说法了。
  谢华的身边有不少是某处长的儿子、某局长的儿媳妇。他们是靠关系进来的。他们中很多人是从一些没听说过的学校毕业的,甚至有些是中专和大专。他们就和谢华坐在了同一间办公室里。问来问去,谢华发现像自己这样一点关系没有的,实在不多。谢华认识到,自己费了半天劲熬到的好工作,只是人家老爹和单位领导在饭桌上一句话、一杯酒就搞定的事情。
  “谢华,你清华毕业的怎么样呀,不是也就来这里上班了吗?”一次,一个不太会说话的官宦子弟这样说了谢华一句。“不不,我是‘五道口技术学校’毕业的,别老说我清华的。”谢华听了这种话也并不生气,谁叫自己命、运、风水、功德都不如人家的,只能靠“五读书”才修来福分和人家跑到一起来上班。
  在外企,后门也有,但是员工的能力一定要过硬,否则完不成任务,老板和公司都接受不了。在国企就无所谓了,垄断的企业性质,让他们不需要大张旗鼓的招聘宣传,员工好点差点也无所谓,压力不大、难度不高的工作不需要太强的能力。清华、北大的想来当然也欢迎,这是国企吸引人才的重要标志。但来了的好学生也要做好心理准备,别在这种没压力、没动力的环境里把自己憋坏了。
  

第三章  从事本行
所有企业的组织结构都是一座金字塔,永远都是下面的普通员工多,上面的领导和高薪少。如果工作的内容没有延续性,或是频繁跳槽和转行,只会使你停留在金字塔最底端的时间延长。切莫因为清华的起点和社会的诱惑,让自己产生浮躁的思想。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从本行专业的技术做起,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才是毕业后稳妥和明智的选择,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