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兴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道德的兴衰- 第3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略颍鞍怠蓖丁懊鳌绷恕N匏檬Р怀杀壤栈筇罅耍厦鞯娜嗣挥胁蝗ッ罢飧鱿盏摹K持卟嬷咄觯质蹈诵∑笠岛鞣俏奶跫质狄脖破茸糯笃笠迪虼说屯贰

  这些为生存奔忙的企业做不到真正的物美价廉,那些由于质量优异深受消费者喜爱的企业,那些由于新发明新创造而导致产品供不应求的企业,那些由于广告的原因一夜知名的企业,总之是通过一些绝招让自己的产品供不应求的企业,就能做到真正的物美价廉吗?也一样难以做到。

  现今企业界有一种众所周知的现象:中小企业各领风骚三五年,速生速灭多,持久发展的少。这是管理不善造成的吗?这是不走正道、短视造成的吗?是一句“不重视品牌”那么简单吗?出现上述现象,这些方面的原因也许都存在,但速生速灭者中,绝不是全部的企业都是这个德性,肯定有为数不少的企业靠走正道靠产品质量靠物美价廉赢得消费者好评而生意兴隆的,它们又是怎么垮掉的呢?城市的急骤扩大,人口的急骤集中,媒体的极度发达,对经商有极大好处,这勿庸置疑,但它也是一把双刃剑,在把你送上天堂的同时,也能让你在片刻之间下地狱。对这后一点,人们尚认识不足。现在从上到下都强调可持续发展,大家也都清楚拔苗助长的害处,但是,一旦无限的需求愰如一夜之间从地下冒出来时,一旦白花花的日思夜盼的金钱滚滚而来时,人们立马就忘掉了什么叫可持续发展,什么叫量力而行了。企业的财力、物力、人才、文化等基础的东西,决定了你的健康发展的速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是不正常,不正常成长,就是侏儒,就维持不了长久。这个奇异的世界在给每一个好企业带来不尽财源的同时,也为其挖下了一个陷阱,那就是巨型侏儒之死。需求、销售量可以通过媒介宣传片刻之间扩大,企业就像一个人,除了靠气吹,怎么能一夜之间从幼童一变而为高大的青年呢?快速扩张、迅速兼并重组,能不出现人才的短缺,管理的跟不上?能不出现财务危机——供血不足引起的四肢麻木?能不在不知不觉间放松要求,以次充好?能不出现企业文化之间的排斥现象?这些问题必然带来产品质量的下降。面对这种幸福的两难选择,以赢利为中心的企业,在这以业绩论英雄的时代,谁有底气对此大喊一声“不”?一切反对的理由在那双透着贪婪的小眼面前,实在显得软弱无力,似有实无,根本就听不见了。诸如此类的致命问题被轻飘飘一句“一定要加强管理,不能放松质量要求”一带而过。被兼并对象交出全部权力连自己的牌子都不要了,图的是什么?不就图你那块能带来好运的牌子吗?经过一两个月的突击培训,原来的人就不是原来的人了?颁布一系列新的规章制度,公司就能脱胎换骨?换了一套流水线,生产出来的就是精品了?纯属自欺欺人。

  既然清楚了这种原因,对一个好企业而言,若想维持长期发展,下一步该怎么办,就是秃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事了:稳扎稳打。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稳扎稳打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到嘴的肥肉不敢吃,到手的票子不敢接。在竞争如此激烈只争朝夕的情况下,大好的挣钱机会白白错过,就意味着保守、没有开拓精神,就意味着胆子小、瞻前顾后,就意味着平庸。虽然这样能留住消费者的心,留住信任——这一点勿庸置疑,能保证企业稳定向前发展,但机会成本太大——能快跑不快跑,仍坚持慢条斯理地走,就会被那些正以百米的速度向前飞奔的企业眨眼之间给甩在后面——企业是冒不起这种风险的,所以,面对如此大好现实,快速扩张是不可避免的结局。

  如上所说,只要站在经济的角度考虑,站在谋利的角度考虑,始终如一地坚持诚实守信一心为消费者着想就是一句空话。想做到这一点,要经历种种考验,每一种考验对一个以赢利为宗旨的企业来说,都是一道过不去的坎儿。如上所述,生意不好时,竞争激烈时,生意刚起步时,真心为客户着想把消费者的事当成天大的事,谁都会去争着做,一旦生意好的一蹋糊涂,眼看着白花花的银子向自己飞来,生产出来的都是金钱时,质量要求还能一丝不苟?出现劣质品还能一锤子砸烂吗?消费者的抱怨声还能声声入耳吗?产品供不应求时,能加价而不加价仍能维持低廉的价格吗?顾客需要的,自己挣不到钱或挣的很少不划算的,比如价格低疗效好的日常用药,比如耗力耗钱只有消费者喜欢对企业一点好处都没有的售后服务,还会像承诺的那样随叫随到不打一点折扣吗?在产品质量好技术有优势享受着垄断利润时能够想到广大消费者的感受主动自觉降价吗?能够打折就是打折不附带任何条件、不是吸引眼球的手段、不是滞销品、清仓货、劣质品的处理手段、不是勾引消费者上门的诱饵吗?能在物价上涨时不囤积居奇、跟风上涨、推波助澜、大发国难财吗?能控制住那种为大赚一把使出浑身解数只追求表面的物美、劣质的价廉吗?像三聚氰胺能让牛奶企业增加效益但又神不知鬼不觉的高招那些以赢利为第一宗旨的大企业能抗拒住它的巨大诱惑吗?。。。。。。凡此种种,对于一个以谋利为第一宗旨的企业来说,根本就是笑谈,没有一点意义。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中,不盈利就要死亡,所以,追求利润就是企业的本质规定。本性既然如此,在如上的种种考验面前,就不要奢望他们为天下消费者谋利益了。他们与民争利,关键时刻不择手段置天下老百姓的利益于不顾就不可避免。每一个企业都怕消费者对他们下这样的结论。所以,在义无反顾地做了黑心事挣到大钱达到目的之后,他们又会竭尽全力讨天下人的好——做各种各样的慈善事业——以化解人们对他们的仇恨。他们的目的能得逞吗?义利真的可以兼顾吗?真的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群众需要的,而企业难赚钱的,会赔本赚吆喝吗?如果这种赔本作为长远打算,能引来潜在的客户或需求,他们是会做的,如果对方大势已去,明显能看出没有潜在价值可挖掘的,哪个企业会对其有兴趣呢?当一些药品即便宜又治病的时候,在药店在医院永远也买不到………根本就没人去卖,有贵的干嘛要卖便宜的?就在一片抱怨声中,出现了廉价药店。暂不说它是否真廉价,单说当廉价药店如雨后春笋般席卷了一个城市的绝大部分角落时,当这种新闻效应失去以后,还有人再做这廉价药店吗?只有几种药便宜,其它药照样死贵,也称得上廉价药店?只在开业一段时间便宜,随后逐渐提价,这也叫廉价药店?开这种廉价药店的人,是真心为别人着想吗?有人说,不能这样苛责,在义利能兼顾的情况下,兼顾二者不是对双方都很好吗?其实不然,原来打廉价牌的药店,一阵风过后,还有几个坚持下去的?还有几个每日仍旧人朝鼎沸、排队购药的?没有,一个也见不到了。是人们把药买饱了,现在都没病了吗?不是,鱼与熊掌不可得兼,义利兼顾在行动上有可行性,但在人的性格上,在企业本性上,是不具有可行性的。自私的人,永远难成为一个公正无私的人,他讲道德,那只是因为讲道德有用,当讲道德没用时,可讲可不讲时,他立即就忘了什么是道德。企业谋的就是利,当它不谋利时,那是因为有巨大的好处在前面等着他。所有的药都是有成本的,如按正常价能卖多少钱赚多少利润,他们心里清楚的很,现在减价卖出去那只是诱饵,为了新闻效应,为了知名度。当知名度有了,当顾客络绎不绝、毫无顾忌地放心买药时,往回收投资赚取利润的时候就到了。他们不清楚价格一抬高顾客又会减少,买了一次就不会再来买第二次吗?知道,知道为什么还要这么做?他实在舍不得该赚的钱流进了病人的钱包,并且还在天天流。人越多,他越觉得亏得多,虽然挣的其实也不少。他就是无法容忍,那种想捞本想狂赚一把的念头时刻骚扰着他,其痒难耐,在这种情况下,下手只是个时间问题了。

  企业为了生存,不得不与民争利,不得不黑心肠,这是企业的本性,这就像狼一定要吃肉一样,改变不了,如果能改变,他就不叫狼了。在本性改变不了的时候,理智上又想讨天下老百姓的欢心,以图老百姓减少对他们的刻骨仇恨,以让他们回头,以利自己的长久存在,他们就采用了这种慈善的方式。但老百姓对他们的仇恨是一天积累起来的吗?在无数的考验中,这些企业没有一次不让人民失望,没有一次不被你耍,没有一次行为最后不暴露出其自私自利的本质,对你的认识已深入骨髓,扒了你的皮也认识你的瓤,你一撅尾巴,就知道你要拉几个粪蛋。黄鼠狼给鸡拜年,没按好心,你慈善?你要是慈善天下就没有恶人了,你安的什么心?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你给天下消费者造成那么大的伤害,花几个破钱就想把这一切抹平了?何况这些钱都是从天下老百姓身上骗去的?没人会理解你,更不会有人原谅你,对这样的企业只能是恨之入骨,恨不得你早死,你的死将是一件大快人心之事。 。 想看书来

第六节  企业垄断的缘由及下场
现实既然是这样,那些正走在“做大做强”道路上的企业商人,那些已经够强够大还想再上一个台阶、长久生存下去的企业商人,就不会有什么好口碑,消费者也很难对他们认同,产生依赖感。按理说,消费者就不会再回头,再光顾这些已没有任何信用可言,没有什么好感而言的企业及商品。没有消费者的回头,只与消费者做一次生意,那这些企业岂不都要垮掉?这显然与事实不符。消费者仍在光顾老主顾。即使是一些臭名昭著、人们恨得牙痒痒的企业,生意也照样在维持,甚至也在向前发展。他们是凭什么法术让消费者在不满意不认同、对其产品感觉一般印象平平甚至恶之恨之的情况下再回头,以达其稳定持续发展的目的?这是一群智慧超群的自私鬼,他们有层出不穷的手段来保证,在与民争利的同时,又让你接受他,让你摆脱不了他——以求得长期的存在。

  这个手段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笼统而言就是两个字:垄断。但是它的内涵却丰富多彩,日新月异,永无穷尽之时。

  第一种垄断,眼球侵略,头脑垄断。

  物质第一还是意识第一,这一直是唯物论和唯心论关于世界本源争论不休的问题。为什么一个如此“简单”的问题能争论几千年呢?这说明意识本源说是一个人们惯犯的错误,不论你的世界观正确与否。

  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首先表现为景像,其次是记忆,最后表现为抽象的概念,这就是语言文字。客观世界中有的东西你脑袋中没有,你就想不出来,你就不知道这个东西。当你搜索记忆寻找某一类东西时,出现的都是你熟悉的记忆,了解的概念,不了解的不知道的或知之甚少的就搜索不出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论按什么顺序排座次,也只能在你熟悉的印象中挑拣,即使都不满意,也只能矬子里拔大个。此时,这种印象的强烈程度几乎就等同于权威,对人的行为选择潜移默化中起了极大的诱导作用。大企业、品牌对与产品的消费群体密切相关的媒介平台采取你死我活式的竞争,采用全方位全天侯全年侯的广告宣传,对相关消费者及潜在消费者的眼球耳朵进行持之以恒的狂轰乱炸,排山倒海式的猛灌,就是基于这个道理。到中国内地各个医院去看一看,每家医院的墙上都贴满了与病人和小孩系系相关的西方大公司产品的广告,医生也会向每个有潜力的家长、病人推荐这些公司的各种产品;在麦当劳快餐店门口,贴着它自己的巨幅广告,刚开始怎么也想不明白这有什么必要,其实学问大着呢,它宁可白花钱也要占着这个地方,否则,在麦当劳门口见到肯德基或类似的其它竞争对手的广告,那不是自己的失败吗?电视上更是如此,经常在黄金时间播送一些大公司的不是宣传产品的广告—— 一方面显示自己的实力强,另一方面也霸占了众多的眼球。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页、街上各个好位置,几乎天上地下,每一个众人躲也躲不过的地方,都被一些企业、品牌霸占着。人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时,除去吃饭睡觉的时间,还剩多少有用的时间?若让你主动选择,可能一个这样的广告都不愿看,但是这帮家伙有办法,我到处都做广告,你看也得看,不看也得看——你已没有选择。人的大脑空间总是有限的,灌满了这个产品的印象,就无法容下其他东西,持之以恒的侵略,将把头脑中已有的旧印象逐渐排除掉,其他的新印象又插翅难飞进来。人的大脑关于这类产品的印象整个就被它霸占了,这就形成了头脑垄断。现实中,肯定没有几家产品能达到这种登峰造极的地步,但每一家,只要力所能及,就要向这个目标进发。这种策略,不以一时一地的欺诈为目标,而是以日积月累式的、点滴式的、潜移默化中改变消费者印象霸占消费者大脑为目标,所以,每个广告本身也挑不出什么毛病,“以民族崛起为己任”,“以天下福祉为目标”,“你的健康,我的骄傲”,“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诸如此类的令消费者防不胜防的花言巧语。这一手段相当厉害,不以一时的得失为目标,功利主义掩饰的好,别说与其无怨无仇,即使是那些在其身上吃过亏上过当对其耿耿于怀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全方位的持续不断的“唱多”,也会溶化你的仇恨,让你的观念出现松动,再在众多的不知其原来劣迹的后来者的感召下,逐渐动摇你,直到彻底摆平你。他们就是这样逐渐为自己这匹狼披上羊皮的。

  对一个质次价高的产品来说,对一个时时刻刻处处事事都以合算不合算为抉择标准、亏本的买卖从来不做的商人来说,唱得再好,灌得再猛,洗脑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