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自选集:我的心是一面镜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季羡林自选集:我的心是一面镜子- 第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从这一段话中可以看出来,我在当时仍然被西方的“分析”牢牢地捆住了手脚,而不能自拔。我现在认为,我现在终于“拔”出来了。)
  在这篇论文的最后几段中,我讲到当今世界上五花八门的文艺理论体系,“江山年有才人出,各领*数十天”。对这些文艺理论体系,我们必须随时加以注意,努力去理解;但千万不要被它们绑在战车上,拾人牙慧。这个意思,一直到今天,我还认为是对的。
  16《展望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
  这是《北京晚报》记者的提问和我的回答的一个记录。文虽短,但谈的问题却极为重要。比较文学形成的历史虽然不长,但已经成为世界显学。可惜其中竟没有中国的声音。有一些中国比较文学学者,甚至个别的外国比较文学学者,都提出了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希望和呼吁。我当然也有这种希望,但决不是出于狭隘的爱国主义或民族主义,而是出于对世界比较文学的关心。没有中国学者,再扩大一点范围,没有东方学者参加,则比较文学会是一个不完备的学科。至于如何才能形成中国学派,我除了提倡理论研究以外,其他招数也不多。 。 想看书来

回到祖国(33)
17《吐火罗语》
  18《窣利文(粟特文)》
  19《梵文》
  这三篇论文都是为《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所写的词条。
  一九八五年
  这一年又是丰收的一年。校内外的社会和学术活动仍多。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我当选为名誉会长。这一年出版了下列几本书:《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大唐西域记〉校注》、《〈大唐西域记〉今译》和译本《家庭中的泰戈尔》。是年八月,赴德国Stuttgart,参加第十六届“世界历史学家大会”,在会上用英文宣读了《商人与佛教》。
  本年共写三十二篇各类文章,其中可以算作学术论文的有十四篇。下面顺序加以叙述:
  1《〈摩奴法论〉汉译本序》
  “法”(dharma)这个字在印度含义颇为复杂,大体上是由宗教伦理转为政治法律。本书作者是婆罗门种姓,当然会努力维护本种姓的利益。但这一部《法论》还是非常有用的。我个人从里面找到印度封建社会起源的很多资料。关于这个问题,印度所谓历史唯物主义的史学家大都认为印度封建社会起源比较晚。我利用本书提供的资料,认为印度封建社会起源相当早。这一部书不但在印度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到了近代,它仍有极大影响;它影响了许多周边国家,英国人为印度立法也曾加以参考。
  2《泰戈尔》——《简明东方文学史》一节
  这是《简明东方文学史》第三编中第三章的第二节(该书454页—470页)。
  我写“泰戈尔”这一节,主要根据我自己对他的研究,也参考了一些国外的研究成果。我首先写了泰戈尔“生活的时代”,强调他生活在英国殖*义者的统治下,自幼培养出了极其真挚的爱国主义热情,他为印度的独立贡献出了自己的全部力量。他与圣雄甘地可以称为“双峰并峙”,因此受到了全印度人民,以及全世界进步人民的由衷的爱戴。他对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军国主义者的同情,对侵略者的无情的鞭挞,我们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接着我写了泰戈尔的“生平”。我仍然突出了他的爱国行动,以及他的国际主义精神。一九一六年,他到了日本,从那里转赴美国。他对美国的种族歧视深恶痛绝。他以“国家主义”为题,做了一些报告。他对美国一向没有好感,几次访美,都不欢而散。一九一九年,发生了有名的“阿姆利则惨案”,他拍案而起,写了一封义正词严的信给英国总督,声明放弃英国国王赐给他的“爵士”称号。一九二四年,他访问中国,对中国文化大加赞赏,歌颂中印友谊,并预言中国的复兴。一九三零年,他访问了苏联,极有好感。一九三九年,他著文怒斥希特勒。一九四一年,他临终时还念念不忘中国的抗日战争。综观泰戈尔一生,主持正义,痛斥邪恶,不愧是一个完人。
  下面我谈到他的思想(世界观)。他主张宇宙万物的基本精神是和谐与协调;他又提出了“韵律”是宇宙的最高原则。但是,他思想中也是有矛盾的。
  接着我论述了泰戈尔的“作品”。他是一个天才作家,一个多产作家。他用孟加拉文和英文写了大量的诗歌、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戏剧、杂文等等,世界各国几乎都有译本。中国已经翻译了泰戈尔的全集。我还特别分析了他的艺术特色,并以短篇小说为例,细致地加以分析。他的诗歌创作曾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半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新诗的创作。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回到祖国(34)
最后,我讲泰戈尔在世界上的影响以及他与中国的关系。上面已有所涉及,在这里不再重复了。
  3《〈中国传统小说在亚洲〉中译本序》
  本文原系法国学者苏尔梦著《中国传统小说在亚洲》汉译本一书的序言,收入《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一书时,改名《文化交流与文学传播》。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一方面接受其他国家的文化,一方面又毫不吝啬地把自己的文化传出国外,传布全球。中国的传统小说就是传播对象之一。有一些小说也传到了欧洲,受到了像歌德这样的文化巨人的赞扬。但是,最主要的传播地带还是亚洲。中国家喻户晓的一些传统小说,比如《三国演义》、《西游记》、《今古奇观》、《水浒传》、《*》、《聊斋志异》、《红楼梦》等等,都传至亚洲许多国家。有的是华侨带出去的,不用译本;有的则有当地文字的译本,为当地居民所喜爱。这也是一种文化传播的方式,其影响更能深入人心,它加强了当地人民对中国的了解,从而增强了友谊。
  在外国汉学家中,法国汉学家是突出的。他们有比较悠久的汉学传统,名人辈出,代有传人,至今不绝。但是,老一辈汉学家“俱往矣”。在中青年汉学家中,苏尔梦是一个佼佼者。她的著作相当多,比如《适应汉文化的一个例子:十八世纪的贵州省》、《雅加达的中国人,寺庙和公共生活》、《印度尼西亚的中国人用马来文写的文学作品》等等。此外她还写了很多论文,涉及面非常广,资料多是第一手的。
  现在的这一部书是苏尔梦编著的,其中收有法、前苏、德、日、朝、柬、印尼、泰、美、澳等国学者的著作十七篇。她为此书写了引论。统观这些文章,材料大都翔实可靠,立论也平正公允。从中可见在所谓“汉文化圈”内外,中国传统小说的影响如何深厚,大大有利于了解中国文化对外影响的具体情况。
  4《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诗律》
  印度古诗表现形式是诗节(stanza),每一诗节分为四个音步。组成音步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按照音节的数目,一种是按照音节瞬间(mātrā)的数目,前者术语叫婆哩陀(vrtta),后者术语叫阇底(jāti)。在第一种中,要区别长短音。所谓长音是指用长元音、二合元音或三合元音,以及诗律长元音组成的音节。在第二种所谓阇底中,也讲长短,一个短元音算一个音节瞬间,一个长元音算两个。在这里,诗律不是按照音节的数目,而是按照音节瞬间的数目来计算的。
  《罗摩衍那》的诗律属于第一种,是按音节数目来计算的。全部大史诗约有一万九千首诗,绝大部分都是用一种诗律写成的。这种诗律名叫输洛迦(s'loka),有四个音步,每个音步八个音节,共三十二个音节。输洛迦本是最常见的一种诗律,《罗摩衍那》故神其说,说是作者蚁垤于无意中发现的。实际上连《摩诃婆罗多》用的也是这种诗律。我现在把《罗摩衍那》中最标准、最典型的两首输洛迦的诗律写在下面:
  —(长)︶(短)
  举此二例,可见一斑。
  5《〈中国纪行〉中译本序》
  中亚人赛义德?阿里?阿克巴尔?哈塔伊用波斯文写了一部《中国纪行》,记述了他于十六世纪初(明正德年间)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极有学术价值。张至善和张铁伟、岳家明等译为汉文。书前有李约瑟的序和我的序。 txt小说上传分享

回到祖国(35)
中古穆斯林旅行家和学者对人类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于语言关系,到了今天,这个历史事实还不为世界所熟知。穆斯林旅行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比较客观,比较实事求是;虽也受时代限制难免多少有一些荒诞不经之谈,但总起来看是比较少的,他们的记述基本上是可靠的。
  正如对许多中古旅行家那样,也有人怀疑,本书作者是否真到过中国。我个人的看法是,他亲身到过中国,否则有一些事件和情况,他不会写得这样亲切、具体、生动、真实。他对当时中国人民的讲礼貌、守秩序等美德倍加赞美。他写道:“在世界上除了中国以外,谁也不会表现出那样一种井井有条的秩序来。毫无疑问,如果穆斯林们能这样恪守他们的教规——虽然这两件事无共同之处——他们无疑地能按真主的良愿成为圣人。”总之,通过这一部分,我们能够看到十六世纪初中国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比较真实的情况。读了这一部分,会无形中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6《一部值得重视的书——读阿克巴尔〈中国纪行〉》
  7《原始社会风俗残余——关于*祷雨的问题》
  这篇论文是读《中国纪行》的副产品。
  我读《中国纪行》第十一章“妓院和*”,其中讲到*的来源:犯了死罪的官员的妻女被送入妓院,供人寻欢取乐。另外还有一个任务,就是为公众祷雨。为什么利用*为公众祷雨呢?我立即想到了印度流传极广的鹿角仙人或独角仙人的故事,其中就有利用*祷雨的情节。大史诗《罗摩衍那?童年篇》(193,1928)讲到了这件事,讲到了*,也讲到了下雨。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二,讲到独角仙人,但没有讲求雨。在其他佛典中,这个故事大量出现。《本生经》第五二三和五二六两个故事,内容基本一样,讲的都是独角仙人。在用混合梵文写成的《大事》(Mahāvastu)中也同样可以找到这个故事。在西藏文佛藏《甘珠尔》中,在汉译佛典《佛本行集经》、《佛所行赞》、《大智度论》等等无数的经典中,这个故事都留下了痕迹。在印度佛教艺术浮雕中,同样可以发现。这个故事或与这个故事相近的故事,在印度以外的地区也同样可以找到,比如Rabalais,Le Fontaine,Barlaam and Josaphat等等都是如此。我现在毫不夸大地说一句,正如其他一些民间故事或民间传说那样,它几乎传遍了世界。
  因此,我们很容易就能想到,这是原始巫术的残余。我引了RBriffault的话说:“所有的没有开化的人们都认为,种植技术比起其他活动来更依赖于巫术力量和行动,而不依赖于技巧和人力。”弗雷泽(Frazer)也说,原始人把人类生产自己的族类的过程和植物生产的过程混淆起来了。
  8《罗摩衍那》——《印度古代文学史》一章
  这是《印度古代文学史》中的一章,后作为单篇论文收入《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一书中。《简明东方文学史》中《罗摩衍那》一章也用了其中的材料。
  因为我穷数年之力,翻译了卷帙浩繁的《罗摩衍那》,所以我零零碎碎,陆陆续续,写过一些关于这部大史诗的文章,长短都有。最集中的是一九七九年出版的专著《〈罗摩衍那〉初探》(下面简称《初探》),里面讨论的问题最多,涉及面最广(请参阅前面所述1978年至1993年“我的学术研究”部分中的1993年的内容)。在那里,我只开列《初探》中的目次,对每一章都没有介绍。

回到祖国(36)
在现在这一篇文章里,我当然会使用以前写过的一些文章中的资料和观点,特别是《初探》。但是,时间毕竟已经过去了几年,我对这部大史诗的看法,当然会有所充实。所以现在这一篇文章并非全是抄袭旧说,而是有所增益。我先把本文的节段目次抄在下面,以资与《初探》对比:
  一、性质和特点
  二、主要骨干故事的历史真实性
  三、作者
  四、成书的时间和地点
  五、语言和诗律
  六、与《摩诃婆罗多》的关系
  七、主要情节
  (一)《童年篇》;(二)《阿逾陀篇》;(三)《森林篇》;(四)《猴国篇》;(五)《美妙篇》;(六)《战斗篇》;(七)《后篇》:罗波那的故事、哈奴曼的故事、罗摩和悉多的故事。(一)故事情节层次问题,(二)悉多的身份问题,(三)《罗摩衍那》故事来源问题
  八、思想内容
  九、艺术风格
  (一)塑造人物形象
  (二)展开矛盾斗争
  (三)描写自然景色
  (四)创立艺术风格
  十、在印度国内外的影响
  十一、与中国的关系
  只要把上述的目次同《〈罗摩衍那〉初探》的目次一对比,立刻就能发现其间的差别。《初探》中有的题目,我在这里省掉了,另外加了一些新题目。这说明,我在《初探》出版后的六年中,仍然对《罗摩衍那》继续思索和探讨。
  9《五卷书》——《简明东方文学史》一节
  这是《简明东方文学史》第二编中第一章的第二节。
  在这里,我首先讲了《五卷书》在印度本国以不同的书名,在不同的语言中流布的情况。然后讲“时代背景”,讲“思想内容”和“结构特色”。在最后讲结构特色时,我使用了一个新名词“连串插入式”,就是一个大故事中插入许多小故事。这种结构方式,似乎对中国也产生了影响,唐代传奇人物王度的《古镜记》就是这样。此外,《五卷书》散文和韵文相结合的结构形式,中国一些传统小说中也有,比如写到一个什么地方,就忽然插入一句话“有诗为证”,接着就是一首或长或短的诗歌。
  10《迦梨陀娑》——《简明东方文学史》一节
  这是《简明东方文学史》中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