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与傅斯年(全新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陈寅恪与傅斯年(全新版)-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壳テ涔耄嗟脑碌谆雇炅嗽蓖庠趺窗炷兀啃矣肜铣拢ò矗撼乱。┒艘辉迹劝讯髦砜烁遥医涣搜Х鸭八至惴眩韪晃桓畹呐笥讶砜耍涣苏庠路壳裉熘皇A怂母霭肼砜耍畹谜饬教煳抟晕桃病!庇炙担骸吧闲瞧诔跻鸭聪蛑煲鳎笤即诵瞧诳杉睦础5耸抢铣碌牧耍性荚凇K慈兆撸雀坝⒐矢薮油ㄈ谄稹D敲丛趺窗炷兀可闲瞧谝幌蛑煨葱攀保涤卸娇晒杲冢笔鄙形醇扑愕们宄欧⒕酢寡灾瑁豢晌病J家饩醯谜庠伦芸擅闱康降祝伦呱跫保η焕础G白蛄饺眨账挤ㄗ印W蛱炜艘桓鍪榈プ樱衿浠蛴腥艘哂贖irschwaid,未知下文如何?此时满想向朱再要,但如何措辞,且甚无效耳要是老陈不走尚有法,而他即走。他的钱为郭才子陈津藻二位借了上路,故他也着急无对。此时柏林的环境中,比先更窄,故通融之国,更穷。几乎等于不能借分文之局面。这两月,子水、从吾、大维都是赖老陈维持。老陈大苦,老陈走后,更不了矣。”
  因傅信均无日期,故无法判断确切时日,但从信的内容推断,此信大约写于1925年秋冬时分。信中提及的“老朱”或朱某,乃中国驻英公使朱兆莘,欧洲留学生的经费一直由朱氏作为代理人具体操办。但此时国内政局混乱,经费汇不出,朱氏无能为力。为了应付不断前来“讨债”的书呆子,朱氏迫不得已,只好从公使馆的其他款项中转借几个小钱予以应付救急,傅斯年所得二十镑即是此例。 txt小说上传分享

罗家伦信件披露的隐秘(3)
信中涉及有债务关系者多达八人,那个神秘的“员外”不知是指何人,但提及的老陈,是指即将归国的陈寅恪。言语中可以看出,这批留学生们的钱财除了相互借来借去外,作为老大哥的“老陈”,于此间显示了举足轻重的分量,同时也透出他对众位难兄难弟的关切之情。
  到了1926年初,傅斯年终于从朱氏处领到了十英镑的汇票,于是致信罗家伦说:“本想就此寄你四镑,寄仙槎(南按:何思源字)二镑。但换现镑待了三天,此三天中又为人借去了几文,自己实没办法了。现只寄你二镑,仙槎一镑。朱既许我下月设法,到时弟必再寄。月中穷不可言,特别糟者是今后全无办法,山东学费已全无望矣。”傅斯年写信时,国内军阀混战加剧,整个中国大地弹片横飞,血流遍野,大小官吏争相苟全性命,已无人再去管这批海外学子是死还是活的事了。傅氏与何思源属山东同乡,何思源来自水泊梁山的发源地菏泽,著名的郓城县、曹县等皆从属菏泽地区,当地流传有“梁山一百单八将,七十二名出郓城”之语;傅来自梁山脚下的聊城,武松打虎的阳谷县属其辖地,因而二人既是北大同窗,又有小同乡之谊。眼看山东方面的官费没有希望,其他款项又无从进取,面临断炊的何思源,能得到傅斯年借予的一个英镑也算是不幸之中的万幸。此等情形很能令人想起当年刘备在贩卖草鞋的途中,饥饿难耐又无钱购买一个烧饼那“一文钱难倒英雄汉”的故事。十几年之后,当归国的何思源在相继登上国民党山东省主席与北平市市长宝座之后,不知对这一文大钱的艰难来历还记得否。
  杨步伟说因为大战后德国的马克走低,物价便宜,中国的留学生们才纷纷从四面八方转到柏林,此说有点道理,但不能说全对。事实上,当时德国的物价并不比其他国家和地区更物美价廉,而专等这帮孔乙己的弟子门生前去占便宜。在傅斯年即将结束学业回国的前夕,生活更是到了无依无靠的绝境,他在致罗家伦与何思源的信中道:“总之,去年我以领了下一月(款),我方能自巴黎归,今则倒欠下两月,此外无丝毫进款。德国生活程度贵得无比,此间熟人一致呼穷,故弟不欠此间任何一人、任何一文,而此间欠我小数者,积起来已经不少了。5月中旬连吃四日干面包,实在不免于夜间流涕。大维尚好,而毛、姚穷得出世涅槃。”
  德国的生活程度傅斯年说得已很清楚,正是在如此生活环境与经济条件的高压之下,他才在致罗家伦的信中,发出了“心绪如焚”,“饮食不常,一切状态如疯如狂”的悲鸣。未久,傅斯年突然从《德国汇报》闻知驻英公使馆的老朱将要去职的消息,大惊,急忙写信致英使馆向老朱本人催要学费。本来老朱对此等事项早已厌烦不堪,如今奉命归国,正好顺水推舟,将这个棘手的皮球踢给了继任者。而继任者年轻气盛,根本不把傅斯年等留学生放在眼里,对连连上书催款视而不见,迟迟不作答复。眼看就要成丧家之犬状饿毙于柏林街头的傅斯年大怒,立即表示“老傅穷而不安,但亦尚有脾气”。按傅氏的推断,继任者如此对待留学生,一定是克扣和挪用了国内寄来的官费。而对方如此无理与霸道,正是留学生们“拼命之机会也”。于是,傅斯年火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立即蹦将起来,欲像当年五四运动一样,发动并亲自统率整个欧洲中国留学生,肩扛大旗,挥拳弄棒再展示一回少年壮志,前往驻英公使馆门前示威*,不惜与使馆人员开打宣战,然后来个火烧赵家楼的模拟演示,将公使馆一把火烧个精光。

罗家伦信件披露的隐秘(4)
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过去的老皇历如今翻不得,对于傅斯年而言,一呼百应的“五四”时代已经成为过去。接受新的文明洗礼并逐渐理性的罗家伦、何思源、俞大维、毛子水等人,认为以暴力的方式、方法来处理此事万万不可。伦敦比不得当年的北京,若真的闹将起来,很可能被当做过街老鼠捉将起来关入大牢,成为天下笑柄。在众人劝说阻止下,傅斯年火气渐消,最终打消了一把火烧掉公使馆的念头。当然,驻英公使馆的官僚们并不知有此一幕险情发生,否则,应该早抱头鼠窜了——看来傅斯年当年考取官费留学生时,山东教育厅一帮官员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尽管罗浮宫与白金汉宫没有被点燃,事实上中国驻英公使馆却差点藏身火海。
  既然公使馆不能烧掉,日子还得设法苦撑下去,如同一位外国作家所说的那句名言:“活下去,而且要记住。”留学生们除了围绕一个“钱”字与一个“愁”字来回打转、相互借债外,自然有苦中求乐的另一个侧面。而血气方刚,风华正茂的年轻游子,又少不了与过往的女人拉拉扯扯,生发出一些*韵事。当时许多不为外人所知的小秘密,在傅斯年致罗家伦的信中有所披露。如在第八封信中,傅斯年对罗家伦说:“听说你和Mlle Jemmes很好,不知仙槎吃醋否?一笑!”
  Jemmes乃何思源找的法国女人,傅斯年在巴黎与其见面后,便在信中笑其“中文名字极俗,不知谁的大作”云云。未久,罗家伦为了筹措回国的川资,再次向张元济求援,张以私人名义慷慨贷借600元。一年前,当罗家伦首次通过蔡元培向国内寻求经济援助并找到张元济时,当时张正为女儿择婿,回信中同时拜托蔡在海外留学生中直接物色,并表示愿意资助未婚女婿的留学费用。蔡元培接信后曾向罗氏探询,但未全部挑明内情。罗家伦经过一番思考,写信向蔡表示:“无论与何人订婚,皆愿于订婚前有半年以上之友谊。……最好于友谊发生时不必定有婚姻观念当先,以免反而拘束。”蔡元培意识到此事难成,便将原信有关部分剪下转给张元济。张氏当然不是糊涂人,见对方如此,并不强求,此桩“婚事”算是告吹,但借贷的事还照样进行。【38】想不到这次傅斯年闻听罗家伦又向张元济借贷,便以调侃的语气说道:“听到你做了日礼服、晚礼服、夜礼服等。日服为利见大人,夜礼服为霓裳歌舞之用(话是听到的,典故是我加的),恭喜恭喜。”傅所说的“为利见大人”,即指张元济,因为张氏托蔡元培在海外为其女儿择婿之事,早已在留学生中传开,而罗家伦正是众人瞩目和议论的焦点。
  在一顿调侃后,傅斯年又用诙谐的语言向罗家伦讲述了近期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几件“大事”:
  说点笑话罢!(一)老陈回去,坐二等舱,带着俞大维那个生龙活虎一般的儿子,Just think of it。
  (二)万灿的Braut(南按:未婚妻)听说甚有德行,万灿与她日日见,自然想干一回,而她拒绝(其理由不可得知)。故万灿更佩服她的德行。
  此间朋友如常,毛子水连骂我三天都是insinuations,最后大吵一回。员外此时也无不(?)买书。
  你应来信劝大维去法国。他在此甚无意思。有次我向他房东云Herr Dr。明年去法国。她云:Ach; Nein; Herr Doktor wi nie von uns weggehn! 卐tc叄习矗褐浮昂牵换岬模┦肯壬换崂肟颐堑?”)。 最好的txt下载网

罗家伦信件披露的隐秘(5)
或者这房东为他保全令德不少,但他却是应该到法国享福去了。【39】
  傅氏所说的这位万灿,与他未婚妻最后的结局如何,好事是干得成,还是没干成,或者介于二者之间,皆不得而知。而老陈带俞大维儿子一同归国之事,却含有一个不太为外人所知的故事。
  许多年后的1970年,已进入耄耋之年的俞大维在《怀念陈寅恪先生》一文中说:“本人与陈寅恪先生,在美国哈佛大学、德国柏林大学连续同学七年。寅恪先生的母亲是本人唯一嫡亲的姑母;寅恪先生的胞妹是我的内人。他的父亲陈三立(号散原)先生是晚清有名的诗人;他的祖父陈宝箴(号右铭)先生是戊戌湖南维新时期的巡抚。右铭先生有才气,有文名,在江西修水佐其父办团练时,即为曾国藩先生所器重,数次邀请加入他的幕府,并送右铭先生一副对联,以表仰慕。上联寅恪先生不复记忆,下联为:‘半杯旨酒待君温’,其推重右铭先生如此。曾文正公又有与陈右铭(宝箴)太守论文书,此文收入王先谦的《续古文辞类纂》中。本人的母亲是文正公的孙女,本人的伯父俞明震(字恪士)先生、舅父曾广钧(字重伯)先生(均是前清翰林),与三位先生皆是好友。本人与寅恪先生可说是两代姻亲,三代世交,七年的同学了。”【40】
  文中所说的三代世交是指俞的曾外祖父曾国藩一家与陈寅恪的祖父、湖南巡抚陈宝箴;俞的父辈俞明震与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俞本人与陈寅恪兄弟等三代的密切关系。两代姻亲是指俞、陈两家与曾国藩一家都有至亲,而俞大维与陈寅恪既是姑表兄弟,又是郎舅之亲。俞大维的姑母是陈寅恪的母亲,俞的妻子陈新午又是陈寅恪的胞妹。七年同学则是指美国哈佛与德国柏林大学同窗共读的七年时光。
  当然,俞大维说这话时,已随国民党退居台湾多年,在德国求学时代,这个格局尚未形成。俞大维是先有了一个“生龙活虎一般的儿子”之后,才与陈寅恪之妹陈新午缔结伉俪,借此与陈家成为“两代姻亲”的。
  曾国藩的两个儿子纪泽、纪鸿皆是清代有名的人物。曾纪泽出任过清朝驻英、法、德、俄公使,为收复新疆伊犁,曾与“面冷词横”的沙俄大臣据理力争,算是一位对中华民族做出过贡献的外交家。曾纪鸿与夫人郭筠,生五子一女。分别是:广钧、钊(殇)、广镕、广铨、广锺五子;女广珊。长子广钧乃“湖南四公子”之一,著有数学研究专著。女儿曾广珊,善于诗文,嫁给俞明颐,婚后生十三个儿女。除了三个早夭外,其余十人为:大维、大纶、大绂、大絜、大纲五子;大缃、大绚、大缜、大絪、大彩五女。按俞家大排行,俞明颐之兄明震、明观已先有三子,因而俞大维排行第四,成为这个家族的“四哥”。
  俞大维在德国柏林留学期间,阴差阳错地与一位德国原装的钢琴女教师相爱,两位干柴烈火般的青年一不小心,那位德国美女便珠胎暗结,大喜即将来临。想不到对方那傲慢的父母却没把身材矮小、貌不出众的俞大维放在眼里,死活不允许女儿嫁给这个来自东方的中国青年。就在双方你来我往叫板的过程中,一个男娃从德国美女的母体里呱呱坠地,时为1923年间事。俞大维根据德文名字的发音,为孩子取名为扬和。又依照俞家家族辈分取名俞启德。其意是,一方面纪念他的德国母亲,一方面希望儿子德才兼备。扬和出生后,放在俞大维租住的房东家抚养。俞的房东是位闲居多年的寡妇,尽管徐娘半老,但风韵犹存,与俞大维友善。正当这位*寡妇红颜渐衰,美人即将迟暮之际,见俞大维突然抱回家一个幼儿,自是欢喜,便主动承担了部分抚养义务。如此这般,迟暮的寡妇与俞大维也就有了进一步的情谊。——这就是傅斯年在致罗家伦的信中所说那位房东为俞大维“保全令德不少”的缘由。尽管如此,一个立志在学业上创造出一番成就的留学生,整日带一个哇哇乱叫的黄口小儿自然不便。于是,即将回国的陈寅恪建议把扬和带回国内,交给自己的妹妹陈新午抚养。俞大维闻听自是求之不得,便有了傅斯年向罗家伦报告老陈坐船带俞大维儿子回国之事。本著开篇所述陈寅恪归国在马赛港登船携一幼儿,即俞扬和。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罗家伦信件披露的隐秘(6)
当陈寅恪辗转万里把孩子带回家乡后,以能干泼辣著称,在陈氏家族中最为漂亮聪明的小女子陈新午,对扬和极其喜欢,遂以未嫁之身毅然担负起抚养孩子的责任。后来俞大维归国,自是少不了到姑家探亲,一来二往,就水到渠成地娶了大自己三岁的表姐陈新午为妻。至此,俞陈两家才形成了俞大维所说“二代姻亲”的格局。因为是嫡亲表姐弟结婚,大维与新午生的第一个儿子俞方济天生弱智,后来一直跟父亲俞大维一起生活。另一儿子俞小济智体尚好,长大后赴美国定居,虽已成家,却过着捉襟见肘的日子。曾历任国民党高官但两袖清风的俞大维,在晚年不得不变卖多枚勋章为这个小儿子补贴家用。
  老陈从德国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