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表面上治愈,但病根留着;三是主治好了,次生病爆发;四是病没了,人也没了;
现在的治疗情况,停留在第二、三方面的人居多,被治死还没有醒过来的人也有不少,一切都是自愿、自觉、自己选择没有主见的结果,无法怨到别人,而医生也确实尽到了职责。挂吊瓶、吃药、打针、测体温、量血压、磁共振、动手术、放化疗,是医生教给没有主观人的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这些方法长此以往,无法保证人的生存质量和颐养天年,就连医生自己也难以幸免,因为他们对于自己掌握的医术深信不疑。
据统计,美国医生的平均生存年龄仅为54岁,在我国稍高一些(因为有中医),多数的时候,都是治好了病,但药物要了他们的命。
用药要适可而止。暂时的,药物可以帮助人体压住疾病,长远看,药物会破坏人体的平衡性,无法令人获得健康和长寿。在药物和健康之间人体是二选一的关系,不能做到共生,侧面也说明选择好医生治疗疾病是阶段性过程,千万不能把治疗当做养生去对待,没完没了地用药和治疗。
疾病的发生有其固有规律,首先得具备发病的条件,人体是疾病的靶子,疾病并非毫无目的地在身体里乱打一气,它总是先找到人体的虚弱之处展开攻击,试探虚实,打赢了就占据,打不赢就和身体谈判,耍赖皮,赖着不出去。
一般情况下人体不允许疾病在身体里肆意妄为,只有人体能力不足时,人体才会退而求其次,进行曲线救国,施展缓兵之计,此时的人体开始走下坡路,急盼心理的支持和外界的正确支援......;
根据疾病发生的大小、状况和规律制定康复计划显得尤为重要,疾病不是一天得的,所以不要期望疾病好在当下,弥补身体的缺漏才是当务之急。现代人把希望都寄托给医生,而不是改变自己,是一种十分错误的认识。因此,在不同的阶段学会选择不同的医疗模式,就成为现代人面临的一个重大的生命课题之一。
弟子:中医讲,医生分成上工、中工和下工?
先生:是的,这方面中西医没有太大的差别,但职责差别很大。根据典记,魏文王曾求教于名医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谁是医术最好的呢?”扁鹊说:“大哥最好,二哥差些,我是三人中最差的一个。” 魏王很不理解,让他讲的详细些。
扁鹊进一步讲解说:“大哥治病,是在病情发作之前,那时候病人自己还不觉得有病,但大哥就下药铲除了病根,使他的医术难以被人认可,所以没有名气,只是在我们家中很有名。二哥治病,是在病初起之时,症状尚不十分明显,病人也没有觉得太痛苦,就能药到病除,使人都认为二哥只会治小病,所以在乡里很有名。我治病,都是在病情十分严重之时,病人痛苦万分,病人家属心急如焚。此时,他们看到我在经脉上穿刺,用针放血,或在患处敷以毒药以毒攻毒,或动大手术直指病灶,使重病人病情得到缓解或很快治愈,因此我名闻天下。”。
中医培养医生的标准十分严格,要求医生必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知天文,就是懂得与天体和谐共处,懂得自然与生命现象的联系;知地理,就是懂得遵循自然规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知人事,就是熟知人体的内外运转规律,懂得区分病情归属,按照不同疾患人群的需求,给以不同的对待和处理。
世事无常,人间正像反出,这就是现实!现代的中医存废之争正说明了这个问题,大哥的医术最好,所以只落得名声保留在家里,扁鹊的医术最次,所以名闻天下。治未病是上工,治已病是下工,身为中医的扁鹊明白,但西医不明白,并且忙得团团转。事实上西医很难承认中医的好,他们甚至想动用一切社会力量和财富来抑制中医,原因很简单:中医太神、太朴实了,可以花很少的钱办很大的事,可以让病人日用而不自知,可以让疾病消失于无形之中,没有那么多莫名其妙的后遗症。
中医在治疗的过程中强调“守神”和“治未病”,西医强调死板“守形”和“治已病”。因为治已病紧急,而被大家误认为“很重要”,实在是进入了治病的误区!
弟子:治未病岂不是更好,难道大家不知道?
先生:那是你的想法,不是病人的想法;
弟子:这样做岂不是很痛苦又浪费!医生的使命和责任是什么?
先生:现在的病人太多,医院十分拥挤,所以医生把主要精力和研究都放到治已病方面去了,没有时间关注正在发生变化,痛苦小而又没有躺倒需要照顾的人,再说他们本身在治已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谁愿意放弃优势而去做吃力又不讨好的事?
弟子:吃亏的岂不是病人?
先生:那是大家的想法和选择,怨不得别人,只能慢慢消化等到大家明白了再说。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十六章 人体很智能
第十六章 人体很智能
弟子:人体都会做哪些事情?
先生:人体对于生命的维护,天生就有一种全局的观念,而且在任何时候都能保证尽忠职守:
第一、能源和通道
不吃无以为生,不通难以执行。水是鱼的海洋,空气是人体的海洋,太阳是万物的能源。人体在造就的同时,生命已经被注入进去了,注进生命的人体,又衍生出“精神”和“情绪”。它们迷惑着人们的双眼,使人分不清人体的真相和本质,让疾病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所以中医讲:“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 《黄帝内经·六微旨大论篇 》,意思是说:要是没有吸收和排泄这样的机制和功能,人体就无法顺利地完成出生、成长、壮大、衰老和死亡这五个人生阶段。
第二、整体和局部
为了维护人体生命的延续,人体不遗余力地运转着,有时甚至做出令人不可思议的局部损伤的行为,这就像壁虎断尾巴逃生一样,人体天生就具备这种能力。皮肤上的沉淀物,身体内部的肿块儿、肌瘤,癌细胞的制造和繁殖,无一不是人体努力运作遗留下来的痕迹。
所以中医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黄帝内经·六微旨大论篇 》,意思是说:离开了气血精微物质的升降出入等气化现象,人体就无法做到正常衍生、生长、转化、收养和封藏。
第三、人体的恢复一定要1—3倍于新陈代谢的时间;人体新陈代谢及健康恢复时间表:
⑴、一般细胞需要四个月;
⑵、白血球需要三个月;
⑶、皮肤需要四—六个月;
⑷、肌肉需要两—三年;
⑸、筋需要三—五年;
⑹、骨需要七年以上。
所以中医讲:“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黄帝内经·六微旨大论篇 》,意思是说:因此,上升和下降(损害和康复),吸纳和排出(去故就新),凡是成形具有生命的物质都有,人体也一样;因此,在对待如何康复疾病这个问题上,一定要慎之又慎,千万不要做只顾眼前、不计后果得不偿失的事。
第四、生理热能:
处于生长中的孩子,有智慧热和成长热,无端地降低这时期的热度,可能会导致孩子停止生长,并留下终生的后遗症。
例如头痛及性腺的荷尔蒙分泌不足,女性会引起生理不顺、生理痛、无生理期;男性则会引起性无能、无精子、发育不全等。此外,也有神经痛、风湿症、精神症状等许多无法想象的疾病。
所以中医讲:“化不可代,时不可违。” 《黄帝内经·五常政大论篇》,意思是说:像发烧(尤其是儿童)这样的身体变化不可以轻率地压制和代替,要按照发生的时间和规律去认识并进行恰当的处理,避免发生危险就行了。
第五、抵抗和清除
一个人生病不久,就好了;一个人刚好不久,又生病了。发烧、淋巴结肿大、浑身酸痛是身体在抵抗;流脓、排汗、浑浊尿液、上吐下泻,不停地咳嗽和流鼻涕是身体在清除。说明人体的运作都在里面了。不好的结果是:抵抗不动,清除不出,堆积如山,终成重病。
所以中医讲:“成败依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 《黄帝内经·六微旨大论篇 》,意思是说:一个人体的健康或者衰弱,全仰仗于人体内部气机的产生和变动,只有动而不已,连续不断,保持去故就新,才能保证:“生命不止,战斗不息”。
第六、储存和借支
储存是为了生存,借支也是为了生存。人体过胖或过瘦都是不平衡。储存分为正常储存,和非正常储存两种;人体皮肤的扩张性实在惊人,最胖的人可以达到1000斤。
一个人过于肥胖,多余的脂肪被身体贮存起来,等待身体机能转好时把它们燃烧或者排泄出去;另一个人骨质疏松,身体里的钙被借支出来。这种借支的现象,绝非身体的本意,如果借支过分就会透支。不好的结果是:胖上去,下不来;拿得走,还不上。
所以中医讲:“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黄帝内经·六微旨大论篇 》,意思是说:气机出入升降的通道遭遇到堵塞和破坏,人体精微物质的转化就被阻断并毁灭,因为体内的气机无法升降出入,而导致脏器官运转不畅,最后衰竭,人的生命随之受到空前的威胁,造成“气立孤危”险象环生的局面。
第七、免疫失衡
免疫太强或太弱都被视为不正常,原因是过度忽视人体机能存在的结果。比如经常吃不正确的食物,过量使用药品,经常接收超量的辐射等。
过敏、牛皮癣、红斑狼疮、风湿性关节炎等,都是免疫反应过激带来的暂时不便和信号;莫名地流鼻血、感冒、发烧,是免疫力低落的表现,以至于缠绵不去,虚弱一生。
所以中医讲:“化有小大,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黄帝内经·六微旨大论篇 》,意思是说:气机的变化精密而微妙,根据身体的需要有时小有时大,有时远有时近,升降出入四种变化随时都有,贵在经常守恒,如果反常就离人体的灾害不远了。
第八、透支和崩溃
莫名其妙的肌肉痛、肋骨消失、胰岛素不出、癌细胞堆积,证明身体已经透支;轰(TUI)然摔倒、只有呼的气,没有进的气,生命的终结就要来临了!这时候懂得“人类最好的医生是人体,人体最好的医生是自己”,为时已晚!
所以中医讲:“气相胜者和,不胜者病,重感于邪则甚也。” 《黄帝内经·气交变大论篇 》,意思是说:正气能够战胜邪气,一个人的生机就旺盛;不能够战胜邪气人就生病,人体虚弱,重复受邪,病情就会加重,严重时危及到人的生命。
第九、免疫力的恢复和成长
不健康的肌体想要得到恢复时,人体会暂时选择关闭某些机能,以适应人体恢复的需要。比如吃不下饭,躺在床上不能活动,一走路腿就疼等。勉强去做身体不适的事情,反而会使病情更加恶化。
请记住“化不可代,时不可违。”,那些把希望寄托在疫苗身上的人们,最后恐怕要收获失望了。因为人类开发出一种新形疫苗最快需要十年的时间,而对于微生物的克制,B细胞在24小时就能生产出10亿种以上的抗体,还不需要花很多的钱。谁优谁劣一比就知。所以当今之计,让人体内部的B细胞强大起来才是聪明之举!
第十七章 得病的原因
第十七章 得病的原因
弟子:疾病获得的原因很复杂?
先生:台湾有位林光常博士,现被押在狱中。他在《无毒一身轻》中,把罹患疾病的原因细分为34种即:
1、高蛋白饮食;2、高热量饮食;3、高脂肪饮食;4、精制糖;5、高钠低钾饮食;6、低纤维饮食;7、吃好看,好吃;8、吃偏好;9、吃方便;10、认知不正确;11、肥胖致病;12、电磁辐射的伤害;13、生态环境被破坏;14、空气污染;15、水质的恶化;16、欠缺负离子;17、体内缺氧;18、遗传;19、不当输血;20、滥用抗生素(药物);21、不当与无谓的医疗;22、不当的穿着;23、精神创伤、精神剧变;24、性格急躁,抑郁;25、思考负面;26、压力与过劳;27、行尸走肉,生活散漫;28、勉强自己做不爱做的事情;29、生活违反自然规律;30、体质酸化;31、肾气衰;32、血瘀;33、胸腺萎缩;34、良心有亏欠。
太复杂了!且不说观点重复,单是繁复就让人眼花缭乱,现代人已经不能够容忍简约,白话最受欢迎,把一切细化的让人们无法生存和生活!看一下古人怎么说:晋代陶弘景首次提出病因三分法,即第一为内疾、第二为外发、第三为它犯。内疾,就是病因可以从身体内部找,外发,就是病因可以从身体外部找,它犯,就是病因可以从身体的内、外两部分找;
1987年《中医病因病机学》将病因分为六类:即:自然因素(天时、地理、生物因素)、生活因素(饮食、劳逸)、情志因素、体质因素、内生因素(痰饮、瘀血)、其他因素(外伤、中毒、社会因素);
1994年《中医基础理论》将病因分为十类:即六淫、疠气(疫疠)、七情、饮食、劳逸、外伤、寄生虫、药邪、医过以及先天因素等;
《黄帝内经》中有句话:“知其要着,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疾病由来已久,纵观疾病的历史,似乎比每一个人的生命都要长:
生命在我的父母时,他们会得疾病;生命在我时,我也会得疾病;生命在我的子女时,他们仍然会得疾病。这种过去(父母)、现在(我)、未来(子女)三段式的疾病经历,在任何时候都发挥作用,让人不胜其烦!
把疾病用一种线型的轨迹来表示:疾病与人平行时,两不相干,疾病与人交叉时,人就得病,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