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经济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幸福经济学-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作者相信,只要信奉原始感觉,回归人类善良本性,我们就能够创造一个和谐、幸福、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这个世界不是以一个人占有物质财富的多寡来评价其是否成功和幸福,而是以是否实现了人类之间的爱,是否实现了家庭、邻里、社区、城市、国家的和谐,是否使自然生态和环境得到保护等来评价我们的幸福。我们体会到,作者的血液里流淌着一种热情和信仰,虽然这种信仰有些理想化,但我们能够感受到他的真诚。作者引用了莱亚德的忧郁:人类大致上已经征服了自然,但是他们还必须征服自己。因为创造幸福比创造财富更困难。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序一(5)
安尼尔斯基教授提出了一个真实财富概念和模型,包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自然资本、人造资本、金融资本五个资本子模块,把所有与人类幸福相关的因素考虑在内,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和将产生良好感受的因素经过定量后计为正面因素,把消耗自然资源与环境在内的使人类财富减少的因素经过定量后计为负面因素,对所有因素进行综合集成以后形成“净财富”,或称为真实财富,在对真实财富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形成真实发展指数(GPI),并用其来表征幸福指数。
  作者的信念正是来自于他运用 “真实进步指数”对美国以及加拿大艾伯塔省的评价结果:1960~1999年,加拿大艾伯塔省的GDP平均每年增加,而考虑其他更全面因素的GPI(真实进步指数)却以年均的速度下降。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经济福利持续下滑,甚至在美国股市处于大牛市时,其下滑的趋势也没有停止。20世纪90年代,人均GDP年均增长率为,而GPI却在以年均的速率不断下降。1957年,英国有52%的人表示自己感到非常幸福,到2005年,这样的人只剩下36%。而在这段时间里,英国国民平均收入提高了3倍。
  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在安尼尔斯基教授看来,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人类是在用GDP作为评价社会福利和发展的指标。以作者设计的一个完美的经济英雄形象为例:一位嗜烟的晚期癌症患者,正经历着昂贵的离婚诉讼,他的汽车已冲入了20辆连环相撞的车祸里,因为他开车时一边接听手机一边吃汉堡快餐——上述所有行为都为GDP增长作出了贡献。尽管用真实发展指数评价“这位英雄”的行为是令人遗憾的,全是负面的结果,但用GDP评价时则是为发展作出了贡献。
  这里无须一一列出安尼尔斯基教授对GDP的批评。正确评估人类发展的财富和幸福是一项十分困难的工作,安尼尔斯基教授试图用指标体系的办法另辟蹊径,这比仅仅用GDP表征财富更科学合理。但是,这里也存在着浪漫成分。因为,除了扣减环境损失和增加因美好的道德水平而产生的非交易性财富外,人力资本、人造资本、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和自然资本的提高与GDP都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没有GDP的增长,这些资本都难以增长。尽管如此,安尼尔斯基教授的尝试在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生态学、环境学、伦理学等多学科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用真实进步指数表征居民幸福的核算和评估方法仍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五 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发
  读完安尼尔斯基教授的书,思考中国的现实,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发。
  党的十六大提出,我国要在2020年全面建设惠及13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在2000年基础上翻两番。2000年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加快了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但也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压力。在经济高速增长期内,随着环境压力的日益加大和一些地方政府的环境管理不作为,造成污染事件多发,国内曾经出现过类似安尼尔斯基教授那样较为强烈的批判GDP至上(或唯GDP主义)的倾向。从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出现明显滑坡,就业压力明显加大,似乎又出现了“唯增长主义”思潮,经济增长压倒一切的思想也开始抬头。这两个极端都是对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认识存在偏差的表现。 txt小说上传分享

序一(6)
否定GDP的倾向偏向于深绿的生态主义,忽视了拥有13亿人口、各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大多数地区人民收入水平还很低的现实国情,同时也忽视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需要有较强的财政投入支撑这一客观现实。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表明,在中国目前阶段,仅有GDP快速增长不能解决我们面临的所有问题,但没有GDP的快速增长就不能解决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我们不能因为存在单纯追求GDP增长速度的现象,就全盘否定GDP增长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虽然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并非在所有国家得到验证,但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阶段时污染排放上升也是不争的事实。因此,这更加凸显了中国政府提出科学发展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我们既要解决好如何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问题,更要解决好用什么样的方式推进经济增长的问题。
  忽视经济增长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唯增长主义”倾向必然导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我国学术界对GDP的批判主要集中在政府将GDP增长作为唯一执政目标,忽视经济增长的质量,忽视利益分配公平,忽视环境保护等政府行为上。这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需要承认的是,“唯增长主义”的发展观固然必须摒弃,但这既不是GDP核算本身的问题,也与作为财富核算的GDP指标没有必然联系,而是缺乏可持续发展和环境意识,缺乏对社会福利的正确认识,把GDP与政府业绩考核捆绑在一起的畸形政绩观导致的结果。
  党的十六大提出科学发展观以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成为我们党和政府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政府业绩考核体系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唯增长主义”在政府层面已经失去政治基础。但是,由于我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市场需求虽然呈现多元化趋势但仍以资源和能源消耗密集度高、污染排放强度大的重化工产业为基础,虽然各级政府都已经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执政的重要目标之一,但由于要办的事情多,财政能力仍然有限,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在规模上仍显不足,解决资源供给不足和环境污染问题的难度仍然很大。
  因此,实现经济高速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平衡必须另辟蹊径。中国已经找到了一条新路,那就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新型工业化的最高级形式。实践表明,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运用资源消耗减量化、再使用与废弃物再生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的新模式,实现经济发展的减物质化,生产的清洁化,完全可以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双赢的可持续发展目标。通过全面发展循环经济,2010~2030年,中国有可能走出一个在资源消耗增加一倍的情况下实现国民经济再翻两番的“4倍跃进”模式,同时实现使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20%、单位GDP能耗降低50%,为可持续发展和全人类的幸福作出贡献。
  安尼尔斯基试图用幸福指数取代GDP对一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业绩,或用真实财富进行核算与评估,现阶段固然还难以实现,但其目的也是引导社会各层次主体把注意力从单纯关注经济增长转向同时关注人力资本积累、自然资本维护、社会资本积累、人造资本积累和金融资本积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本书能让我们更好地明白发展尤其是增长的目的是什么,它对改进政府业绩评价指标,转变政府行为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行动,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宏观基础和条件并没有因国际金融危机而发生根本变化。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经济仍然会在快速增长的轨道上运行,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压力也没有因为国际经济危机引起的增长速度放慢而消失。实践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长期的选择和坚持。本书可以为我们在新一轮经济复苏与增长周期内制定恰当的战略和政策提供有益的思路。
  开卷有益,希望读者能够由于读了本书而有所收获。
  解振华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2009年11月于北京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序二(1)
美国房地产业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以及随后引起的全球经济危机,使全世界人民的幸福程度都下降了。这种时候人们相信,失业、收入水平降低是不幸福的。各国的政策都转向了应对危机,刺激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引起人民不幸福的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等问题似乎被淡化了,在政策层面它们被自动放到了次要位置。但是,当世界经济走出衰退,恢复增长以后,石油价格再次上升,资源供给的矛盾再次出现时,人们就会再次把环境污染、资源和能源价格上升、应对气候变化提到更高的议事日程,把这些因素作为影响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因素进行处理。
  2003年以前,我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技术创新和经济分析。2003年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周期,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作为一名技术经济学者,我本能地意识到,解决经济增长与资源和环境的矛盾既需要技术创新,也需要调整经济制度,尤其是需要重建价格形成机制,运用经济手段,引导企业和民众关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2003年初,我有幸认识了时任国家环保总局局长、现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的解振华同志。他正确地认识到,环境保护问题实质上是一个经济问题,仅仅靠技术和行政管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增长带来的环境污染。经过几次交流之后,我们达成了很多共识,并开始从技术经济角度研究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的理论与政策问题。2005年开始,在解振华同志的全力支持下,我有幸承担了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的两项重大课题的研究。一是“中国循环经济战略”;二是“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预测预警”。这两个课题组都邀请了国际上著名的经济学家、环境经济专家、循环经济专家共同合作。在“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预测预警”课题组内有一位经济学家,加拿大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的马克·安尼尔斯基教授。他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评价研究到了痴迷的程度。他从人类生存和发展本质角度,分析什么是幸福以及怎样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完成了我们的合作课题后,他完成了他的新作《幸福经济学——创造真实财富》,这是一部热情洋溢的书。他对人生意义的探究、对幸福内涵的研究、对幸福的定量分析思路、对财富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对经济核算的分析,都给了我们清新的感觉。得知他完成了新作,我便与他联系,希望把他的新作翻译成中文,让中国读者分享他的成果,学习他的新知。他欣然同意了我的请求,并为中译本专门写了序言。
  于是,我与我的同事和学生共同研读他的著作,并进行翻译。但我很快发现,真正读懂和顺畅地翻译他的著作并非易事。因为这本书涉及的内容和专业领域实在太广泛了,既有很深刻的哲学思想,又有大量的历史故事,既涉及自然科学知识,又涉及社会科学中多学科的内容,既有高深的定性描述,又有严格的环境与经济定量核算内容。幸亏我的这些同事和学生大多具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的知识背景,并具备较好的数量经济学背景。即使如此,我们仍然感到了翻译的困难。呈现给大家的中译本仍然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希望广大读者在阅读此书时,能够对我们翻译中的错误和不准确之处给予指正。

序二(2)
本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龚益教授牵头翻译并进行校译,由中央财经大学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林琼教授、聂欧、张忠向、张小方、卢宜官、李新中、王春光、张然、白泽慧、齐海英、杨彤等翻译。
  我本人只是对本书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研读,并与各位翻译者就一些内容的译法进行了多次磋商。虽然我努力了,但由于水平所限,我所做的工作仍然算不上译校。但我通过对译稿的研读,还是有所收获和体会。仅提出几点,希望与读者共享。
  一? 于幸福
  幸福涉及人生的真谛。我们为什么活着?为什么不辞辛苦地学习、劳作?我相信,大多数人会回答:为了追求幸福。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追寻幸福。可是,幸福是什么?为了对幸福进行描述,我向几位朋友征求了他们的答案。
  李金平认为,索求少一点,欲望少一些,知足并进取,身体健康、心态平和,有个人的空间和挚爱的人,有三五知己和喜爱的事业,有富济天下、穷善独身的思想,在生命尽头,回首无悔,这就是幸福。
  刘建一认为,幸福不等于财富但与财富有关;幸福不可触摸但可以感受;幸福不可度量但可以表达;幸福不能改造自然但可以创造和谐世界。
  王冠军认为,幸福是一种主观的、非物质的感觉。
  杨黎明认为,幸福是对生活的感受,是个人愿望实现的满足。
  翟勇认为,幸福是一种感受,受客观世界影响,幸福是追求幸福的过程。
  人们对幸福的定义不同,首先是因为人们具有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社会地位、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收入水平,不同的人想得到的幸福不一样。
  有人提出了最低的幸福标准:监狱里的犯人没有我们家的成员,医院里的病人没有我们家的成员,身体健康,吃得饱,穿得暖,睡得着。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样的幸福很容易实现,但对于有些人,却很难实现。
  有人说,幸福不是我想得到的比较多,而是我想得到的比较少。这把幸福与欲望联系了起来,并且成了一个相对的概念。
  还有人说,幸福就是按照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生活,只要这种方式不伤害他人。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