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重擎天》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负重擎天- 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闫志强嘿嘿笑了,随着大家也都乐了。
  我却笑不出来,心里一阵阵地发酸。多好的兄弟,多朴实的养路工。家中的一句问候,妻子的一个电话,他们就感到那是远方的安慰,那是心灵的奖赏。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丈夫属于我更属于福生庄(2)
韩永红的一番话说出了大家的心声。家是“大后方”,我们在前方“冲锋打仗”,流血流汗,只要后方稳定,家人理解,再苦再累都无所谓。
  在福生庄工区已婚职工中,百分之九十的养路工的妻子都是没有工作的。当我问为什么时,大家调侃地说,有工作的人根本看不上咱们,活又苦又累,又挣不了多少钱,还回不去家,一个月见不着几面,人家才不会为你守空房呢。
  调侃的话语中有太多的无奈,也有太多的感伤,我听着心里一阵一阵的沉。
  为了铁路运输的安全畅通,为了线路钢轨的优等质量,为了万吨大列的顺利开行,他们把青春、热情、精力全部奉献给了这里,没日没夜地奋战在24公里的线路上。流血流汗流泪,可又有多少人理解他们。当坐在舒适平稳的列车上听着悦耳的音乐,有谁想到这份平安中有他们的付出和奉献;当透过车窗看到线路两旁站成一条直线的养路工向旅客致意时,又有谁想到他们已在此奋战了多少日夜;当车窗外银妆素裹,又有谁想到养路工们为保证列车安全已冻得手脚麻木、后背发凉。
  他们没有过高的要求,只希望人们的眼神多一份亲和,多一分理解,多一份体谅和关爱。
  “也不全是这样,也有理解我们养路工的,赵军的妻子就是一个,他们的婚礼还是在我们工区举行的呢。”韩永红说话时眼神中透出一种自豪。
  一提起那场婚礼,职工们都显得很兴奋,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大家争先恐后地描述着婚礼的场面,从迎亲到典礼每一个细节都在他们的描述中变得生动起来。他们开心地说着笑着回忆着,像是在讲述自己的婚礼,脸上的表情溢满了幸福,眼中放射着一种激奋的光芒。
  我被感染了,更被感动了。
  带着一种敬佩、一种好奇结识了赵军的妻子张凤英。
  赵军是福生庄工区第三十任工长,张凤英在交通局上班。
  我和赵军从相识到结婚一年有余。可由于赵军的工作性质特殊,一年中我们见面的时间加起来不足一个月。有时候我们一个月也见不了一次面,多数是通电话。单位同事都知道我谈对象了,可从没有见过人。单位一个同事谈恋爱时每天由对象接送上下班,可我从来没有享受过这种“待遇”。
  说到这儿张凤英笑了笑,可我却感觉到她的笑中有太多的无奈和苦涩。
  第一次见面,赵军就直言不讳地告诉我,自己是一名养路工,工作很苦,而且经常不能回家。哪儿有第一次见面就跟人家说这些的。赵军说他不想骗我,说清楚了省得以后麻烦。
  他的工友中就有这样的人,刚开始不告诉自己是干什么的,如果女方执意问,就说自己在1435研究所工作。乍一听还以为是什么科研单位呢,可纸里包不住火,时间一久就露陷了。藏着瞒着的最终结果是一个字“吹”。
  1435是两根钢轨间的标准距离,福生庄养路工区的工人们都称工区是“1435研究所”,每天研究的就是如何让钢轨永远保持1435毫米。
  张凤英告诉我,他爱上赵军就源自于他的这份率真。
  我们的爱情并非一帆风顺,也经历了种种考验。
  刚开始父母只知道我找了一个铁路上的,不知道具体是干什么工作。后来听说是养路工,可又不清楚养路工具体在铁路上负责什么,做什么,就四下打听。
  女儿是父母亲心中的肉,掌中的宝,终身大事绝不能马虎。天下的父母都一样,谁不希望儿女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我能理解。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丈夫属于我更属于福生庄(3)
多方打听后父母亲才知道养路工是干什么的,也清楚了养路工有多苦有多累。
  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宝贝女儿去吃苦受累。两位老人商量了一个晚上后跟我说:“英英,你再考虑一下和赵军的关系。工务段养路工是很苦的,你没听人们都说‘远看像逃难的,近看像要饭的,走近一看是工务段的’说的就是养路工。”父亲尽量语气平和。
  “这是你一辈子的大事,可要慎重。男怕投错行,女怕嫁错郎。”母亲心疼地看着我。
  我理解父母亲的一片苦心,他们是怕女儿日后吃苦受累。“这些我都知道,赵军都告诉我了。我找的是他这个人,他对我好就行了,我相信自己没有看错。”我劝说着父母。
  在随后的一段日子里,父母亲四下托人给我介绍对象,想把我的心从赵军身上拉回来。
  我一个也不见。
  当时压力很大,想把这一切告诉赵军,两个人承担总比一个人承担强,可一想还是没有告诉他。我十分清楚赵军的工作性质,上班时安全就攥在手心里,作业中稍微走神分心都是很危险的,我不想让赵军为此事分心。
  只好把心中的思念和苦闷全部写进日记中。
  持续了近一个月的这场家庭“内战”,终于以我最终取胜而告终。
  张凤英告诉我说,那一瞬间,她特想哭,不知为什么。
  我们的谈话让我重新认识了她,文静秀气的外表之下深藏着坚强和执著,佩服之中又多了几分敬重。也为有她这样优秀的女性理解养路工、爱养路工感到欣慰。有情人终成眷属,她的梦圆了。
  可是,婚礼为什么要在大山里的工区举行呢?
  现在年轻人结婚都在无形中攀比,饭店是否星级、烟酒是否高档、乐队是否专业,摄像是否齐全。婚礼被当作一种身份、地位、能力的较量和比拼。
  “是赵军的意见。工区太忙,他走不开。”张凤英说话时一脸的平静。这更激起我的兴趣,她难道真的这样淡泊人生吗?
  “结婚对一个女人来讲,是一生当中最重要的事情,这样简单,你不遗憾吗?”我想知道答案。
  “也许会遗憾,我梦想中的婚礼也是在高级的酒店,有亲朋好友的祝福,有乐队有摄像,应该是最隆重的。可选择了做养路工的妻子,有些东西就得学会放弃。”
  学会放弃是一种美德,懂得放弃是一种境界,安于放弃则是一种超越。
  在我们的生活中诱惑太多,都来自物质、来自名利、来自虚荣。在我们的生命中珍惜太少,都缘于不懂、缘于不知、缘于不惜。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常常被物质所困,被名利所诱,被虚荣所惑,而失去了最珍贵的东西。而张凤英,懂得什么才是生命中最珍贵的,因此,她学会了放弃,收获了真爱。
  她向我讲起了那场终身难忘的特殊婚礼。
  婚礼由车间支部书记田永富主持。
  我穿着淡粉色的婚纱,显得高贵妩媚,挎着赵军的胳膊在人们惊叹、羡慕的目光中走到了大家的前面。
  “……今天我们欢聚在这里参加赵军和张凤英的婚礼,婚礼很简单,没有乐队,没有豪华的场面,但却有两颗真心相爱的心,我相信这将是今天在座的每一个人参加过的最有意义的婚礼……”
  田书记话音刚落,立刻响起热烈的掌声。
  我理解那一瞬间响起的掌声,这掌声中溶入了太多的感情,工友们羡慕赵军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知心爱人,也敬佩美丽大方的张凤英把真爱献给了养路工。此时,我也在心中为她的执著、为她找到了真爱而鼓掌。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丈夫属于我更属于福生庄(4)
那天最高兴的是婆婆臧玉芝,特意穿了件大红色的毛衣,显得人年轻了许多。赵军拉着我的手站在父母亲的面前,深深地鞠了三个躬。
  过后问起赵军那天的婚礼,他告诉我当他和妻子站在父母面前深深地三鞠躬时,看着父母苍老的容颜心中感慨万千。母亲头上日益增添的白发、父亲脸上刀刻般的皱纹,都是对他的丝丝牵挂。虽然父亲从来不说,可他知道父亲每天都要到线路上去看一看,不看心里不踏实,因为儿子是工长。自他当上工长后,以前头一挨枕头就睡着的父亲开始失眠了。
  赵军将第一杯酒敬给父母,感谢他们这么多年来的养育之恩。
  父亲接过赵军的酒杯,没有立即喝,停了一下,脸上闪过一丝紧张的神情。
  “爸,怎么了?”
  “探伤车来了。”父亲看着赵军往外示意了一下。
  这也是最让赵军钦佩的,父亲干了一辈子养路工,练就了这一绝活,只要探伤车一来,老远就能听出来,这一点赵军自愧不如。
  “孩子去吧,这杯酒先留着。”父亲冲赵军点了点头。
  我不明白发生什么事,疑惑地看着赵军。
  “探伤车一来,说明线路有问题,我们必须马上过去处理,否则会危及到列车运行的安全。”赵军愧疚地看着我。
  杨海军急匆匆地跑进来说:“京包线下行线573公里处发现故障…”
  餐厅里顿时安静下来。
  “哗—”工人们全都站了起来,像军人般跑出餐厅在门前整齐地站在一排。工友们不让赵军去,可赵军深情地看了我一眼,转身跑出去站在队伍前面。
  “京包线下行线573公里处发现故障,带上工具,立即出发。”赵军脱下西服套上工衣跳上了汽车。
  汽车一声长鸣驶出了工区……
  张凤英告诉我,从那一瞬间开始她才真正意识到丈夫不但属于她,更属于福生庄工区。她的话像山中的泉水,敲得百里大川叮咚作响;她的话像柔风,顺着千里铁路飘向无尽的远天。
  “做养路工的妻子苦吗?”我问完后有些后悔,也许不该这样直入主题。
  她沉默了许久没有说话,只是轻轻地点了点头,眼圈有些微红。
  “结婚快五年了,真正在一起的时间还不到半年。赵军经常不回来,女儿和他很生疏。休息时去幼儿园接女儿,女儿不跟他走。”
  当我再问起赵军这件事时,赵军说他当时很伤心。他欠妻子的,更欠女儿的。因此每次休息回去他都要给女儿买很多好吃的,以此来补偿心中的愧疚。
  “刚开始,空荡荡地家中只有一个人,看着别人家欢声笑语时,我就想哭。可又不能告诉父母,丈夫是自己选的,再苦也认了……”
  这就是养路工的妻子,她们也有七情六欲,她们也渴望丈夫陪伴在身边。可从选择做养路工妻子的那天起,就失去了很多,就学会了放弃。她们心中有委屈,因为她们是女人;她们心中有抱怨,因为她们是妻子。可当看到丈夫一脸疲倦、一身风尘走进家门时,所有的委屈、所有的抱怨都随风飘向了天际,留下的只有心疼和爱惜。
  正因为有了无数像张凤英一样的妻子们默默地支持、理解和奉献,福生庄工区的养路工们才能精力充沛、始终如一地奋战在运输生产最前沿,确保24公里线路优质安全,这军功章中有她们的一半。
  我们不能忘记她们。
  走出赵军家时已是满天繁星,街道两旁鳞次栉比的楼房中折射出的柔和灯光点亮了整个夜晚。路上的行人都在急匆匆地回家,家是他们放松心灵停泊歇息的港湾。可对于张凤英来说,这个夜晚又是孤独的。她的床前仍会放着那本贴满结婚照片的像册,那里有太多的思念和牵挂……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安全没有终点(1)
2007年5月30日,这一天对于福生庄养路工区来说,绝不是一个平常的日子,因为国家铁道部部长刘志军同志对福生庄养路工区安全生产58周年无事故情况的报告做出了重要批示:
  呼和浩特铁路局福生庄养路工区60年如一日,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扎根小站工区,确保运输安全,充分体现了铁路工人当家作主、艰苦创业、长期奉献的优良传统和本质特征,于平凡中见伟大,于细微处见精神,他们的先进事迹和经验值得大力宣传和推广。全路各单位和广大干部职工要深入学习他们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的奉献意识,学习他们尽职尽责,苦干实干的实务精神,学习他们按标准化作业,执行规章(制度)不走样的严细作风,保质量、保安全、保畅通,为建设和谐铁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呼和浩特铁路局党政工团联合发出《关于开展向福生庄养路工区学习活动的决定》。
  为了贯彻刘部长的批示,铁道部政治部和呼和浩特铁路局党政工团号召全路、全局开展向福生庄养路工区学习。
  几十年的奉献铸就今天的辉煌。
  让我们纵览一下在此之前,全国各大媒体对福生庄养路工区先进事迹的报道:
  2005年11月30日,《工人日报》发表了《卧佛山下的养路世界》一文,把“世代相袭”只为与钢轨相守;执行规章不走样,“1435研究所”的故事;将山沟小站工区养路人要当“学习型员工”的先进事迹,倾注笔端,推向读者。
  2006年3月1日《内蒙古日报》刊登了《卧佛山下钢轨守护人》、《福生庄的喜日子》两篇通讯对养路工的工作生活进行了详细的报道。
  2006年8月22日,新华社记者张丽娜在新华网上以《“虎口”要隘“补钙”兵”》为题发表文章,对福生庄三代养路工坚持58年无事故进行报道。文中以“艰苦奋斗啥时候也不能丢”、“谁敢动摇1435”、“工区世袭子弟”三个小标题、三段精彩的故事对福生庄优良传统的传承和执行规章不走样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
  2007年3月29日,内蒙古新闻网以《福生庄精气神儿》,对这个荣誉集体进行了详细的追述。
  2007年5月21日,《人民铁道》报第一版以《安全之树常青》对福生庄养路工区筑牢安全生产第一道防线进行了详细描述。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亦播出了长篇通讯《旗帜,飞扬在草原千里铁道线上》,向听众讲述了福生庄养路工的故事,情节感人,催人泪下。
  ……
  十几家媒体,几十位学者、记者、作家先后采访福生庄养路工区,他们撰写的文章、报告、作品散见于各种媒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