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亡一叹》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兴亡一叹- 第6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有何牵涉,只想着“谢天谢地,杨大哥逃了一难。”

太乙天尊见陆压走了,抬手虚虚一抓,那九龙神火罩火焰全消,自动飞起,缩成巴掌大小,落回天尊手中。太乙将九龙神火罩递于哪吒,对天帝缓缓道:“陛下,此乃何意?”

天帝茫然道:“天尊说什么?”

太乙道:“陆压须是陛下之子,他如此作为,是何用意?”

天帝笑道:“这我却不知情。陆压虽等若我子,却终究不是帝鸿——更何况,陆压也是道门中人,正该天尊管束才是。”

太乙微微哼了一声,不再提此事,又道:“陛下,贫道听闻前次袁洪率军征讨,全军覆没,共战死一百一十五名星君,天罡地煞悉数身陨,不知确否。”

天帝叹息道:“正是如此,众卿家尽忠职守,兢兢业业,千年来执掌星辰照耀下界,不期一朝丧生,良可惜也。”

太乙缓缓道:“此亦命也,无可强求。只是如此一来,我天庭正神顿失小半,不免纲纪废弛,事务冗乱,须得尽快择人继任才是。”

天帝道:“我亦如此想。天尊如此说,想必有贤才举荐?”

太乙天尊从袖中取出一份书简来,道:“贫道方外之人,原不当过问政务。但忝为道门掌教,又是东极天尊,举荐贤才,责无旁贷。”将书简递于天帝,道:“这些都是贫道近些年留意的可造之才,既法力高强,又忠贞可靠,品行纯良,在人间降妖伏魔,多有功德,贫道以为可上天为神。”

天帝接过来一看,大约八九十个名字,尽皆是道门各大宗派中较为杰出的弟子,其中清微派自然最多,占了一半。“四天师”、“七真人”这种佼佼者都不在名单上,清微十三子却列了八个上来。天帝微微一笑,道:“天尊所荐,定然不虚,我这便召他们上天,各授神位。”太乙暗自冷笑,道:“贫道告退。”带着哪吒回转东极妙岩宫。天帝礼送,待太乙走了,却也微微冷笑,带着众神自回凌霄宝殿。

瑶姬已然蒙赦,自行告退,出了南天门,一路便往太素天而来。到得娲皇宫,正遇上姑射仙子出来,见是瑶姬,欢喜道:“姐姐多时不见了。”瑶姬昔日不爱在天庭为神,喜欢四处游玩,女娲这里是常来常往的,和姑射仙子自然认识。

瑶姬见了姑射仙子,亦甚欢喜,执手相谈几句。姑射仙子笑道:“姐姐是见娘娘的罢,正在殿上候着呢,我尚有事在身,就不陪姐姐进去了。”瑶姬道:“妹妹自便。”自进娲皇宫来,侍卫宫女都认识瑶姬,自不阻拦。

进入内殿,女娲正在殿上,殿下站着陆压道人,见瑶姬到来,女娲笑道:“妹妹来了。”瑶姬上前行礼,道:“多谢娘娘相救。”女娲笑道:“分内之事,妹妹何必客气。”瑶姬又谢过陆压,陆压连忙还礼。女娲道:“杨戬被那九龙神火罩所伤,三昧真火攻心,正在后殿歇息,妹妹不必忧心。”瑶姬面上倒无什么关切神色,依旧是那般淡淡的,道:“多谢娘娘。”

女娲见状,微微皱眉,又道:“你哥哥亦是无奈,妹妹却不可怪他。”瑶姬笑道:“不怪他。事已至此,纠缠不休,纷乱如麻,也是该有个了断了。娘娘放心,我自理会得。”躬身施了一礼,自往后殿去了。

陆压见瑶姬去了,对女娲道:“娘娘,瑶姬往日与姬轩辕交情非浅,虽然我等救了杨戬,只怕他母子未必会相助我等。”女娲道:“这倒不必忧虑。事已至此,大势滔滔,任谁也莫能扭转,瑶姬不会不知。”陆压笑道:“娘娘成竹在胸,倒是我多虑了。”

女娲正要说话,忽然心中一动,随机知晓,笑道:“太乙好生毒辣。”陆压不明所指,默掐算一番,也即明白,亦笑道:“总是彼此心照不宣,只可惜了那些懵懵懂懂之辈。”

女娲点头,叹道:“当年封神,原本说是阐截两教门下承当。只是玉虚门人稀少,元始又不甘让截教把持天庭,便一力坚持,封了大量凡人上去。如今玉虚道法大兴,也正是鸟尽弓藏的时候了。”陆压不屑道:“他们原也不过滥竽充数,承当不得重任。侥幸做了千年神明,已经是天大造化了。”女娲不语,眼光悠悠,不知看向何方,过了半响,道:“轩辕剑……”说了半句,却又停顿,皱眉沉思。陆压见娘娘神色,小心道:“娘娘,轩辕剑在李承乾手中,总是不甚稳妥。”女娲摇头,正色道:“时机未到,你莫要妄动,反误了大事。”

陆压笑道:“自然,娘娘放心。只是我怕被道门先下手……”女娲微笑不语,看着陆压。陆压神色有些尴尬,讪讪道:“娘娘若无其他吩咐,我便先告退了。”女娲笑道:“你这般心虚做什么。”从袖中取出一件事物来,递于陆压。

此物粗看便是那宝莲灯,细细分辨,又有所不同。宝莲灯原本是碧绿莹润之色,此物却颜色灰暗,细看仿佛有无数阴影杂质在灯内流动,灯壁上密密匝匝镌刻了无数奇异符文,都是上古妖族文字。灯芯之上,又多了一面铜镜——正是那照妖镜,正缓缓转动。

陆压一见大喜,道:“此物已经炼成?”女娲道:“七日七夜,今日正满。此物乃是照妖镜和宝莲灯合炼而成,融为一体,可以称为照妖灯。”陆压惊喜不已,接过仔细摩挲观看,忽而仰天大笑,震得整座娲皇宫都震颤不已。女娲微微而笑,亦不阻拦,待他笑声稍歇,道:“你去罢。”陆压躬身,深深行了一礼,转身出宫去了。

※※※

日已迟暮,一道长虹自西往东划过天际,往东海而来。

东海之中,一株巨大的扶桑碧树上通于天,下彻于地,枝叶舒展,辽阔无边。树冠之上,有一只巨大的乌色鸟巢。巢中已经坐着一个和尚,光头赤足,大红僧袍,闭目诵经,乃是乌巢禅师。

长虹贯天而来,落到乌巢之中,满巢火焰一腾复消,现出一个人来,正是陆压。见乌巢已经到了,略一点头,却不说话,仰望西方满天红霞,那夕阳已经将落。

又过片刻,西方最后一抹霞光隐去,天地间陷入沉沉黑暗,噗地一声,一轮巨大红日自半空中掉下来,正落入乌巢中。晃了一晃,光焰顿消,凝成一个微微泛红的球体,现出其中的金乌来。

乌巢站起身来,和陆压一齐走到金乌身前。“拿到了?”金乌问,声音有些嘶哑刺耳。

陆压点头,从袖中取出那“照妖灯”来,默诵口诀,宝灯冉冉升起在半空。陆压、乌巢两人齐齐张口,喷出一股三昧真火来,照妖灯刹那间点亮,火焰升腾,照耀四方,只是光华隐隐有些阴沉冰冷。

困在日中的金乌被这阴沉冰冷的灯光一照,陡然间身躯涨大起来,羽毛直立,口鼻怒张,双目迸出,狰狞无比。陆压、乌巢同声连连念诵咒语,遍体红雾氤氲,源源涌出,将自己包裹在其中,渐渐朝金乌蔓延过去。

金乌身躯越来越膨胀,几乎要将红日都撑破一般,陡然间“噗”的一声,鲜血飞溅,落到巢中,燃起烈焰腾腾,那金乌的一只前爪从日中撕裂出来——确实是撕裂出来,只因那前爪的皮肉都还留在日中,唯有一支森森白骨,从皮肉中硬生生撕扯而出。

紧接着,噗哧噗哧之声接连响起,金乌的三足、双翼、脖颈、头颅,乃至整个身躯,都硬生生从日中撕裂出来,从自己的血肉之躯中撕裂出来,现出一副白森森的骨架,跌落在巢中,唯有胸口一块是个空洞,那是当年被震天箭所射伤。

血肉之躯,精魂所寄,金乌帝鸿纵然是天帝之子,洪荒大妖,也不可能凭一副白骨存活。若在平时,他早已气绝身亡,但如今有宝莲灯和照妖镜合炼而成的这照妖灯照耀之下,又有陆压和乌巢的本命真火相助,居然一气不绝,性命犹存。

阴冷的灯光照耀,骨架之上缓缓泛起碧幽幽的微光,渐渐地,一层一层的血肉、内脏、经脉、皮肤、羽毛又一点一点生长出来。陆压乌巢两人手掐法诀,脸色通红得仿佛要滴出血来,一口又一口三昧真火朝金乌喷去。

不知过了多久,轰然一声响,乌巢之中燃起满天大火,腾腾而起,怕不有几百丈高。火焰消去,现出三个人来。一是陆压,一是乌巢,第三个则是位青年男子,金冠绛袍,双眉入鬓,面目清秀,神采飞扬,只是眼中隐隐有些阴戾之气。

正是天帝之子,金乌帝鸿。

“两千年了!两千年了!”帝鸿仰天大笑,声如金石摩擦,刺耳生疼。那扶桑树上,无数赤红色的太阳乌被这笑声惊动,纷纷飞起,盘旋绕匝,不知出了什么事情。陆压、乌巢两人面色苍白,盘膝而坐,缓缓调息。帝鸿却不管他们,自顾自大笑,笑声越来越大,越来越响亮,渐渐风起云涌,海天震动,东海都掀起千万丈滚滚波涛来,毫无预兆地,一道粗大的闪电轰然划破苍穹,紧接着便是倾盆大雨。

帝鸿周身火气升腾,所有雨点尚未靠近他三尺之内,都被蒸发得一干二净。陆压乌巢两人却不言不动,任由大雨将全身淋得透湿,只是嘴角微微含笑。

自被轩辕黄帝封入日中,两千年后,帝鸿终于又重现人间。

※※※

灵台方寸山上,罡风烈烈,准提道人负手而立,袍袖飘飘,几乎像要临风飞去一般,看着东方那极光绚烂,烈焰腾空,渐渐都沉寂下去,天地间陷入沉沉黑暗。

他脸上神情若有所思,过了半响,微微叹息一声,转过身来。

“三界大劫,自今日始。”他用低微得谁也听不见的声音说。

轻轻的脚步声响起来,一个人拜伏在堂下。

“师父,李承乾师兄求见。”

第十二章 何谓道?何谓德?

先声明一点:这章恐怕有些难看懂——如果看不懂,很正常,因为这不过是作者的BT发作。

※※※

依旧是七宝林中,八德池畔,碧波粼粼,白莲摇曳,只是空气中多了些萧瑟肃杀之意。

纵然极乐世界,终究也不能当真超脱红尘。

“失道而后德,

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义,

失义而后礼。”

准提轻声复诵着这简简单单的四句话,看着李承乾,后者正盘膝坐在对面,目光炯炯。

“弟子不明白这四句话的意思,请师父指点。”李承乾道,“粗略来看,似乎是道、德、仁、义、礼依序流转。但弟子不明白道、德向来并称,此处似乎却并非同一物;仁、义素来也是道德之一,此处似乎有别有所指。”

准提提起七宝妙树,将这四句话写在地上。

“何谓道?”他问李承乾。

李承乾不能回答。

“道即自然,”准提道,“《南华经》有云:‘道者,天地之所由也,天地行于万物者,道也。’道即是自然——你读过《易-乾凿度》么?”

李承乾脸上一红,“弟子不曾读过。”

“上古之时,天地初辟,女娲造人。此时人类灵觉方成,知识未开,浑浑噩噩,与万物无异,饥则食,渴则饮,困则眠,无思虑,无远见,无寻求,生老病死,完结一生。《易-乾凿度》中曾有云:‘方上古之时,群物无殊’,便是此意。”

李承乾若有所思,道:“弟子昔日曾读过一书,名为《路史》,其中亦言:‘太古之民,与物相友。人无骄物之心,而物亦无伤人之意。’似乎也是师父方才所说之意。”

准提道:“正是。此时人类与万物混同,无人、物之分,无族类之别,皆为自然一体——此为道也。”

李承乾道:“然则何为德?”

准提道:“古时文字稀少,故此往往一字兼有相近之数种含义。后世为免混淆,于是另创同音之字以分之。所以同音之字,含义往往有暗合之处,不可不知。所谓‘德’者,即是‘得’也。”七宝妙树在地上一划,写了个“得”字。

“德即得也。”准提道。

“女娲造人后,伏羲下世为人皇,教化万民。时日推移,人类灵觉长成,知识既开,则知‘我人类也,彼物也,彼非我族类也’,则有彼此之念,则有物我之观。则知索求,知侵夺,知占据,知积蓄,食物非仅为果腹充饥,亦要求甘肥可口;住所非仅为遮蔽风雨,亦要求富丽堂皇;衣服为仅为掩盖身体,亦要求华美精致——凡此种种,皆自万物索取而来,此为‘得’也,即是‘德’。”

“得失相对,有得则必有失。人类所得,即是万物所失。人类所得愈多,则万物所失愈多。得者,利益也。”

“世人常说功德二字——何谓功德?女娲造人,是谓大功德,但于人则有德,于神何德?于妖何德?”

“后羿射猛兽长蛇,是故称之为有大功德。何谓功?功者,工也,意指所得成就并非是侥幸所致,乃辛勤劳苦而得;德者,得也,利益也,意指后羿之所为,于人类有大利益——于人类有大利,即是于猛兽有大害。”

“利益之中,何谓最上?便是生存。性命若在,万事可期;性命若失,万事休矣,是故生存便是最大之利益。《易经》有云:‘天地之大德曰生’。《南华经》有云:‘物得其生谓之德’。《韩非子》亦有云:‘德也者,人之所以建生者也’。生乃无上之利益,所以是天地之大德。”

“彼时人类以渔猎为生,不事农耕。则人之生,便是鸟兽鱼虫之死;人之大得,便是万物之大失。所谓‘失道而后德’,便是言人自万物自然中脱离,弃道入德也。”

“后羿杀猛兽长蛇,人类自此免除性命之忧,故此有大得,是故后羿有大功德。有大功德,便有大侵掠,猛兽长蛇因后羿而丧命,便是大失。姬轩辕诛杀无数神妖,为人类争来这四大部州,自古到今,无人可比,所以是不世之功,无上之德。”

李承乾沉思良久,又道:“敢问仁是何意?”

准提道:“仁者,二人也,意即利己利彼,与德相背,德乃是利己伤人。《孟子》云‘仁者爱人’,即是此意。”

“人以渔猎为生,索取无度。然万物终究亦是有限,人之族群渐渐繁衍,人口渐渐滋长,则仅恃渔猎不足为生,乃至互相攻伐,同类相食,亦不为罪。”

李承乾一惊,道:“杀人者死,此古往今来之天理也。岂有同类相食,亦不为罪的道理?”

准提微笑道:“你读过尚书么。”

李承乾道:“读过。”

准提道:“尚书有云:眚灾肆赦,怙终贼刑。此何意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