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中日》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铁血中日- 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属者东夷小丑平秀吉,猥以下隶,敢发难端,窃据商封,役属诸岛。遂兴荐食之志,窥我内附之邦,伊歧对马之间,鲸鲵四起,乐浪玄菟之境,锋镝交加,君臣逋亡,人民离散,驰章告急,请兵往援。 朕念朝鲜,世称恭顺,适遭困厄,岂宜坐视,若使弱者不扶,谁其怀德,强者逃罚,谁其畏威。况东方为肩臂之藩,则此贼亦门庭之寇,遏沮定乱,在予一人。于是少命偏师,第加薄伐。平壤一战,已褫骄魂,而贼负固,多端阳顺阴逆,求本伺影,故作乞怜。册使未还,凶威复扇。朕洞知狡状,独断于心。乃发郡国羽林之材,无吝金钱勇爵之赏,必尽弁服,用澄海波。
  鸿雁来归,箕子之提封如故,熊罴振旅,汉家之德威播闻。
  更念彤力殚财,为日已久,嘉与休息,正惟此时,诸因东征加派钱粮,一切尽令所司除豁,务为存抚,勿事烦苛。
  《明史》如此评价这场战争:“东洋之捷,万世大功”。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九 新世界的诞生(1)
这场前后两次、共历七年、涉及三国的战争,在中国史书中称“万历朝鲜役”或“万历日本役”,在朝鲜史书中称“壬辰、丁酉倭乱”,也称“壬辰卫国战争”。日本史称为“文禄?庆长之役”或“征伐朝鲜”。这是一场以日本为另一方、中国和朝鲜为一方的侵略和反侵略战争。
  其规模之大,在当时的世界上无可匹敌。
  反观当时的西方,小国林立,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欧洲海上强国虽可以在东南亚与当地土著竞争时占据优势,但其举国军力不过数万,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雄踞中东,但其全国兵力也就二十万人左右。而同时期英国与西班牙进行的“无敌舰队”与“英帝国舰队”的海战,所动用船只的总数还不及日本发动侵朝战争时一国动用的船舰数量多。
  当时的日本很可能是除中国以外的世界第二军事强国。
  公元16世纪,中国不仅面临着西方势力的挑战,而且遭遇到东亚本身的挑战,日本试图通过武力重新构建亚洲新秩序。在过去的大部分历史阶段,由于中国文明的早熟和兴盛,不仅在亚洲保持着基本稳定的宗主国地位,而且对世界文明有着巨大的贡献。到了明后期,虽然中国还能维持相当重大的国际影响力,但也已呈现明显的弱化迹象。
  对于明朝这样一个农业国家而言,十几万远征军队的消耗支出,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虽然在明朝史书中,将“朝鲜之役”与“宁夏之役”、“播州之役”合称为所谓的“万历三大征”,但这场“抗日援朝”作战与另外两次军事行动有着重大区别,表现出了很强的独立特点,宁夏、播州战争均是国内平叛战争,涉及范围、持续时间也相对狭小、短暂,而明军东征具有重大国际影响,持续的时间也最长,花费代价也最多,为了取得这场“抗日援朝”战争的胜利,明朝“几举海内之全力”,仅第二次战争四年间,就耗去“饷银八百余万两,军资不与焉”,而同期的“宁夏用兵,费百八十余万;播州之役,二百余万。”
  东征战争的胜利,不仅没有为大明王朝带来中兴转折,而且成为其走向衰落的重要分水岭之一,它标志着明朝在政治、军事、财政方面爆发全面危机,拉开了明朝走向灭亡的帷幕。
  一般认为,两次支援朝鲜的战争加速了明朝的灭亡,长期的远征给国力日衰的明朝带来沉重的负担。
  此外,建州女真领袖努尔哈赤借助战之名,在这两场战争中获悉了明军精锐部队的详细作战方式。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辽东军力的抽调,为努尔哈赤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其逐渐坐大的过程中,明朝地方军政人员由于军备不足,往往模糊处理。
  在辽东铁骑参加援朝之战的第二年,努尔哈赤打败女真内部反对派。两年之后,明朝晋封努尔哈赤为龙虎将军。
  日益强大的努尔哈赤在慢慢集结与明朝中央政府抗衡的力量。最终于公元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成为明朝政权的重要威胁。
  战后,明朝不附带任何条件从朝鲜半岛撤军。许多明朝士兵还落籍朝鲜,这些人的许多子孙也东渡定居,这些华裔子弟在朝鲜做出了重大贡献。
  朝鲜经过多年的战乱浩劫,各处化为废墟,许多文物被日军或掠夺或破坏。不过战后朝鲜王朝仍持续了三百年。
  战争的胜利不仅维护了朝鲜的独立和领土完整,取得了“再造东国”的胜利战果,也催生了朝鲜“万历再造之恩,将百世不可忘也”这一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战后朝鲜在王京汉城建造“大报坛”,以感谢明朝的再造之恩。 。 想看书来

九 新世界的诞生(2)
在朝鲜君臣的心目中,明朝的“再造之恩”成为他们面对清朝时心理矛盾的源泉:一是长期无法认同清朝的中华正统地位,表面行“事大保国”之策,内心却反清、贬清;二是对已灭亡的明王朝念念不忘,乃至在暗中蔓延“反清复明”秘密计划,成为影响清初中朝关系的不确定因素。
  朝鲜军队在战前的战力之差,暴露无遗,由于对火器的生疏,朝鲜军队在听到炮声后四散溃走的事情时有发生——就在中日两国各自发展重、轻武器的同时,弓刀仍是朝鲜军队的基本装备武器。但是受此战争的影响,朝鲜也开始重视火器的发展与训练,所以在炮手的训练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公元1644年中国大陆改朝换代之时,努尔哈赤对明用兵,曾经强迫朝鲜出兵,朝鲜所派出的炮手就曾重创明军。
  由丰臣秀吉所主导的日本侵朝战争失败,不仅损兵折将,劳民伤财,也造成了丰臣家族内部出现“文治派”与“武功派”的斗争。这一格局被“五大老”之一德川家康成功利用,德川家康支持所谓的“武功派”,并于公元1600年发动关原之战,将其他实力派大名一举铲除。
  而德川家康原来的许多有力对手,在朝鲜战场上已被明朝军队大量消耗。
  小西行长在朝鲜战争初期本有两万军力,平壤一战被明将李如松打败,战争后期,他的残余军团又称为明朝部队的重点追击对象,在露梁海域,小西行长几乎全军覆没。在后来的关原之战发生之时,他的手里仅有四千人。
  同样在露梁海域,岛津义弘为救援退避海上的小西行长,不惜倾巢出动,结果却被陈麟、李舜臣舰队扼杀于海上,他参加关原之战时只能带领一千多人匆匆应战。
  而加藤清正没有直接参加关原之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与明军进行的蔚山战役中,部队被消耗过多。
  最后得胜的,是德川家康的军队,他的军队没有去过朝鲜战场,这种结局绝不是历史的巧合。
  虽然丰臣秀吉之子丰臣秀赖由于年幼没有支持任何一方,但关原一战,不仅使德川家康坐大,而且从根本上削弱了丰臣家族的统治威信。
  公元1615年,德川家康彻底打垮丰臣家族势力,他隐忍多年,终于成功登临高位,继承了丰臣秀吉一手创造的统一局面,开启了德川幕府时代。
  德川家康当政之后,虽然继续禁止基督教,但支持与欧洲进行贸易,还曾派遣京都的商人田中胜介前往西班牙统治下的墨西哥。此外为了独占与葡商交易生丝的利益,建立了“丝割符仲间”制度,这是对明朝“勘合贸易”的直接模仿。只允许特定的商人集团输入和向国内商人售卖生丝,至公元1650年,除对荷兰和中国的贸易外,与其他外国人进行贸易会被处死。在德川时代,枪支被禁止,开始恢复使用“文明”的武士刀,航海与大型船只的制造也被禁止。
  从此,日本进入基本封闭而蓬勃发展的“近世”时期,荷兰学成为日本了解世界的一个框口。
  朝鲜战争结束三百年后,中国大清王朝、日本德川幕府、李氏朝鲜王朝,将不约而同共同经历更大规模的历史洗礼——它们将为自己不同程度的封闭,付出应有的代价。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