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中日》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铁血中日- 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也信以为真。
  中日之间的这种友好局面持续了大约一个半世纪,南宋的程朱理学传入日本之后与其禅宗融合,一起渗透到武士戒律中。宋朝的软实力在日本列岛特别是上层中发挥了极大的影响力,镰仓幕府三代将军源实朝(1192~1219年)甚至想建造一条大船到南宋终老。宋朝时期,中国对日本的影响,尤其在文化方面,要远远超过唐朝。
  在忽必烈东征日本之前,日本对蒙古人所知甚少,欧亚大陆上蒙古铁骑的所向披靡和杀声阵阵,隔着东海,对日本几乎没有任何影响。但是,在中国大陆,一场空前绝后的巨大变局正在形成。
  

二 蒙古人的奋斗(1)
关于蒙古人,唐代的典籍中有这样的记载:在客鲁涟河下游以及兴安岭之北的室韦人中间有个叫做蒙瓦或蒙兀的部落。法国汉学家伯希和认为这是“蒙古”这一名称在历史上的首次出现。
  成熟的蒙古民族至晚到公元12世纪已经出现。
  成吉思汗所引领的蒙古汗国的确立,助长了蒙古上层的军事扩张欲望。公元13世纪蒙古军团的战斗力,已达到人类冷兵器时代的巅峰。蒙古骑兵配备重弩,披牛皮轻甲,来去如电,日行百里,逾高山、越荒漠,战争和求生时刻都在挑战着他们的生命极限。
  自成吉思汗开始,蒙古贵族就连续发动了三次大规模向西部的远征行动。这三次西征行动所指之地中的大部分,是连传统中国人都很少了解的神秘西方,它们多在帕米尔高原以西。
  第一次发生在公元1218~1223年。成吉思汗派本部骑兵击垮一批游牧部落之后,又灭西辽,而后攻陷中亚大国花剌子模,一直向南征服印度河流域,顺利占领今中亚到欧洲东部以及伊朗北部的广大区域。
  第二次发生在公元1236~1242年。成吉思汗已经于公元1227年去世,其长子术赤再次率军西征,所以此次远征又称“长子西征”。蒙古骑兵饮马伏尔加河,征服罗斯公国(今俄罗斯所辖欧洲部分);日耳曼诸王国、波兰王国和匈牙利王国的联合军团也被蒙古旋风整个席卷。
  蒙古人作为外来者,被震恐的欧洲人称为“黄祸”,在笃信基督教文化的欧洲人眼中,他们更像是上帝派来惩罚芸芸众生的,因此欧洲人胆战心惊地把这次浩劫命名为“上帝之鞭”。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在伏尔加河下游构筑萨来城(今阿斯特拉罕市),作为封国都城,史称钦察汗国。该次西征因窝阔台大汗去世而结束。
  第三次发生在公元1253~1259年。成吉思汗的孙子旭烈兀是这次西征的最高指挥官,蒙古军团从帝国首都和林(今蒙古国哈拉和林)出发,其征服对象是波斯(今伊朗)帝国和黑衣大食(*帝国阿拔斯王朝)。该次西征又因大汗蒙哥在四川围攻南宋重镇钓鱼城之时战死而宣告结束。最终,成吉思汗的另一位孙子旭烈兀(托雷之子)得到这块新领土的拥有权,他在里海南岸建造都城,史称伊尔汗国(又译伊利汗国)。旭烈兀所派远征军在第二年被密昔儿(埃及)成功阻击﹐蒙古西进锋芒被扼制。
  旭烈兀军回到波斯之后﹐已经发生忽必烈(托雷正妻所生次子,蒙哥之弟)与弟弟阿里不哥争夺汗位事件﹐旭烈兀遂不再东返,滞留波斯,并表示效忠忽必烈。忽必烈大汗将伊尔汗国设为西部屏藩。
  公元1265年,旭烈兀儿子阿八哈继承伊尔汗国汗位,元朝皇帝赐其“辅国安民之宝”印。到第七代伊尔汗时期,汗国改奉*教为国教。直到公元1298年,即元朝郭守敬制成天文钟的那一年,伊尔汗国继续遣使大都(北京)入贡元朝皇帝。在公元1302年伊尔汗国致法国国王的信件上﹐依然用汉字“王府定国理民之宝”印。但随着汗国的独立发展以及元朝本身统治进入危机时期,伊尔汗国与元朝的宗藩关系日渐疏远。
  经过三次西征,蒙古人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两洲的巨型帝国,规模可谓空前绝后。在被征服的辽阔土地上,逐渐形成了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的封地)、窝阔台汗国(成吉思汗三子窝阔台封地,窝阔台庙号元太宗)和伊尔汗国。四大汗国的汗,原是蒙古大汗赐封的四个最高军政首脑。。 最好的txt下载网

二 蒙古人的奋斗(2)
由于各汗国之间缺乏紧密而有力的政治和经济联络,再加上蒙古贵族争夺大汗位置引发矛盾甚至战争,蒙古帝国这个昙花一现的军政混合共同体日渐瓦解。钦察、伊尔、察合台三大汗国走上了彼此不同的发展道路,其中窝阔台汗国又觊觎忽必烈的汗位。它们只是在名义上承认,忽必烈所创造的元朝皇帝为“一切蒙古君主之君主”,与其保持着相对松散的藩属关系。
  与此同时,蒙古贵族除发动三次大规模的西征之外,还派军向南进军,进攻的主要对象是金、西夏和南宋。单纯从军事角度来看,这种多线作战模式是兵法大忌,与任何一个前代或后代的强大帝国相比,蒙古帝国的这种作战能力都是空前绝后,不能不令人惊叹的。
  当时,中国的大部分区域正处在南宋与金对峙之下。
  成吉思汗利用这种时机,决定首先攻打西夏。成吉思汗灭西夏的主要军事目的是免除攻金时受到西夏牵制。从公元1205年开始,蒙古大军分三次进攻西夏,这个顽强的中国西北小邦,面对外来入侵寸土必争,房屋被烧掉后,即转入地下进行抵抗。然而到战士死尽、白骨蔽野之时,才不得不屈服。西夏国最后一任皇帝投降之后,成吉思汗将李姓皇族全部处决,这个本不具有立国资格的小国,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享国近两百年。西夏国灭亡后,成吉思汗在六盘山逝世。
  许多闻名于世的帝王一旦离世,其身后的帝国便土崩瓦解,但是成吉思汗却没有重复他们的命运,蒙古帝国在他身后的黄金家族带领下,依然在走向膨胀。
  灭掉金国是成吉思汗的平生志愿,也成为他至死未了的夙愿。
  当年,女真族所建立的大金为强化对蒙古各部落的统治,利用其内部仇杀,实行分化政策。公元12世纪中后期,更对蒙古各部实行残酷的“减丁”政策,每三年派兵剿杀一次,金骑所到之处,蒙古各部财毁人亡,蒙古各部对金统治者“怨入骨髓”。
  早在公元1211年成吉思汗在世之时,就亲率大军攻金,所以蒙古前期攻金在政治上带有反压迫色彩。四年之后,金中都(今北京市西南的宣武、丰台区内)被蒙古人攻陷。由于金国人民顽强抵抗,长期以来蒙古未能灭金。
  窝阔台大汗即位之后,改用“联宋攻金”策略,与南宋结成军事同盟。在南宋与蒙古联合攻打下,公元1234年,金国立国一百二十年之时,面临覆亡的危机。其末代皇帝完颜承麟临危受命,接受其父禅让,但在位不足半天,更有人指出其称帝时间不到一个时辰,便在巷战中战死,成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其父自缢身死,并遣人纵火焚其尸。
  灭亡金国之后,蒙古铁骑大肆劫杀完颜族人,蒙古军中甚至有“惟完颜一族不赦”的说法。完颜后人或被杀,或隐姓埋名,只有甘肃泾川县王村镇完颜村一脉延续至今。
  蒙古人灭掉金和西夏,为统一中国铺平了道路,但是南宋并不像蒙古人想象的那样,可以顺利被征服。
  蒙古铁骑征服西辽用了一年时间,征服花剌子模用时一年半,征服罗斯公国(俄罗斯)耗时五年,征服波斯加上*阿拔斯王朝历经八年,征服西夏整整十载,征服女真所建金政权跨越二十二年,灭亡大理国只用短短数月。
  但是,即使在蒙古力量最为强盛的时代,他们投入最精锐的部队进攻南宋政权,竟然用去四十五年时间,方获成功。一代天骄蒙哥大汗竟在四川合州钓鱼城战死,蒙哥大汗死在宋人手里,改变了整个欧洲甚至北非的历史命运。 。 想看书来

二 蒙古人的奋斗(3)
钓鱼城一战,让蒙古军团无论如何不能小视这个退居南方的文治政权,一个小小的钓鱼城,蒙古数十万大军围攻二十二年始终不能拿下,直到南宋中央政权覆亡,这个小城也未被征服,最终双方讲和,以不伤城内平民为条件,结束了这场持续数十年的攻守战争,而守城宋朝将士全体自杀殉国。这不啻为世界战争史上的顶级经典战例。
  在对宋的战争中,忽必烈开始反省他的蒙古式统治方略,他太想取代这个看似文弱实则在内心不敢轻视的王朝。他既想全面皈依于宋朝的统治方式,成为继往开来的正统王朝,又被迫受制于现实束缚,在汉式统治方式之外,不得不容忍蒙古贵族的干政。
  此后,蒙古人的策略是先征服大理(唐朝通海节度使段思平所开创的白族主导政权),招降吐蕃,使南宋陷于两面夹击境地。
  除此之外,在东北亚的一个凸出半岛上,还有一个政权需要被彻底制服,那便是高丽。
  与中国唐朝进行过一番角力之后,新罗统一了半岛的大部分地区,但它在进入公元10世纪之后便分崩离析。新罗贵族弓裔在起兵之后,于公元901年建都开城,他声称复兴高句丽,定国号高句丽,史称“后高句丽”。
  公元918年,值中国五代十国之乱,“后高句丽”大将王建又被部将黄袍加身,不久大体统一朝鲜半岛。就这样,在发源于中国东北的地方政权高句丽被唐朝灭亡后二百五十年之后,王建在朝鲜半岛南部建立起“高丽”政权,史称“王氏高丽”。
  其名与“后高句丽”一样,虽国号源于高句丽,但前后并不是一体相续的朝代,而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国家。
  “王氏高丽”和此前的“后高句丽”都是直接脱胎于新罗的政权,不论在主体民族构成还是在领土继承方面,王氏高丽与高句丽领土绝大部分都不重合,民族语言也不同,历史年代跨度更是超过两个半世纪。也就是说,高句丽为古代中国地方性政权,而王氏高丽是朝鲜先民自主建立的民族国家。
  高丽建国之后,适逢中国契丹民族崛起,该民族于公元916年建立由其主导的大辽政权。从公元993年起,大辽曾发动三次大规模针对高丽的征伐战争,其中最多一次发兵八十万,一度占领其首都开京。但由于高丽与北宋政权关系友好,大辽陷入南北两线作战,在公元1018年的最后一次辽丽大战中,契丹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最终契丹人退出半岛。
  随着中国北方蒙古势力的崛起,契丹人所建立的辽政权处于战略防御期。成吉思汗所率领的蒙古军队曾于公元1218年以围歼大辽为由进入高丽,高丽被迫向蒙古汗国屈服。从公元1231~1259年近三十年间,一步步崛起的蒙古大军先后六次征伐高丽。
  面对蒙古军压倒性优势,高丽上下无计可施,在首次迎战中,高丽皇室即被迫放弃国都开京,带领其贵族以及军队全部移驻江华岛(黄海中的小岛,今属韩国京畿道)。
  蒙古铁骑虽骁勇善战,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对江华岛毫无办法,最终高丽在外有强敌,内遭政争的局面下,屈从于蒙古军队,高丽遂成蒙古汗国之附庸国。
  这一时期虽然是蒙古势力的上升期,但是其铁骑面对距海岸线不远的江华岛防御无计可施(江华岛距今天的韩国首尔仅五十公里,与陆地之间仅有约1公里宽海峡相隔),已经暴露出这个庞大陆军事政权的软肋,那便是面对海洋,哪怕只是浅浅的一公里海峡,它都是陌生且恐惧的。这一点,已经为此后忽必烈时代征讨日本失败做出了提前的诠释。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二 蒙古人的奋斗(4)
蒙古人在高丽和州(今朝鲜永兴)设置双城总管府,管辖原高丽东北部地区。此后,双城总管府隶属于元朝辽阳行省,存在近百年,其间蒙古派员入高丽监国,高丽世子入质大都。
  忽必烈继任大汗后,送这位年轻的王子回国统治高丽,并使他成为自己的女婿,后来的高丽国王就都有了蒙古血统。
  拖雷系代替窝阔台系自公元1250年拥有大汗宝座,属于这一系的有蒙哥大汗(在位至公元1259年)和忽必烈大汗(在位至公元1294年)。忽必烈及其子孙一方面以蒙古大汗的名义统管欧亚四大汗国,另一方面又以世袭皇帝的身份统治中国地区,并且其正统地位受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认可。
  公元1260年,忽必烈在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即大汗位,在这里,忽必烈采纳了汉族幕僚的建议,颁布即位诏书,称皇帝,以表示自己正统王朝统治者的身份。忽必烈的政治志向远超其兄蒙哥汗、其父托雷汗,他企图变革蒙古汗国的国家体制。他不仅要做蒙古帝国大汗,还要做中原正统封建王朝的合法继承人。此后,由于权力和意识形态之争,忽必烈与其幼弟阿里不哥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汗位争夺战,阿里不哥最终认输,向忽必烈投降。忽必烈又经过四年的筹备期,南图以汉人为主体民族的赵宋南渡政权。
  公元1264年,忽必烈汗将蒙古帝国首都从和林迁到燕京(今北京,原金朝中都,金亡后称为燕京),后又改其名为大都,从此,大都正式替代和林,成为元朝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其旧都和林成为元朝陪都,同时也是元朝岭北行省(辖境包括今西伯利亚大部、蒙古共和国、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各一部)治所所在。
  公元1271年(南宋咸淳七年)11月,忽必烈建国号曰大元,取中国经典《易经》中“乾元”之义。忽必烈迁都大都之后,继续推行汉法、任用汉族官员。
  在与大臣进行商讨的时候,忽必烈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依靠游牧即便能建立起一个国家,也不能很好地维持巩固下去。”
  但四大汗国中的其他三个国家对忽必烈“行汉法”并不认同。所以,中国元朝与蒙古帝国又有本质的区别。
  无论是作为蒙古大汗,还是中国正统王朝皇帝,忽必烈都有理由去自负。他的祖辈、父辈带领着蒙古帝国走向辉煌,从生下的那一天起,忽必烈一生的征战岁月便已注定。
  公元126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