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踪》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圣踪- 第19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陆正喝道:“别乱开玩笑!”又道:“其实看见小秋姑娘这样,倒让我觉得,修行求长生,真的是对的吗?如果永远活在人间真的会快乐吗,小秋姑娘可不是这样啊!”



  荒未央笑道:“长生之道可不是你想的那样?就好比现在的你,你会觉得跟以前一样吗?修行之道,从知身境到知心境,本就已经是两层解脱了。凡俗之人困于其身,有病痛之苦,迷惑诸幻,知身之后,才知身如天地,这已经是莫大的解脱。更不用说到了知心境,知身之外,尚有天地,此身游于天地之中,那是何等的逍遥自在……你现在不过是妄想空叹罢了,不是修行人该有的言行。”



  陆正辩解道:“小秋姑娘就活生生在我面前,难道她的经历还不值得我去思考吗?”



  荒未央一叹道:“她是六情之身,你是七情之身,原本所行之路就不一样,更何况她与你不同,她所身受,又岂能尽入你的眼中。”



  陆正闭了口。想起叶小秋的无奈的眼神,道:“你刚才说的第二个办法究竟是什么?”



  荒未央道:“其实她这样生生转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缘故,便是她当初被其他妖物暗算而死。心中一股怨念始终不散。虽然她已经想明白前因后果,心中也真的宽恕了当初杀她而活的妖物,但是因为没有见着那妖物的真面目,所以始终没有真正的放下。另外一点,我觉得其中一定是因为那杀她的妖物还活在天地之间的某处的缘故。那妖物杀死当年的九尾狐,不想却将它们两个的命运奇妙的捆绑在了一起。也因此,天地之间,人、妖之中,小秋是少数几个让我无法用推命术算出她命运的妖,想必是因为她的命运被其他缘故牵扯住了,所以混沌不清。”



  陆正听了半天,也没听见该怎么做,于是道:“所以呢?”



  荒未央一翻白眼,道:“没见过你这样的笨蛋。有时候聪明得不行,有时候蠢得让人吐血。我都说了她是怨念不解,那自然就是解开她的怨念,就是要帮助她找到那个杀死她的妖物啊!”



  陆正:“这个办法倒是不错,那怨念解开之后,她会怎么样?”



  荒未央:“天晓得,不过至少应该不会再跟现在这样,每隔二百年重生一次了。其实我很早以前就开始帮她寻找这妖物了,只不过一直无从找起。最麻烦的是她每隔二百年就重生一次,命运之上覆盖着太多的迷雾。我也是有些力不从心啊!不过,我总是感觉这妖物好像就近在尺咫,只是时机不到,所以没有现身。”



  陆正:“那需要怎么样的时机呢?”



  荒未央:“需要什么样的时机。就是……哎,我说你有完没完啊,一个劲地问个不停,这个事跟你有关系吗?”



  陆正道:“我就不能关心一下小秋姑娘吗?快说,是什么时机?”



  荒未央道:“据我推算,应该是这一次天地劫开启之后。清算上一次灭妖劫的生灭之数。”



  陆正皱起眉头:“灭妖劫?”



  荒未央:“没错,上一次天地劫被称为灭妖劫,这名字还是道门第七代忘情天玄妙初定下的呢。嘿,只要劫数一开,上一次灭妖劫后的所有生灭之数必然有一个了断,到时候隐藏在道门佛门之中的各类妖物都会现出原形,小秋和那妖物都在生灭数中,那妖物也必然会出现。”



  陆正听得大惊失色:“什么?你说道门和佛门之中的妖物?这是什么意思?是指那些镇山神兽吗?”



  荒未央道:“你以为佛山刑塔是干什么的?混沌祖气之中化生那么多妖物,它们又不会真的死去,当然是以各种方式长生在天地之间,佛门和道门之中怎么可能没有呢?上一次的灭妖劫中,就有不少修行人妖化,不然你以为佛山刑塔是干什么的!算了,此时跟你谈这些事还为时过早,届时自见分晓。……好啦,肉也吃饱了,我该去找小秋了,你慢慢吃,我就不陪你了!”说着起身就走。



  荒未央吃完拍拍屁股走人了,陆正可一口都还没吃呢,更何况还有青龙白虎等在一边。荒未央走出两步,忽然记起了什么,回头对陆正道:“对了,差点忘记告诉你,道门演法大会马上就要开始了,三天之后我会带着你去道海,这几天你就好好稳固之下境界。”



  陆正:“不是还有一个多月吗?”



  荒未央道:“老头子提前了,我有什么办法,对了,到时候你这一龙一虎只怕得留在青丘山了。”说完,身形一晃,消失在了原地。



  陆正:“演法大会,可惜是道门十三宗演法,心儿虽然跟雷宗有莫大渊源,却是去不了的。”想到这里,不由叹了口气。(未完待续。)
第五十一章 诸慧生
  喂饱了青龙白虎,陆正自己却突然不想吃了,他将烤好的一只野兔又丢给了青龙白虎,自己却走回了洞中,在还元树下坐了下来。荒未央说自己已经突破知心大成了,但他自己却还没有好好体察过身上发生的变化。



  盘坐还元树下,静坐调息,随心入定,运转神识察知周身,便发现了自己身上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让他一下子就明白了什么叫做知心境!



  修行到了元神化显之后,可谓入门,入知身境。何谓知身?就是了然洞彻自己的肉身!是谁知身?毫无疑问,自然是元神。



  元神化显之后,元神可见身中一切,把这间屋子看得无比的清楚,肉身运转与天地有着莫大的关联。元神化显之前,肉身必必须洗炼纯净,元气充沛而一身运转无任何滞碍。元神化显之后,可见气血运转符合天时之动,经络运行有着日月升降之变。天地之间有朝暮,肉身之中也有动静,这是一种玄妙之感,难以言说却是清晰存在。



  此时的自我不再是那个被外人所见的肉身躯壳,似乎更应该就是元神,就如同一个人将目光从窗外收回,看见了自己身处的屋子一样,屋子里的一切都被看得清清楚楚。如人在天地,此时身即是元神的天地。



  元神虽可见一切,但是无法触动这一切,却可以在神识感应之中渐渐突破肉身所限,与整个天地的生机元气呼应,攫取天地之间的生机,借此炼化和强大肉身。但是这种强大却是有限度的,举凡天生之物,必然有数。超过了数,必是难以承受,产生破坏的结果。



  好比是一个人只能挑动两百斤,这就是数。如果超越了这个数,让他去挑三百斤。虽然他未必不能挑动,爆发之下也可以挑得起来,但是必然对肉身造成损伤。



  普通人很难知道自己的数究竟是多少,所以经常徘徊在过于懒惰和过于勤劳之中。有的人穷尽一生都不知道自己可以到达那样的程度,而有的人却一辈子都在不断地损伤自己。



  因此,修行人所谓的炼化肉身,并不是一味将肉身锻炼强化到一种不可撼动的境界,而是将肉身之运转达到其天生之数。无过或不及,如此收到达到此形变化之极的效果。如果有人理解炼化肉身是把肉体变成坚逾金刚,那绝对是一种错误,因为肉身本身绝不可能产生那样的改变。而且修行人讲求的是神通,以神相通,需要的正是生机流布,但凡生机所在,绝非坚强而必为柔弱。



  佛门之中的云叶尊者所创的金刚神通,号称天地之间无力可破。也不是说是肉身坚刚愈铁石,而是法力运转形神之变。可阻挡天地之间任何之力,无论刚柔。



  知身之后,进一步的境界是什么?元神自在,神识由感内在肉身,渐渐突破限制,到达外感天地的境界。此时再度与天地相感之人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因为肉身这个媒介已经变成了一种通道,元神可与天地直接交感。



  此时修行人要面对的问题便是这种交感对于元神的冲击,如此直感会带来种种幻觉,原本沉淀在肉身之中的诸般感受会在瞬间直击元神。倘若元神不够稳固,极有可能就被这些幻觉淹没,从而让修行人丧失自主而变成行尸走肉一般,或者直接因为幻觉不断。而造成元气内耗枯竭而亡。这便是幻劫。



  倘若平安度过幻劫,便能够迎来修行途中十分重要的一步,那就是知身大成。而到现在,陆正才明白何谓真正的知身大成,其实知身大成之后,已经是步入了知心境。



  元神与天地直接交感之后。经历幻劫不迷,此时元神稳定凝固,重新与意识之感相合,恢复肉身本有之感。但是此时肉身已历变化,意识之感受元神洗练清明,与之融合而名为心!



  心与神识是一还是二?只能说用则是二,归元是一。但是却需要修行人做一步功夫,那就是将心与神识融合炼化,这一步也就是陆正在树上入定,感悟天地之声之后,达到的境界,神识所在,心亦所在,心之所在,神识随往,形神变化不二,斯感真如常在。当然了,陆正所感悟的天地之声其中玄妙却远远不止如此。



  既然有了心,已经能用心却感受天地,但是还要做一步功夫,那就是返观其心。如同知身境化显元神感应其身一样,此时需有心中之心感应其心变化,通透心之内外,得心之本相,方能知心。



  修行界中道门和佛门在此处,法诀就有极大的差异,知心之诀为门内秘传,即便是道门十一宗之内,知心之诀也是不一样的。但陆正哪一宗的法诀也没用,他是在荒未央和御龙诀的提点之间,结合天地之声的感悟之中,自己进入知心境的。



  那就是他感悟的心之七情,以七情知心,不仅如此,陆正还以此知天地万物之心。佛门之中的法诀,到此是观此心是妄,直接将心给摘去了。而道门之中的法诀,往往是将心观虚,以见天地之心,那陆正所观之心属于哪一门呢?只能说,哪一门都不是,却是有着御龙诀的影响痕迹。



  心是什么?这是一个无解的问题,或者是这个问题有着千百万种答案,无论佛道,都只是指点了一个方向,即便如佛门的观妄证空,每个人所证的空的确是相同的,但是证空之后对于每个人的影响却仍旧是不同的。而且证空之后是有心还是无心呢?这是佛门内的高深法诀了,陆正自然不知道。



  不管怎么样,每个修行人都要找到自己的心,所以才有知心境这个境界。这是圣宗所定下的名字,其实在知心境这个名中,圣宗其实也隐约透露出了答案,不管是佛门观妄证空,或者是道门观心是虚,其实所达到的境界都可定名为知心。



  此心无疆无界,随意而感,随念而生,主宰一身而有力,此力从元神、元精和元气凝聚而来,在神识与心相融之际而生。因此,由心而言,此身如器,可为心所用。



  那么心之所向为何呢?此心又有何用?答案是无所向,亦无所用。修行人到此地步,不可妄自动念,否则即受自欺。若心有为,不入魔即入邪。



  何为魔?何为邪?此心本是元神内外交感而生,因定中清明而有,并不是说七情便是心,而是因七情可见心。若从道门而言,此心非有非无有,要在虚而能容,能容而无所容,荡荡然,无可名状,不可强名。若从佛门而言,此心非实非不实,要在观妄而证其空,既是妄即同无有,证其空则亦不同于无。而如陆正则是依于七情而发!



  那么魔和邪便是以此交感之中内在躁动之欲为心,落入魔中,以外在所感之情为心,落入邪中。如陆正受魔邪,则是七情躁动,随其欲所为而为,自丧其本,迷途不返。修行至此,当灭除六欲,安抚七情,归本还原,安处不动之境,免于有为之乱,回复本来清明。



  到此地步,心不外驰,再度回身,一切心之所受,还回复肉身所感,此时方知肉身亦为我本,心既无为,身亦不成器。如此以无为之功,达心不忘身,身不欺心之境,身心方能通透而相合,如此可称有我。有我而后有我之所为,所为不离其本,然后可以无所不为,便是知心大成。



  如同知身大成即入知心境一样,知心大成亦是如于知道之境,陆正此时的境界正在于此,可称闻道之始。道门修行人皆以闻道为小成,到了知道大成,便可称得道。得道之修行人,便可以传道于弟子,到了这个地步,修行人便可以开始收徒传授弟子,为人称师。



  这一切都是陆正在定中所明白的,修行到了知心大成,眼光和见识已然不同,心定慧生,从懵懂步入清明,所行有本,气象已是不同,能随所见而生种种慧悟,因其所闻而知种种境界。这种明白不假思索之力,不受见闻传授之功,而是一种洞彻。打个比方来说,就好像一个人原本身处黑屋子之中,尽管摸遍了一切,隐约有所感觉,但始终都是模糊的,现在一下子为他打开了一扇天窗,阳光洒入,照亮了一间黑屋子一般,对以前所不能明白的东西,一下子就明白了,更不必用任何言说。



  至此陆正身上的神通也起了极大的变化,有了更进一步的境界。千里眼和顺风耳,不仅能比之前看得听得更远更清晰,而且能够达到一种玄妙的所见能明,所闻能知的境界。比如拿来一株陆正从未见过的草药,陆正就可以凭借眼见鼻嗅就能确定这株草药的基本性状,对自己有什么效用,当然更进一步的认知,也可以通过舌尝,那自然会更加的精准。



  修行入知心而成种种法术,陆正已经到了知心大成,接下来便是可以学习种种法术妙用了。(未完待续。)



  PS:  不好意思,更新晚了。
第五十二章 推命术
  此时的陆正是什么样的感觉?身心凝而无一不适,形神合而遍体自在。如果有天地有中心的话,那他现在感觉自己就是天地的中心,似乎一伸手就可以摸着天,一蹬地就可以踩遍大地,这当然是一种形容而不是真实,因为到了这个地步,陆正才有自己原来是自己的感觉,原来天地之间还有个自己。



  知身境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