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唐- 第1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揭仓挥姓飧龌帷

说完,就发布命令,让自己中军核心三千禁军和一千骑兵,徐徐移动,直驻扎在一处小丘陵之上,这是永不动员的部队。

才移动完毕,就见对方一声呐喊,起兵上前。

沈法兴和杜伏威,终于还是选择了最后一搏。

战幕至此全面拉开。

杨宣凝顿时命令:“举战旗,发布命令。”

目光所到之处,战旗飞舞,而传令兵,也疯狂的奔驰命令。

虽然在上午,但是巨大烟花也冲上天空,并且连绵不断,一里一发,一直传递到远方十几里处,这是传达给水师。命令其自动攻击——具体指挥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是只要水师自行攻击就足够了,形成二面攻击的局面。

一下接一下传来的战鼓,越来越高昂,充满了整个战场,到,以五千人为一单位的军阵,分成十个单位,缓缓而上,杀气弥漫整个战场。

决定性地一刻。终于来临。

二军都缓慢靠近,要知道,人的体力是有限的。如果快速奔跑,只怕跑上几百米就没有力气作战了,因此二方都有意保持体力,等直到二方面只有二十步时。几乎同时,双方统帅发出了命令,顿时,一阵震天鼓声,二方面都向前冲奔,这个声音。震动着整个战场。

二方一旦咬上。彼此厮杀。这时断无后退之理,原因很简单。一旦后退,立刻就是崩溃之局,眼见双方五万军都已经对上,这时,传达什么号令都没有意义了,因为传达过去,其实也没有作用。

杨宣凝才冷哼的说:“尉迟敬德!”

“臣在。”尉迟敬德上前一步。

“寡人给你三千骑兵,给寡人突破,打乱敌军阵势,破开对方的战斗。”

“臣遵旨。”

尉迟敬德翻身上马,带着五百亲兵,持着号令,顿时三个千骑的千骑长都受到号令,一声呐喊,跟随着尉迟敬德就上前。

一股钢铁洪流,一个叁角形地尖锥,以雷霆一样的速度,直刺向敌人的心脏。

尉迟敬德策骑走在这尖锥的尖端,刹那间投进重重敌军内,所到之处,敌人纷纷在血溅中倒下,不到一刻,五千骑兵在他的率领下,杀入敌阵,顿时,原本相持的敌方阵列,立刻被撕开,把先部队冲得七零八落,溃不成军。

一旦敌军撕开,此部立刻崩解,杨唐军士气大震。

“杜伏威要出来了。”杨宣凝早有预料的说着,果然,敌军之中,二千骑奔出,为首的正是杜伏威。

尉迟敬德在敌阵内来回冲杀,所向披靡,骑兵士气高昂,在他带领下,有如虎入羊群。但是突然一队骑兵杀奔过来,尉迟敬德顿觉压力大增,眼一看,就见得一员大将。

“杜伏威!”尉迟敬德一声长啸,不惧反喜,策马直冲而上,手中武器化作厉芒,所到之处,拦截者纷纷跌倒,声势惊人之极。

而杜伏威也一声怒吼,策马上前,就要斩杀敌将。

“轰隆!”二个兵器相交,宛然雷声震响,二人都有若触电,整个人连着惨嘶的战马往后拋跌,骇人之极,不过都立刻翻身跳下。

尉迟敬德地兵器也是赐予的神兵,并没有被毁,但是也全身一震,半空中吐出一口血来,而杜伏威脸色一青,手中武器折断,又迅速转白,也显是受了内伤。

一交战之下,二败皆伤。

以杜伏威的城府之深,仍禁不住生出悔意。

当他见得杨宣凝只守不攻时,就应该知道双方在粮草上地差距,就应该退走另外选择战场,而不是继续对峙,而且,前天知道杨唐水师攻入了吴郡,更应该立刻退走才是。

战场上不急细想,他跃空闪躲,虽然兵器已毁,但是他的工夫是袖中乾坤,一拳所向,只听“轰”的一声,一个冲上来的骑兵顿时翻滚在地,杜伏威使出压箱底地本领,左袖扫过,劲气交击,附近二骑顿时吐血跌下。

杜伏威翻身上马,目光所到,只见尉迟敬德也自翻身上马。

尉迟敬德哈哈大笑,声镇全场:“杜伏威,你可知道,你现在已经输了?你还有余力抵御我方第二支骑兵吗?有我在,你还想走?”

目光所到,杜伏威立刻色变,只见又是三千骑,蜂拥而出,在另外一边,贯穿而去,将联军的阵列冲入,所到之处,杀声震天。

杜伏威心下大骇,怒喝一声,顺手夺过一把长刀,就带着自己的骑兵,向后退去,尉迟敬德哈哈一笑,直追上去。

这一战直杀到当日中午,三千骑破开多处联军,联军崩溃,杨唐军取得全面胜利,在联军崩溃之时,水师方面二万人又赶到,乘胜追击,杀得血流成河,横尸遍野。

是役,杜伏威二万大军,仅二百人幸免,冲出战场,而沈法兴六万军尽灭,仅以身免,突围而去,全军崩溃。

次日,余杭郡、宣城郡、吴郡,宣布投降。

此战,完美的体现了“临之堂堂正正之师”,以及“用钱压死人”的兵法正道,正是历史上,李世民的兵法精要所在。

第二卷 一刀转战三千里

―第九十四章 … 春江花月夜―

杭郡、宣城郡、吴郡三郡一落,江都郡宣布投降于杨时,杜伏威部和李子通部,二被截断,形势危急之极。

五万大军直入江都,虞世基、虞世南、裴矩等大批隋朝文官投靠杨唐,其中还有隋炀帝的皇后萧皇后,以及后宫无数佳丽,甚至还有隋炀帝的幼子赵王,时年十一岁。

江都宫中,四千禁军先入之内,进行排查,而宋玉致也得以先入内,统领宫女,清点诸妃,编制太监。

李播等人,与杨宣凝一起乘巨舰而来,此时已经是下午,诸人都意气风发,只见一片晴川,水天如镜,江水滔滔,自西而东,滚流不休,不觉心神为之大快。

周奉露出缅怀回忆的神色,悠然神往的说着:“扬州,我们终于回来了。”

周奉从龙甚早,但是到底是混混出身,才能基础有缺陷,作到了正四品将军,就一直没有再进,这次因为他是扬州老人,因此也随驾回江都。

扬州(江都),是通汇各地的水陆枢纽,尤其水路方面,处於运河与长江的交汇点,又是长江的出海海岸,其地理的优越性可以想见。

陆路方面,扬州乃东达山东、西至四川,南延湖广的驿路大站。成为海、陆、河的枢纽要地,南北水陆转运的中心。

像长江这种汇集天下水道的大河,谁也没有能力完全又或长期封锁。要把扬州重重围困,更非容易。

“王上起于江都,今又归于江都,可见王上实是天命所归。”陪驾的还有一人,那就是海沙帮帮主韩盖天,他极其恭谨的说着。海沙帮本以余杭郡为根据地,现在这情况,当然只有投靠了。

“韩卿说的不错,寡人今日回到江都,实是感慨万千啊!”杨宣凝平淡的说着,曾几何时。这个本来是庞然大物的海沙帮地帮主,现在只是病猫一只,授予了水师正五品,就收编其船队,看其低眉顺耳,不敢丝毫有违的模样,就让人感慨人生无常。

“王上,码头到了,还请王上准备入城。”江都码头已到。码头上早是兵马如云,原本隋朝旧臣,都密密麻麻的等候其中。

“先生。隋朝多官员,先生可一一选用,能够随驾的臣子,都是一时之选。虞世基和裴矩献城有功,寡人任其为虞世基为中书舍人,而裴矩为兵部侍郎。”杨宣凝说着。

诸人听了,都不由眉毛一跳,中书舍人,始于先秦。本为国君、太子亲近属官。魏晋时于中书省内置中书通事舍人。掌传宣诏命。南朝沿置,至梁。除通事二字,称中书舍人,任起草诏令之职,参与机密,权力日重。甚至专断朝政。

“王上要设中书舍人?”

“正是,我设中书院,中书舍人为其官,中书侍郎为其次,掌制诰,拟草诏旨,以后以有文学资望者充任,正五品。掌侍进奏,参议表章,以后凡诏旨制敕、玺书册命,皆起草进画。”

“是,臣等明白了。”

既然王上心意已决,那就如此推行,只是诸臣心中都不由暗中计量,心想王上对这二人,还是相当信任的。

等到码头之上,顿时,黑压压的数万人,一起跪拜:“吾王万岁,万岁,万万岁!”

这一声传来,人人都惊,个个面面相觑,杨宣凝也眉宇一凝,显是有些意外,这花样,不知道是虞世基还是裴矩搞出来地。

如果是虞世基搞出来的,还是让他日后去翰林院当个清闲官吧,不适宜当中书舍人,原因很简单,中书舍人参与皇帝机密,要谨慎甚微,厚重淳朴,如此喧哗取宠,实是不宜。

翰林自唐时而建,专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官,虽然日后演变成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专掌内命,参与由皇帝直接发出的极端机密的文件,事实上取代了中书舍人的职权,到了明时,更是实权相当于宰相,非翰林不入阁成为定例。

但是,杨宣凝却没有准备这样,在他看来,搞文学的,就应该有搞文学的样子,文学家入阁为相,实是不利国政。

因此,心目中准备建地翰林院,就是首席翰林学士还是为承旨郎,正四品,属官也设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和庶吉士。但是主职,只允许主管编修国史,记载皇帝言行的起居注,进讲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的文件。

诸人当然不知道这一念之间,就决定了一个人地命运,当下就随着杨宣凝踏步而出,直上码头,杨宣凝笑吟吟,果然第一首位,就跪拜着虞世基和裴矩。

“二位卿家,献城有功,快快请起。”杨宣凝连忙上前,亲手扶起二人。

一举动,顿时使后面降官,人人心安,看来新主子,不会薄待于他们了。

“谢王上。”二人都起身,四眸相对,杨宣凝对着邪王不由一笑。

起身上御车,然后就在大队禁军的保护下,开向江都皇宫,杨宣凝端坐于车中,心静神安,凝然不动,只让沿途街道万岁之声入耳。

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

城中南北十一里,东西七里,周四十里。杨宣凝第一次降临此世,就在这方圆八十里许的城内渡过,旧地重游,人事全非,岂能无感。

只是此时,杨宣凝久受王威,自然深沉厚重,这些感情不露于外。

其实,这时,由于没有经过落入李子通之手,来回争夺的情况,江都基本上没有受到战火,城中十数万人,繁荣还旧。

穿过如意和小虹两道大桥,两岸风光旖旎,长堤柳丝低垂,芳草茵茵。再远处是与旧城河平衡地另一道大河汶河,沿汶河向东而的大南门街,就是扬州最兴旺繁盛。商铺集中的主道。

杨宣凝触景生情,兴起一种异样的感觉,可惜的是江都无王气,不宜为都,甚至久居都不可,只能作为闲情时地行宫。

“臣妾恭迎王上。愿王上千岁千千岁。”直到宫门,宋玉致,带领无数宫女和太监,上前迎接,其中还有大批原本隋炀帝地宫妃,只是隋炀帝萧皇后不在其中。

“王后辛苦了,快快请起。”杨

前,亲自扶起,说着:“王后与我。一起入内。”

入得隋炀帝享福地皇宫,只见庭院深深,到处是绿树连绵。繁花盛开,灿如云锦。亭子台阁,与走廊之中,点缀其中。才转过一处走廊,就见到一池清泉,波平如镜,池旁繁花盛开,枝枝秋艳,倒影水中。水面上更无一丝波纹。花光水色。交相映照。

众人哪见过这等美景,个个面面相觑。有地人甚至左右而看,再转过一处,就到了御花园处,只见园林深深,顺着长廊前行,穿过一处小湖,桥尽头,种着几株树,也不知道是什么种类,此时花开正繁,宛如锦幕。

再到了大殿之前,设有三十六级台阶。按阶而升,进入殿门,殿中心宝座高高,这时殿上已经站立着一排甲士,等候王驾前来。

殿上,陈设俱是珊瑚珠翠之类,每隔五步,更嵌着一粒径寸的夜光珠。

“王上,圣上夜宴时并不点灯,而靠廊下悬挂一百二十颗直径数寸地夜明珠,再在殿前设火焰山,焚烧檀香及香料,既可使殿中光耀如白昼,又有异香绕梁,如入仙境。”宋玉致见他望着夜明珠,说着。

“此太过奢侈。”杨宣凝叹地说着,然后上座。

众人见了这等势派,无不拜倒:“臣等拜见王上,愿王上千岁千岁千千岁。”

群臣参拜后,各自起身,然后就立于二旁,身在其中,人人都觉得,此时才有新朝之相,各个都满是欢喜。

“圣上北上,留给寡人好大的产业。”一开口,杨宣凝就如此说着:“先生回同户部,进行清点。”

随行隋炀帝到江都,史称旌旗辎重,连绵五百余公里,其中价值当然不计其数。

“王上,还请指示如何处置。”

“各大臣官吏,都一一登录,入户部,有司一一选之,给予安排。”这些大臣和官吏,都是天下三成以上世家豪强,安排的好,就等于获得他们助力,这点不可不谨慎,因此第一点就提出来。

“臣等遵旨,必加以严选。”第一宰相李播深知厉害,上前回着。

“古玩珍宝,一一登录入册,奉内府处置。”这点谁也没有意见,有许多珍宝,都是皇家专用,不容外臣篡用。

“跟随圣上前来之工匠,一一清点入册,归于工部所辖。”这点更是重要,随行隋炀帝的工匠,都是天下一时之选,规模三千,可以说,这个时代一半上等工匠,全部在此,有了这批工匠,鲁妙子的奇思异想都可以付之实践。

鲁妙子上前:“臣等遵旨。”

“至于一般珍宝,以及黄金白银,丝绸等财物,也一一登录入册,先入户部。”

见众臣都应诺,杨宣凝又说着:“虞世基。”

“臣在。”虞世基连忙上前。

“卿家献城有功,寡人甚是大喜,寡人还没有建得中书舍馆,不知卿家可愿意为我建之?只是只有正五品,委屈了卿家了。”杨宣凝温言说着,此人原本就是隋炀帝的中书舍人,掌朝廷机要,得他帮助,短时间就可控制隋朝许多秘密命脉。

虞世基却是大喜,中书舍人事关机密,专典机密,参掌朝政,品级不高,实是要害,当下就连忙上前:“臣恭谨受命,愿为王上效犬马之劳。”

“听说你有一弟,是虞世南?不知是否?”

“正是,在殿外等候呢?”虞世基连忙说着。

“召他进来。”

一声命下,顿时,虞世南被召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