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唐- 第9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此人不可能自己成一番大事,但是说不定就可以为人成事。

再想到了他先见得了东溟派的东溟夫人单美仙和东溟公主单琬晶,也不知道有什么影响了,心中不由一紧,他什么也不怕,就怕这种莫名其妙的小强运,因为这完全不按照常理来论断。

但是权衡了一下,却知道此人离第一流境界只差丝毫,自己如要杀他,以他的小强运,只怕反而成全了此人,并且为自己竖立了一个小强敌人。

毕竟这时,世界上谁也不可能知道张宣凝亲自杀得寇仲,除非自己心虚,露出马脚来,只要自己坦白的把他当成以前地兄弟,不杀也不太过重视,这虽有怀疑但是挂念旧情,并且还有卫贞贞因素牵制的小强,就难以真正成为自己地敌人。

心中已有决断,他就挥洒自如,让在场的人,都不得不承认其的确魅力惊人。

等酒过三巡,张宣凝就坦然说着:“这次我来,就是为了向商小姐买马,以为军中所用,虽然我连取六郡,六郡中也有一些马匹,但是多是劣马,战马很少,如是郡内交通所用,还可,上战场却是不足。”

听着这个,徐子陵顿时露出一丝阴郁。

说到正事,商秀珣就正襟危坐,眸光中闪过光芒:“总管大人要买马,当然可以,不过必须按照我们牧场规矩来,不能拖欠,也不会无缘故的打折。”

“这个当然,

规矩,不会让场主卷入战争的漩涡里,我以真金白银马,那就谁都不能说场主半句闲话。”张宣凝眸子直望着商秀洵,认真的说着。

虽然他早有心要把她收下,但是这是以后称王,并且势力蔓延到牧场附近才可这样,现在,还是老实的先买马匹吧。反正出的钱,日后都会连本带利的收回来。

想到这里,他不由看了看徐子陵。

商秀洵略耸杏肩,稍避开张宣凝的目光,“噗哧”娇笑,宛如鲜花胜放,目光回到前方:“既然总管已经有此认识,那我们自然可以买卖,不知道总管要买多少呢?”

说着。商秀珣却是暗恨自己。

昨天她见得那个骗子徐子陵,今日又见得了张宣凝,连她都不明白为什么知道徐子陵用假名时竟然略生气,这时又避开了张宣凝地目光,或者是她太孤独吧!那并非身边有多少人的问题,而是心境的问题。

她是上任场主的独生女,自幼便被栽培作继承人,家规森严,从小就以高高在上的姿态管治下人就若呼吸般自然。稍有冒犯,就有大罪。

这种感觉以前似乎很自然,但是这几年来,却使她时常感觉到遗憾,牧场又很少见外人,而最近只有这这二个例外。只从他们瞧自己的眼神,便知他们只当自己是一个女人。

这激起了她心中地涟漪,既新鲜又与别不同。

但是,如果相比较,还是张宣凝更胜一等。这不是个人的仪表,阅历,还有风度的问题,更因为一个男人,手掌百万军民时产生地从容自信的风度。

这种魅力,是女人本能上就难以匹敌的。这是远古对强者的渴望,深雕在血脉之中。

“还请商小姐说个价格。”

“恩,战马五十两白银一匹,如是满五百,可降低到四十五两白银一匹。”

真的好贵,张宣凝心中苦笑,不过,表情还是不动声色,想了想,徐徐的说着:“那我买三千匹。又是什么价格呢?”

在场的人都是一呆,全牧场不过三万匹,但是这里有许多是小马和老马,真正训练成战匹地,不过一万匹而已,一下子要三千,的确是大生意。

商秀珣吃了一惊,顿了一顿,才说着:“如是三千。可以以四十两一匹来算,不过按照牧场规矩。无法拖欠,也不收银票,必须真金白银来换,总管是不是有这样多银子呢?”

这地确很合理,三千匹,哪怕是四十两一匹,就是十二万两银子,这样多钱,差不多半个郡库全部交上去了吧?

张宣凝笑着:“既然我提出要买,自然有银子兑现了,我今天就要回去,不如商小姐带着数百马匹,与我同行,一旦到了郡中,就自然交易,我此时,也不会为了这几百匹而反悔吧?一旦交易成功,等贵场运回银子,再运来新马不迟,这样大家都放心。”

“总管的方法不错,不过场主要主持大事,还是由小人来运输马匹好了。”说话的,却是总管商震,第一次交易,他不愿意让自己场主入得张宣凝之手,不然的话,就可要挟而一网打尽了。

“这样也可以。不过,这次还有一人要跟我回去。”张宣凝点头认可,顿了一顿,他又笑着说着:“鲁妙子本是我父我祖的旧臣,这次又会跟我回我去。”

这话一出,本来笑吟吟的商秀珣,顿时脸色苍白,酒杯落在地上,摔了个粉碎。

“怎么,商小姐有什么事情吗?”张宣凝故作惊讶的说着,心中却是大喜,哼,你这丫头,看你怎么办?别人不知道,我还不知道你其实心中把他当成父亲吗?说不定还有点恋父情结呢!

“没事,我只是惊讶你怎么知道那个老头在我牧场。”

“我祖是杨素,鲁妙子自然是我家臣,知道消息又有什么大不了地事情呢?”张宣凝好整余暇的说着。

这话一出,人人色变。

商秀珣娇躯微颤,美目深注地瞧了他好半晌后,才说着:“原来总管是杨素之孙,真是想不到,这笔生意甚大,还是我亲自带马匹吧!”

众人都有点对她突然改变摸不着头脑,虽然贵宾在场,不好公然反对,但是还是立刻有人说着:“场主,这不好吧,还是要从长计意。”

商秀珣不悦地说着:“这是大事,有什么不可以,还有,你们不放心,就多点人来嘛,反正这次我要去的。”

张宣凝哈哈一笑,说着:“既然商小姐下此决心,那我们下午就动身。”

说完,又对着徐子陵,说着:“子陵愿意不愿意和我一起回去呢?可以遇到好些以前的兄弟呢!”

徐子陵默然半刻,才说着:“既然如此,那我也跟上吧!”

张宣凝心中冷笑。

第二卷 一刀转战三千里

―第七十一章 … 石之轩―

二月二十二日,商秀珣带来的一千战马和银子已经交二万两白银折价金砖一一支付,商秀珣在一处书斋中正襟危坐,捧书细读,而让得随同而来的总管商震和三执事陶叔盛处理交割的其它事情。

读了几页,她放下书卷,出了书房,来到了庭院之中,此时她居住在总管府,隔着一个花园就是政事堂了,但是这个花园就是重重护卫割裂的另一方天地。

侯门深似海,何况称王称帝者。

商秀珣不由暗恨自己,自己怎么就跟着来呢,在沿途十日之中,张宣凝谈笑风声,妙语如珠,甚是让她倾倒,但是一到了会稽城,重重甲士,威仪不测,顿时把二人之间的界线分得了清楚。

短短数十米距离,就是尺尺天涯。

张宣凝书房之中,几个重要的臣属都已经在了。

虽然等一月一日正式登基为王,但是张宣凝的亲卫,已经提前改称“御卫”,目前编制是二千五百,都是经过精心挑选,人人虎背熊腰,高挺悍。

御卫指挥大将,仍旧是张忠义,下面还是六宿,以后编制会扩大到一万左右,但是御卫人选,不但要勇猛,更有忠诚可靠,所以现在才这点。

书房之中,一排窗子之下,外面是雨雪飘飞的园林。各放置一排椅子,以一条长茶几隔着,这其实是未来的会议桌的模样,但是也只有这里执行,因为与礼不合,待臣太恭。

头上当然坐着的是张宣凝,张宣凝此时,一身四爪金角白龙的王服。眼神明亮而平静,正捧起茶盅呷茶,整个人散发着非凡王者魁力。

在这个时代,君权虽经秦汉而盛,但是臣子还没有太卑,一般来说,太过悬殊的当然要站着说话,但是核心臣子在皇帝面前,都是要“坐而论道”。连宰相也必须站着说话,这是从宋朝才开始的。

这时,有资格坐着说话地,首先当然是李播,其次,是虞绰、魏征、李百药、鲁妙子四人,这现在是朝廷的核心所在。

各人都得了一份文件,知道大体朝廷结构。

张宣凝深知每个时代都有其具体背景,但是总体上说。还是可以快进一步,因此他毫不犹豫的在中央实行“内阁七部制”

决策权最后掌握在王上(皇帝)手中,内阁成员分二种,一种是执政平章事,一种是参政平章事,二者虽有品级差异,都是内阁成员,宰相。

宰相拥有议政权,行政权分给七部。地方上分三司,分管司法、军事、行政。直接对六部负责。

内阁拥有“议票”之权,换句话说,一切政事,汇集到了内阁,诸宰相联合六部尚书,一一对各种文书奏章给予意见。最后连同原奏请文书一起送皇帝审批。

这样的话,其实王上(皇帝)勤政,可一一阅读,批示,不勤政,就靠内阁就可以运转了,这其实是宰相大权的扩大,在场的人都清楚的很。

在制度上,就已经规定,关系到天下的政事。正常途径就是内阁议票,皇帝朱批,这才是正式的旨意,不经过内阁就发布地旨意,多半是私事,恩旨,或者无关重要的事情,称为中旨。

否则的话,内阁就可以驳回。也就是说,不先经过内阁讨论的中旨只是皇帝个人意见。随意性大,容易出错,内阁可以封还中旨。

当然,王上(皇帝)掌握至高无上的权力,三封之后,还要下达,那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只是这样一来,对皇帝的舆论压力就很大了。

再说“七部”,是吏、户、礼、兵、刑、工、商七部,这七部并不属于内阁管辖,而是直属于王上(皇帝),内阁无权任免,但是政事上却是半统帅地位。

别觉得皇帝的权力受到限制了,事实上,驳回皇帝圣旨的事情,自秦、汉、隋唐、宋、明,都是制度,直到清朝皇帝才真正独断乾坤,朱元璋地例子是罕例,而这种制度,也有利整个国家的运转秩序。

内阁中,执政平章事,为正二品,参政平章事,为正三品,各部尚书,为正三品。

在地方上,先建郡县二级,郡太守正五品,县令正七品上下。

“诸卿没有意见吧?”

“臣等无异意。”在场的人都说着。

“既然如此,那就按照此制执行,李播加执政平章事,虞绰、魏征、李百药、鲁妙子,你等四人,加参政平章事,只是这时,人数太少,你等先兼着各部职事。”张宣凝神态雍容的放下茶盅,淡然的说着:“先生为吏部尚书,虞绰为礼部尚书,魏征为刑部尚书,李百药为户部尚书,鲁妙子为工部尚书,兵部和商部,先不设尚书,我当以刘子翊为兵部侍郎,而商部待

“臣等无异意。”在场的人都没有意见。

张宣凝神采过人的目光转过诸人的面上,点头说着:“如此,大体上中央也可运转了,以后自然慢慢补充,各郡也要设太守,你等推荐名单上来,先生,这就拜托于你了。”

李播恭敬说着:“臣等领命。”

其实,他以前一直独揽政事,现在虽然名分规定他仍旧是第一首相,但是实际上权利已经被分割,不过,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再这样下去,很明显会导致君臣之间的冲突了,无论怎么样小心翼翼也无可避免。

现在样一来,倒反而是好事,而权力地平稳建立和巩固,也使新生政权过了最关键的第一关,这也是因为在场的人,都是官员或者世家,都知道进退,如果是农民起义,就这第一步,不起清洗和内斗才怪。

张宣凝发出笑声,说着:“好,孤非常高兴。先生,登基称王典礼,筹备的怎么样了?”

“王上,已经筹备完毕,一月一日,必可登基,只是这月来,附近小股军队,纷纷来投。分为数百支,人数竟然达到了十八万之多,还请王上示下,怎么样处置。”

声势大盛后,出现如河入海的投靠潮流,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当年杜伏威盛时,就曾经有过,记得历史上。林士宏本来在明年就称帝,也同样有十几万人投靠,不过,相比于李阀一战取长安,关中数十郡数百县一起投靠,还是小巫见大巫了。

不管怎么样,这是好事,但是如果处置不当,又成为了大祸事,张宣凝说着:“这些人等。虽是贼军,但是能够转战,其中多有核心,熟知乡里,不可小看,你下去清点。先进行第一批挑选。”

“选其十五岁以上,四十以下之人,为兵数,再按照兵数,授予各首领官职,按照我制,各级官职有其亲兵数额,命这等人,可自行挑选心腹而充之,其它兵员。全部统一分拆整编,训练之后再给予组军。”

一下子全部打散了,是不可能地事情,会来投靠的人寒心,但是完全不这样又不行,会导致良次不齐,失了战斗力,而且也使军中一开始就过于私军化,因此折中地方法是唯一的道路。如果再不肯,也就宁可敌对不肯收编了。

强如瓦岗军。盛时百万,一败就是土崩瓦解,这其实也是因为无法统一整编的缘故。

“以后战斗,必受降敌败军,强者可收编,弱者全部解甲归田,由于敌对故,因此可以为县役三年,南方总体上开垦不多,正好屯田以为计,开垦出的良田,也可赏赐给有功之臣。”张宣凝沉吟片响,才说着:“尽量在登基前,就初步清点完毕,孤登基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大封群臣,他们也可在其中,以不失他们之望!”

“臣等遵旨。”

“还有何事?”

“王上确定国号如何,年号如何?”虽然早有定论,但是还是必须重新肯定一下张宣凝的意思,在众目睽睽之下,张宣凝再喝上一杯香茗,虽然有点冷了,但是这种场合不适宜臣子进入,等了一会,他才欣然说着:“唐是国号,年号就叫武德吧!只是还有一事,我当引见一人给诸卿。”

说着,他拍手,说着:“传我旨意,召房玄龄来。”

没有多少时间,一个近四十岁的中年书生进来,此人气定神闲,一身白衣,进来之后,向张宣凝行礼,又微微一笑,向各位大臣行礼,说不出的从容洒脱,顿时使各位闪过赞叹欣赏的神色。

“玄龄是房族之人,齐州临人。十八岁时就在本州举进士,先后授羽骑尉、城尉,昨天前来,一场谈话,使我敬佩不已,有些话,甚至打动于我,玄龄,你今天就在各位面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