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瞩目的现代名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毛泽东瞩目的现代名流-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毛泽东评点冯友兰
好好地鸣吧,百家争鸣,你(指冯友兰——引者注)就是一家嘛。你写的东西我都看。——摘自冯友兰的《三松堂全集》第1卷第150页,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友兰先生:十月五日来函已悉。我们是欢迎人们进步的。像你这样的人,过去犯过错误,现在准备改正错误,如果能实践,那是好的。也不必急于求效,可以慢慢地改,总以采取老实态度为宜。此复。敬颂  教祺毛泽东——摘自《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59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11月第1版。冯友兰小传

冯友兰小传(1)
冯友兰(1895—1990年),字芝生,汉族,出生于河南省唐河县祁仪镇。其父字台异,字树候,清光绪戊戌科进士。冯友兰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门(系)。1919年赴美留学,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读研究生,从师新实在论者孟太格,1923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返回中国。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1928年至1952年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兼主任,其间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第二、三、四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任教的同时,冯友兰于1926年出版了《人生哲学》一书,1933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史》有英文、日文译本。抗日战争时期,冯友兰总共写了六部书:《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1947年,他用英文写成《中国哲学小史》,这本书有法文、意大利文、南斯拉夫文译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共2册。1990年7月,他以95岁高龄完成了7卷本150万字的《中国哲学史新编》,同年11月与世长辞。  幼年时,冯友兰在家里的私塾读书,其间接触了一些新东西,还阅读了诸如《明夷待访录》等带有民主主义色彩的书刊。1912年,冯友兰考取上海的中国公学。当时学校无论开设什么课,都采用英文原书,有一门课程是逻辑,所用的课本,是耶芳斯的《逻辑要义》,先来的一位先生,公开地把这本书当一本英文读本来教。从此,冯友兰对形式逻辑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自己钻研,做习题,由此又引发了他对哲学的兴趣。正是这个兴趣使冯友兰在1915年8月投考了北京大学学哲学,毕业后又回到开封,在一所中等专科学校执教。不久,五四运动爆发,冯友兰与几位好友也在河南宣传新文化,响应五四运动,他们办了一个刊物《心声》,冯友兰任编辑。他在起草的发刊词中写道:“本杂志之宗旨,在输入外界思潮,发表良心上之主张,以期打破社会上、教育上之老套,惊醒其迷梦,指示以前途之大路,而促进进步。”  1919年,冯友兰赴美留学,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当研究生,从师新实在论者孟太格。在学习中,他发现中国与西方交战,打了败仗,中国落后了,落后的原因在于中国没有近代科学;而中国之所以没有近代科学,不是因为中国人愚昧,“非不能也,是不为也”。中国的传统哲学注重人是什么,即人的品性和修养,而不注重人有什么,即知识和权力。中国哲学向内追求,力求理智的满足;西方哲学则向外探寻,以认识自然、征服自然为最终目的。中西方哲学的两种理想、两种追求造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并导致中国无近代科学,在中西文化交战中屡战屡败。以此观点,冯友兰用英文写成博士论文《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又名《天人损益论》,1924年由商务印书馆用英文原文出版)。后又用中文写出来,作为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人生哲学》教科书,于1926年出版。《人生哲学》就是《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的中文本,只有最后两章是附加上去的。这最后两章是他于1923年写的一篇讲演稿。商务印书馆先已将这两篇文章列于他们出版的《小百科全书》,题名为《一个新人生观》。《人生哲学》是冯友兰在20世纪20年代的主要著作。  冯友兰于1923年在美国完成了研究生的学业,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同年返回中国,任中州大学文科主任。1925年到广东大学执教,不久又转至燕京大学。为什么要去广州?实际上,冯友兰主要是想到广州看看这个革命根据地。当时的人心都倾向广州,好像在抗战时期倾向延安那样。那时候,孙中山先生已去世了。广东一省,又为本省的几个军阀所割据。所谓革命中心的国民政府的权力,只能及于广州这个城市。冯友兰离开开封以前,碰见于右任,便问他:“广州的情况怎么样?是不是可以去?”于右任回答他:“革命的人可以去,不革命的人不可以去。”冯友兰当然是想当一个革命的人,就决定去了。在燕京大学时,北京的教育界非常困难,为数不多的教育经费,也被军阀们挪用了。学校往往只发几成的工资。有一个教授,同时在四个大学教课,到了年节,四个大学都发不出工资,当时称为“四大皆空”。那时教育界人所羡慕的有两个大学:一个是清华大学,一个是燕京大学。这两个大学都是每月工资照发。冯友兰在燕京大学占了一个地位,在当时真是可遇而不可求,但他又总觉得燕京不是“安身立命之地”。冯友兰这一段的哲学思想转变过程,先是实用主义占优势,后来是新实在论占优势。他在《一个新人生观》一文中,将不同的哲学学说揉合在一起,扼要地论述了宇宙观、认识论、人生观等哲学问题,内容芜杂,尚未形成严格意义上的哲学体系。其中有些思想观点后来被纳入新理学体系,成为新理学的因素并得到发展,有些思想观念后来被冯友兰放弃了。  1928年,冯友兰离开燕京大学到清华大学执教,任哲学教授,后担任文学院院长。这一段时期他讲授的是中国哲学,通过多年积累,至1934年,冯友兰完成了两卷本的《中国哲学史》。此书的出版是继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后又一部具有广泛影响的中国哲学史著作,代表20世纪30年代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最高水平。这本书后来由美国学者卜德(Derk Bodde)移译成英文在国外出版,迄今它仍是西方人系统地了解中国哲学为数不多的著作之一。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冯友兰小传(2)
冯友兰于1934年暑假后,出访了欧洲,观光了英、德、法等国,后又获准访苏。当时苏联革命后的情况,有人把它说成是天国乐园,有人把它说成是人间地狱。通过阅读苏联出版的英文小报,冯友兰亲眼目睹苏联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劳作,他的结论是:“苏联既不是人间地狱,也不是天国乐园。它不过是一个在变化中的人类社会。这种社会可能通向天国乐园,但眼前还不是。”这种评价真实而不带偏见。他还说:“资本主义国家的报纸,每天所报导的消息,大都是关于政治的和在政治上出头露面的人物,有时甚至把他们的穿戴都作详细的描写。而苏联的报纸所报道的几乎完全是工农业生产情况和劳动模范等先进人物的事迹。当时我想,这大概就是苏联的新社会和旧社会不同的地方吧。”  回国后,冯友兰作了两次演讲,一次讲演是漫谈苏联见闻,另一次讲演题为《秦汉历史哲学》。后一次演讲是借题发挥,借研究秦汉历史哲学之名介绍他所了解、接受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演讲中,他集中论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观点。此次演讲稿后来收进他1936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史补》。这时,冯友兰的所言所行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政府的不满,于是国民党政府下令逮捕了他。后来迫于全国民主势力的压力,国民党未能进一步加害于冯友兰,旋即将他予以释放。鲁迅在这一年12月18日致杨霁云的信中说:“安分守己如冯友兰,且要被逮,可以推知其它了。”这时的冯友兰,好像走到一个十字路口,他可以乘此机会与南京政府决裂,大闹一场,加入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的行列,或者继续过去的那个样子,更加谨小慎微,以避免特务的注意。“……我如果走前一条路是会得到全社会的支援,可以大干一番。可是我没有那样的勇气,还是走了后一条路。”在《三松堂全集》第1卷中冯友兰写道:“联大文学院从蒙自迁回昆明后不久,有一天,蒋梦麟约我们五位院长到他家谈话。他说:‘重庆###有命令,大学院长以上的人都必须是国民党党员。如果还不是,可以邀请加入。如果你们同意加入,也不需要办填表手续,过两天我给你们把党证送去就是了。’当时只有法学院院长陈序经表示不同意,其余都没有发言表态。我回家商量,认为我已经有过被逮捕的那一段事情。如果反对蒋梦麟的提议,恐怕重庆政府方面说是不合作,就只好默认了。过了几天,蒋梦麟果然送来了党证。”在这本书里,冯友兰还写道,蒋介石在重庆办了一个中央训练团,叫他手下的人轮流集中受训,每半年为一期。训练的目的,是培养他们对蒋介石的个人崇拜、盲目服从的感情。训练团中,也开了一些知识性的课程,聘请当时各大学的教授担任讲课老师。冯友兰也被聘担任讲授一门课的老师,课程题目是:“中国固有道德”,时间是每隔两三个星期讲一次不等。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清华大学被迫迁至湖南长沙岳麓山下,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合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后又易名为西南联合大学,冯友兰任文学院院长。在从北方南迁至南方一古城的途中,司机请大家在车进古城时把手放回窗内,而冯友兰却偏要将手放在窗外,他要体验这两者的区别,思考其普遍意义与特殊意义是什么,结论还未寻到,他的手臂就已经给折断了,只好住院治疗。  在长沙期间,师生偏居衡山之下,有如此安静之处读书,颇觉不易,汤用彤这时写他的《中国佛学史》,闻一多考订《周易》,冯友兰完成了酝酿多年的《新理学》一书的主要章节的写作。这时虽然大家埋首著述,但一想到战事,一想到中国沦亡的险情,不免感慨万分,倍觉凄凉。一次,冯友兰在诗中写道:“二贤祠里拜朱张,一会千秋嘉会堂。公所可游南岳耳,江山半壁太凄凉。”  在20世纪40年代,冯友兰总共写了6部书:《新理学》(1939年)、《新事论》(1934年)、《新世训》(1940年)、《新原人》(1934年)、《新原道》(1944年)、《新知言》(1946年)。这个新理学体系以《新理学》为核心;《新事论》以新理学方法来分析中西文化;《新原人》以新理学的宇宙观为基础阐明人生理想、人生哲学;《新原道》表明新理学是继承中国哲学的传统而创立的新哲学系统;《新知言》则阐明了新理学在世界哲学中的贡献和地位。在《新原人》的自序中,冯友兰写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此哲学家所应自期许者也。况我国家民族,值贞元之会,当绝续之交,通天人之际,达古今之变,明内圣外王之道者,岂可不尽所欲言,以为我国家致太平,我亿兆安身立命之用乎?虽不能至,心向往之,非曰能之,愿学焉。此《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及此书所由作也。……昔尝以《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为《贞元三书》。近觉所欲言者甚多,不能以三书自限,亦不能以四书自限。世变方亟,所见日新,当随时尽所欲言,俟国家大业告成,然后汇此一时所作,总名之曰《贞元之际所著书》,以志艰危,且鸣盛世。”所谓“贞元之际”,就是说,抗战时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时期。当时他想,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了中国大部分领土,把当时的中国政府和文化机关都赶到西南角上。历史上有过晋、宋、明之朝的南渡,南渡的人都没有能活着回来的。可是这次抗日战争,中国一定要胜利,中华民族一定要复兴,这次“南渡”的人一定要活着回来,这就叫“贞下起元”。这个时期就叫“贞元之际”。  

冯友兰小传(3)
冯友兰在《人生哲学》中破除了人与自然、宇宙之间古人所谓的“天”之间的隔阂,提出“回复与万物为一体之境界”。他认为人与天本是一体,不过天有其全,人得其偏。人心通于天心,天假人以立心,人因心而知天。不过人之所知乃是从部分窥全体,所以永远是片断的、浅层的。他还认为自己生平立说,其他什么都可丢,唯有天地境界说不能丢。其要义为,世人都不过是宇宙的一分子,那么其思想行动都要能推动人类历史合乎规律的发展,以顺应宇宙进行的过程。冯友兰曾引用杨椒山的就义诗:“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平生未了事,留与后人补。”来诠释他的天地境界说。  日本侵略者于1945年投降后,西南联大解散,清华、北大、南开大学三校师生北返时,在西南联大的校址立了一个纪念碑。碑文是冯友兰所作,碑文简明地叙述了抗战及三校离合的经过,接着说:“缅维八年支持之苦辛与夫三校合作之协和,可纪念者,盖有四焉。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惟新’者也。旷代之伟业,八年之抗战,已开其规模,立其基础。今日之胜利,于我国家有旋乾转坤之功,而联合大学之使命与抗战相终始。以其可纪念者一也。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昔人所言,今有同慨。三校有不同之历史,各异之学风,八年之久,合作无间。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此其可纪念者二也。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为大。斯虽先民之恒言,实为民主之真谛。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