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瞩目的现代名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毛泽东瞩目的现代名流- 第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几个不同的历史阶段。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始终顺应历史前进的潮流,站在革命人民和革命政党一边,对帝国主义和满清王朝、袁世凯直到蒋介石反动政权和反动势力都进行了不妥协的斗争。他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作出了不容抹煞的努力。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和辛亥革命时期,柳亚子是孙中山的追随者。他自幼受旧学教育,20世纪初年在上海结识了章太炎和邹容后,又信仰卢梭的天赋人权思想,曾自比为亚洲的卢梭。他青年时代就投身革命,于1905年加入同盟会,是国民党最早的一批党员之一。柳亚子憎恶腐败的清王朝,18岁时便写诗讽刺慈禧太后,进而想以爆炸暗杀等方式消灭反动头面人物。1909年,他参加并组织创办以诗文鼓吹革命的团体——“南社”,以文学为武器,揭露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危险,号召推翻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对辛亥革命的爆发起了舆论准备作用。1912年,他在南京孙中山总统府任过秘书。南北议和时,他明确地反对对袁世凯窃国阴谋的妥协行为。此后,南社发生了分裂,有的退隐,有的颓废,有的高升,有的甚至倒向袁世凯。真正能够追随革命继续前进的,只有柳亚子等少数人。“五四”运动后,柳亚子受到十月革命的感召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逐步转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他始终不渝地奉行孙中山先生的新民主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合作,并与国民党内的各种反动势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孙中山逝世后,“西山会议派”首先掀起###逆流,柳亚子挺身而出,号召国民党左派与共产党人团结起来,对右派展开坚决斗争。在蒋介石叛变革命,对红军进行“围剿”的时候,他又以笔代枪同国民党内的黑暗势力斗争,站到了共产党所代表的人民革命阵营中,热情地用诗歌支持毛泽东领导的革命斗争,寄希望于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柳亚子投身于抗日救亡活动和抗日文化宣传活动。他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反对蒋介石消极抗战、积极###的政策。他公开宣称:“世界的光明在莫斯科,中国的光明在延安”,并且用诗写道:“世界光明两灯塔,延安遥接莫斯科。”解放战争时期,柳亚子积极参加并领导争民主、反独裁、反内战的斗争。正如何香凝在纪念柳亚子的文章中写到的:“亚子先生自早年参加同盟会的活动以来,一直坚定地站在人民的革命立场,他一生坚贞不屈,爱憎分明,对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从来没有屈服过。”1949年,柳亚子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回国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商建国大计。建国后,柳亚子对中国革命的胜利和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感到无比喜悦,又用诗歌表达了他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护。最终,柳亚子由晚清文人变成一位追求天赋人权的斗士,在共产党的帮助下走上为人民政权服务之路,体现了革命者在历史大潮中不断求索,积极进取的可贵精神。  柳亚子作为一个“不自讳其狂”的跨越几个历史阶段的诗人,无论词章还是举止都打下了特定时代的烙印。作为诗人,柳亚子感情洋溢,易于冲动,喜怒哀乐皆形于色。因此,他经常表现出一种“狂奴故态”,或者骂惊四座,或者傲然不可一世,不是“目无余子”,便是“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我”。他还有不少旧式士大夫的习气,道之不行便乘桴而去,这些在他的诗中都有生动的反映。虽然他的行为有时难于理解,但这些带有独立特性的行为丝毫也掩盖不了他的光辉形象。此外,其诗词表现力强,在艺术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更可贵的是,他在民主革命的风暴中始终站在斗争的前线,诗文又成为其锐利的武器。这位中国近现代的著名爱国诗人,曾被郭沫若誉为“今屈原”。他长年以诗词作武器,同反动势力抗争,为革命和光明而呐喊,在传扬民族传统瑰宝的文坛上树立起一面光辉旗帜。 著名文学家茅盾曾评价他说:“柳先生的诗,反映了前清末年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这一长时期的历史,亦即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称之为史诗,是名副其实的。”毛泽东则称其为人有骨气,赞其诗“慨当以慷”,“读之使人感发兴起”,并与柳亚子互相唱和,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为后世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柳亚子是一位诗人,同时又是一位革命家。他的一生,是慷慨高歌、热情澎湃的一生,是不断进步、追求光明的一生,是为建立和建设新中国而不懈奋斗的一生。   。。

毛泽东评点范文澜
文澜同志:

  提纲读了,十分高兴,倘能写出来,必有大益,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清算经学这是头一次,因为目前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复古反动十分猖獗,目前思想斗争的第一任务就是反对这种反动。你的历史学工作继续下去,对这一斗争必有大的影响。第三次讲演因病没有听到,不知对康梁胡的错误一面有所批判否?不知涉及廖平吴虞叶德辉等人否?越对这些近人有所批判,越能在学术界发生影响。  我对历史完全无研究,倘能因你的研究学得一点,深为幸事。  致以敬礼!  毛泽东  (一九四○年)九月五日  ——摘自《毛泽东书信集》第163页,人民出版社1983年12月出版。  范文澜同志最近写的一篇文章,《历史研究必须厚今薄古》,我看了很高兴。这篇文章引用了很多事实证明厚今薄古是史学的传统。敢于站起来讲话了,这才像个样子。……这篇文章讲的道理很重要,研究历史的人应该注意。  ——摘自陈其泰的《范文澜与毛泽东的学术交谊》,见2001年10月11日《光明日报》。  范文澜同志,有人要打倒你,我不打倒你。  ——摘自陈其泰的《范文澜与毛泽东的学术交谊》,见2001年10月11日《光明日报》。  中国需要一部通史,在没有新的写法以前,还是按照你那种方法写下去。通史不光是古代近代,还要包括现代。  ——摘自陈其泰的《范文澜与毛泽东的学术交谊》,见2001年10月11日《光明日报》。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范文澜小传(1)
范文澜,字仲,号芸台,1893年11月15日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父亲范寿钟,有地三十亩,因科考失利而居家治学,生活除地租收入外,还有在外做官的弟弟的资助。范文澜5岁时,就进了私塾。他一入学就不同一般学生,读《四书》之外还读《诗品》。父亲带着科考失利的遗憾亲自为儿子讲经学、史学以及策论文章,希望为儿子今后参加科举考试奠定基础。不料到1905年,清朝废了科举,改设学堂,父亲的科举梦终未圆成。两年后,范文澜进了新式学堂——县立高等小学,插入三年级。又过两年,1909年,范文澜考上了上海浦东中学堂,又是插班生,读二年级。他在这里受到反满思想影响,剪去长辫以表示对清朝政府的轻蔑。他的这一举动,受到校长黄炎培的夸奖。第二年他转学来到杭州安定中学继续读书。  1913年,范文澜中学毕业了,在叔父的资助下,考入了北京大学文预科,次年考进了文本科,即后来的文学系。此时,文学系学生学习是以古文为主,他朝夕研读经书,受业于音韵训诂学家黄侃和陈汉章,一心想循前哲治学路径,追踪乾嘉老辈,以考据训诂为一生事业。  1917年,北大校长易人。蔡元培出任校长后,委任陈独秀为文科学长,于是,新文化迅速在北大校园内传播开来,黄侃等人尊孔思想不受欢迎了。新旧文化在此地激烈冲撞,范文澜一时陷入苦闷之中。他不愿意与守旧的师友一道写文章攻击新生的文化,也不愿意同革命的青年接近。于是他从研习古文转向佛学研究,一段时间几乎成了“佛迷”。  1917年6月,范文澜从北大毕业,留校给蔡元培当私人秘书,不久因为缺乏社交经验又不会写白话文,便辞职,第二年到沈阳高等学校任教,又因方言太重转湖南省汲县中学讲授古文和历史。在教学期间,他潜心学术研究,从1921年下半年开始,范文澜又先后在南开中学和南开大学任教,编写了《文心雕龙讲疏》、《诸子讲义》。1925年,他在天津出版了《文心雕龙讲疏》,受到学界名流的一致好评,从此崭露头角。该书是历代研究《文心雕龙》著作中收集资料最全者,在注文中录入了大量原文,为后来研究者提供了查找资料与核对的方便。  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警醒了书斋中的范文澜,他毅然走上街头参加了反帝大游行。此后,他开始阅读新书报刊,改写语体文。1926年,他在天津南开大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南开大学党支部书记,从此积极从事革命活动。这一年他出版了《群经概论》。  1927年5月,天津中共地下党组织受到严重破坏,天津当局通缉范文澜,他被迫去北京避难,失去了组织联系。不久,他到北大和北师大讲授文史。在北京,他和党组织取得联系,以大学教师身份作掩护,完成党布置的任务,其住宅成为党的秘密联络点。1930年秋,北平当局从他的住处搜查出《红旗》报,这样,他遭到监禁,后被北大校长营救获释。  1931年,范文澜又出版了《正史考略》一书。从他出版的几部著作看,范文澜对古典文学理论、经学和史学都有深入的研究,为其后来撰写大部史学著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4年9月,范文澜再次被捕,被押往南京囚禁,经蔡元培等人具保,次年一月获释。回到北平后,他的行动仍受到监视,除中法大学外,各校都不敢聘他任教。他一时报国无门,满腔孤愤,不得不于1936年夏来到河南大学任教,在这里,他深受学生们的热情欢迎。  1937年“七七”事变后,范文澜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编辑《风雨》周刊,主编《经世》半月刊战时特刊,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在中共河南省委支持下,他发起成立河南大学抗敌工作训练班,组织青年学习救亡理论和游击战术,还编辑了《游击战术》一书。该书出版发行后,在河南很快销售了5000册,范文澜还因此被人误认为是“游击专家”。  1938年6月,日寇进攻开封,开封沦陷,范文澜随河南大学师生转移到鸡公山一带。不久,他辞去了河南大学教授之职,参加了新四军游击队,在河南信阳一带随部队开辟游击区,又在第五战区做统战工作,长期奔波在桐柏山中,曾被誉为“文武双全的民族英雄”。1939年9月他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时任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的刘少奇决定让他转移到延安。第二年,范文澜历经艰险到达延安。当时的情景如他在回忆文章中所说的:“快乐得把铺盖丢弃在汽车上,多光明的边区啊!”  党中央对这样一位知名教授来到延安很重视,不久便任命他为延安马列学院历史研究室主任。1941年,他被委任为中央研究院副院长兼历史研究室主任,1943年调中央宣传部工作。  范文澜来到延安,得以有机会和毛泽东经常交谈,接受毛泽东的教益良多。在毛泽东的影响下,他读了大量马列著作和其他进步书刊。他学识渊博,勤于思考,又有了革命斗争的实践和马列主义理论的武装,故能很快地运用马列主义来总结中国历史的遗产。1940年5月,范文澜在延安发表《关于上古历史阶段的商榷》一文,这是他以唯物主义研究历史的初步成果。9月,他在中央党校讲授《中国经学史的演变》,以阶级的观点对中国经学的本质、历史地位、发展规律作了实事求是的分析,对近代一些代表人物作了有力的批判。毛泽东亲临党校听讲,又读了他的讲授提纲,专门写信给他:   。 想看书来

范文澜小传(2)
提纲读了,十分高兴,倘能写出来,必有大益,因为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清算经学这是头一次,因为目前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复古反动十分猖獗,目前思想斗争的第一任务就是反对这种反动。你的历史学工作继续下去,对这一斗争必有大的影响。第三次讲演因病没有听到,不知对康梁章胡的错误一面有所批判否?不知涉及廖平吴虞叶德辉等人否?越对这些近人有所批判,越能在学术界发生影响。  范文澜认为,“经”原是孔子整理旧文写在竹简上授课的课本,后来写成固定的书本,转化为经书。历代儒生按照统治阶级的需要对经进行注解,后来形成经学。儒生们把经说成是永恒不变的真理,目的是以经文来证明封建统治的合理性与不可动摇性。于是作为传授知识文化的书本变成了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工具和理论武器。又由于对经的理解产生分歧,便形成了不同派别。各派之间发生论争,经学又与其他学派产生论争,不断发展,最终离开原书本义太远,以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处于最受尊崇的地位。范文澜反对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提倡的尊孔读经,全盘继承,也反对民族虚无主义的态度,对经书一概否定。他主张用马列主义观点对经书进行总结,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把经中的优秀内容吸收到中国无产阶级文化中来。基于他对中国经学的研究成就,他被誉为中国用马克思主义研究经学的开创者。  在延安,范文澜还主持编选了作为根据地干部学习文化之用的课本《中国国文选》,这本课本也是毛泽东指定由范文澜负责编选的。据叶蠖生后来回忆说:“毛泽东同志还指定了一些需要节选的文章,如《聊斋志异》和《西游记》中的一些篇章。这些文字要使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都能读懂,需要加很多注释。于是研究室决定用全力突击完成这一任务,指定由范文澜、齐燕铭、刘亚生、佟冬、金灿然和我负责。大家突击赶任务,每天都在油灯下工作到深夜。没有夜餐,就在炭火盆上煮几粒枣子吃,觉得味道异常甘美。”这部《中国国文选》在1942年完成付印,毛泽东专门为该书写了序言,强调干部学习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