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瞩目的现代名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毛泽东瞩目的现代名流- 第4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各种派别的21人在上面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宣言的发表,不仅标志着左翼文艺界经过论争统一了认识和思想,达到了更紧密的团结,也为其后的抗战文艺运动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抗日战争爆发后,抗战文###动亦同时轰轰烈烈地展开。随着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文艺界也建立了各种全国性的统一战线组织。1938年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 )在武汉成立。其口号是“文章下乡·文章入伍”,本着“给民众以激发,给战士以鼓励”的创作宗旨,号召作家积极融入到工农兵群众中间,投入到现实斗争中去。大会选举郭沫若、茅盾、丁玲、田汉、老舍、郁达夫、巴金、张道潘、胡秋原、曹禺、朱自清、夏衍等45人为理事,周恩来为名誉理事,周扬等15人为候补理事。稍后,上海、昆明、广州、香港、延安等地都成立了文协分会。同年5月,周扬发表《抗战时期的文学》,从理论上阐述了特殊时期革命文学的创作方向。  1937年秋,周扬夫妇与艾思奇、周立波等12人来到延安。周扬到延安后,向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汇报了几年来上海文化界的情况,还不满三十岁的周扬受到毛泽东的信赖,被党中央委任为陕甘宁边区文化界救亡协会主任、陕甘宁边区教育厅长等职,负责边区的群众抗日救亡文化工作和教育工作,不久担任由毛泽东、周恩来倡议成立于延安的“鲁迅艺术学院”副院长职务。从1940年到抗战胜利,周扬一直主持着延安鲁艺的工作,为无产阶级革命文艺的发展呕心沥血。这段时期,也是他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上逐渐走向成熟和对于建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的尝试阶段。周扬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文艺理论家,开始对“五四”前后新文###动的兴起与发展以及“五四”以来的文学巨匠鲁迅、郭沫若、茅盾、田汉、曹禺等人的思想和作品进行研究。先后著有《一个伟大的民主主义现实主义者的路——纪念鲁迅逝世二周年》、《从民族解放运动中来看新文学的成长》、《新文###动史讲义提纲》、《关于‘五四’文学革命的二三零感》、《精神界之战士》、《郭沫若和他的〈女神〉》等文。后来周扬又多次撰文和发表讲话,提出重新认识鲁迅,重新学习鲁迅的重要性。对于鲁迅,周扬曾以四句诗来概括他和表达自己的崇敬:“横眉俯首,百代宗师,高山仰止,心向往之。”他曾说:“论读马列主义的理论书,鲁迅可能没有我们读得多。但是鲁迅有丰富的社会经验,我们远远比不上他。他结合自己对中国社会的深刻理解来学习马列主义,所以他比我们更懂得马列主义的精义。”在美学上,他先后发表了《我们需要新的美学》、《“文学的美”的论辩的一个看法和感想》等文章,并翻译了俄国著名美学家别林斯基等人的美学理论方面著作。尤其是对于俄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文艺理论批评家和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周扬对他的美学思想非常推崇。车尔尼雪夫斯基是俄国卓越的革命民主主义者,他的学术立场是唯物主义的。马克思、列宁对车尔尼雪夫斯基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马克思说他对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大部分作品都知道,列宁称赞车尔尼雪夫斯基是唯一真正伟大的俄国作家,始终站在完整的哲学唯物主义的水平上。周扬先后写过《艺术与人生——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艺术与现实之美学的关系〉》、《唯物主义的美学》等文,翻译过他的《艺术与现实之美学的关系》即《生活与美学》。《艺术与现实之美学的关系》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学位论文。当时,在欧洲的美学界占据统治地位的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美学,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这部著作以极其可贵的理论勇气给予了黑格尔的唯心美学以尖锐的、猛烈的批判,表现出强烈的唯物主义倾向,周扬对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十分赞同并大力宣传。对于我国美学事业的发展,周扬一生都极其关注。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在昆明召开前后,周扬还发表了《关于美学研究工作的谈话》和《重视美育教育,加强美育研究》,对青年一代的中国美学工作者提出要求和希望。对于作家如何正确处理文学与生活的关系,周扬身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许多文章和讲话中都一再强调文学来源于生活和“美即生活”的颠扑不破的真理。他的《文学与生活漫谈》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他说:“我是主张创作家多体验实际生活的,不论是去前线,或去农村都好。因为这,我曾被讥为‘前线主义者’,但我却至今不以我的主张为错误。”  

周扬小传(3)
1942年5月,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周扬当即以一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的眼光,充分肯定了《讲话》的重大思想意义。他不但自己认真学习《讲话》的精神,在课堂上讲给鲁艺的学生们听,帮助他们学习和领会《讲话》的深刻内涵,也在各种文艺活动场合热情宣传和贯彻《讲话》精神。周扬一生都孜孜不倦地从事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宣传、解说和应用。延安整风运动期间,周扬写了批判托派文艺理论的《王实味的文艺观与我们的文艺观》。毛泽东亲自修改定稿,给予文章和作者以极高的评价。为贯彻《讲话》精神,在积极倡导新秧歌运动中,周扬写了《表现新的群众的时代》一文并指导文艺工作者与群众一起,改造旧秧歌,使之成为反映阶级斗争、人民群众现实生活的新内容。1943年春节期间,鲁艺排演的《兄妹开荒》等,就是这种熔戏剧、音乐、舞蹈于一体的新秧歌剧。对群众在文化上的创造,周扬不仅重视,而且满腔热情地歌颂与扶持。次年,他又先后发表《开展群众新文艺运动》、《论秧歌》等文,并组织编选了《中国人民文艺丛书》。1943年底,他亲自写了一篇报道式的文章,向大家介绍一位不识字的劳动诗人——孙万福。他把孙万福带有丰富色彩、带有诗的结构和风格的言语,一字一句记下来,写成了五首真正庄稼汉的诗。最后他为孙万福祝福,祝福他在明年第一在粮食上,第二也在诗上有更好的收成。对赵树理等人的作品,周扬也热情地评论过。  同年秋,周扬鉴于鲁艺的同学没有参加文艺座谈会,便邀请毛泽东主席给大家讲课。那天,毛主席穿了一身灰布军衣——裤腿膝盖打了两块补钉,到“鲁艺”篮球场给全体师生员工讲课。号召大家:从小鲁艺走向大鲁艺,走向社会。他一边幽默地讲,一边做着动作:“把屁股从资产阶级那边坐到工农兵方面来”。1943年,周扬任延安大学校长兼延安大学鲁迅文艺学院院长,按照党中央的决定,要将该院办成为中国革命培养一批高级文艺干部的学院。他遂将延安著名作家、艺术家,聘为“鲁艺”学院的教授、副教授、讲师。例如“鲁艺”文学系的教授、讲师就有艾青、萧军、高长虹、何其芳、陈荒煤、舒群、周立波、公木、欧阳凡海、严文并、李又然同志;萧三、丁玲、艾思奇等人被聘请为校外教授。“鲁艺”的大部分学员解放后就脱颖而出,成为又红又专的作家、音乐家、戏剧家、美术家、表演艺术家、新闻骨干、文化行政管理干部。“鲁艺”——这个毛泽东同志亲自关怀的艺术大熔炉,为当时各解放区,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文艺干部。在此期间,周扬还组织编写了《马克思主义与文艺》一书,1944年5月由解放社出版。短短几年中,此书由不同出版社多次再版,成为革命文艺工作者随身携带的工作“指南”。周扬为该书写了长篇序言,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原理和毛泽东文艺思想。他在序言开篇中即称:“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给革命文艺指示了新方向,这个讲话是中国革命文学史、思想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文献,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科学与文艺政策的最通俗化、具体化的一个概括,因此又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科学与文艺政策的最好课本。”在回顾革命文艺兴起和中国革命文艺的发展历程后,周扬一针见血地指出:“无产阶级文艺家应当歌颂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这是一个伟大然而困难的任务。我们文艺工作者一方面没有和群众紧密相结合,他不懂得、不熟悉群众;另一方面又没有完全摆脱过去文学的陈旧传统,他们比较地习惯擅长于揭露旧现实的缺陷,而还不善于歌颂新时代的光明。”正如他在结尾部分写的:“新民主主义的伟大时代也应当产生它的伟大的作品,而且我相信,只要有了正确的方向和坚持的努力,一定会产生伟大的作品……”在无产阶级革命文艺的前进大道上,周扬这样希望着,自己也这样努力实践着。1945年,鲁艺的师生们在他亲自指导下,创作和演出了新歌剧《白毛女》。该剧由于故事传奇、歌词生动、曲调动听、感人肺腑,立即像插了翅膀一样飞向全国,飞向世界,成为不朽的名剧。它是在新秧歌剧的基础上诞生的我国第一部具有民族风格的新歌剧。它一经问世,立即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崭新的艺术形式,吸引着千干万万的观众,成为我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  日本投降后,延安大学全校师生到东北解放区工作。全校组成了一个行军大队,下辖行政学院、鲁艺、自然科学院三个中队,周扬任大队长。周扬到根据地后,历任华北联合大学副校长,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宣传部部长,华北局宣传部长等职。在新的领导岗位上,周扬继续致力于推动和引导革命文艺的健康发展工作,持别是对创作抓得很紧。这一时期,他写了《论赵树理的创作》的长篇论文,对赵树理的创作道路和他所写的两部小说所取得的成就,热情加以赞扬。另外,他还发表了《人民文艺问题谈话》、《〈解放区短篇小说选〉编者的话》、《民间艺术和艺人》、《新的人民文艺》等文。他不仅是从理论上提出应对民间文艺的重视,更用实际行动支持着民间文艺工作的开展。  全国解放后,周扬担任文化部副部长、党组书记兼艺术局局长。他作为第一任文化部的党组书记、常务副部长,肩负着相当繁重的任务。如何把国民党遗留下的旧文化烂摊子改造好,如何把新的文化事业尽快建起来、建设好,在创作上如何繁荣人民大众的新文艺,以代替帝国主义和国民党遗留下来的反动文化,特别是如何改革旧社会保存下来的民主精华和封建糟粕并存的传统文化,使它们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这都是新中国文化工作者急需要解决的问题。他提出首先还是要抓创作,主要是电影和戏剧,并指出新中国成立之后抓创作要根据国内外斗争形势发展,首先要反映国家的建设、反映人民生活的变化、新事物的成长。要创作反映新的时代、新的生活、新的人物的作品,反映新与旧的斗争、前进与落后的斗争的作品,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为祖国建设服务。改革旧戏曲,开创新电影事业,以及国际文化交流和为新中培养人才的艺术教育,都在他工作范围之内。  

周扬小传(4)
1954年,周扬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分管文艺处和科学处。他主持文科教材的编写工作,亲自抓高校文科教材的总体设计、人员安排和某些教材的审订出版工作。对自然科学研究工作,周扬也十分重视。在中国科学院的一次报告中提出了“出成果、出人才”的口号,要求自然科学家多出成果,多做贡献。1954年12月,这篇文章他发表了批判胡风的文章《我们必须战斗》,在毛泽东直接领导下发动了批判胡风的运动,使不少人蒙上了不白之冤。1958年发表了《文艺战线上的一场大辩论》。毛泽东看了以后,专门给林默涵致信说:“此文写得很好。我作了几处小的修改,请看是否可以?如果最近一期文艺报尚未付印,最好将此文在文艺报和人民日报同时发表。” 1961年,###召开了全国文化工作会议和电影创作会议。在会议期间,周扬与文化部副部长齐燕铭审改了由文化部拟订的《剧院(团)工作条例(修正草案)》,作为文化部文件发到全国文化行政部门参照执行,使全国各地剧团工作有章可循。此时他出版的主要论文集有《表现新的群众的时代》、《新的人民的文艺》、《坚决贯彻毛泽东文艺路线》、《文艺战线上的一场大辩论》,并和郭沫若合编了《红旗歌谣》一书。1964年,在林彪、江青一伙已开始在文艺界掀起妖雾腥风的时候,作为建国十五周年的献礼,周扬在周恩来的指示下,坚决主持完成了新中国革命文艺的经典杰作——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从五十年代开始,毛泽东就多次批评周扬政治上有些右倾,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过于手软。尽管周扬认为文艺要坚持“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路线,但看到大批文艺界优秀人才被斗倒,不能从事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周扬的心情不能说是没有矛盾的。对于毛泽东指示将“胡风集团”定位“反革命集团”一事上,尤其是跟着牵连到那么多文艺界人士,周扬当时也是有过犹豫的。1957年秋,反右派斗争最高潮时期,一些人就要不要把某某画家打成右派而争议时,周扬出面婉转地加以制止:反右派斗争不必在美术方面深入下去了,不然,会画画的都成了右派不能画画了,剩下的都是不会画画的“左”派,是不利于美术事业的发展的。他的这个意见,可以说在无形中保护了一大批人。当时,康生、江青整材料称“四条汉子”(即周扬、夏衍、田汉、阳翰笙)专横把持文艺界,要公开批判后面三个人。1965年,毛泽东在两次批示以后召见了周扬。这一次,也是周扬与他所衷心崇拜的伟人最后一次会面。谈话中,毛泽东针对他“政治上不开展”,毫不客气地指出:“你和文化界的老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你不能再温情了。”周扬虚心听取了毛泽东的批评。但他却没有预感到,一场文艺界更大的风暴即将来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