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共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真假共和-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南京留守府一职,既是袁世凯安抚南方军队的措施,也是借黄兴这个厚道人之手,来消解南方的反对情绪。但是,对于南方革命党人来说,他们是把南京留守一职当成应变的手段,以便保存革命的军队。黄兴的卸职,也就削弱了革命党人在南方的实际力量。我们在下面还要继续详细谈谈这个微妙的局面。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3.唐绍仪出走天津(1)
统一的民国政府成立后,内阁的运行很快出现风波。政治的整合固然是一个重要问题,军事的整合其实是更严重的问题,没有军事的整合,政治的整合是不牢靠的。尤其是采取两党议会民主体制下,没有军队的整合,只能是水上浮萍而已。军队分属于不同的政治派系,一旦矛盾激化,战争就很难避免。战争虽然已经停止,南北军队对立的潜意识却始终存在,不解决军队问题,说任何漂亮的空话都没有用。考察民初政治,不考察民初军事是不行的。不了解曾国藩的湘军创建以来,中国军事派系分立的军阀化倾向也是不行的。否则,中国近代历史的演变就失去了连贯性,变得无法理解。但是,当时的革命者都不大能意识到这一点,孙中山和黄兴更不懂得这一点,但黄兴是军事领袖,生活的逻辑对他的压力要更大一点。生活这本书比多少本纸做的书,给人的教育要更丰富。只读纸做的书,不会读生活这本书,就是书呆子。别看那些人都是革命者,其实也是些书呆子,刚读了点洋教条,还没有读会中国生活这本书。当然,现在是和平时期,书呆子实在是太多了。
  南北和谈成立时,大体上,北军已后撤至兖州、信阳一线,南北军队都维持现状。袁世凯直接控制的区域仅河北、河南、山东地区,其他区域则情况很复杂。袁世凯要建立起自己的权威,在清王朝土崩瓦解之后,重建真正的大一统的中国,事实上是一件很不简单,又难以完成的事情。尽管各省各自为政,但一时间大家愿意达成和平,承认中央政府。后来,孙中山叙述这段历史的时候说:“在没有革命以前,多数人的观念只知道有民族主义……在那个时候,他们既是不过细研究,所以对于民权主义固然不明白,对于民生主义更是莫名其妙。革命成功以后,成立民国,采用共和制度,此时大家的思想,对于何以要成立民国,都是不求甚解。就是到现在,真是心悦诚服实行民权、赞成共和的同志,还是很少。”“大家为什么当初又来赞成民国,不去反对共和呢?这个顶大的原因,是由于排满成功以后,各省同志——由革命所发生的新军人,或者满清投降革命党的旧军人,都是各据一方,成了一个军阀,做了一个地方的小皇帝,想用那处地盘做根本,再行扩充。”也就是说,革命党人也没有真赞成共和,他们只是想改朝换代自己当皇帝。孙中山的话多少有点夸张,但各据一方的意识,则是没有疑问的。袁世凯始终没有真正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用中国传统的话来说,袁世凯不是个真命天子。
  在前清的时候,中央的权力已经削弱,地方督抚的势力很大。例如,李鸿章作为北洋大臣,掌握着清王朝的主要军事力量。地方督抚还掌握着税收的权力。本来,清朝的督抚都是带兵官,但那时候是文官带兵,辛亥革命后军人势力发展起来,各省都督大多是军人,建立起来的是军政府。
  南方的革命党人没有在理论上意识到这些问题。但生活的逻辑是,袁世凯控制着北方,当了大总统,不肯南下就职,所以,大家不放心。迎袁专使蔡元培在北京兵变后就向袁世凯建议,派遣南方军队开赴北京维持秩序。唐绍仪支持蔡的主张。袁世凯很懂得一张一弛之道,在民初政治中运用得滚瓜烂熟。他竟然在口头上表示同意,很好商量。同时,南方也在酝酿由孙中山率兵亲征,“援助”袁世凯。迎袁使团成员宋教仁回到南京后,革命党人聚集总统府开会讨论时局,许多人主张以迎袁为名,由陆军总长黄兴统兵北上,乘机扫荡北洋军队。宋教仁则表示反对,担心南军北上,与北洋军队发生冲突,惹起战争。脾气暴躁的马君武闻言大怒,指责宋说:“你为袁世凯作说客,出卖南京。”一拳打肿了宋的眼睛。黄兴急忙劝开。于是,3月11日,黄兴致电袁世凯和各省都督,主张南军北调:我的意见是,北方军队的名额不足,但与其添募新兵,还不如把南方已经编成的军队调到北方驻扎。这样,在南方可以节省军费,在北方也有军队保卫治安。而且,实施起来很简单,只要一纸调令,10天时间就可以到达,非常方便快捷。所以,建议请求大总统尽速发布命令,将准备招募增加兵员的部队停止招募。现在实现共和,国家统一,一定不会再有区域的分歧。只是希望大总统果断地予以实施。黄兴的主张自然遭到袁世凯的强烈反对。后来,黄兴又试图派兵护送国务员北上,也没有成功。

3.唐绍仪出走天津(2)
此计不成,还有一计。革命党人在清帝退位后,于2月16日由参议院通过了一项法案:《接受北方统治权案》,规定东北三省、直、鲁、豫、甘、新诸省的谘议局改为临时省议会,限一个月之内,召集临时大会,公选都督。同盟会方面希望由王芝祥担任直隶都督,柏文蔚担任山东都督,并以另一人担任河南都督,也就是掏空袁世凯的地盘。3月17日,原直隶谘议局也居然开会选举王芝祥为直隶都督,要求袁世凯任命,但遭到袁的拒绝。
  王芝祥,生于1858年(清咸丰八年),直隶通县人(现北京通州区),字铁珊。1909年考中举人,1911年任广西布政使,并兼巡防营中路军统领,那是一支旧式军队。辛亥革命中反正,任广西副都督。因陆荣廷出任都督,他在广西立脚不住,率部北伐到达南京。1912年3月,黄兴整理南京军队,任王为第三军军长。因为他是直隶人,辛亥革命后流行本省人治理本省,南方革命党人以及直隶的一些前清谘议局议员推举他任直隶都督。柏文蔚,生于1876年(清光绪二年),安徽寿州人(现寿县),字烈武。安徽武备学堂毕业,1906年在南京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中任第一军军长,率部北伐,击败清军张勋所部,抵达徐州。张勋退居兖州。张勋顽固地效忠清王朝,清帝退位后,仍顽固地拒绝剪掉辫子,所部被称为“辫子军”。革命党人希望以柏文蔚取代张勋。但袁世凯一直支持张勋,让张勋屯兵兖州,成为对南方的监视部队。
  唐绍仪认为,当时只有袁世凯能够统一中国,而要把国家治理好,就必须与同盟会合作。他在南京组阁时,曾和孙中山、黄兴联名要求袁世凯任命王芝祥任直隶都督,并一再进行力争。同时,唐以安全为理由,要求袁世凯同意让王芝祥率一师兵力护送国务员北上。但是,袁世凯既不理会南京临时参议院的决定,也不顾唐绍仪与南方会商的意见,着力巩固他的统治基础。当时,直、鲁、豫三省受到的革命冲击比较小,仅烟台为革命党人占领。3月15日,袁世凯任命张锡銮署理直隶都督,代替张镇芳,3月24日,任命张镇芳署理河南都督(后转实任)。山东都督张广建与烟台都督、同盟会员胡瑛屡起冲突,袁世凯接受黎元洪的建议,调走了张广建,于3月19日任命周自齐为山东都督,调胡瑛为陕甘经略使,复远调为新疆青海屯垦使。不过,胡瑛迟至7月31日才实际卸任。袁世凯牢牢地控制住了直、鲁、豫三省,对于其他北方各省也有不同程度的部署。对于唐绍仪提出的要求,袁世凯反应非常强烈,他一再表示,都督是由地方上公开选举,还是由中央任命,这是要等将来正式国会开会以后决定的问题,但北方三省都督我已经任命了,绝对没有更换的道理,如果参议院一定要强迫我撤销已经发布的命令,那么,就先取消我的总统职位好了。袁世凯在给唐绍仪的电报中,语气非常激越,甚至动了感情,现在读起来好像也值得同情。他说:南军北来及自举都督这两件事,是万万行不得的。我已经老了(他当时只有52岁),生死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但是,国家的大局从此遭到破坏,谁来负这个责任?所以,我只能以生死去就力争。我同你有几十年的交情,我的心情你都不能理解,我还能指望国人什么呢?只有放声痛哭了。不过,袁世凯也留下了活话,就是说,王芝祥如果不带兵北上,也可以考虑任命他为直隶都督。这就为后来的风波留下伏笔。军队和地盘问题,是个生死攸关的问题,从此以后,人们慢慢地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到了袁世凯死了以后,争地盘的军阀混战成了家常便饭。但辛亥时期,许多人对这个问题还没有意识到。
  唐绍仪从南方组阁回到北京后,继续向袁世凯力争由王芝祥担任直隶都督,柏文蔚担任山东都督,并且建议把张勋的部队裁撤,以缓和与南方军界的矛盾。他希望担当起责任内阁的责任,避免袁世凯与各方面之间的冲突。他敢于与袁世凯相争,对于总统府的公文,认为不可行的,也就予以驳回。他希望按照《临时约法》的规定,履行总理职权,调和南北争议。对于裁遣军队,唐也主张南北同时裁遣,而不是单方面裁减南方军队。在袁世凯眼里,唐不过是他的僚属,现在竟然挟同盟会以自重,有独树一帜的趋向,他讽刺唐说:“少川,吾老矣,子其为总统。”阁员中,袁世凯的亲信们也就疏远唐绍仪,没有把这个总理放在眼里,直接听从袁世凯的旨意,形同独立部门,甚至连国务会议都不屑参加。袁世凯并没有把《临时约法》的责任内阁制度放在眼里。唐绍仪的政策根本无法推行,甚至连一个施政大纲都制订不出来。他也发牢骚说:“我之内阁,乃背包内阁,多任总理一日,即多负罪一日。”6月初,同盟会阁员和他商量辞职一事,他鉴于和银行团要签订合同,希望再等一等,不要误了国家大事。事实上,银行团一直吊着中国政府的胃口,唐绍仪也没有等到签订合同的那一天,在王芝祥担任直隶都督的争议上,终于爆发了府院冲突。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3.唐绍仪出走天津(3)
王芝祥本是一个旧官僚,在广西任官时,对那些年轻的革命党人尚能同情保护,革命后又率部到达南京,所以,和革命党人的关系也不错。南京临时参议院直隶籍的参议员谷钟秀,不支持袁世凯任命的都督张锡銮,和一些直隶的议员们积极奔走呼吁,要求由王芝祥代替张锡銮。但直隶是袁世凯的根本之地,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不过,袁世凯是个很有手腕的人,由于唐绍仪力争,他口头上也竟然表示对王也很倚重,现在不方便提早发表,只要王到了北京,就可以发表任命令了。唐绍仪得到了袁世凯的承诺,就在5月5日放心地发电报催促王芝祥到北京来。王是个做官的人,接到电报,就带了他的参谋长耿毅从上海乘轮船北上,经天津于5月26日到了北京。
  这一下问题就来了。天津警察局长杨以德在王到天津时,竟然发放传单,攻击王芝祥。一个叫做天津顺直全省保卫局的乡绅组织,也公开发电报给袁世凯,指责王芝祥作为北方人竟然主张北伐。直隶五路军界也于5月30日、31日连续发表通电,反对王芝祥担任直隶都督。袁世凯接到这些电报,振振有辞,一本正经地对军、民两方面各打五十大板。他斥责军界将校说:各省都督的职责,文武各部都要管辖,任免的权限,应该归中央主持。由军人来欢迎或者拒绝主管将领,那是唐末五代时候的恶习。民国草创的时候,有这样做的例子,现在民国已经统一,必须严格遵守军事纪律,服从命令。本大总统一再下令,军人不得干涉政治,你们的来电是违背命令的。以后军人必须服从命令,不得越权干政。同时,他也驳斥民间来电,重申任免的权力应该属于中央。即使以后有法律规定人民可以参与,也要由法定的机关来办理。如果听任本省人民随意欢迎或者拒绝,势必造成党派分歧,互相冲突。那造成的祸乱,到什么时候才能平息下来?南方各省都督在改革的时候,是由军人拥戴的,也不是民选的。一旦解职以后,仍然是由中央任命的。他要求直隶都督把情况查明,如果是绅商学界发的电报,就好好劝导劝导,如果是坏人乘机捣乱,就必须依法严厉惩办。参议员谷钟秀读了袁世凯严厉申斥的电报后,就在参议院里就这个问题对政府提出质问案,指责政府没有按照南京临时参议院作出的决议案办理,申明直隶人公举王芝祥为直隶都督是直隶人的合法权利,并且是经过总统和总理当面答应过的,等到王芝祥到达北方,就会任命。现在人已经来了,怎么可以半路上变卦了呢?如果借口人民不能公举而拒绝任命,将对天下人失去重大的信用,又蹂躏了参议院的决议案,民国的前途将非常危险。袁世凯的答复倒并非完全没有道理,他说:根据《临时约法》的规定,临时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员。南京决议案在临时约法之前,《临时约法》没有包含进去,已经无效,现在当然应该遵照《临时约法》的规定。似乎袁世凯很是守法的,这场口水战,袁世凯并没有吃亏。本来,民国初年的体制还很混乱,要整理很难,这是个实际问题,还很难用统一的法律去规范。政治问题要用政治手段去解决。如果缺乏必要的政治手段,那当然在政治上就会失利。南方各都督之任命,例如柏文蔚于4月间被任命为安徽都督,就因为政治优势当时在南方手里,袁世凯鞭长莫及。而直隶是袁世凯的根本之地,别人是没有力量可以动摇的。
  我们现在已经很清楚,袁世凯当然不会认真看待法律,他更看重权术。如果现在还有人以为袁世凯会尊重法律,那一定是个书呆子,把真实的历史放到九霄云外,幻想着自己的理论逻辑。袁世凯完全不理会外界的舆论,他直接和王芝祥谈话,答应给他一笔富裕的办事经费,让他回到南京去,会同江苏都督程德全遣散南京军队。王芝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