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文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齐鲁文化-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自婆家、娘家与社会舆论的重重阻挠。
  通常情况下,寡妇改嫁时不能举行结婚仪式,女方也不能坐轿,而是由丈夫在夜间用车接过去,夫妻悄悄吃顿喜面即算礼成。
  在莱阳地区,寡妇改嫁被人们称为“出水”, 民间有“为寡妇写婚书有损阴德”的说法,所以没有人愿意给他们写婚书,丈夫也只好在夜间用驴骡将其接回家。
  在日照,改嫁被称为“二道门”、“半伙头”,婚礼仪式也极为简单,女方坐车而不坐轿,即便是坐轿也只能坐蓝布轿,还不能遮掩轿门。婚礼当天,女方早早被男方接到家中。来到男家后,女方直接进入厨房,至此仪式宣告结束。
  在以前的沂蒙山区和曲阜等地还有“抢寡妇”的习俗,俗称“打滚”。当寡妇有改嫁的意图时,要悄悄请人说合,切不可走漏了风声。如果被人知晓,结婚当晚的中途就有可能被其他村子的人合伙拦劫,一旦被抢走,就会成为村中光棍的媳妇。
  在以前的长岛县,寡妇想改嫁要为亡夫烧过“百日”。届时,既要通过的媒人说合,又要征得公婆同意,还要等新丈夫向公婆付足钱后方可被娶。出嫁通常在傍晚,由男方派人领亲,走至半路的僻静处时新娘需更换新衣,衣服必须素淡。新娘来到男家后,所有的祖宗牌位都要被红纸罩盖,防止“丧气”冲“神”。
  如今,改嫁是受法律保护的婚姻形式之一,民间习俗也有了很大改变。
  四、冥婚
  冥婚也称“结鬼亲”,是一种为死人缔结婚事的婚姻形式,撮合冥婚者被人们称为“鬼媒人”。
  据史书记载:冥婚起于曹魏时期,后来民间出现了“无妻不继子,无子不继孙”的说法,冥婚由此盛行。通常情况下,没结婚的男青年死后是不能过继儿子的,这就造成“无人继承财产,无人奉祀灵位”的情况出现。此时,家人可请鬼媒人为其寻找新近亡故的未婚女子,在双方家长的同意下结为鬼亲。
  冥婚有一定婚约形式。举行婚礼时,男方需要用轿和棺木去女家迁女尸、抬牌位。届时,由男家的晚辈儿童抱着牌位行结婚礼,然后将女棺葬于男墓。在有些地方,婚礼在墓地举行,只要用两魂幡交拜即代表礼成。在临清等地,冥婚主要在清明时举行,仪式较为简单,只要移坟合墓即可。
  结为冥婚后,双方家庭会成为亲戚,和正常婚姻相似。如今,有些地方的父母依然为其夭亡的子女举行冥婚,使得这种陋俗没有从根本上断绝。
  五、服内婚
  服内成亲是一种特殊的婚礼形式。
  按照旧式的礼俗,穿着父母或祖父母的孝服时是不能举行婚礼的。但有些人家的婚期临近,可家人又突然过世,在婚期来不及改变的情况下,就只能服内成亲。此时,婚礼需要从简,只能用轿将新娘娶来,进家门后就应脱下吉服,换上丧服守孝。
  在有些地方,如果女方父母有过世者,男方需要将花轿抬到坟地,等新娘脱去孝服换上吉服后再将其娶回男家,俗称“乘凶纳妇”,比较吉祥。 。。

第五章 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15)
现在,虽然也有在父母丧期内结婚的,却没有从前那些陋习了,仪式都变得比较简单。
  第六节交际礼俗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作为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的齐鲁大地上的礼仪风俗更是独特,特别是人际交往的礼俗,有着明显的地域人文特色。
  一、馈赠礼俗
  中国是礼仪之邦,亲戚朋友、邻居乡里之间互送礼品平日有之,节日更甚。这种互赠礼品的风尚是中国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联络感情的重要方式。结婚、探病、访友时带上一份礼物,送去的就是一份浓浓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1节日馈赠
  节日馈赠俗称“送节令”。古时候在山东,青年男女定婚后,每逢节日男家都要将准备好的礼物送往女家,名为“追节”;女家的答礼多为女儿亲手所作的女红。
  通常情况下,节日馈赠的礼品有如下规定:
  立春:赠土牛,即用泥土制的牛。古代在农历十二月出土牛以除阴气。后来,立春时造土牛以劝农耕,象征春耕开始。
  寒食节:以馓子、麻花为馈赠品。
  端午节:以粽子、香荷包、艾虎兜等为赠品。
  七月七:以巧果为赠品。
  中秋节:以月饼和瓜果为馈赠礼品。
  重阳节:*糕是典型的馈赠礼品。
  2人生礼仪场合馈赠
  贺生育的礼品多为鸡蛋,十个鸡蛋为“一把”,适宜送双数。回赠礼品为染红的鸡蛋,俗称“红鸡蛋”。
  婚礼馈赠多为送钱,名为“喜仪”。曲阜等地将婚事上的送礼称为“行贺礼”,贺礼中的钱称之为“喜礼”。
  寿礼馈赠以寿帐、寿画、寿桃等为主,民间多送面条,俗称“长寿面”。邹平等地在祝寿与贺诞时均以木盒、瓷碗盛礼品。
  丧礼馈赠不但要以钱资助(名为“赙”,俗称“人情”),还辅以黄表纸、扎纸器、纸锞等为赠品。
  3其他馈赠
  在民间,如果求人办事不花钱,就属于“欠人情”,逢年过节时就应该以礼品回报,用来“还人情”或“答人情”。
  在曲阜当地,出嫁的女儿每年春节前、麦收后、中秋前都要给娘家送礼。春节前送礼称为“行年礼”,礼品多为猪肉和粉条,还有鱼、鸡、酒、糕点等,分为二色、四色、六色、八色礼。婚当年的年礼要略重一些。而娘家的回礼多为花糕,取“步步登高”之意。如果送礼的礼品中有粉丝,回礼的礼品中也必须有粉丝,俗称“拉扯不断”。如果用鸡作礼品,送时是两只红公鸡,回礼中就有一只红公鸡,俗谓之“来回喘气”。麦收时送礼,名为“行麦礼”,俗称“麦上场,妮看娘”,礼品多为猪肉和其他食品。中秋送礼名为“中秋节礼”,礼品为月饼和水果。
  通常情况下,年礼和节礼都要在节前送,年节当日不可再送。
  二、致敬礼节
  向值得自己尊敬、崇拜的人致以最真诚的敬意,有时并不需要用语言,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足以表达你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让别人深深领略你真诚的敬意,致敬礼节便有如此功效。
  1叩头
  叩头俗称磕头、磕头作揖,现在已经无法知道起源于何时,据说来源于一种叫“叩头虫”的昆虫。传说这种虫子由于过于羸弱,只好顺从强暴,学会了叩头。人们受叩头虫的启发,将叩头运用于礼仪中,想以叩头来感化他人,求得他人的怜悯。
  据史书记载:战国年间,鲁昭公与齐国君会盟,齐国君给他叩头,他却只是作揖还礼,使得齐国君极为恼怒,两国最终兵戎相见。经过长期战争,鲁国战败,被迫割地给齐国。

第五章 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16)
2行礼
  行礼时需要先作揖,然后双膝跪地、叩头,屈膝一次为一叩。一般进行一叩、三叩、四叩。如果是大礼,就应三拜九叩。也就是:作揖,跪下,三叩,起立;再作揖,跪下,三叩,起立;复作揖,跪下,三叩,起立。
  跪拜礼盛行于清代,多见于百姓见官、祭神、祭祖、庆吊等场合。辛亥革命后,跪拜礼在官方已废止,但民间在年节、庆吊、祭祀中仍然沿用。
  3作揖
  作揖又称打恭作揖,基本姿势为合掌前举并弯腰下拜。
  “揖礼”大约起源于周代以前,到姜太公辅佐武王取得天下时开始盛行。据《周礼》记载:根据双方的地位和关系,作揖可分为土揖、时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等多种。
  所谓土揖,就是指拱手前伸而稍向下;所谓时揖,就是拱手向前平伸;所谓天揖,就是拱手前伸而稍上举;所谓特揖,就是一个一个地作揖;所谓旅揖,就是根据等级分别作揖;所谓旁三揖,就是对众人一次作揖三下。
  除了上述几种作揖方式之外,还有长揖,也就是拱手高举,自上而下向人行礼。
  作揖在绝大多数时候表示恭敬,有时却又表示倨傲,《汉书·高帝纪》就有“郦生不拜,长揖”的记载,显示出郦生对刘邦的不服气。
  如今,作揖基本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握手与拥抱。
  4抱拳
  以前,熟识的男子相见往往会抱拳拱手致意。通常情况下,抱拳不能乱抱,男子尚左;也就是用左手握右手,称“吉拜”,反之则为“凶拜”。
  抱拳在武术中极其流行,讲究也特别多。比如:左手为掌表示德、智、体、美齐备,屈拇指表示不自大;右手为拳表示勇猛习武。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止戈为武”,具有约束勇武的意思;左掌右拳拢屈,两臂屈圆,表示天下武林是一家,谦虚团结,以武会友;左掌为文;右拳为武,表示文武兼学、渴望求知,恭请师友前辈们的指教。
  5万福
  万福是古代妇女礼仪的一种,当妇女与亲属、熟人见面时,双手手指相扣,放在左腰侧,然后弯腿屈身,口称“小女子万福”、“小妇人万福”、“侄女儿万福”等。
  万福礼作为传统的女性礼节,在我国史书中早有记载,其动作基本相同,只是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称呼而已。
  万福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古人认为男女有别,男子应体现阳刚之美,女子则以阴柔为美。女子行万福之礼正好能够体现女子的温柔可爱,如果能依此节而行,就可彰显气质、妇道可行、家庭美满。
  6鞠躬
  鞠躬是对人表示恭敬的礼仪。行礼时两腿并拢,两手自然下垂于大腿两侧,上身向前弯曲,弯曲的程度越大就表示礼越重。
  如果戴有帽子,行礼前应将帽子摘下。
  现在,除了在婚礼上,人们已经很少再用到鞠躬了,一般都是握手。
  第七节信仰与禁忌
  所谓信仰,就是人们把生活中的顺逆、吉凶、福祸、生死等附会于某些自然力或自然物,形成了对大自然、动植物、祖灵的各种崇拜。所谓禁忌,就是人们对神圣的、不洁的、危险的事物所持态度而形成的某种禁制。
  一、信仰
  在山东,民间信仰大多不受正统教派的局限,万物有灵的观念也十分流行。山东地区的大部分信仰都带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人们往往各取所需,随意而为。
  1对神的崇拜
  山东民间信仰神祗,范围相当广泛,如将天地万物人格化的自然神、传说故事中凭空造出来的神、社会异人得道成仙的神…… 。 想看书来

第五章 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17)
玉皇大帝民间画像
  在民间,人们通常不分佛教或道教,而根据需要随意改造旧神,创造新神。许多神祗的历史面貌都很模糊,职司也混淆不清,没有较为规范的礼仪形式。
  一般而言,天地是民间普遍信仰崇拜的、主宰宇宙万物的大神,在山东地区称“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之神”,简称“天地”。它既无庙宇,又无塑像、画像,却无处不有、无处不灵。
  在胶东地区,人们通常在院内的南墙上挖一个高约一尺半、宽约一尺的小佛龛,称“天地窝子”,里面长年供奉着天地牌位。有的佛龛还用磨砖雕花砌造,天地牌位也是蓝底金字,十分讲究。
  在鲁中和鲁南地区,人们一般在正房外的西窗前垒一座高约三尺、宽约二尺、长约二尺半的平台,称“香台子”,里面供奉天地牌位。平台大多用砖石砌造,上面铺有石板,是象征天地所在的永久性建筑。
  天地神的进一步发展是和玉皇大帝的结合。玉皇原是道教尊奉的神祗,在民间是天庭诸神的最高首领,并有姓氏,称张玉皇或玉皇大帝。山东各地有数不清的玉皇阁、玉皇庙,里面均供奉着泥胎塑成的人间帝王形象的玉皇大帝像。
  据说:玉皇大帝主管人间的福禄寿夭,信徒们多向其祈福。如今泰山极顶的玉皇庙前依然有很多许愿挂袍的香客,于每年正月初九日玉皇大帝生日这一天去参加庙会,届时香客云集、香火鼎盛。
  山东民间也崇拜日月星辰之神,特别是在鲁西北靠近河北省的部分地区,人们常在农历二月初一早晨聚集野外迎接太阳,还要吃太阳糕。月神被称作“太阴星君”,画像与奔月的嫦娥有些相似,还有“月婆婆,朝南坐,抱着小兔捣雄臼”的歌谣。
  山神是山区百姓大加推崇的神。以前,每座山上都有山神庙,人们经常前往祭祀,特别是每年农历的六月六日,祭祀活动非常隆重。
  黄河沿岸的百姓普遍崇拜河神,它被人们尊称为“金龙四大王”,济南一带则称其为“金龙大王”。海神通常被称为龙王,是沿海居民非常崇拜的神灵。山东沿海各县不仅崇拜龙王,还崇拜海神娘娘。据传说:海神娘娘是五代时福建莆田林姓之女,在梦中救过海上遇难者,被后人尊称为海神。每有航海遇险,她就会显灵救助。元明以来,她由天妃晋封为天后,很多地方都建有天后宫,俗称海神娘娘庙。蓬莱等地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都有祭祀海神娘娘的庙会,吸引众人前去烧香挂袍。
  山东西南部的部分地区信仰火神,鲁中南和鲁西南都有正月初七送火神的风俗。据说:火神就是祝融,也有人说是回禄,民间通常称其为“火德真君”或称火神。对打铁、烧窑、开茶馆者来说,火是他们的生意之本、财富之源,他们最敬重火神。对于一般人家来说,信仰火神可以求得保佑自己别遭火灾。
  城隍是人们普遍信奉的神祗,山东各县都建有城隍庙。据说它原本是城池神,后来发展成为主管整个城市的神,能秉权生死、立降祸福。从前,新官上任都要去城隍庙参拜,民间百姓有事情也要到城隍庙去祈祷,城隍渐渐成为冥冥中的父母官。
  土地是比城隍更受人们敬奉的神祗。从前山东各地的村庄都建有土地庙,也称土谷祠。土地庙较为简陋,多用石头堆砌而成,高不过丈,里面供奉着男女两尊坐像,称“土地爷爷”和“土地奶奶”。要是大一点的土地庙,还设有手持*牌和锁链的鬼车(别名九头鸟)。土地原是由社神演化而来的,由于社神又被称为社翁,所以土地被称为土地公公。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