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的指纹》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上帝的指纹-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往南。这两条大道路面铺设平整,横向连接密如蛛网,吊桥和崇山峻岭中的穿山隧道这些极具特色的建筑,尤其体现了高超的设计和工程水平。它们无疑是一个生产发达、法令严明、生气盎然的社会的作品。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四通八达的道路在这个国家的毁灭中成了敌人手中的利器:弗朗西斯科·皮泽诺率领的西班牙军队充分利用这个道路网,一路畅通、势如破竹地直捣印加帝国的心脏地带。(3)
  印加帝国的首都是库斯科城——在当地的奎楚亚方言中,是“地球的肚脐”的意思。(4)传说中,库斯科城是曼科·卡帕克和玛玛·欧克罗兴建的,他们是太阳的儿子。虽然这个地方的印加人祭拜他们,称他们为印帝——太阳神,另一个神祇却被奉为“众神之王”。他就是维拉科查。与他同名的族人据说就是纳斯卡线条的绘制者。维拉科查的意思是“大海的浪花”。(5)
  希腊女神阿佛洛狄忒诞生于大海,是浪花变的, 她也因此得名。“阿弗洛”就是希腊文浪花的意思。这当然是巧合。(6)在安第斯山区的人民的心目中,维拉科查永远是个不折不扣的男子汉。关于这位神祇我们能确定的只有这一点。没有一个历史学家说得清,在西班牙人到来并毁灭这一信仰之前,对维拉科查的崇拜究竟延续了多少年。这是因为这一崇拜似乎一直存在。实际上,有证据表明,在印加人将他尊为创世之神、在库斯科为他修建壮丽的神庙之前很久,至高无上的神祇维拉科查就已经受到秘鲁漫长历史中所有文明的膜拜了。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维拉科查的城堡
离开纳斯卡几天后,桑莎和我来到库斯科城,前往科里坎查——前哥伦布时代供奉维拉科查的神庙。这座神庙当然早就不存在了,说准确点,是被埋在后来修建的几层建筑物下面了。西班牙人保留了它的极为坚固的印加式地基和墙基部分,在上面修建起他们自己的、宏伟的殖民地式大教堂。
  我一面向这座大教堂的入口处走,一面想像那座曾经矗立在这里的印加神庙的模样。据说整座庙宇覆盖着700叶纯金片,每片重约2公斤;宽阔的庭院里栽种着黄金打造的玉米。(7)我不由想起遥远的耶路撒冷的所罗门神殿,据说那也是一个用金片装饰、有种着金树的果园的、神奇的地方。(8)
  1650年和1950年的两次地震摧毁了建筑在维拉科查神庙基础上的西班牙圣多明哥大教堂 ,以致不得不两次重建。但是,以典型的印加设计——相互紧扣的多边形巨石组成的完美结构——建造的地基和墙基却在这些自然灾害中安然无恙。除了长方形的大庭院中央那个灰色的八角形石头高台(上面曾经覆盖着55公斤黄金)外,(9)这些石块以及总体布局几乎就是原建筑所有的遗物了。庭院的两边是前殿,也是在印加神庙的基础上建的,建筑风格优雅,墙壁上端尖细,构成圆椎形穹顶,精雕细刻的神龛就雕琢在整块的花岗石上。
  我们漫步在库斯科城狭窄的鹅卵石街道上。当我浏览周围的景物时,我意识到,西班牙人强加在一个早期文明头上的不仅仅是那座教堂,这整座城市都像罹患了轻度的精神分裂症。上部是宽敞、淡雅的、带阳台的殖民地式住房或豪宅,下部却几乎千篇一律的建筑在印加特色的基础上,或者干脆照抄科里坎查神庙采用的美丽的多角形结构。在一条名为哈同鲁米约克的小巷里,我在一幅石子镶嵌的拼图前流连忘返。那些形状各异、大小不等的无数小石子,以令人眼花缭乱的角度完美地组合到一起。雕凿这一块块石头,将它们组合成如此复杂的结构,只有手艺精湛的大师们才能做到。他们是无数个世纪积累的实际建筑经验的继承人。在一块石头的一个面上,我数出了12个角和12条边。这块石头与周围的石头结合得如此紧密,我连一张薄薄的纸片都塞不进去。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留胡子的异乡人(1)
16世纪初期,西班牙人开始全力摧毁秘鲁文化之前,维拉科查的神像似乎一直矗立在科里坎查神庙的至圣之地。根据当时的记载,这座神像用大理石雕成,据说,神像的头发、肤色、五官、衣服和凉鞋极像画家笔下的使徒圣巴托罗缪。(10)也有人把维拉科查的外貌描述得像圣汤玛斯。(11)我特地查阅了不少插图中有这两位圣徒的基督教经文。他们被描绘成身材瘦削、留着胡子、中年以上的白人男子,身穿飘逸的长袍,脚穿凉鞋。这些记载表明,这正是信仰他的人心目中的维拉科查的样子。这么说来,他无论如何也不是美洲印第安人。他们相对而言肤色较黑,脸上毛发较少。(12)维拉科查茂密的胡须和白皙的皮肤使他听上去像高加索人种。
  16世纪的印加人也把维拉科查当白种人。正因为他们的传说和宗教信仰使他们对此深信不疑,当白肤浓须的西班牙人登上他们的海滩时,他们起初以为是维拉科查带着他的半神半人的手下归来了。(13)这是一个流传已久的预言,所有的传说都说,维拉科查曾许诺,总有一天他将会回来。这个幸运的巧合给皮泽洛的远征军以决定性的战略和心理优势,使他们能够在后来的战场上战胜人数远远超过他们的印加军队。
  谁是维拉科查人的原型?
  第六章    他来到这个混沌的世界
  安第斯山区各民族的古老传说中都有一个高大、白皙、蓄须的,身穿隐身长袍的神祇高视阔步穿行于山间。虽然在不同的地区他有许多不同的名字,但是他的形象却始终如一:维拉科查—大海的浪花。他是智慧和魔力的主宰。他挥舞着可怕的武器,在一个混乱的时期到来,还世界以清平。
  安第斯山地民众有各种各样的传说,但基本情节大致相同。开头都生动地描述一段可怕的时期:大洪水淹没了整个大地,太阳消失了,世界陷入一片黑暗。天下大乱,人们苦难深重。就在这时
  从南方突然走来了一个白人。他身材高大,庄重威严。他法力无边,可以将山岳变为河谷,在河谷中崛起山峦。他赋石头以生命,让溪水从岩石中潺潺流出…… (1)
  记录这段传说的早期西班牙史学家说,这是他在安第斯山旅游时,造访过的印地安人讲给他听的:
  而他们是从父亲的口中听到的。这个故事世世代代通过古老的歌谣从远古一直流传下来……他们说,这个人沿着高原上的路径一直往北走,沿途创造奇迹,此后再也没有人看见过他。很多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教导人们应该怎样生活,他的话语总充满了爱心和善意。他劝导人们要相互友爱,而不是相互伤害,对天下万物都应以慈悲为怀。大部分地方的人都称他为帝奇·维拉科查……(2)
  这同一个神祇也被叫做华拉科查、康恩、康恩·帝奇、苏奴帕、塔帕克、图帕卡或依拉。(3)他是科学家,是技艺高超的建筑师,是雕刻家,还是工程师。“他在陡峭的山坡上开辟梯田,修葺坚固的堤埂支撑田地;他还开凿沟渠,引水灌溉……他四处奔波,操劳不息。”(4)
  维拉科查还是教师和医生,是百姓患难之中的救星。据说,“所到之处,他治愈所有的病患,让盲人见到光明。”(5)
  然而,这个温文尔雅、诲人不倦的“超人”,慈善家的天性中也有另一面。如果他的生命受到威胁(这种事发生过好几次),他能令天火为其所用:
  他的话创造了许多奇迹。一天,他来到喀纳斯地区一个名叫卡查的村庄……附近的人起来反抗他并且威胁说要用石头砸死他。他们看见他跪了下来,举手向天,好像在祈求上天救他脱离危险。印第安人宣称,就在那时,他们看见天上降下一团火光,将他们团团围住。他们吓坏了,来到他们企图杀死的人面前,祈求宽恕……他一声令下,天火顿时熄灭。这时周围的石头已经被火烧化,大块的石头都能一手拿起,轻得像软木一般。印第安人接着说道,他离开了发生过这一切的地方,来到海边,托起斗篷,走进波涛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他走的时候,他们给他起了维拉科查这个名字,意思是“大海的浪花”。(6)
  这些传说对维拉科查的外貌的描述都很一致。例如,在《印加人的传说》一书中,16世纪的西班牙史学家胡安·蒂贝唐佐斯指出,据印第安人说,他是一个满脸胡须、身材高大的人,身穿一袭长及脚面的白色长袍,腰间系着腰带。(7)
  从安第斯山脉各地众多的不同民族中收集来的对这位谜一般的人物的描述都颇为相似。其中一个传说是这样讲的:
  他是一个留着胡子、中等身材、身穿长袍的人。他已过中年,头发灰白,身体消瘦,走路时手里握根拐杖。他对当地人十分慈爱,称他们是他的儿女。他周游各地,处处留下奇迹。他伸手一摸就能使病人痊愈。他通晓各地方言,说得甚至比本地人还地道。他们叫他苏奴帕、塔帕卡、维拉科查…拉帕查或帕查坎。(8)
  在一个传说中,苏奴帕—维拉科查是“一个高大的白人,他的神态和外貌都令人肃然起敬”。(9)还有一个将他描写为“一个相貌威严的白人,蓝眼睛,蓄须,不戴帽子,穿一件长及膝盖的无袖上衣”。有一个传说提到他的晚年生活,说他作为一个“国家大事的睿智的顾问”备受崇敬。这时,他已是个“身穿长袍,须发飘飘的老者”了。(10)
  

开创黄金文明
传说中的维拉科查最为人称道的是他是一位师长。据说,在他到来之前,“人们生活在混乱状态之中,野人一样赤身裸体。除了山洞,他们没有任何栖身之地。他们每天从洞穴中爬出来,满山遍野去寻找食物”。(11)
  维拉科查改变了这一切。他开创了一个长期的黄金时代,为世世代代子孙所缅怀。不仅如此,所有的传说都一致认为,他以悲天悯人之心,开展他传授文明的使命,除非万不得已,决不使用武力。他循循善诱,身体力行,将知识和技能传授给百姓,使他们能过上文明、富裕的生活。人们尤其难忘的是他给秘鲁带来了医疗、冶金、农耕、畜牧、文字书写(印加人说维拉科查曾教过他们,但被后人遗忘了)等各种技能。他还教授他们先进的工程和建筑原理。
  库斯科城的印加式石头建筑物已经以其杰出的质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随着我对这座古城的研究的深入,我惊奇地发现,只要稍有一点考古常识就不难看出,这里的所谓印加石造建筑绝对不全是印加人的作品。印加人的确是擅用石头的高手,而且库斯科地区的许多纪念碑无疑也是他们的杰作。然而,城中一些一直以来归功于他们的、较为出色的建筑物,看上去却可能是比他们更早的文明兴建的。这些迹象表明,印加人往往是修复而不是兴建了这些古建筑。
  印加帝国高度发展的、四通八达的道路系统似乎也是这样。读者们可能还没有忘记,两条平行干道自北向南穿越整个印加帝国全境,一条沿海而建,一条穿越安第斯山脉。西班牙人入侵之前,总长15000多英里的、路面铺设平整的道路网畅通无阻。原来我一直以为这都是印加人的功劳,但现在我听说,他们更可能是继承了这套系统。他们的贡献在于修复、保养和使一个早已存在的交通体系更完整一些。实际上,没有一个专家(虽然他们不肯承认)能够确认,这些令人叹为观止的公路是什么时候、由什么人修建的。(12)
  当地的传说更加深了这些公路的神秘色彩。根据这些传说,不仅交通系统和精美建筑在“印加时期就已经是古迹”了,而且两者都是在那之前好几千年就生活在那里的“红褐色头发,白皮肤的人的作品”。(13)
  一个传说描述道,伴随维拉科查的有两种“使徒”:“忠诚的战士”和“发光的人”。他们的任务是将主人的信息传送到世界各地。(14)
  其他地方还有一些传说,如:“孔恩·帝奇在许多随从的簇拥下归来……”;“然后,孔恩·蒂奇将他的被称为维拉科查的信徒召集到一起”,“孔恩·蒂奇命令所有的信徒前往东方,只留下两个人在身边”,(15)“从湖中走出了君主孔恩·蒂奇·维拉科查与他的民众……”,(16)“于是,维拉科查人奉维拉科查之命前往世界各地……”(17)
  

魔鬼的杰作(1)
古老的萨克塞华曼城堡坐落在库斯科城北郊。那天下午我们到城堡时天色已经很晚了。厚厚的铅灰色的云层布满了天空,阴冷的寒风抽打着高原的冻土。我在阶梯上攀爬,穿过一道道为巨人建造的高耸的大门,沿着一排排曲折的高墙走进城堡。
  我伸长脖子,仰望头顶上那块硕大的花岗石。此刻我正从它下面走过。它12英尺高,7英尺宽,重量肯定在100吨以上。它绝不是天然生成,而是经过人工加工的石料。它的棱角切割得如交响乐般和谐流畅,犹如信手捏来(像揉搓一堆蜡或者灰泥)。它就那么竖在那里,上下左右都是鬼斧神工造就的多边形巨石,重叠、衔接得天衣无缝,安稳如山。
  这些精心加工的、令人瞠目结舌的石块中,有一块高达28英尺,它的重量约为361吨(18),大致相当于500辆家用轿车。看着这巨石砌成的墙壁,我心里不由涌出一连串疑问,渴求有人为我解答。
  印加人,或者他们的前人,是怎么完成如此规模庞大的石头工程的?他们怎么将这些巨大的石块切割、加工成如此准确的形状的?他们是怎样将这些石块从几十英里外的采石场搬运过来的?他们用什么方法把这些大块石头那么轻而易举地挪来挪去、升高放下,堆砌成墙的?要知道,在人们眼里,那时候他们连车辆还没有发明,更别说拥有能够举起形状不规则、重达数百吨的石块,并将它们排列成迷宫一样的三维空间图案的机械了。
  我知道,早期殖民地的史学家也曾被他们亲眼所见的奇迹弄得目瞪口呆。例如,备受敬重的西班牙史学家维加16世纪来到这里,谈及萨克塞华曼城堡时,他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