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回音:在东周列国里胡乱穿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乱世回音:在东周列国里胡乱穿行-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边是父亲,一边是丈夫,都是自己最亲最近的人!无论是破坏还是促成(或者装着不知道)阴谋,自己都将失去其中的一个亲人。那么,说还是不说?

  真是为难了这个小女子!我们且看《东周列国志》里的一段母女对话:

  女:父与夫二者孰亲?

  母:皆亲。

  女:二者亲情孰甚?

  母:父甚于夫。

  女:何也?

  母:未嫁之女,夫无定而父有定,已嫁之女,有再嫁而无再生。夫合于人,父合于天,夫安得比于父哉!

  女:“吾今日为父,不能复顾夫矣!”

  其母的无心之言,终于让祭氏流泪作出了此生最难的一个决定。

  于是,厉公与雍纠的阴谋败露。祭仲将计就计,杀婿逐主,再迎昭公复位。

  后来有人告诉出奔在蔡国的厉公,失败只因雍纠守事不秘。厉公顿足道:国家大事,谋及妇人,其死宜矣!

  其实,这话倒真是有些委屈了雍纠和祭氏。

  夫妻本是同命鸟并蒂莲,而且女嫁从夫,那么雍纠把秘密告诉祭氏也没什么奇怪的。只是他高估了自己的魅力,认定祭氏会跟自己同进退,没想到夫妻情份在丈母娘的一番话前如此不堪一击。虽然,他是错得死有余辜的,但他的错并不在于“谋及妇人”。既然他并非想连祭氏也一起杀了,也就是说他对这个老婆还有感情,那么他根本就不应该趟厉公与祭仲之间的这趟浑水。可惜对错只在一念之差,媚上争宠的贪欲让他走出了这本不该走的一步。

  祭氏呢?做出这个决定也太不容易了。站在厉公的立场,当然会说妇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但以旁观者的眼光,就这件事来说,成事,夫存父亡;败事,夫死父生。祭氏怎么抉择都有道理也有问题。

  曾经看过这么一个实验,老师让一位女士在一份和自己有关系的人名单里保留一个最亲近最重要的人。结果,一个个地划去后,这位女士最后留下了丈夫。这样的结果,也得到了很多女性的赞同。当然,剔除的过程很痛苦。正如这位女士所说,当划去父母孩子时,她宁愿划掉自己。我们知道,这位女士面临的还只是虚拟的情境,可祭氏面对的,是残酷的现实,也就是说,她所承受的痛苦要比这位女士深得多。当然,按这位女士及其赞同者的看法,祭氏的做法便有问题了。

  可是,祭氏错了吗?也没错。我们能说上面那段母女对话全都错了吗?虽然父未必亲于夫,但夫也未必亲于父,祭仲毕竟是她的父亲!所以,虽然作出了这种抉择,但她也不免“双眼泪流”!

  当然,祭氏还有另一条路可走。反正昭公也不是什么好东西,那就劝说丈夫跟老爸同伙,一起废了昭公那小子。可惜,也许是关心则乱,如此聪慧的女子却没有想到这个办法。结果,她只能在这种两难情境中流泪。

  其实,这种两难的抉择,无论换谁也是不愿作的。正如热恋中的女子,总爱问“我与你母亲同时落水,你先救谁?”即使,母亲与女友同时落水的可能性简直为零,也没有一个男人愿意回答并能认真答出这个问题来。

  所以,我们没有资格责问祭氏。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二十三章  明天我要嫁给谁啦
新台有泚,河水瀰瀰。燕婉之求,籧篨不鲜。

  新台有洒,河水浼浼。燕婉之求,籧篨不殄。

  鱼网之设,鸿则离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诗经&;#8226;邶风&;#8226;新台》

  富丽堂皇新台旁,河水汤汤起波浪;欲嫁温柔美男子,谁知却上蛤蟆床。

  人们常把痴心妄想异想天开的念头称之为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岂不知,早在遥远的春秋时代,竟然真有一只美丽的白天鹅被一只丑陋的癞蛤蟆骗到了手。与克林顿的拉链门事件相比,卫国当年这段桃色丑闻造成的轰动可就大多了。其后果,当然也严重得多。否则,也就不会在《诗经》《左传》《史记》等舞台上站稳脚跟。

  我是流氓我怕谁?卫宣公可比克林顿NB多了。克氏还需在白宫面色沉重地向美国人民发表道歉的电视讲话,卫宣公却压根儿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有何不妥,最多也就胡乱把一个N奶塞到儿子卧室了事。人不要脸,万事可为,卫宣公的就是最好的例证。

  真个是:见过无耻的,却未见过这样无耻的。虽然焦大醉骂的“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的现象从宫廷到民间一直不少,但即便是后来纳侄媳怀嬴的晋公子(文公)重耳,甚至是更臭名昭著的立父妾武才人为后的唐高宗李治与纳子妇玉环为妃的唐玄宗李隆基,见了上下通吃的卫宣公也只能说声惭愧。

  卫宣公,也就是石碏和陈侯设计杀死州吁后从邢国迎回的卫桓公之弟姬晋。其为人“淫纵不检”,色胆包天,做公子时就敢勾引父亲的姨太太,并偷偷与这位小妈(庶母)夷姜生了个儿子,寄养在别处。也许是当时还没未出台特殊场所必须放置安全套的规定,也许是两人情兴浓处预防不力,反正这个儿子来得太急,故《左传》中称为“急子”(《史记》中写作“伋子”)。后来姬晋大路上捡了个金元宝,意外地乘着州吁之乱上台,一回王宫就把元配邢妃冷落一旁而肆无忌惮地与夷姜鸳梦重温旧情复炽。此时,姬晋手握最高权力,再也不用担心别人的眼色言语,于是向外公开急子的身份,并把他立为太子,宝贝得不得了。

  只是,在卫宣公的眼里,宝贝是具有时效性的,何况他更宝贝的是PLMM。

  所以,急子的婚礼就跟我们前面说到的鲁隐公息姑的婚礼差不多,新娘因为长得太漂亮而遭遇了父亲的打劫。而急子呢,也跟息姑的态度一样,只能忍气吞声。

  两件事稍有区别的是:鲁惠公是临时见色起意,在儿子结婚那天才突然发现如此尤物不归自己简直没道理,于是半路将媳妇截下,拉入自己的卧室里去了。强占媳妇后为了堵国人之嘴,他还弄了个“天赐王后”的理由。卫宣公呢,自从听得太子婚使回报未来的太子妃为天下第一美女后,立马动起了歪心思。他先在淇水之畔兴修了一座藏娇专用的豪华别墅,取名“新台”,暗寓自己的性福生活又将迈上一个新台阶。待到太子婚期将至之日,宣公让急子出(宋)国访问,然后派人到齐国迎姜氏至新台纳之。太子回国,宣公跟姜氏已生米煮成熟饭,急子只得“以庶母之礼谒见姜氏”。据说,卫宣公为了安抚宝贝儿子,还把自己的N姨太免费赠送给他作为补偿。即使此事属实,那也只是大人用糖果哄哄小孩子的手段,而且这N姨太未必有糖果美味,急子也未必能心无芥蒂地乐于接受。所以,《东周列国志》里说急子“全无几微怨恨之意”,有几分可信呢?即将到手的老婆转眼变成了自己的小妈,换了谁心里能舒服?只是在老色鬼的淫威之下,急子除了哑巴吃黄连,实在别无他法。当然,这也并不说明急子是城府很深才隐忍不发的。从后来明知宣公与朔的毒计也毅然就死的行为来看,他本是个老实人,就是说他有点迂腐也不为过。斗不过不要紧,避开总可以吧,可怜的太子,为什么非要毫无意义地去死呢? 

  唉,死便死吧,也许从新台丑闻起,急子的心便已死了。既然如此,再像新台丑闻的当事人也是受害者的宣姜一般屈辱地活着又有什么意思呢?

  宣姜,齐僖公之女,与其妹文姜一起号称世界小姐冠亚军。公元前718年,十五岁的她,许配给俊美儒雅的卫太子急。

  一个公主美眉一个太子师哥,这门当户对的一对,当时羡煞了几多少年男女啊!可惜貌美如花的女人大多薄命如花,当水灵灵的小公主带着她的嫁妆带着她的憧憬进入卫国的时候,她哪里知道,手心里的幸福已如水般漏掉,掀开自己红盖头的,竟然是一个丑陋的小老头。

  就这样一个掉包计,羊入狼穴,几番哭闹挣扎之后,连父亲齐僖公也劝说木已成舟你就将就着过吧,多少人想嫁国王还嫁不着呢,何况这样更有利于巩固齐卫关系嘛。没有一个人替自己说话,美佳人只得认命,成了俏郎君的后妈。

  从此,卫宫虽然多了一个郁郁寡欢的青年女子和一个目光呆滞的青年男子,但平日里两人都想着尽量避开对方,倒也风平浪静。可细心的人发现,只要两人(不得已)出现在一处,就总有那么热那么亮的两束眼光一闪而过。

  不过,卫宣公可从未发现过这一点。他把旧情人夷姜晾在一旁,只在新台朝欢暮乐。如此三年,很自然地,急子有了两个弟弟,大的叫寿,小的叫朔。

  这姬寿与姬朔,虽是一母所生,为人心思却迥然相异。子寿天性孝友,与急子亲如同胞;子朔却自小狡诈,并恃其母得宠,暗地里蓄养了不少杀手,不仅想着逮个机会干掉大哥,就是看着亲哥哥子寿,也觉得是自己今后进步路上的一大障碍。因此,这小子常在母亲面前挑拨:别看现在父亲对你好,可一旦急子做了国家主席,他妈就是皇太后,你想,到时卫国哪有我们母子的安身之处呀。甚至有一次,他对宣姜说:今天我和两个哥哥喝酒,急子喝醉了竟然叫我儿子,说你原本就是他的妻子,我只不过想分辩几句,他竟然要打我;你一定要禀报父亲,让他为我们作主。虽然这是无中生有的事,但宣姜心里一揣摩,既然是儿子说的,这事的真实性当然不用怀疑。自己为宣公所夺,急子肯定会耿耿于怀嘛!如此,自己母子今后的出路倒真是个大问题。于是她呜呜咽咽地去找宣公,并添油加醋道:急子还想玷污我,说他母亲本是你的庶母却被你收纳为妻,而我本应是他的妻子,只是被你借用一下,一定要与卫国江山一起还给他。宣公一听,这不反了吗?马上派人找子寿取证,可是子寿说这是子虚乌有的事。宣公半信半疑,但也不敢放松,急急派人传谕夷姜,责备她教子无方。夷姜早就怨气填胸,现在又无端遭此问责,心想,赖活不如好死,既然哭闹无用,也只能上吊自杀了。急子见母亲冤死却不敢申诉,只能暗暗啼哭度日。于是子朔与宣姜又日夜撺掇,诬说急子口出怨言,日后要母子偿命。

  历史证明,世界上最强的风就是枕头风,其摧毁力比十二级台风简直要大上若干倍。既然急子如此可恶,宣公当然要马上收拾他了。

  于是宣公与夫人及子朔商议,派太子出使齐国,并授予白旄作旗帜。同时让朔找一干杀手,伪装成强盗在国界处取急子性命。

  子寿见三人密谋,心中怀疑,几番追问,从宣姜口里套出了这个阴谋。他知道谏已无益,只好私下告知急子,让其到他国寻求政治避难。可惜急子圣贤书读得太多,成了一个迂腐的死脑筋,毅然道:违逆父命而自求生存,那是万万不可的。寿见哥哥不听劝告,只得在急子出发之时,以饯行之名将其灌醉,然后留书于兄,自己却带着白旄上船起行,结果被弟弟子朔派出的那些杀手所害。急子醒来后泪如雨下,催舟急追,可惜子寿已然引颈受刀了。急子仰天大哭,众杀手明白过来,于是再将急子斩首。

  人们为二人的兄弟之义所感,在《诗经》里为我们留下了《二子乘舟》,表达对他们的绵绵思念:

  二子乘舟, 泛泛其景。愿言思子, 中心养养。 

  二子乘舟, 泛泛其逝,愿言思子, 不瑕有害。

  一条小船,飘飘荡荡;想念你们,心中忧伤。同乘小船,飘向远方;不料你们,竟然遭殃。

  正与宣公及子朔在宫里等候消息的宣姜看着杀手送来的头颅,如中雷殛,顿时昏了过去。从此,卫宫中多了个如当年急子一样目光呆滞的美艳妇人。

  而子朔,高兴得简直要跳起来,没想到此计竟然一箭双雕,把自己的两个对手全干掉了!

  姬朔成为这个事件中唯一的胜利者,并在不久后继位为卫惠公。

  恶有恶报。惠公四年,卫国贵族左公子泄与右公子职借惠公离国会盟之时发动政变,迎公子黔牟即位,姬朔连母亲也顾不上,只身逃到舅舅齐襄公那里避难。于是,宣姜落入政变者手中。幸好左右公子还得罪不起齐襄公,对她想杀而不敢杀,只让她“出居别宫”,以搞好齐卫关系。

  齐襄公倒也没忘了这个妹妹,从巩固两国外交、抚慰卫人心中不平及保住妹妹性命的角度出发,想了个绝妙的三赢方案:把宣姜嫁给急子的同母弟弟公子硕。可是公子硕碍于父子之伦,坚决不同意这个庶子娶后母的计划。于是,在一次有预谋的酒宴之后,两人被送进新房,醉中成就其事,悔之不及下遂为夫妇。

  其实,此时的宣姜,早已心如死灰。从一朵鲜花插到牛粪上,到小儿子杀死大儿子,再到小儿子丢下自己独自逃命,一路走来,爱情没了,亲情也没了,这世上还有什么值得她留恋呢?即使是哥哥齐襄公,也只是把她这个妹妹,把她这个齐国公主当作政治筹码,当作争权夺利的棋子罢了。

  即便如此,这个连自己究竟会嫁给谁都不知道的弱女子又能怎样呢?是的,除了接受命运的安排,她还能怎样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