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庄子 心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于丹庄子 心得-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鹊摹5葡贤亲浜趼遥衙庥腥撕雀吡耍蓟岸啵缓螅鼍葡姆瘴Ь捅唤谅伊恕S米拥幕袄此到刑┲粒搅思蓿突岢鱿制胬郑司突岱抛菹砝帧U饩褪怯泻芏嗳嗽诰葡竽志疲蠹液苄司涂挤抛萘恕H思溆行矶嗍拢荒芸吹揭豢己芎茫筒坏P囊院蟆N颐窃阱塾问兰涫保耸怯Ω锰崆熬湍芸悸堑浇峁灰盟⒄沟郊恕�

    庄了说,形莫若就,心莫若和,就不欲入,和不欲出,形就而入,且为颠为灭,为崩为蹶,心和而出,且为声为名,为妖为孽。一个人外在的形体上,要去迁就,大家怎么做的时候,你也跟着做就是了,不要从一开始拍案而起,特立独行,掉头就走。久而久之,这个人就被排斥了。但一个人的心莫若和,把心放宽和一点,宽和而清明地去看待这一切。但是做到这两点还不够,这两点也可能还有患,庄子特别提醒大家一个分寸问题,叫做就不欲入,和不欲出。一个人可以在表面上迁就,但是迁就得不欲入,就是不要过分地陷进去,一个人心里要宽和,不要表现得太明显。一个人表现出太多的宽和,你就可能会在这里面开始博取名声,为妖为孽,最后助纣为虐,陷入一场混乱。所以,外在可以随和,内心也可以宽容,但这一切都是有节制的。这种节制,就是庄子所说的“外”。一个人可以做到外化,就外化是就规则,而内心一定要有分寸。没有分寸,没有定力的人,外在也是做不好这一切的。

    [画外音]现代人最大的困惑,就是如何面对千变万化的外在世界而内心不变。如果我们没有内心的定力,就会随波逐流,丧失自我,但如果我行我素,桀骜不驯,又会被社会所不容。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做到内心的安定?我们如何才能达到庄子所提倡的,坚持内心而顺应外在的境界呢?

    [画外音]庄子提倡坚持内心而顺应外,于丹教授认为,只有人真正内心的安定,才可能做到外在的顺应。

    那么,什么是人真正内心的安定呢?庄子在《大宗师》里曾经很清楚地写过,一个人,是个老者,他面如孩童,已经到了耄(mao)耋(die)之年,周围人很奇怪,你看起来那么年轻,为什么?他说,我一生的参悟,人生有七个阶段(人生这七个阶段并不神秘,但我们听一听,也很难做到,也就是说,他说了内与外,我们先来看什么叫做身外。):

    使内心安定的第一步:身外。所谓身外,是把我们心中已有的一些经验系统,逐渐排除出去,腾出我们的心灵空间。一个人要外天下,也就是说,天下所有牵绊你的事情,比如你住的房子,住得舒服还是不舒服,吃的饭菜,可口还是不可口,所有这一切都是天下身外之事,不要在心里牵挂太重,你可以外天下。外天下我们做得到吗?其实,我们老觉得天下万物在今天,都在被我们欣赏着,被我享受着,我也想追求一个很好的生活境遇,这一点想要跟别人比,这就不能把所有的东西真正外于心了。他说,如果你把外在的一切,包括社会人际关系,这些你先都排队在你的心外,你就远离了世故,远离了外在许多约束你的规矩法度。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外物。就是把物质世界的东西,尽量剥离出去。如果说外天下还很大,说得还很空,那外物就不容易。我们就说人的口腹之欲,现在有多少人因吃河豚而死,当然有很多人会说,我去的那家饭馆,他的厨师有专门做河豚的证书,我就是为要尝这一口新鲜,我就甘愿用生命去冒这个危险。其实,去冒这个风险的人,有没有想过你亲人的牵挂?有没有想过你生命的分量?哪怕有没有想一想,明天你自己生命中还有哪件事情没做啊?真的值得去冒这个险吗?其实,这就是不能做到外物。觉得所有这些物质的东西,既然美味当前,既然有很多美好的东西,我唾手可得,我为什么不伸手呢?把所有物质的东西,从你的心里拿走,这是第二步。

    第三步:外生。也就是说把生命看得轻浅一点。什么叫做把生命看轻?其实,这并不是不看重人生。道家讲究养生,道家的观点,人永远活在当下。也就是不要说我这一生有多少宏图大志,有多少未来可以预支,奢侈地有一个梦想,我要用多少年的艰辛努力去达到。道家认为,这一切都是违背人生自然规则的。所谓外生,也就是人朴朴素素,欢欢喜喜活在当下。把生命看作是一步一步的流光,从中安安详详地穿越。

    第四步:彻悟。这样的一种朝彻,心中通明透亮,说明当你把一切外在的东西都腾空,你的心灵,开始有了虚灵之境,道集于虚,虚室生白。大家知道,只有空旷的屋子,才可以装下光明。冬天的阳光,本来就已经很罕见了,如果早晨真的有阳光照进你的屋子,屋子如果是庞杂的,我们会从空气中看见尘埃,只有那些真正干净的房间,阳光照进来的时候,可以达到“虚室生白”,这样一种温暖欢欣的境界。人心腾空,你就会通达,就会透彻,就会明朗。

    第五步:见独。独是指唯一,也就是说,你终于能看天下万事为一体,不再孤立地去看很多事情。再去看很多东西,我们就会知道,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你在看很多事情,不再是一个横断面,而人能够看出来,它一个浑然一体,它的整体气象何在。人为什么要见独呢?见独可以让我们少生很多闷气啊。我们经常有人为一件事想不开,是因为你只看到所较劲的这一点,你并没有看到更大的,完完全全的一片是什么。

    一个老画师在一张大白纸上,用毛笔“啪”地点了一点,然后说,你们看上面画的是什么?几乎所有的人都说,画的是一个黑点。老画师说,在整个这幅画里,更大的面积,99。99%是什么?是空白,而你们只看见黑点。这就像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往往只看到一丁点缺点,一丁点郁闷,一丁点眼前过不去的关坎,而整个世界的空白我们看不见。所谓见独,就是不让你只看到那一点,而要看见整体。

    第六步:无古今。当你能把当下看作是一个整体时候,你就能把它贯穿古今的长河。你就会知道,人性没有国家边界,也没有时空阻隔。我们今天讲庄子,讲孔子,讲先秦诸子,都会有一种温暖的感觉,所谓道不远人,他们真正的道理都贴近于当下。今天去看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他们的一句诗,半阕词,难道不能让我们怦然心动吗?这就是无古今。古人的切肤之感,天地之叹,都进入到今天我们的生命,我们才可以达到,庄子所说的第七重境界。

    第七步:不死不生。追求到了一种人生的永恒,人生不会因为物质生命的陨落而真正寂灭,也不因为有这个形体在而过分放纵,而忽略生命的本真,所谓的不死不生,也就是这样一个意思。我们所提倡的外在与世界随遇而安,尽可通畅,与内心的坚持,内心的清明互为表里。一个人只有做到这一点,你在外在表面的随和中,才能够不动摇,因为你内心的力量是坚强的。道家并不是真正吸风饮露,不食五谷的一批仙人,去做着精神上的欢畅遨游,他们也是跟我们一样的人。

    庄子提出的外化而内不化,把我们的心灵逐渐腾空,把我们心中的各种杂念排除,让我们的心底真正能够有所秉持,而在外在小心谨慎,行莫若就,心莫若和。本着内心的宽容和洞察的清明,在外在上随遇而安,不与世争。这样的话,我们会把每一个当下活得更好,会把人生的整个流光以一种从容的姿态安详走过,少了很多的纷争,少了很多的矛盾,最后,获得一个圆融的,合乎道的,合乎天地自然的,自己的生命境界。

    [画外音]人生自古谁无死。生死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人生课题。于丹教授认为,只有真正解读了生命,才可能正确的对待死亡。那么,庄子是如何看待生死的呢?他面对死亡,为什么会鼓盆而歌呢?而我们现代人,如何才能做到对生死的旷达呢?请听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讲《于丹<庄子>心得·谈笑论生死》。
八、本性与悟性
    [画外音]庄子告诉我们,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遥游,但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这个游的境界似乎很难达到,于丹教授认为这是因为人们被太多的物质利益所迷惑。小迷惑也许只是改变了人生的方向,大迷惑则改变了人的本性。人的物质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在疯狂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人也就失去了幸福的生活。而只有看破功名利禄,才能保持原本无羁无绊的本性。我们怎样才能不被物质利益所迷惑呢,我们如何才能保持本性,去获得人生的幸福呢?请听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讲于丹《庄子》心得:本性与悟性。

    读《庄子》,大家都知道有一个最高的境界,叫做逍遥游。这个“游”字是庄子用了很多的,比如他说在天地之中,要乘万物,能够最后达到游心的境界。那么什么是“游”呢?我们每一个人抛开那些个鲲鹏,那些个脱于物象的自在之物不说,我们自己能够达到“游”的境界吗?有一篇叫《在宥》这一篇里面,庄子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他说云将东游,过扶摇之枝,在东边过神木之枝的时候,见到了这样一个人,这个人名字叫鸿蒙,其实鸿蒙也就是混沌未开的这样一个人。看到这个老头儿很有意思,用手拍着大腿,像一个麻雀一样,在那儿跳来跳去,开心极了,跳来跳去地玩儿。然后这个云将就愣住了,说“叟何人哉”?这是个什么人呢?这个老头他在干什么呢?然后就停下来认真地问他,说你干什么呢?鸿蒙也不停,还在用手拍着大腿,象麻雀一样跳过来跳过去,回答了一个字,他在干什么呢?这个字就是“游”,说我就是遨游呢,玩呢,就干这个。然后云将说,那我有问题想要来问问您,这个老头就天真得像个小孩一样,就果然仰面看着云将,回答一声说:好,你就问吧。然后云将就问出了一番大道理。他说你看,天气不和,地气郁结,六气不顺,四时不节,这样的一个天地万象,没有一样事情是风调雨顺的,人间的政治,整个一切都不清明,而我的宏图伟志是什么呢?就是愿意合天地所有精华之气,来养育芸芸众生,我使人民百姓的生活风调雨顺,你看看我这样一个宏大的社会理想,您帮我解答一下,怎么做到啊?没想到这个鸿蒙继续拍着大腿像麻雀一样蹦来蹦去,嘴里回答说:“吾弗知吾弗知”。我不知道啊,这个问题我可不知道,最后云将什么都没问出来,就只好走了。又过了三年,他继续东游,在宋这个地方恰好又一次碰到了鸿蒙。这一次云将非常认真,上去他把鸿蒙尊称为天,他说您还认识我吗?我终于又遇到你了,这次你是一定一定要回答我的问题的,我问你的这些问题,几年过去了,心中根本就没有一点解答,你还是指导我吧。但是呢,鸿蒙还在那儿高高兴兴像个孩子一样玩儿着,告诉他说我这个人呢,我浮游,在天地之间浮游,我不知道往来的很多道理,我猖狂,我一个人可以让我的这种气息完全的欢乐,都挥发出来,但是我也不知道很多的义理,所以你别问我,我还是不知道。最后在云将一而再再而三的坚持之下,这个鸿蒙终于脱去了这样一副老顽童的外表,把心里最朴素的真理,跟他说了出来。他跟他说了两个字,怎么样能够做好一切呢?这两个字叫做“心养”,也就是用你的心去认真的酝酿。我们知道这“心养”两个字其实也可以颠倒过来,说成是“养心”,也就是说让你心中有一些意念,有一些彻悟,有一些天地至理和生命最真纯的愿望,能够真正地生成并且能够让你自己看清。我们今天都有养生之说,但是很少“养心”之说,其实小到一个个人的生命,大到社会融通的万物之理,都在乎“心养”,心中那种意志我们真地看清楚了吗?我们怎么样才能够象鸿蒙一样拍着大腿像个麻雀一样玩乐得天真得像个孩子,回答在世间只有一件事,就是只此一字“游”,我能够随心畅游,想要让心真正飞翔起来,先要给它解放出来,释放出来。

    [画外音]庄子认为:只有释放了人的本性,才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但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当我们在生活的压力之下,当我们处于社会所赋予的各种角色之中时,我们想到过自己内心的真正感受吗?我们是不是已经被束缚了本性,而全然不知呢?

    其它我们从很年轻的时候,当一个人真正进入社会之中,当我们被一个角色所规范,当我们追求一个名誉的时候,我们已经被束缚了。这个过程中,没有别人可以解放自己,只有自己解释自己的心,释放自己的魂,做到漠然无魂,一切一切已经自自然然了,到这样的时候,天下的芸芸万物,会各复其根的,因为人不再娇情了,人不再强制了,去掉了所有的强制,这个世界会是一副葱茏的面貌。比如说我们今天看外在的街道。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验,比如说过长假的时候,五一,十一,春节都去逛公园,我们看到的景物是什么样的呢?往往树木都是被修剪过的,我到一些城市,人家总给我介绍,你看我们这个公园,有一个很奇异的景观带,就是长长的几千米、几公里的这个路上,完全都是绿色植物所修剪出来的动物,其实我看到这样的景观的时候,我心里就非常纳闷,植物本身不是动物,象我们今天不能要求所有的马、牛、羊,说你站立非要成为一片森林,我们没有必要逼着动物成为植物吧,我们又何必非逼着植物去象形动物呢?其实我们今天繁华的物质世界,不是不够美好,而是这种美好有了太多人为的痕迹和社会化的标准,也就是说,我们能够贴近自然的地方,已经太少了。如果万物可以各复其根的话,那么天地之间,浑浑沌沌,终身不离;若彼知之,乃是离之;无问其名,无窥其情,物固自生《庄子?在宥》。这个世界上,一切都会自由生长,你不必去窥明它其中的道理,不必去追问不必去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